您的位置:群走网>读后感>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08 09:50:14
  • 相关推荐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精选30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简史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

  一、框架及脉络

  《人类简史》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本书作者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

  这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学史,作者毕竟只是综述了一些人类学家或考古学家的一些研究发现,而且文中“硬科学”的运用似乎也难以判定是否准确,不过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阶段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这本著作的亮点在于作者用“三次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框架阐述了智人的发展进程,并用三种全球秩序: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这三个承载驱动力和凝聚力的手段,来阐释四海为家的智人是如何走向“天下一家”的。

  二、认知革命

  大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创造出“文化”这一复杂的架构,这一“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语言和文化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事实上,正是在认知革命时期,智人就形成了与其它动物区别的最显著特征:(1)大脑显著大于其它动物;(2)直立行走;(3)能生产使用复杂的工具;(4)用语言进行沟通;(5)社会化的合作。

  在认知革命年代时期,智人的社会秩序是采集社会,基本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因此这一时期智人的重要活动就是不断的迁徙和狩猎,迁徙活动让智人不断开疆拓土,进而不断适应新的生态系统;而狩猎活动的开展,让智人不断追逐新的猎物,但这也意味着一些种群的灭绝,比如澳大利亚、美洲的.生物大灭绝,以及其它人类同胞,比如尼安德特的绝迹。

  认知革命时期,智人的脑较大,因为活动更频繁,要不断的适应生态系统,这也符合脑科学的命题:人脑是越用越发达,不断与大型生物的博弈,和对不同生态气候的适应,造就了认知革命时期智人发达的大脑。

  认知革命时期智人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好好的过好每一天,这一时期,智人的繁衍、演化速度较为缓慢,因为人数的增加,会增加对食材和猎物的需求,新生儿和弱小人群则会拖累整个部落的效率。也正是这样的局面,女性参与采集与狩猎的时间更少,一些弱势的新生儿不久就会死亡。

  从认知革命开始,人类活动和沟通的维系就依靠故事,也就是共同的愿景,这是因为有了共同的愿景,才促成了部落的形成。智人在部落里的身份,主要来自他的图腾,而不是领土。这样的部落一般在150人以内,因为部落人数更多的话,就要画更多的饼来让人群有更多的信仰。

  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及狩猎维生,并不会特别干预动植物的生长情形,虽然智人在认知革命时期从东非来到中东、欧洲、亚洲,最后到了澳大利亚和美洲,但不管他们到了什么地方,仍然就是靠野生的动植物维生。这一切在大约1万年前全然改观,人类开始投入几乎全部的心力,操众者几种动植物的生命,而这意味着“农业革命”的到来。

  三、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是人类迅速繁衍和演化的基础,演化让人越来越聪明,解开了大自然的秘密,并能够开始驯化绵羊、种植小麦。驯化这件事发生后,人类就开始放弃了狩猎采集的艰苦、危险、简陋,安定下来,享受农民愉快而饱足的生活。因此,这一时期智人的脑更小,与采集狩猎相比,农业革命时期的智人看似生活更惬意,实则更加辛苦,因为他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悉心照料种植的植物,养殖的动物,成天在清园、除草、驱虫防病、浇水这些农事中忙碌,不过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是“居有定所”。

  随着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粮食供给增加,放弃过去流浪的生活之后,女性也可以每年都生孩子了,这也造就了人口的快速增长。虽然因群居引起的死亡率增加,但人口的出生速度仍然大于死亡速度,因此人类开始不断繁衍。而人类的繁衍,也开始让植物和动物的繁衍速度加快,尤其是家禽的繁衍。

  在农业革命之后,“未来”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农民不仅时时刻刻都要想着未来,还几乎可以说是为了未来在服务。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和社会制度的基础。正是农业活动带来的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也养活了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等各行各业的精英群体。

  农业革命时期最大的贡献在于,促成了“货币、帝国和宗教”三大全球秩序的形成。

  四、三大秩序

  商人、征服者和各教先知是最早跳出“我们”和“他们”这种二元区分的人。对商人来说,全球就是一个大市场,所有人都是潜在的客户;对征服者来说,全球就是一个大帝国,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自己的属民;对各教先知来说,全球就该只有一个真理,所有人都是潜在的信徒。他们都是试着建立起某种秩序,希望无论谁都能适应。

  在货币出现以前,以物易物是最典型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一般采用某个群体共同承认的实物,但随着供需矛盾的出现,以物易物的方式显然不适用于部落/群体之间的流通,货币的出现革新了这种方式。而部落/群落之间供给的差异,也催生了汇率的概念。不得不说,货币在人类统一进程和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到帝国,我们总认为它是贬义词,事实上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正是帝国的形成和演化,才促进了人类的大统一和大繁荣。真正强大的帝国,能兼容不同的文化,创造统一的认知和价值观,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统一度量衡,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不用说长城、阿房宫这些建筑的形成了。

  宗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秩序,与宗教相对应的是信仰,虽然由于异教徒的存在,在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宗教信仰导致的纷争,不过宗教的作用是让全世界各地的信众都是共同的沟通语言,有助于打破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实现社会的大融合。

  五、后记

  人类发展的进程,是一部进化史,进化的特征是,推进整体和系统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历史,不能简单的以“好和坏”二元论来进行评价。《人类简史》这本书很好的对人类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让我对全球化进程和以国家为单位的发展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全球化是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

  花了很长很长时间,读完了这部砖头一样厚重的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被作者优美诙谐的语言,出其不意之处透露的机智,以及犀利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所折服,并深深佩叹作者的博学和才智。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改变,让我有了记录和分享一些读后感的强烈动力。

  与一般学术味浓重,刻板枯燥的历史书不同,这部长篇巨著把抽象的历史以平常生活的角度来解释,以你我能体会理解的方式阐述,让人很容易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久久放不下书籍,是一部集趣味和思考深度为一体的历史著作。

  除此之外,本书另一个亮点是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挑战传统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比如"帝国主义"真的是万恶不赦的吗?民族主义者宣扬的所谓传统文化真的是来自于纯粹的”传统“吗?科学真的是独立于政治或资本利益的完全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吗?不管是人文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这些所谓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吗?人类社会本身也许越来越和谐,但我们是否牺牲了其他动物的感情需要和生活质量?

  接下来,就书中的一部分感触最深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就人类历史的开始,作者提出了和传统历史学不同的划分方式。相对于经常被提到的“史前社会”和人类历史正式开始的“农业社会”(大概至今一万多年前)相比,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早在7万多年前就开始了--“史前社会”的称呼忽略了农业社会之前漫长时期,人类的广泛活动和创造成就,以及其对整个地球生态的深刻影响。

  其次,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写道,进入农业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历史进步。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实例为证:农业社会的个人,由于能耕作的食物种类有限,比石器时代行动自如的猎人们更容易遭受营养不良;加之很多在当时来说致命的流行病,都来自圈养的家畜,而一旦流行传染,由于人类的固定聚居方式,立刻大范围扩散,后果不堪。

  那么,如果生活质量是一种落后,为什么人类仍然选择放弃自由的游猎生活,而选择安土重迁?作者的其中一个解释是,人类是短视的,短期的便利带来的是长期的损失。第一代的游猎者受到小麦这种拥有迅速种子散播能力的植物的诱惑,以为终于可以有安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他们停下脚步,花时间播种,耕作,犁地;经营麦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于是人类渐渐地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一代接一代,等人类变得完全依赖某一片土地的产量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以为选择了一条捷径,最后却被套在了历史的陷阱里。

  广而推之,历史的前进总是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吗?作者举了一个很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邮件,由于其速度远远快于传统的'书信邮递,我们都认为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实际上,正因为这种秒传的速度,导致我们的邮箱往往塞满了不必要或我们永远没来得及打开的信息。邮件,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效率,还是更多的信息垃圾和噪音?

  历史的演变,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毫无关联。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方向。

  由此逻辑推展出去,作者进一步问了一个历来被历史学家们忽略的问题:史学家们自古以来研究革命,研究历史转折点,研究征服者和艺术家......但是却很少有人问,人类越来越幸福了吗?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有比古人更卫生的条件,更先进的医疗,更便捷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赞成现代人更加幸福的观点。但是,别忘了我们得出这一结论时,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揣测古人。但如果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外在条件的绝对优越性,而是期望值和其是否被满足的话,那么古人生来就没有要求夏天一定要住空调房,或者假期一定出国旅游购物然后发社交媒体,或者自己的短信必须在5分钟之内收到回复之类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不会因为期望没有达到而焦躁失落,他们的幸福感应该不会比越来越难满足的现代人差。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第三世界”人民的受挫感和反抗的动因,与其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毫无改善,不如说往往是由于全球媒体的传播力量,被“第一世界”发达国家(往往是白人中产)的生活状态所刺激并引起不平之感。比较,往往是焦虑和失望的源泉。

  通过阅读这一部漫长的历史,我开始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当下社会的历史位置:作为一个MBA学生,也更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市场“和”消费主义“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似乎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也更加清醒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其实被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也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成功”这些哲学性的议题。在商学院,我们学到的很多技能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基本上都是:怎么赢得更多消费者?怎么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怎么为股东或投资者增加价值?在一个资本为王的社会里,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目标等同于终极意义,却很少去追问--当消费者购买了更多或更贵的商品,当创业者为自己创造了更多财富,当投资者有了更多利润回报以后,so what?人类,或者我们每一个个体,会更加满足和幸福吗?

  正如书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的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以及海外殖民的兴起。人们开始不再如宗教中宣讲的一样,觉得最好的时代属于过去,生存的意义就是努力修复过去的美好。相反,大家开始相信未来,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资本家。他们把通过商业积累下来的利润,不是用来挥金如土,而是进行再投资,由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后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投资。

  于是这个世界出现了两种人--消费者和投资者。消费者,被广告和永远不断翻新的商品激起无穷的欲望,无止尽地帮助社会消费过剩的产能(如果营养过剩得了糖尿病?太好了,这时候医疗产业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获利--对拉动GDP增长真是一箭双雕)。投资者,反倒会生活节制,谨慎对待利润,并把大部分剩余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内容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消费者被各类信息产品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想想多少人一天对着“抖音”花了多少时间?),而投资于这些“科技公司”的创投和私募基金的利益增长前所未有。

  这样看来,科技的发展,不是填补了世界的不平等,反而加深了世界的不平等。

  如果说历史有自己的逻辑,不一定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人类没有停下来,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想成为什么,那么科技本身的高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但并不等于幸福;人类最终会走向哪个方向,恐怕我们自己也无法掌控。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3

  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和个人意志,我所言说的自由意志,都是我的意志。但我,最终是要回到历史中去的。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即已预设了一个万能的包容性存在——历史。拆解与构建,如是推进。

  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有,那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只从一个角度、一种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往往很多时候,这一角度都是从世俗成功学作答的,当我们从这个角度认为自己的答案唯一正确时,我们已经默认甚至是习惯了当下社会主流观念。

  人作为一个历史性存在的实体,还原到最本质层面,都是自然演进中求生存的本能动物。知识的积累和文明的出现并不是替代这种身份,它只是在这种身份基础上进行装饰和融合。一切文化的、文明的身份融合,都是对动物本能的一种可能性延伸。

  所以,有人说,“人都是在按照可能性活着,只有死亡是最本质的存在。而且也是死亡让时间成为可能。”

  如何来讲?没有死亡,时间将失去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在尤瓦尔·赫拉利看来,人类社会一切都是想象力创造的结果。想象力创造概念,指导人类合作,从远古走向现代。一切概念性的存在,都是我们以语言赋能,我们通过语言为他们命名,构建社会秩序,运行复杂的人类社会。

  但同时,这一积极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虚无主义和解构气质。

  人既是被想象力所成就,也成了想象力的囚徒。人类社会在初创之时,既已埋下虚无和解构之刃。

  我并非鼓励虚无主义和解构社会,只是在我们执着地、群体性地被某种观念所驱使而走上强势道路,并生出一种优越感时,不免要多一些思考和追问,是什么支撑了我们对边缘化、弱小等存在观念的鄙视?

  同时,当我表明上述这个观点时,我的观点已经被它自己所解构。它从来不曾静止,一直在超越。

  解构从来不只为拆除,而是在拆除已有成见和弊端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我们自己和我们所创建的社会,建构更合理的社会。人类既然已经脱离原始状态,用想象力创生了概念世界,那就要不断去完善,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完善的过程并非追求量的过程,在某个阶段内,量的积累不可缺少,比如关于某个时代道德的知识量和扩散量的`积累;关于金钱的量的积累和温饱的解决……

  但道德本身内涵的更新和完善却是一种跨越式的质的突破。从封建道德的跪拜礼到现代道德的握手礼;从过去只求吃饱到现代追求贫富差距的弱小……无不是首先在观念上的打碎和解构。

  从源初来看,想象力所创造的概念世界,没有什么是永恒,如果有,那只有死亡。一切的概念或者观念的更迭和完善,都是为人类本身更好地生活。一定注意,是为了这一动物本体更好地存在,我们才会不断地建构和积累,在这一点上,想象力不能回头。

  如何反证?比如让一个人,每次丢掉一件东西,直到他没什么可丢,最后剩下什么?一个裸体的动物。可能诸位还记得中学时代那一幅漫画:一人过河,带八袋,有道德、金钱等等,船超重,要沉,必须扔掉一部分。课本只从一个主流角度为我们分析,说必须先扔金钱等身外之物,然后这种道德习惯就随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不断扩散,我们完全可以从其它层面来重新认识这一现象。

  再回到前一段,在不能回头的同时,我们也将监督这种建构和积累的终极武器――解构的方法,抛离了时代,将一种批判的思维扔进了历史的角落。

  人类社会能够保持平衡存在的天平,这时就失去了一端,秘密之门的钥匙被我们丢掉,魔鬼自然可以在黑暗中猖狂起舞,阳光被锁在了房间之外。放弃批判性思考,放弃对社会的解构,我们以为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好的平和,真相却是我们为各种权力、歧视、阶级提供了群魔乱舞的黑暗空间。我们以为我们将钥匙丢掉,就把他们永远地锁在了一个空间,其结果只是将我们自己推离了房间,隔绝在了边缘。

  虚无和解构并非骇人的野兽,我们在讨论这两个概念时,所设定的前提是,在想象力所创生的人类社会秩序之内,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常说,向前行走的同时,不要忘记回头看,因为回头看,常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因为在过去,是被我们遗忘的系铃者。

  由此,我们也常常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些我们常用的语句。比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假设我们先退一步,真的存在牛顿所说的“宇宙第一推动力”这一自然客体本身,但在人类社会中,“上帝”的概念缘何存在?它并非客观存在,依然是人类想象力所创造的概念,只不过在上千年的社会发展中,这一概念被赋能,被反复不断地言说和人为确认。人的思考引发人所设定的概念对象的主动性,这才是最可笑的。进而我想引出下一句话,尼采的惊世之语:“上帝死了”。当尼采在陈述“上帝死了”这一句话时,已经承认了上帝的存在,存在即合理,上帝死了但是上帝存在时的所做所为也就不会被消解。尼采并没有问:“上帝是什么东西?”所以从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从回头看的角度来说,他对上帝所代表的绝对精神的解构不够彻底。

  当然我们前面说过,任何概念性的存在,向前看,出发点都是为团结人类,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从而使人这一动物更好地存在。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近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绿皮书》,就可以很好地拆除种族歧视的根基。俱乐部向来不允许黑人进入餐厅的传统力量来自哪里?如果向上溯源,想象力罪不可恕。再进一步推论,歧视观念的观念又来自哪里?为何这种观念就被允许存在。当观念已经被强化为一种习惯性的世俗力量而存在时,就达到所谓的集体无意识了,没有人去思考这种“天经地义”的力量来自哪里,只要于我的生存和更好地生活有利。有可能它就来自第一批迁移到美洲大陆的两个人,因为一个苹果而分出了身体上的优劣,从此世代累积,滚雪球原理,偶然性生发。

  想象力创造人类社会,但历史一旦发生,就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在到达死亡之前,一切未发生的,都充满无限潜力;一切已发生的,就看如何博弈。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4

  听名字《人类简史》是一部叙述人类历史的书籍,然而,它又却与我读过的历史叙述截然不同,大多数历史书,喜欢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写作的重点在于主线鲜明。还有一些则是以文明更替为单位讲述过去,宏观概括,重点在于文明的发展与更替。但《人类简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则不同以往,他的脑洞很大,他的关注点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类,人类如何从弱小变成能站在食物链顶端物种,人类又将走向何处?作者将为你一一阐述。

  围绕整部书,都绕不开一个词“认知”,在传统的认识中因为自然选择,人类学会了进化,但作者却认为是因为有了“认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竞争者,同时“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让智人从食物链底端一步步到顶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反而让劳动人民承受着不该有的辛苦与过着比原始的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类从原本悠闲且丰富多样的日子变得单调沉闷又辛苦。

  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农业出现在现代社会,现代人会选择现在的舒服安逸还是辛苦沉闷,它还会像回顾历史一样得到认可吗?我无法想象。但,尽管有太多缺失,农业已经是我们现代文明的根基。正如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作者的`观点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失语,一如他在书中,常常切换视角,从被人类圈养牲畜的眼光,被人类培育农作物的眼光,向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发出声音。

  当我们以“智人”的身份存活于世时,我们应以感恩与卑微的心情再次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奥秘才会像一朵美丽的花,静静绽放于希望的阳光之下。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5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代表了欧洲封建社会、农奴制以及罗马天主教会权威的衰落与消失,欧洲在经历了中世纪晚期危机后,开始步入近代。

  文艺复兴运动于十四世纪中叶开始兴起,这场延续了近300年的反对教会“神权至上”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复兴古典文化反对神学等封建落后的思想,开始逐渐地解放人们被束缚的思想。人们不只是聆听教皇与皇帝的命令,而是更希望能去“表现”自己的思维,因此文艺复兴时期也被称为表现时代,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随后十六世纪具有灾难性的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英国、美国、法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近代欧洲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时代。地理大发现让欧洲人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开始走向世界,一些欧洲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贸易和科技迅速繁荣发展,并在工业革命中达到了高潮。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但也激发了各种矛盾与战争,人们开始致力于创造一个美好和平的新世界。

  古代人们的野蛮与独有的艺术,中世纪的'封建思想,近代欧美国家的迅速发展,这些历史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陌生的,但是每个人都必须去了解它。因为每个时期的人们都会受到一种局限性,朝着自己当下的利益前行,甚至闭关自守,满足于当下。作者在最后一章曾引用一个法国人的话:“人们生活中最好的帮手就是讽刺和同情,讽刺引发的微笑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同情导致的哭泣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洁净无瑕。”当我们走进人类的整个发展史时,我们也许会讽刺那些昏庸迷信的人,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们,同时,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更长远,更深刻的反思。

  历史向我们展现的一切,都能成为我们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训诫。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6

  《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样一段话:时至今日,这个40亿岁的自然选择系统却面临了一项完全不同的挑战。在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在努力改造生物。他们打破自然选择的法则而丝毫未受处罚,就连生物最基本的原始特征也完全不看在眼里。诞生于2013年的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已成功运用到定点敲除大、小鼠的基因,且效率高、速度快、简便易行,它也有望根除致病基因在世代间的传递。

  2016年,我们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团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了人体,中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这表明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的临床研究已然拉开了帷幕,而早在其一年之前,来自中山大学的中国科学家已经成功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胚胎细胞并将成果发表在Protein & Cell上。

  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在婴儿出生之前运用这样一个过程消除严重遗传病基因,可以有良好的治疗效益。但其他人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跨越了道德界限。事实上,很多遗传学家也认识到,胚胎基因编辑研究中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和负面的社会影响。

  1、胚胎本身已经是一条新生命的开始,而从胚胎中提取实验用干细胞导致胚胎死亡,有亵渎生命的嫌疑。

  2、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的基因是可遗传的,这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而且可能造成的结果仍然未知。

  3、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如果得以允许对人类全体伦理观念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造成倍的甚至成指数级的伤害。从胚胎基因编辑开始逐步放松底线甚至允许克隆人的研究,将极大损害人类社会的基于伦理关系的稳定性。

  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本身为了人类福祉而进行胚胎基因编辑实验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得不反复提醒我们的是,针对胚胎基因编辑的工作已经逼近了人类的道德底线,而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评估社会影响等等。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7

  合上书,心里有一种惊讶一种疑惑,茫然,或者说的更好一点一种冲击书里谈论了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或许之前我又有思考过快乐是什么,但却从未想过让一部分人长生不死的后果是什么?人类的科技又将走向何处?科技的尽头是灭亡吗?或是什么别的东西?往前看,1.3万年前的智人的到来毁灭了最后一个人类土着部落。往后看,那真是只能仰观宇宙之大了。

  结尾的部分与其说是一种历史,倒不如说是一种预言。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科技走向巅峰,人类在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中灭亡。

  那真的是灭亡吗?抑或是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当今的人类在思考科技进步,带来了什么,是否会造成人类自身的毁灭。当回首过去,我们已经改变,并且制造了那么多的东西,我们的思想改变也是那么巨大。曾经的我们,习惯性的形成聚落,聚集在一起生活。我们穿衣服不是为了遮羞,而是为了御寒,我们对于自己聚落的人,公开透明。而今天社会我们却不断强调自由,个人空间,这些概念。曾经的我们,脑海中只有眼前的一碗饭,只有捕杀猎物获取生存,道德之类的东西,在当时我们的脑海中可能还不如一碗大米来的实在。

  我们是变了的,和原来的人类完全不一样,但不是说原来的人类已经灭绝了。

  我们不一样,不过是传承和改进。

  未来的人类呢,可能已经拥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思考方式,生活习惯,社会规则,道德规范,伦理教条。尽管安尼得特人无法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也无法理解未来人类的.思想。

  但他们同样会是我们的传承和改进,那或许是下一次轴心时代的来临,赋予他们新的精神世界。我们和他们站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上,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第一次对未来有了模糊的预判。而且这些未来的第一代还将从我们手中诞生。

  有动荡又不安,才能于烈火之中有蜕变。假如冬天将要来临,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8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由尤瓦尔·赫拉利所著,他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是目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主要通过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重大革命使人类逐渐走向地球生物食物链顶点的时间主顺序进行介绍,并且写出了自己对历史的一些看法与分析,并辅以目前人们对历史史实的一系列观点,使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历史的发展历程。

  首先,人类只是地球上一种极为普通的生物,处于食物链的中层,并没有多么突出。但在大约七万年前,智人的出现使得人类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层,并且还将更加强壮、脑部更发达的尼安德特人踢出了历史舞台,具体是如何做到的,无从考证。但作者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是因为智人拥有独特的语言,可以通过这种语言虚构出许多事物,使智人能够以一种极为庞大的组织出现,然后表现出一种极为强大的力量,使智人逐渐走上食物链的顶层。具体表现是当智人从非洲大陆逐渐迁移到其他大陆时,这个大陆的大型肉食动物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人类都会逐渐走向灭亡。智人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从食物链中层到食物链顶层的巨大跳跃,这也对后面的'众多灾难埋下了伏笔。

  而后,人类学会了种植,结束了狩猎采集的生活,生活更加稳定。作者认为农业革命其实是植物驯服了人类,使得农民一代又一代的进行着同样的生活,使人类逐渐戴上了一道道枷锁。但在我看来,农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四处流离的生活,有了固定的居所和活动区域,生活更加稳定,进而使得文明得以发展,是历史之必然。

  阅读这本书解决了我内心许许多多的疑问,了解了人类从哪里来,如何发展,也让我从历史的角度明白了印度种姓以及美国的种族歧视的复杂性,中东局势的复杂性等一些问题。

  在这次的读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可把书当做圣经,不加思索的将作者的想法移植进自己的脑中,读书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己的思想,不断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9

  作者视角宏大,不拘泥于一国一土一时代,而是类似于外太空史学家,对人类的历程进行复盘。复盘了人类历史上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1.认知革命开启了历史,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人类的语言不仅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根本不存在的事务信息,即虚构的能力。而虚构,不只让人类能够想象,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一起”想象,从而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照作者的观点,国家、宗教、公司、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所有这些概念其实都是虚构的,而正是因为这些虚构,使智人能够灵活合作,并且创造出“文化”。

  2.农业革命加速了改变,农业革命的影响,意义深远。告别了狩猎与采集时代,人们开始固定安居下来,有了村庄、城市等。动物的命运也跟着改变,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个固定房子也开始有了我们与你们的边界,在推动建筑学发展的同时人的心理也在演变。生产力的提升培养了社会的精英阶层:国王、战士、宗教人士等等。

  3.科学革命创新了局面。基于作者的观点,金钱、帝国、宗教是凝聚人群的三种力量。有限责任公司的`产生是人类很重要的发明,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做有效的互信系统。

  4.历史是二级混沌系统,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永远无法预测。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永远无从假设。了解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拓展视野,了解更多的可能性。

  5.科学革命是无知的革命。科学革命之所以产生在欧洲,根源在于当时欧洲人巨大的好奇心。承认自己的无知,即留白,并付诸于行动去探索。

  6.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

  7.现代经济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我们原因信任未来,资本家也愿意将利润再生产。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0

  人类简史的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简称:《人类简史》或许并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冒号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对人类进化史的真实定位:从动物到上帝!而让人惊讶的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竟然经历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门槛。但当我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作者却在警醒世人:一场灾难或将开启。这场灾难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

  然而要弄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便已问世。而人类真正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一场认知革命。但要把这段历史给写全了,绝对是一部长篇巨制。可在作者眼中,纵横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只不过经历了三场大的变革,它们是:认知革命(7万年前),农业革命(12000年前),科学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越来越惊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们并不会感到太大不同;而换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和网络的一天。

  更加惊人的是,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断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时候,莫名产生了一种彷徨和无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目的`为何方时,内心所感到的那种颠簸和忐忑不安。那么,何以解忧呢?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将来。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著作,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人类简史》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以极简的方式,一窥人类发展史的全貌。因为,在汗牛充栋人类历史学著作中,《人类简史》胜在一个“简”字,相比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轻薄了,但它简明却不简单,视角独特,见解犀利,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书中,作者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让每一个深入阅读的读者皆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1

  《人类简史》作者认为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真正让科学革命起步的伟大发现,就是发现“人类对于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这种承认自己的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就是整个科学革命的回馈循环。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经费,多半是为了政治、经济和宗教的目的,在过去500年间,科学、帝国和资本之间的回馈循环无疑正是推动历史演进的主要引擎。

  农业革命,与其说是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倒不如说是农作物利用了人类、驯化了人类,因为农作物可以离开人类而生存,而反过来,人类却已经离不开农作物。科技革命也是一样,科技离开了人类还是否存在?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人类已经离不开科技。所有农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成果,已经完全渗透到人类的生活,人类只有往前发展,退不回去了。

  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像农作物那样离开人类而存在。我会想,到底是农作物和科技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还是人类掌控了这个星球?

  在一万年前,小麦只不过是生在中东地区的籍籍无名一种野草,经过人类的传播,在短短的一万年,已经遍布地球的每个角落,如果没有人类的传播,小麦的生长范围不可能像今天那样广泛,同样其他农作物也跟随人类去到它们之前从没到过的地方生根发芽。

  科技也是一样,每一个科技产品面世的时候,在一百年前,地球上没有电的地方还是很多,晚上基本是一片漆黑。如今绝大多数有人类的居住地都已经有电,各种科技产品随着人类走遍世界,你没觉得这个现象和农作物很像么?

  他们都是利用人类,占领了这个星球。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的.进化可能就会有赖于机器(这里包含人工智能,神经控制机器,各种其他仿生设备等),也可能通过基因改造,让人类的进化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然也有可能人工智能发展到最后能够控制人类。但无论如何,我们无法阻止科技进步的步伐,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充分利用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同时要严加防范其可能为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科技力量。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2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我从来没想过的充满想象力的观点,这些有趣的观点成为我把这本厚厚的书看下去的动力,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不同于其他枯燥无味的专业科普书籍的科普类历史哲学读物。

  书的架构非常的简单,按照时间顺序,用严谨专业的文字记录了从有人类出现开始之后的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的历史,其中插入一个作者自己关于人类融合趋势的原因的探讨,从金融、帝国、宗教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向所有的读者提出了这本书最终的问题:从7万年前的智人发展到现在,我们人类确实已经逐渐成为这个地球上的主宰,但是人类不断的发展最终我们到底想要得到什么?

  我之所以说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历史书,是因为《人类简史》是从人类辛福感的角度去看人类发展史,我们是否因为时代的前进、科学的进步而比以前更幸福?

  解决历史问题的现代方法就是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每一年各种疾病的人数年龄,去判断人类的发展是否使得健康更有保障,然而到底统计什么样的数据可以体现出幸福感呢?

  这个问题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解答,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所以我甚至把这本书列入哲学的范畴。

  书里有提出许多我认为是存在争议的观点,比如到底是我们驯服了水稻还是水稻驯服了我们、正义只是我们人类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于大自然来说不存在正义、罗伯特?奥本海默才是人类和平的英雄。

  对于这些观点我不置可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读完整本书,我有一个感觉,人类也许有一天真的能成神,但是在成神之前,请明确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保持谦逊,善待这个世界也善待自己。最后引用比尔布莱森的话:几万亿个游离的的原子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又以复杂的方式创造了你。所以我们与万物融为一体。

  总之这本书可读性特别高,强烈推荐。了解人类发展的前世今生。没有写总结,就是因为一切总结都显得很苍白。做了很多标注,值得细细品读。ps:汉源汇,还是蛮适合读书的。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3

  饥荒、瘟疫和战争,永远都是人的心头大患。一代又一代,人类向所有神明、天使和圣人祈祷膜拜,也发明了无数的工具、制度和社会系统,但仍然不断有数百万人死于饥饿、流行病和暴力。许多思想家和先知于是认为,饥荒、瘟疫和战争一定是上帝整个宇宙计划的一部分,抑或是出自人类天生的不完美,除非走到时间尽头,否则永远不可能摆脱。

  第三个千禧年开始之际,人类醒来,伸展手脚,揉了揉眼睛,脑子里依稀记得某些可怕的噩梦。“好像有什么铁丝网、巨大的蘑菇云之类的。但管它的呢,只是个噩梦吧。”人类走进浴室,洗洗脸,看看镜子里脸上的皱纹,然后冲了一杯咖啡,打开了行事历。“来瞧瞧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吧。”

  根据中国传统的政治理论,人间的种种政治权威都来自于天,老天会挑选最优秀的个人或家族,赋予天命,让他们统治天下,为移民百姓谋福利。这样说来,所谓君权就该能够行遍天下。如果君主没得到天命,别说是天下,就连统治一个城的权利也没有。

  事实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或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不快,觉得生命是否有意义,这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就焦躁不安、感到不满。

  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这一点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革命性的概念,而且还不只是从经济的角度,也包括道德和政治的角度。他其实告诉我们:贪婪是好的,而且我们让自己过得好的时候,不只是自己得利,还能让他人受益。“利己”就是“利他”。

  在事物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时候,重点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再为此所困。虽然感受悲伤,但不要希望悲伤结束,于是虽然仍有悲伤,也能不再为此而困。即使仍然悲伤,也是一种丰硕的经验。虽然感受快乐,但不要希望快乐继续,于是虽然仍有快乐,也能不失去心中的平静。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4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作者从人类起源讲到智人末日,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自己的视角。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读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弄清楚那些历史事件,而是要看历史究竟给予了我们哪些启发和思考,历史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摆脱历史,选择另一种可能。那么本书究竟带来了哪些有价值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是历史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人类最初只是非洲一个毫无影响力的种族,而数百万年前基因偶然突变,人类在随后的几百万年内进化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基督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一样有其偶然性,基督教起初还只是个小教派,罗马皇帝偶然发现通过宗教能够更好的统治国家,因此强力支持基督教,基督教借此机会一举成为大教派;近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更是充满了偶然性,很多科技发明都是偶然的因素导致的。

  其次是关于快乐的`思考和追求。如果从牛羊的观点来看待农业革命,就会发现牛羊演化的成功是没有意义的。濒临灭绝的野生犀牛和被关在小格子里变肥、等着成为鲜美牛排的肉牛相比,谁更幸福?显然,肉牛这个物种虽然在数量上大获成功,却无法安慰那些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对于像是牛、羊、智人这类有着复杂情感的动物来说,演化上的成功对个体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影响呢?随着人类整体的能力大幅增加,看起来大获成功,个人的苦痛也是随之增长。历史发展的动力似乎不是“提升人类福祉”。

  再次是关于奢侈生活的陷阱。人类最初过着采集生活,生活资料丰富,后培育小麦过上了农耕生活,种植小麦使得人类可以定居下来,不必四处打猎,看似过上了安稳日子,但小麦几乎成为了唯一的食物来源,使得人类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影响。一开始人类只是希望吃的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计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花上整天时间,在烈日下挑水务农。人类看似总是在追求更加轻松舒适的生活,但结果却不如人意。

  阅读本书使我们了解到的不只是冷冰冰的历史事件,而是跟着作者重新思考了我们的生活,这也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5

  从采集走向农业,祖先开始学会操纵几种常见的动植物,开始学会播种,浇水,除草,畜牧。这一系列的转变促进了农业革命的诞生。中国最早驯化的是稻米,小米和猪。伴随着农业革命在全球各地的兴起,渐渐人们开始学会安顿下来,而不是随时迁徙。人们开始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屋,种植属于自己的作物,圈养属于自己的牲畜。

  正当人们以为农业革命给生活带来稳定与祥和的气象之时,殊不知这其实是一个惊天骗局,作为“智人”其实我们更加擅长打猎,采集野果,而不是为了种植小麦,玉米等弯腰挑水,顶着炎炎烈日除草。这一切都导致了一些从来不会出现在“智人”身上的病症,例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而且如今社会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这些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在一万年前的“智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因为工作劳累过度而死这恰恰与“智人”仅仅为了活命而寻找食物背道而驰。当然“智人”的菜谱比如今的.社会人们的饮食健康的多,他们补充各种微量元素,能吃的都会吞进肚子,而不是现在的人们一昧追求味蕾的好感,常常营养不够均衡,由此看来癌症的产生也不无道理。那么追本溯源这一切的源头都可能是来自于当时的农业革命。人们一心想追求轻松的生活于是开始进行农业革命,可是他们并没有预料到农业革命所带来的的究竟是好还是坏。社会的进步导致社会的节奏不断的加快,于是猪,牛,羊等开始不断的被喂食而疯狂长肉,它们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几个月便随之成为食物。这一切对它们来说其实很残忍。但是对于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

  现在就连快乐也在慢慢被剥夺,社会上的人总是感到不快乐,压力大,迷茫与空虚。可能我们总是抱怨生活不够好,但是我们只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今天的结果可能是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常常拘泥于自己小小的世界而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以及自私贪婪这些可怕的欲望,但当把你放入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之中,你会发现你的一些想法毫无作用,因为自从农业革命之后一切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了,我们能够决定的就是自己在认清这个世界之后,能够好好地爱这个世界,珍惜自己所能独立完成每一个Flag。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6

  或许每个人都曾想过,我们的祖宗是什么模样?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往何处?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这本书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历史书大相径庭,超宏观的视角,异想天开的脑洞,生动有趣的语言,让我们拿起就很难放下,看完后直呼刷新三观。人类如何登上食物链的顶端?金钱、帝国、宗教如何横扫全球?在作者的叙述中,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现在眼前。他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群族,到如今遍布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中,作者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四个方面综合概括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跟着作者的笔迹,我们可以很顺畅的了解人类自从诞生到如今的整个发展过程和每一个重要的变革。作者只用了区区400页,就铺陈开智人的整个历史过程,各种精彩令人拍案叫绝;个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东非的角落中可怜兮兮地生活着。但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跃升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境界。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并没有一个鲜明的目标,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人类经历三次革命的洗礼,力量空前强大,可是我们究竟是比以前更快乐还是更痛苦,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如果发展没有带来快乐,那么它的意义又在何处?作者最后提出,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莫过于此。或许,我们该好好思考下这个问题。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7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8

  对于快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释:或许,快乐在于追求幸福;或许,快乐在于有目标,有理想,并为共奋斗终生……但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我找到了它的真谛!

  现在许多人只看了我们表面的发展,却没有深究: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过得快乐了呢?《人类简史》讲的是智人7万年的进化史。其实,我们自认知革命以来,一直生活在一个虚幻而缥缈的世界中,所谓的金钱、帝国、宗教都是源自人类的想象。这些想象使我们得到了发展,却也让人类的野心愈发膨胀,进而跃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欲望不仅会给人带来压力和痛苦,更有可能会使人类因此而灭绝!

  子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我看来,我们何必要因那些功名利禄而约束自己,迫使我们劳累终生呢?我们缺乏的只不过是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罢了。书中写道:“现在埃及人民比他们的祖先有更完备的医疗系统,更舒适的房屋,但却仍有许多人在抱怨生活的贫苦,命运的不公”,原因正是在于他们有一颗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心,不断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事实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满足,更要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无需因成功而欣喜,更无需因挫折而悲伤,这样只会耗费心神。我们根本就不必要去追求那些主观上的感受。长此以往,自己的心灵就会变得澄净明洁,即不受外界喧嚣的污染,也不受所谓“快感”的影响,自然也不再有什么痛苦可言。

  快乐就是知足常乐;快乐就是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快乐就是寻求本真,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19

  书籍介绍从人类诞生到如今的发展史,其中包括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科学革命等几个阶段,以及每次重大变革对人类的影响。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会对世界有另一种认知。

  下面内容想什么就写什么吧!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逐渐加大,自然法则或许会因为人类而改变。同时人类自身的发展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是被其他生物取代?还是被战争毁灭?或是被人类亲手创造的某种东西奴役?

  科技的种类越来越多,而哪些才是人类进化真正需要的。科技的发展为了金钱?还是为改善人类生活?

  人类的生活空间从小族群到“地球村”,在活动范围扩大、视野变广的条件下,可以寻找全世界同样爱好的人,可我们在拥抱精神的想象的“社群”时,同时也疏远了身边的实际的“社群”。想象的“社群”难道会比实际的“社群”让我们更加不寂寞吗?

  现在比以往更加“安全”,不用担心被野兽吃掉,战火也只在少部分地区燃起。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可能没有一个朝代有现在这样安全和“自由”。

  说到自由,自由与平等生来就是在矛盾的对立面。个人的`自由与人类的平等似乎从进入农业革命开始就无法解决。并且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信仰,一个资本家、一个佛教徒、一个回族穆斯林、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犬儒主义者……现在看来,这些人坐在一起吃饭并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回望过去,不用说中古欧洲十字东征,即使是上个世纪,这个场景都可能让人无法想象。现在面临的或许不是信仰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历史已逝,未来可期,珍惜现在。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0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1

  读完人类简史,感慨于作者对事物理解之深刻,如今的任何事物的来源都有其原因,都是通过时代的不断演化而来的。智人从一个不起眼的动物变成了如今主宰世界的主人,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不断努力的结果。然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当时中国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但是最后却是别国的探索精神发现了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可见探索精神之重要性。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文章最后谈到了快乐,一个人对于快乐的定义难免不同,这是世界上总有一种人不学习也聪明,没有钱也快乐,但那个人绝不是你。我们既然通过几千多年的演化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在生活中,要多从大的视角看问题,也许会快乐很多。作者:小仙女在江湖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2

  好久没有这样一口气把书看完了。尤瓦尔赫拉利,从上帝的角度,没有国别民族的区分,没有宗教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十万年前谈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地呼应了当下人们的某些普遍需求和焦虑。向大家推荐!主要有几点感想:

  1.人类的存在是无数竞争的结果。十几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由东非大裂谷出发,在地球发展数万分之一的时代里,占领了生命的高峰,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北京人、蓝田人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智人消灭。

  2.动物行为的动力都是由其基因驱动,人和生物只要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物的神经系统就会悄悄地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种族竞争的本质是物种数量的竞争,计划生育不应该只是减量的计划,也需要增量的计划。

  3.三种力量推动全球一体化,金钱、帝国和宗教。而金钱可能是目前最广泛、最深入的社会关系的纽带,市场经济配置资源追求金钱最大化的方式成为大多数政府的.选择。单纯意识形态的宗教正在最后的挣扎,如伊斯兰的ISIS们。

  4.人类社会关系正在变革,家庭和地方社群崩溃,改由国家和市场替代,我们成了相互疏远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不再依赖家庭,微信、Facebook等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对公司而言信息革命势不可挡。

  5.社会主义在未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科学使人获得了神的能力,当基因改造使得长生不老、智力增长成为现实时,人类社会阶层的永久固化将会来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减少这个差异,保证人类万民生物学特征的永续。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3

  从人类到上帝,是这本书的主旨。

  —尤瓦尔.赫拉利

  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乍一看。啊,好有深奥的内涵,在通读后,感受变了,这分明是一本通俗易懂,却令人深思的一本书嘛!

  人类的起源并不突兀,早在两百五十万年前,人这一族,就已经在世界出现了。而智人的出现,则又晚了五十万年。但在短短数百年数千年后,智人将世界“占为己有”,其它人类种族全部消失,只要人到了某个地方,那便是洪水,一点儿渣也不留下。从七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到一万二千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技工业革命”,人类只用了不到十万年的时间,走上了世界顶端,而之前一直位居榜首的老虎、鲨鱼,在智人的出现后,慢慢消失,它们想不懂,它们都几百万年未进化,智人在几万年前还是它们的食物,可现在统治世界?

  在智人进化之前,非常好地利用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道理,他们不断战斗,吞噬,才走到现在称霸世界的局面。现在很少人有想用,人之所以只有一个,单一的物种是为什么,而以后,世界上会不会只有人这种生物?可能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未想过会在能量耗尽前寿终就寝,而人类的出现,已大大消耗了她的生命,可能几万,不几千年后,智人这个物种会伴随着其他物种消失,而灭绝,其它生物而是幸运的,因为它们已延继了几百万年,而人类,在几万年前登上历史舞台,而没观顾整个世界,世界就要毁在自己利益中了。

  “最犀利的剑,视为最强的种族推动”。这一说明,终究会让智人毁在自己手中。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4

  读了《人类简史》让我明白,我们生活在他人创造的故事里,当然能创造故事的人都是这个社会中最聪明的人,创造故事也是人类所具有的独特本能。我们需要故事,正是故事或者氛围让我们感觉活的有意思,在故事里我们明白梦想是什么,在故事里我们明白规则是什么。无论如何,在这本书里强调:我们就是生活在别人编造的故事里。

  然而《次第花开》里说,在故事里我们确实有些难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且很难找到自我,并且最终还是“苦”,因此我理解佛学可能就是让我们摆脱故事的束缚来认知世界的本质,比如说,钻石和石墨的到底有什么区别,从物理学角度看,没有太大区别,但在故事里,钻石是一种象征,石墨毫无是处,佛学里认为这种所谓象征都是我们的执念,正是这种执念让我们无法脱离苦海。

  所以真正的佛学就应该是完全没有虚构的故事,每件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比如说六道轮回就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营造的一个氛围。但仔细想想,这话说来简单,我们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各种故事里,因此我理解修佛的过程就是摆脱故事的过程,但让我们摆脱对故事的依赖实在太难了,所以说专业修佛的人也只有1%的概率能达到涅槃寂静,而对于我们这些爱好者就不要奢望了。

  不过在我理解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类似涅槃寂静这种境界,即不走修佛念经这种方法,那就是读各种故事,并且充分理解了各种故事,并且实实在在认知了这些故事,就像《人类简史》的作者,但这同样对于我们这些故事爱好者太难了。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摆脱故事就别想了,认知所有的故事也别想了,但我们可以理解哪些故事对于我们生活是健康有益的,哪些故事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我想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了。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5

  如果说有些书适合通过纸质书,而不适合通过电子书阅读,这大概就是其中一本了吧。

  虽然书名是简史,但是整个文章思路与常见的历史类书籍不同。作者的关注点,不是各种文明的碰撞,不是朝代的更替,而是真正的人类进化,如何从处于食物链中层的普通动物,一步步发现到今天这样可以改变自然法则的物种。这个历史不是上下五千年,而是更远,远至几百万年前,作者在行文中自带上帝视角。

  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解答了人类如何进化至今的问题。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让智人慢慢产生了有别于猿类和其他人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来沟通,还有虚构的故事和想象的规则,让人类有了文化及传承的雏形。第二部分农业革命,是人类从游牧型的采集部落慢慢演化成永久固定群落,人类也开始慢慢能驯化其他物种(植物和家禽),慢慢形成大规模合作网络,慢慢产生了文字和阶级。第三部分人类的.融合统一,人类慢慢产生了金钱、帝国和宗教。第四部分是科学革命,这部分使人类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可以操控甚至创造的自然资源更多了,全球化进展也得到了飞跃,甚至可以改变原本的自然法则。

  但是,看似一切的进化真的是向好的方向进化吗?现在的我们真的比几百万年前的采集部落的人幸福吗?真的不一定。人类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曾经住在欧洲的人不知道世界还有美洲澳洲,现在可以自在旅行。未来会不会发展地球之外的其他文明?那时人类又会怎样?

  据说作者的这本书,在每个国家出版之前,他都会做点微调,所以在阅读中,以中国做例子的点还是挺多的。也是十分用心了。

  我看电子书总是犯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6

  全书大部分内容都让人看起来欲罢不能,惊叹于作者广阔的视野、丰富的学科背景、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浅出的叙事能力。提出的一些观点,如“想象的现实”,对金钱、资本主义与帝国的关系的讨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讨论及与前现代文化的对比等,以及用认知革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将人类的历史进行串联,讨论了几大革命的重要意义和对其的不同看法(比如农业革命实际上是一场“骗局”),并以此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使人能够以“置身事外”的“他者”视角来审视人类发展的历史,反观自身。书的末尾谈到了对于“快乐”或者“幸福”(作者好像并没对二者进行区分)的认识以及可能的历史发展,这是以往的历史学从不会讨论的内容,而这也与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密切相关,即引起“智人”对自身发展和行为的反思,希望“智人”能够认真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不过,可能正如作者所说,大部分的历史学家更擅长做“事后诸葛”,所以,总体来讲,作者对于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发展的分析确实更趣味十足,更耐人寻味,而对未来人类发展方向的思考可能让我稍感无趣(大概是因为没有提出比较新颖的'观点,或者说并没有提炼出完整的理论问题?)或者说不能认同。

  总之,这本书虽然内容庞杂,涵盖各个学科,还间插不少故事,但并不会感到凌乱。在作者精心的设计安排和严密的逻辑框架下,反而显得全书深入浅出,丰富有趣,可读性极强。对于翻译者也不得不特别提出来点个赞,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完全不像翻译过来的,感觉就是一个中国人用中国话写成的,可以想见翻译的水平之高!

  强烈推荐阅读!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7

  开智系列。以一种类上帝的视角,串联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外加很多对我来说很新奇的观点,叙述了智人是谁,从哪里来,现在怎么样,又会往哪去。

  智人如何从一种普通的动物到统治地球,是各种偶然还是必然,书中罗列各派观点,这过程描述得有趣如小说。同时也能让自己跳出来想,作为一个智人,有什么从娘胎带出来的,自己平时都没察觉的属性。

  我们常问,你信什么?相信人人平等?相信个人主义?相信消费主义?刷新我认知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这些相信的东西是虚构的,想象出来的,智人无法脱离这种想象,并且这种想象建构秩序和世界深深结合,存在于人与人的.连接中,塑造了我们的欲望。反过来想,我们现在脑子里面的想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比如不开心就去买买买,是不是因为自己相信消费能带来快乐,比如多去旅游多人生体验,是谁灌输这种概念?是内生的,还是身边的人也相信,还是各种广告在倡导?从小被教育对错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我认为的对错,和你认为的对错,是不是同一个想象的秩序,这个一个很奇妙的规则,这种想象的秩序又直接指导了我们的行动。

  为什么农业工业科学城市等等等东西不断发展?个人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如果放在超长的时间、空间维度里,个体对于社会的发展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回到个体,对快乐、痛苦的感受却占据全部。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是不是也和自己相信的,自己想象的秩序强相关?

  还有很多观点值得再去琢磨琢磨,承认无知,再挑战个人的三观。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8

  断断续续分了几次读完了,刚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有很多眼前一亮的观点想法,非常有意思。作者深厚的历史,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知识,让人惊叹不已,还为华人专门修改的文字和举例,简直厉害。

  认知革命,智人如何爬到了食物链顶端,解释了不少有意思的变化,如直立行走,大脑的变化,烹调技术……

  农业革命,一场伟大的骗局,人类从猎杀技能转成种植能力时,智人的生活并不一定提高了,是一场不为人知的骗局。这样的观点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人类融合统一,智人通过想象,将人类凝聚在一起。金钱,帝国,宗教,资本主义,一系列伟大的产物,将人类统一起来。八卦凝聚小群体的概念也是非常有意思。

  科学革命,一场改变大自然的大革命。通过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命运都在改变。谁也猜不到历史的发展,以前资源不断消耗让人类担心受怕,没想到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断的新资源。记得电脑大量普及的时候,人们开始担心,人类的发展将是头大手指大的发展趋势,还画了类似的.漫画,没想到没过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大家又集中到手机上。

  文中提到了中国为什么在明朝往后落后的原因是因为侵略性,唯利是图,好奇心。也许历史发展,和平为主线的今天,中国的协作大同的想法才能发展成全球大国。

  同时,开心幸福文中提出生化机制,宗教信仰的观点,色即是空,无欲则刚,有点悟道的意思。人生就是这样,有意义,不断提升就好。

  成也科学,败也科学,赫拉利提出了科学会让人类成为神,也会通过基因,仿生演化,来到末日。

  赫拉利的眼界之高,关心人类的发展,着眼世界的发展,文化底蕴之高,再次膜拜。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29

  从动物到上帝,其实这个书名很有讽刺的意味。

  本书一步步的推倒,从几千年的时间来看,每个时间段我们都觉得自己是上帝,支配者,却支配的`还是自己。并用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维护着,作者并没有说这个想象共同体(依靠文明 货币 民族 法律等等)是好是坏。但也推导出了,在这个共同体中逻辑的矛盾(美国独立宣言对比汉莫拉比法典)以前看罗辑思维中说人类社会是个想象共同体,使大家拥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社会轮廓,并使人类进步,貌似很有道理。今天看了这本书,作者真实想表达的就是人类就是个动物,还不如蜜蜂社会。因为人类为了营造一个有阶级的社会,杜撰了自由民主博爱这宽泛概念。

  但支配人的是人自己创造出来钱这个概念,这个想象最大推动世界一体化(非领土),但作者从文明的角度再反过来看,世界一体化又摧毁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文明(包括中华文化,不可逆)并朝向单一稳定的价值观。但这个价值观本身又是矛盾,缺乏逻辑支持。从作者证明了证明人类进步的一些表现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作者认为无论技术和科技的进步,都无法改变这个阶级的社会,因为总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上帝,把别人当成动物,而人根本没有办法彻底解决。

  对此我认为作者是悲观,从牛被关进笼子象征人类被自己束缚(虽然牛数量达10亿只)再写到小麦发展出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也没使人过得更好更自由,反而......所以我判断作者最为羡慕的是采集社会(绳文文化)哈哈...最后说句,罗辑思维没逻辑。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 篇30

  很喜欢这本书。读完意犹未尽。

  作序的高毅老师说,本书已离开了历史而走向了哲学,而这个哲学,不止是历史的哲学,它同时也包含了很多人生的哲理。

  深以为然。同以往的历史读物相比,贯穿全书的是对人类发展的思考。本就知道自己身为个体的渺小,但站在历史的长流中,方看到,整个人类也只是发着微光。会吃惊于人可以称之为人只有600万年的历史,演化用了250万年,真正开始认知革命便只有7万年了,农业革命1.2万年,而我们最最引以为豪的科学革命仅仅有500年历史,工业革命200年……如果不看这些数字,大概在我心里,人类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久到数字都显得虚无。

  或许很多人也会有相似的想法,毕竟在地球上,人类就是“万物的主宰”,不管承不承认,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大概是全人类的价值观。食物链顶端的地位让我们自视太高,早已忘却人类也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

  又想到作者关于幸福的论述。物质水平可以不断提升,精神的愉悦却不会同步增加。甚至时至今日,关于幸福,我们依旧给不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人类自己赋予了事物意义,本就产自想象,又怎能用一个飘渺的概念去定义另一个更加飘渺的.存在。所以,幸福是什么?我有些难以描述自己的想法,只觉得,若以全人类观去看生命,底色一定是悲凉的,毕竟这个时间的维度远超过个体所能承载的;但幸福是活着才能明白的滋味,而活着,是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的事。幸福应是当下的、真真切切的体验,这种体验到来的时候,我不关心人类,我只在乎我自己。

  要怎么说,该是心存敬畏,活在当下吧。

【人类简史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类简史读后感09-30

《人类简史》读后感01-20

人类简史读后感15篇10-06

人类简史读后感5篇01-21

时间简史的读后感10-12

《时间简史》读后感09-02

时间简史读后感06-28

《未来简史》读后感01-22

未来简史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