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原》有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白鹿原》有感

读《白鹿原》有感
更新时间:2021-12-02
读《白鹿原》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白鹿原》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白鹿原》有感1

  白嘉轩终于娶了他的第七房太太——仙草,至此,他的婚姻算是落下了帷幕。但是命运艰涩的味道却并没有远离喉咙,尤其是在闭塞落后的生活环境里。在接连迎接了两个儿子之后白嘉轩为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为牛犊,这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富有健壮气息的两个字无非是充分展现了白鹿原的地理文化,牛犊之前,“仙草按照每年一个或三年两个的稀稠生过三男一女,全都没有度过四六厄运就成为鹿三牛圈里的鬼。”对这些还没养成的孩子来说死亡或许是他们的解脱,因为生前遭受了极端的痛苦,白嘉轩的母亲,白赵氏,那些鹿三牛圈里的鬼的奶奶,看见自己孙儿翻调白眼的时候就拿一撮艾叶在手心捻成短短的一柱,栽到孩子的脑门,用火点燃,待火势燃烧至皮肉发出刺鼻焦臭之际又把同样的艾叶栽到两边的脸颊,直到烧出两块黑斑为止。

  很显然,这并不能阻止死亡的脚步,却暴露了白赵氏的无知,一种值得深究的无知。无知可以被应用在很多的场景里,最常见的却是对生命的戏弄和对自我的肯定。白赵氏相信燃烧的艾叶可以救赎生命,但却是让自己的孙儿带着切肤的痛苦和脸上的疤痕离开了他还不及看一眼的白鹿原,还有什么有比伤害生命更卑劣的行为吗,尤其是以爱的名义进行伤害的时候完全有了推脱的理由和借口,也掩盖了想要企图控制的欲望。这不仅会造成伤害,还会让人觉得恐怖。无知虽说只是一种存在,但却会表现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当然是无意识,“不知道”,另一个则是“充满信仰的虔诚”,它们都会把伤害进行到底。日剧《咒怨》和韩剧《救救我》都完美诠释了这两个方面,以佐伯俊雄为代表的小孩子无意识无底线的操作阴影了大多数人的童年,多少人到现在都对打开柜子望而却步,不只是我,或许你也还记得站在仁科理佳床边的俊雄,对吧......韩剧《救救我》则是虔诚的邪教题材,因为“邪”,所以荒诞、离谱、匪夷所思,但因为是“教”,人们却都心甘情愿,笃信不疑的践行着邪教的一切教义和宗旨。谁又能说这不是无知惹的祸呢?

  如果说对生命的戏弄表现出的无知属于行为上的伤害,那么对自我的肯定暴露出的无知则是从内到外都透露出愚蠢的味道。对自我的肯定主要是源于对知识的掌握,它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误以为自己的控制欲达到可以随意调动的程度,以为自己的理性可以去对这个世界做“整体设计”。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专门写了一本《致命的自负》来探讨这种现象,他在这本书中说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但是,这是一个虚幻的期望。哈耶克在书中告诫我们说,人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的必然无知”。这不是说人类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强调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事实的真相永远不止一面,我们透过感官获取的往往只是其中一个视角,说到底也只是“一鳞半爪”的片面见解,如果紧握住其中一面不放的话那么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其实都还是白鹿原,你和我和白赵氏也都没有区别,不知道又会把新薅下的艾叶贴在谁的脑门上。

读《白鹿原》有感2

  《白鹿原》这本书所讲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动荡的历史中,以陕西渭南一带的白鹿村为故事发生地,细腻地反映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书中虽然以战乱的年代为历史背景,但却没有花大量幅去写战乱中的悲苦生活,而通过对个别人物细腻的描述体现了出来,在表现整个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之外也表现出了大西北农村的祥和。

  书中以描写白嘉轩作为开场,他娶了六房女人都不明原因死了,没有留下后代,村里人都认为白嘉轩有克妻命,女人不能给他做媳妇。白嘉轩是贯穿小说始末的线索人物,他是中国式家长、族长的典型代表,他光明磊落一生不曾做过一件见不得光的事;他老实本分,坚信自己老老实实做农活,无论是谁上台都不会为难庄稼人;他隐忍坚强,一生遇到许多坎坷,即使经历死了6房老婆以及自己悉心栽培的族长继承人堕落这样的大事,他依然能够平静面对;他公正无私,自己的儿子犯了错,他也强撑着实行家法;他仁义宽厚,对待长工鹿三如同家人一样,灾年荒月他仍然留下鹿三继续熬活;他甚至以德报怨,黑娃做土匪后让手下打折了了他一直硬挺的腰,而黑娃遇难时,他还是果断的要求儿子白孝文救黑娃。他的身上仿佛具备了所有中国传统美德,可是正如黑娃所言,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了,以至于保守固执。他反对儿女读太多书,他从骨子里反对一切会打破《白鹿原》平静生活的事情,他一生都在努力维持白鹿村的平静与秩序,从不会被潮流冲昏头脑,但是他如同千千万万个中国式传统家长一样,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洪流。

  看小说中描写的每个人物,都会感慨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白嘉轩在取到第七个老婆的时候才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的大儿子白孝文一直被他看好做族里的继承人,却因为被他人陷害和自己立场的不坚定沦落为被人耻笑的对象,在他对生活完全绝望时他家的长工却惊醒了他,让他再次走到别人的前面,加入国民党,在看到共产党即将胜利时,又转向投靠了共产党,以至于到最后通过各种手段做了一县之长,尽管他的品性让人所不耻,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瞬息万变。二儿子白孝武似乎就平淡多了,顺了父亲的教导,成了族里的继承人,凡事都和父亲一样,稳重中有点迂腐。值得一提的是白嘉轩的小女儿,也是他的宝贝,从小被他宠坏了的白灵,他没有像他的三个哥哥那样听从父亲的教导,而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小的时候就选择了和男孩子一样去读书,由于父亲的疼爱,她没像其她女孩子一样学习针线,而是走进了学堂,当她去了一次城里的姑妈家时,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又再次毅然的选择去城里上学,在接受了新思想后,她加入了国民党,但在工作中又发现了共产党才是她想要的,于是又再一次毅然弃“国”从“共”,与此同时,她的恋人却与他背道而驰,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她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鹿兆海,选择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鹿兆鹏,尽管到后来她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但她的一生却是为自己而活,活的是那样的精彩。

  通读整篇小说,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只要心怀希望,一切都会好的

  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我们无法预料到不幸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降临到什么人身上,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只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坚持下去,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时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二、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思想,人在思想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同样需要尊重,我们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可能会因为财富、机会等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差一点,但是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小说中的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这就启示我们不论身处什么世道,遇到什么样的人,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读《白鹿原》有感3

  谈《白鹿原》书中的人物描写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的大作《白鹿原》,1997年荣获中国文学最高荣誉——第四届矛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我读过《白鹿原》长篇小说,也看过改编过的电影《白鹿原》,对陈忠实的这部巨作深深震撼!“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老先生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其实也就告诉了我们他老人家的真正的写作意图。

  《白鹿原》作品里的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和委曲求全窝囊的生活背景,无不反映作品动乱的年代。族长白嘉轩哲人式的思考与内醒,虽然笔墨不多,但从未间断,最终表达了人物更深一步的思想内涵和小说影射的哲理。作者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不断地丰满这个人物:作者先赋予白嘉轩笔直的腰干,最后又让他终日在夸张的大罗锅状态下生活。赋予他冷静锋利的眼眉,又最终让他失去锐利的所在。这些反衬颇具独到之处,感觉作者无比偏爱这个角色。

  相信作者通过白嘉轩也同时表露了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反观。白嘉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职的族长。他宽以待人,尤其对自己家的长工鹿三,他们已有几代的交情了。当年白嘉轩的父亲白景德给鹿三娶妻,时隔多年,白嘉轩又诚恳地提出要给鹿三的儿子鹿兆谦娶妻,并让自己的掌上明珠白灵认鹿三做干大……凡此种种,全都彰显了白嘉轩作为族长的仁义。读后感·但他的儿子卖房卖地不死不活的样子实在让人心酸,族长恨铁不成钢,硬是拿自己的儿子没有办法。鹿三的儿子后来当上保安营营长的黑娃,感情和经历虽然轰轰烈烈,但结局也是悲惨,作者对黑娃的描写细致入微,对黑娃的相好描写更是入木三分。鹿子霖圆滑,白嘉轩耿直,不管怎样混世都没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活在乱世,黑暗的世道是不让人有好日子过的。

  书中还重墨突出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头子佝偻着腰,拄着拐杖,瞇着双眼,注视着不远的前方。我想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捍卫者白嘉轩族长。老人在看什么?也许是在看白鹿原,也许是在追寻逝去的白鹿,也许是在想念自己的儿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怀念过去平静的岁月,对眼前发生的感到困惑和无奈。这幅画准确地表达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图:为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唱挽歌。

读《白鹿原》有感4

  此书《白鹿原》已经是93年买的了,当时正等候在伊势丹工作的发小下班,在淮海路思南路口的书店买下。后来被张菊偶尔看见,称此书她心宜已久,呵呵,我也忘了当时有没有借给张菊看过。

  那时初阅,并未写下任何读后感想。近时听闻将拍成电视,再次拾来重温,真谓之好书。

  正直、高风的白嘉轩,教子有方。将祖辈流传下来的一则故事,作为代代相传勤勉、亲切、认真地处世态度。

  鹿子霖:祖上以行乞为生。终于有了一位能忍气吞声的人物,成了镇上数一数二的大厨,闻名威震京都。可是他并没有忘记那个曾经让他百受屈辱的炉头,雇了五个乞丐对他进行了更加残忍的报复。这就是鹿家传授下来的贬意精神。

  朱先生:白嘉轩的姐夫,当地知名学者。曾一度怀着抛头颅、洒热血的热情冲去战场,行程刚开始却被告之自己的学生是因为内讧而死。一夜白头,从此再不晨诵,“读书无用”也!

  黑娃是个特曲折的人物,少时缺少耐性,又因为强烈的自卑感走了那么一段弯路。书的作者认为是坏女人(田小蛾)害了一个好男人(之后又用一个好女人来证明这一点)。年过而立,突然醒悟重拾学涯,被朱先生收受为关门弟子、最喜爱的学生。这个人物有很多面可表现,呵呵。

  我最佩服的女性是白嘉轩的妻子,整书对她的细节描述屈指可数。重点就是那段她得了瘟疫后淡定心态和表现描写。让我由衷的佩服。她直至自己失明前,缝完了自己的入殓衣。望着从未伺候过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的离开从此将自己收拾一日三餐,她只是用沉默代替哭泣。

  娱乐新闻说已经挑选好女主角“田小蛾”的人选,不知那位能否演活这个“妖孽”。

读《白鹿原》有感5

  信仰,这个东西真的很奇怪,身处信仰中间时,你自感一切都是顺应天时,旁人看来,充其量是为之而之。

  一旦,信仰碰撞到生命,谁对谁非?一个群体里,总有人干着背道而驰的事,顺应潮流,推动发展的是背道而驰的人还是一直顺应潮流看不见方向的?总会有一次错误,让你觉醒,看清楚这世界。有的人,一生做着无愧于心的事,任何事任何人都能原谅,这样的人心有多豁达?我似乎未曾遇见过,遇见到的也是类似同情遭遇,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一种好人,少见的好人。

  不在人后嘲讽嚼舌根,做到的人更少!白子文是我最厌恶的一个人,有这样的家教出来的,原本带着一种羡慕眼光,而后,是不是都会拜倒在石榴裙下?女人,贯穿整部戏,从白嘉轩结婚,黑娃一开始的迷恋,芒儿的逃亡,鹿子霖那么多的干亲,兆海说的不再婚娶到遇见相似灵的婚姻,对于鹿贺氏,某种程度上,我感觉她是渺小而伟大的,为了挽救鹿子霖,一人担当,两个儿子们都不在身边,完全活成了只有爱情的模样,终究爱情你,不是你情我愿就行,还得有她情我不愿,才能活得下去。

  鹿贺氏烧香拜佛的信仰,兆鹏共产主义的信仰,兆海看不见希望投奔国民党的信仰,朱先生一生无愧于心的信仰,黑娃及时转变,看清时事的信仰,鹿勺子为了更好立世逼迫自己做事的信仰,白子文唯利是图的信仰,还有那么多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做苟且之事的人的信仰,暂且迷失的人,那么多信仰,总有一种适合生活,过的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知道。

读《白鹿原》有感6

  白家秉承着祖上的醇厚祖德,一代代把勤劳和仁义、忍让、传承,直至白嘉轩这一代都未曾改变丝毫。而同样作为白鹿村殷实之家的鹿家却与白家有着截然不一样的祖训,鹿家争强好胜、精通世事,世世代代都在为仕途发奋,渴望跻身社会上流。当这两家聚集在一起时难免会产生冲突,于是,白鹿两家的恩怨纷争成为了贯穿全篇的主线。鹿子霖是与白嘉轩同辈的鹿家后人,他以其出色的领导和组织潜质在白鹿原上谋得乡约一职,与上层阶级关联颇好。他顺应时代潮流,替“当朝者”卖命,身如浮萍,缺乏自己的原则,最终被潮流所淹没,下场惨淡。他贪恋女色,与原上许多具有美貌的女子有染,又卑劣地让自己的亲生骨肉认自己做干爹,在黑娃投奔革命之后他又对黑娃的“不干不净”的美貌媳妇小娥下手,连哄带骗使她满足他豺狼般的性要求。见事情有暴露迹象,他使出阴谋,让小娥勾引时任族长的白嘉轩之子白孝文,让其自毁名誉,最终与白家决裂,与小娥醉生梦死,直至耗掉了白嘉轩分家分给他的一切,上街乞讨……

  好在此时鹿子霖良心发现,给了他一份职务,从此他才重新做人,最终凭着他自身在祖上秉承的顽强品格和学识飞黄腾达。与父亲鹿子霖相比,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则明显多了几分豪气与仁义,尽管兆鹏最后去向不明,但是

  他的一生却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灵灵的感情也饱含了深情与厚意,感人至深。兆海虽然死在剿共的战场上,但那也是将命在身,不得已而为之,他为国为家与日本鬼子血战的英雄豪气,以及他对灵灵的一片痴情都是他的父亲鹿子霖所不能比的。白鹿两家的恩怨和纷争最后以白家获胜收场。而这其中的辛酸和涕泪就融成了这部小说的养料,使小说变得丰满,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读《白鹿原》有感7

  《白鹿原》是我看过的第二好的小说,第一好的自然是《平凡的世界》,两者不同点在于后者侧重于个人的奋斗,而前者侧重于文化的揭露。下面就讲讲读《白鹿原》的一些感想。

  《白鹿原》的主题是民族传统文化叙写,这种文化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它又是残酷吃人的宗法礼教。这种矛盾的两面性在历史的激荡中不断碰撞。而又融入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中,很多人一方面想极力摆脱礼教的束缚,但又逃不出宗法的樊篱,这就是悲剧性的根源。

  传统文化的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最终没落了,它成为了现代文明的障碍,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之后,更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被彻底清除了,封建糟粕是没了,但我们民族的精华也没了,我们没有了信仰,没有了道德,剩下的只有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现实的物欲横流,我们的根在哪里?从这个角度讲,《白鹿原》算是一部民族灵魂的寻根史。

  下面来讲讲书里面的具体人物。主人公是白鹿村的族长白嘉轩。他是封建传统宗法制度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着宗法制度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仁义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是残酷的宗法约束。白嘉轩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做事光明正大,同时也有很多的仁义之举。他的仁义正直被广为传诵。而在维护宗法制度方面又体现出他的绝情与残酷。不让黑娃与小娥进祖宗祠堂,对小娥与孝文的刑罚,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悲剧。

  朱先生应该是传统文化神化的代表。如果白嘉轩是道德境界的话,朱先生已经到达了天地境界。作为关中大儒,他保持了传统士大夫精神,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面对胁迫,他坚持威武不能屈的节气。他的聪明睿智,他的高风亮节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吧。

  书中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们是礼教的直接受害者。小娥的命运是一波三折。她作为郭举人的小妾,其实是一个奴隶。在跟黑娃回到白鹿村后,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排斥,但是他们两个坚持与礼教的斗争。这一点必须要给予赞扬,他们的勇气是令人佩服的。但是人性与命运不会这么简单,黑娃走后,小娥变成了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在鹿子霖的唆使之下,他成为了宗族斗争的工具,客观上也是对礼教的报复,随后等待她的自然是礼教的惩罚。她是斗不过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宗法制度的,最终也是死在了宗法制度之下。随后的一场大瘟疫又好像是对宗法制度的报复。

  孝文是书中经历落差较大的一个人物。从族长继承人逐渐沦为不孝子、乞丐。而后有逐渐成为营长直至新中国的县长。他的堕落是礼教的约束的恶果,而他的重生又反映了什么呢?他的性格中有他父亲的沉稳与老练,但缺乏他父亲的仁义,所以最终走向了高位,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光彩的。这是他性格决定的。

  黑娃是我最欣赏的一个角色,他的经历很丰富,国、共、匪、儒他都沾过边,他最终的结局是被害死了,对于这个结果我很不能接受,为什么一个变好的人不能让他善终。一方面反抗礼教,但又逃不出礼教的束缚,飞黄腾达之后也要回来祭拜祖宗祠堂。他后来变成一个好学的儒家学者,这点我不是很理解。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

  任何现实主义小说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书中大的历史事件包括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大清洗,内部肃反,抗日战争,解放战中,到新中国成立。这些事件表现在白鹿原上就是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党派斗争与宗法斗争的搅合。白鹿原经历了斗争——恢复——斗争——恢复的反复过程。复杂的斗争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冲突乃至人性的冲突。每个人都是在人性、宗法与环境的三者之间抉择。

  《白鹿原》摆脱了阶级斗争思维的束缚,站在了一个更高更广的角度上,对文化与人性的进行了错综复杂的描述,这就是一部民族灵魂的寻根史。

读《白鹿原》有感8

  公历八月六号十八时,我翻开了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惊叹于里面的文字气息与我的生活高度契合之外,对其中纯文笔的运用也略有所感,下面咱们简单谈几点(咳咳)。

  读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也只翻到了14页,书中情节落到了主人公白嘉轩他父亲去世后,他娶的第五个妻子上。在这一页中,他的新婚妻子卫家三姑娘也去世了,书中在描写白嘉轩的状态时写下这么一句:

  “...........,世事已经十分虚渺,与他没有任何牵涉。”

  当我在这句话的底部划下波浪线的时候就意味着它的确不同凡响,当我反复在心底吟诵它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主观文字与客观文字的双重并列可以更好的唤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他们的阅读体验是空前美妙的。

  像读诗一样。诚然,写诗与写小说乃是天壤之别,不仅表现形式、写作手法不同,而且它们在表达和唤起人类情感压根走的是两条道路。但是主观文字与客观文字的相互呼应是纯技巧的运用,它们都只作用于人们对文字美感的强烈共鸣。

  重复陈忠实先生上面写的那一句话,那在关中农村的表达环境里实际上是一句口语,或者说更常用的是在口语表达上。把它写在纸上,变成文字,表面上看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主观描写,但细细品味,竟然会生出完全不同的境地。如果原句感受不强烈的话,只需改动一个字即可,末尾的“牵”改成置换而来的“交”,马上会有一种“两个人面对面交流对话的感觉。”使得愈是客观的事物愈会显得更加具有主观性。客观的事物多是指死物,不具有情感,和感知情感的渠道,因此那些复杂多变而又不易表达的细枝末节的情感和意愿通过特殊的“主观文字”渠道表达的生动有趣,饶富意味。

  这是一种因为平等、相似,而更加顺畅的交流。客观的事物想独立的时候可以更加独立,而且因为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也给整部小说添加了自由的气息。虽然它不易察觉,但却无处不在,且弥足珍贵。

读《白鹿原》有感9

  看到最后,鹿兆鹏执其信念奔波一生,从未明媒正娶终了也没归家入祠堂;黑娃土匪头子走天下又成为朱先生得意门生,却也世事难料为小人所害;兆海留下的儿子莫不是一生挚爱灵灵与大哥所生;鹿子霖秉持家法与自己较劲最后逼死自己生不如死…

  白鹿原五十年兴衰,国家五十年浩荡被陈忠实老先生汇聚一起,真正洞察世事的莫不是老先生了吧。读完五十万字白鹿原,也略有所想:

  甭管王朝更替、世事兴衰、家境变更,何必与名利相争,旁人相争,又何必同自己较劲呢?最后落得鹿子霖一般生不如死的下场,实在可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欺软怕硬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求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但求洞明世事,以德报怨不与纷争。

  正如朱先生所说:读书原为修身,正己才能正人正世。

  “学为好人”,与世无争。我虽做不到先生那般世事精通,预测未来,却只求此生能如白嘉轩一般洞明旁事,明事理,虽无大家家法,却能秉持信念,踏实做事,不与纷争,活得这般光景才算舒坦。

  正如古人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或许今天才知其意,倒也不晚。

读《白鹿原》有感10

  好长时间没有阅读小说书了,当下放下手中的事,捧读一本引人入胜的《白鹿原》,久久回想和感悟。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的扉页上,作者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细细品味,才觉得作者的用心写作好比一块口香糖嚼在嘴里越嚼越有味,恨不得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这篇小说发生在陕西省蓝田县西蕴藏着浓郁的关中风情。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反映农村人的心理素养,尤其存在着半个时期漫长历史,沉淀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组成白、鹿两大家族。通过故事人物的描述,如此真实、透明、写得实事求是。

  白、鹿两大家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生存繁衍。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大家族以及周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而改变不同的命运。

  一书主人白嘉轩是个典型淳朴、善良、地道的庄稼汉,是个循规蹈矩的保守派,是两大家族的代表族长。他虽然文化不高,但明白事理,受过封建思想的洗礼,有担当、有责任感。自己没有文化如果遇到最积极不能解决的事,则请教有文化有见识的人作参谋。白老汉尊重有文化的人,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读书,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理。我喜欢老实巴交的白嘉轩。

  讨厌书中的鹿子霖,一个趁人之危、阴险狡诈、诡计多端的小人。害人害己,埋下的因果最终还是要还的。读完此书,回味无穷,最大的体会就是善有善报。白、鹿两家的命运结局截然不同,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

读《白鹿原》有感11

  谈《白鹿原》书中的人物描写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的大作《白鹿原》,1997年荣获中国文ispeak学最高荣誉——第四届矛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我读过《白鹿原》长篇小说,也看过改编过的电影《白鹿原》,对陈忠实的这部巨作深深震撼!“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陈忠实老先生在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其实也就告诉了我们他老人家的真正的写作意图。

  《白鹿原》作品里的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和委曲求全窝囊的生活背景,无不反映作品动乱的年代。族长白嘉轩哲人式的思考与内醒,虽然笔墨不多,但从未间断,最终表达了人物更深一步的思想内涵和小说影射的哲理。作者用很多不同的方式不断地丰满这个人物:作者先赋予白嘉轩笔直的腰干,最后又让他终日在夸张的大罗锅状态下生活。赋予他冷静锋利的眼眉,又最终让他失去锐利的ispeak所在。这些反衬颇具独到之处,感觉作者无比偏爱这个角色。

  相信作者通过白嘉轩也同时表露了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反观。白嘉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称职的族长。他宽以待人,尤其对自己家的长工鹿三,他们已有几代的交情了。当年白嘉轩的父亲白景德给鹿三娶妻,时隔多年,白嘉轩又诚恳地提出要给鹿三的儿子鹿兆谦娶妻,并让自己的掌上明珠白灵认鹿三做干大……ispeak凡此种种,全都彰显了白嘉轩作为族长的仁义。读后感·但他的儿子卖房卖地不死不活的样子实在让人心酸,族长恨铁ispeak不成钢,硬是拿自己的儿子没有办法。鹿三的儿子后来当上保安营营长的黑娃,感情和经历虽然轰轰烈烈,但结局也是悲惨,作者对黑娃的描写细致入微,对黑娃的相好描写更是入木三分。鹿子霖圆滑,白嘉轩耿直,不管怎样混世都没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们活在乱世,黑暗的世道是不让人有好日子过的。

  书中还重墨突出一位满脸沧桑的老头子佝偻着腰,拄着拐杖,瞇着双眼,注视着不远的前方。我想这位老人就是白鹿原上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捍卫者白嘉轩族长。老人在看什么?也许是在看白鹿原,也许是在追寻逝去的白鹿,也许是在想念自己的儿女…但我更相信,老人是在怀念过去平静的岁月,对眼前发生的感到困惑和无奈。这幅画准确地表达了《白鹿原》作者的意图:ispeak为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化唱挽歌。作者:王继玲

读《白鹿原》有感12

  这本小说我大学时就曾看过。但那时的自己毫无阅历,人生也未曾受过任何挫折,尤其学业上的种种顺利,让自己时时沉浸于前途无限光明的幻想中。对这种虽然名气足,但却内容冗长而又充满乡土特色的小说实在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随手翻过几次,但总是半路而止,体会不出任何甘苦。

  工作以后,发现了自身能力的种种欠缺,也发现了人生并非过去想象般一帆风顺,经历了不少焦头烂额之苦,时过境迁之后再读它,体会则完全不同了。

  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三代人,不足百年的.时间里,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很让我有些感慨。

  感慨之一是世事难料。白鹿原上,白家兴旺过,鹿家兴旺过,但好景都不长,跌下去,又起来,起来又下去。白鹿两家三代人被命运在砧板上无情地反复敲打。什么时候正面烤,什么时候背面敲,世事难料。所以,自己不论什么时候,都别悲观,也别骄傲。活得好,是祖上有德,自己运气好;活得不好,是时候没到,自己还要再加把劲儿熬一熬。人的一生漫长得很,一时得意、一是低落,千万不要把一时的状态当成永恒。对人生的态度,在困难的时候要能坚持得住,在得意的时候要沉稳得住,不要被表象迷惑。

  感慨之二是尊重别人。尊重高位的人,也尊重卑微的人。地位卑微的人难保一辈子卑微,即使一辈子卑微,下一辈子,人家未必不翻身,时间能改变一切。即便是打了一辈子长工的鹿三,还生出了一个将来当保安营营长的黑娃一样的儿子来。地主白嘉轩的儿子,也有卖房卖地半死不活的一天。世界是多元的,不要把人看死了,这等于自断后路。这样的后路,眼前可能不需要,等到真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感慨之三,做人要向朱先生学习。朱先生读圣人书,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立志学为好人;又不拘泥于圣人之言,在混乱不堪的世界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拘泥死板,不论世事怎么变化,总能找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低调而不骄傲。管你张县长李县长,共产党还是其他,他有他的抱负、理想与信念,成败不萦于心,不媚俗,不庸俗,光明磊落。同时,在生活面前,他有血有肉,有男人的骨气,又不失情调,让我佩服。

  感慨之四,有自己的原则,但也给别人一个机会。白嘉轩做事太硬,鹿子霖就圆滑很多。白嘉轩要是能够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同时,多给子女一点谅解,或许白孝文也不至堕落到那种程度。而鹿子霖做事情太过阴损。这样的阴损是否能招来祸患我看不一定。但做人还是光明正大些好,坦坦荡荡,才能心无所惧。

读《白鹿原》有感13

  寒假里读了《白鹿原》一书,颇有感触,下面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

  早在几年前有朋友推荐我读一读《白鹿原》,可当时迫于升学压力,没能实现。不过大衣的寒假这个机会我可没错过,利用这段时间读了此书,感触颇深。

  先谈谈本书作者。作家,可谓一位地地道道的乡土作家,《白鹿原》可比《暴风骤雨》《红旗谱》,同时写农村农民运动,也写阶级和阶级斗争,但作家给人以不落俗套,耳目一新的震撼。

  书中有一些被人们不耻的有关“性”的描写。我本人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作者低俗,而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待生活的诚实态度,对于自己思想毫不避讳的头名。文学与下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某些人以这种态度审视文学,那么它才是最低俗的。

  最令我深思的要算主人公白嘉轩。白嘉轩在作品中始终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当我一次次品味这句话时,总能得到一次深似一次的启示。或许命运只是一个个偶然的机缘,但纵然完全相同的际遇,在不同的人,总能幻化出相异的结局。

  像白嘉轩和鹿子霖,同样出身,同样的年龄,同样历经风云变换,去似两条平行直线,相视相望,似乎近在咫尺,去永远进不了同一个世界。

  白嘉轩面对黑娃带回的媳妇小娥冷若冰霜;面对女儿跳跃的青春眉头紧皱。他是一块磁铁,浸透千年的红锈;它是一块石头,承袭千年的风霜。

  但世界总是在变化,国共合作,农协当权,田福贤复辟,白狼出没,白鹿原上纷纷扰扰的变故让白嘉轩达而复贫,贫而复贵,但内心没有丝毫伤痛。

  农协把祠堂砸碎砸烂了,他泰然处之。风浪稍平之后,又召集起能工巧匠,修复乡约碑文,石碑参差不齐,碑文残缺不全,白嘉轩召集全族人做祭奠,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家族在它眼中,永恒而永恒。

  白嘉轩也许是封建制度的卫道者,但它同样是个“改革专家”,制相约,身体力行,惩乱治恶,是谓天地气运。

  他跪地求人,解乡邻之困,救尴尬之众。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又都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只要是在“道”允许的范围之内,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仁、义、情、爱,成就别人的幸福。对鹿三,对失地寡妇,对村民,白嘉轩是一个巍巍长者,是一个谦谦君子。然而,他只是“封建”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一个行将没落的殉道者。他同样是个智者,对别人有意无意的拉拢,一再拒绝;乱世中既不联此,亦不附彼;他不当官,不入匪,只乡情清静静的做他的族长。在思想深处,他讨厌杂乱尘世,渴望简单、安宁、古朴的日子。

  这样,白嘉轩便有了一种飘然出尘的味道。然而,他终究还是个农民,他身上不可避免地融入某些世俗的特征。也就有人持另一种态度,认为白嘉轩是一个伪君子,伪善使他的仁、义都成了假仁假义。这些可以从与鹿子霖调换土地,暗中较劲儿看出。但我们要想一想,这世上有哪会有向佛一样的真人。其实,他还是个农民,保守、枯涩、厚重。像原上的大多数一样。

  白嘉轩以他独特的性格走完了他的一生。

  书中朱先生也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但也是最令我感到茅盾的一个人。同时,不可否认的事,对朱先生的描写的确带有“神话”色彩,这可能是作品的牵强之处吧。

  朱先生是白鹿原上地位最特殊的人,学问自然没得说,可封建那时肯定的。他虽不是什么“官”,什么“长”,可却受所有人拥护。他只身劝退30万军队,以及一次又一次对未来社会的预言,证明它已近乎圣人。可他谦逊、固执的性格也为他本人添彩不少。本书对其他人物刻画也相当成功,如白孝文,鹿兆鹏,白灵,白孝武,黑娃等。凸现了那个动荡年代不安的农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以其独到的笔风和思路为大家描绘了渭河平原几十年的变迁,可谓惊世之作,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书中人物尽显那个年代的典型农民及地主的形象。既真实似触手可及又不感夸大。《白鹿原》也是在作者的天命之年完成的,这也说明作家实用其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换取了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充实我们的生活,更让我们得到启示,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读书的意义,也似作者最大的愿望。

  以上是我的拙见,不一定符合众多人的看法,不过就我的水平也就这些,以后还会再多读一些作品,增强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丰富自己的一些情感和知识,为今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而是他们的土地吧”,作者作家实这样描写书中主人公,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作者形象可以看出:苍劲的脸体现了一个秦岭山下,渭河流域原上一条真正的汉子。他热爱这片土地,字里行间浸透了他对这里的人民无限眷恋的情感。

  祝福这里的人民,他们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好儿子;祝福中国文坛,它是这方厚天热土上的一头白鹿。

读《白鹿原》有感14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两代人的恩怨情仇,最终都泯灭在时代的帷幕中?

  故事里,朱先生是白鹿原上的精灵,一生光明磊落,无论是清末苦心禁烟还是民初劝退军阀、赈灾济贫或是编撰县志,他都是一个两袖清风正气凛然的人。死后却遭到抛尸鞭骨,这是时代变迁的悲哀。

  我行而素学为好人,黑娃先是挑战世俗宗法,和田小娥私奔,被族人驱逐,跟着鹿兆鹏闹农协,逃命落草为寇,选择归顺招安并再婚后从善向学,并最终顺应时代潮流参加了起义,命运却再一次与他开了玩笑,儿时的玩伴最终让他倒在了时代的枪口下。

  本书中,白孝文更像是被刻画成了父辈口中常现的海兽形象,被鹿子霖利用田小娥弄得声名狼藉性格扭曲,在保安团里进一步被势利权术侵染,乃至后来直接面毙张团长,把起义之功归于个人,假公济私害死黑娃,一个老实本分的农家娃子,最终却演变成了这样的人?

  鹿兆海与白灵,年少一同在外求学向上,相知相恋私定终身,最终却因为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而选择了与她有着相同信仰的鹿,兆鹏。白灵是本书中受新思潮影响的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其为人处事大胆和洒脱招众欢喜。兆海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对白灵执拗的爱恋,最终的结局只不过是一个战死内战沙场的炮灰?。他们是那个时代悲剧的产物,也许他们都是无可指摘的,如有来生,当比翼双飞。

  每一位《白鹿原》的读者也许都会有自己的角色看法,希望大家各抒己见愉悦身心,在阅读中窥见人性陶冶情操。

读《白鹿原》有感15

  用了五天的时间,看完了近五百万字的《白鹿原》,然而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依然被书中人物的命运而紧紧牵绊,仿佛亲身经历,无法淡化的人与事,只是一遍一遍的想,思索。

  还记得看《穆斯林的葬礼》时,当看到埋葬韩新月那一章,我滂沱的泪水早已控制不住,哭,尽情的哭,用眼泪祭奠主人公那悲剧的人生。我选择这样的方式之后会觉的少许发泄过后的轻松,然而看完《白鹿原》,当合上书的一刹那,五味杂陈的感觉涌上心头,说不上是痛苦,欣慰还是别的什么感觉,只是觉的在这部著作面前,任何的评论,任何的感慨都显得力不从心,那样的一种心灵感受已经无法用文字亦或语言去形容。是的,无法形容。

  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被社会环境所限制,被自己的出身所限制,能做的选择并不多,但是,不论哪一个时代,选择做一个怎样的人,正直的人还是伪君子,为国家大义而亡还是为小家私利而苟且偷生,这样的选择权永远紧紧的握在人们自己手中。白嘉轩与鹿子霖这两个“友好的敌人”同样的社会地位,操着不同的处世经,必然得到生活不同的回馈:白嘉轩依然是人们心中正值睿智值得信赖的老族长,而鹿子霖却在疯傻了之后狼狈的冻死在自家的柴禾房里。白鹿原上两个大家族之间的故事似乎演绎到这里就要结束了,然而我想,在每一个读者心中,故事还在继续……

  作为一部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名著,《白鹿原》不仅向人们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兴衰成败的故事,更为读者描绘出一副**人坚持革命坚持抗战的恢弘图景,从军阀混战到国名大革命,从抗击日本侵略到国共两党内战,每段历史中都融入了人物故事,融入了情感血泪,将历史演绎成活物。也许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而不再只是历史课本上那些枯燥的线索或是单调乏味没有血肉填充的骨架。历史不应该站在俯视的角度去观察,而应该是用自身的情感去体会,否则怎会“知古鉴今”,怎会“知兴替”?我们看过太多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资料,它将我们对历史的情感渐渐磨灭,然而一本小说一部所谓的野史或一段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却让那段失去的时空再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白鹿原》展现给我一个别样的世界,浓郁的汉中风情,让我十分怀念北方的家乡。成长在白鹿原上的人们,淳朴踏实,平静而又满足的生活着,他们有坚定的信仰,有足够的生的意念和毅力,对付那发生在以习惯长久的平静的白鹿原上的一波又一波的侵袭和灾祸,他们努力坚守着,信念,乡约,还有那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触犯道德底线的原则,他们是普通的中国农民,依靠土地为生的人们,有国人的善良淳朴,亦有国人的中庸与怯懦,对于人性的刻画与把握,陈忠实在这部小说中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部好的小说让人们记住的不只是曲折离奇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而是永远的收获了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

【读《白鹿原》有感】相关文章:

1.读《目送》有感

2.读《养花》有感

3.读《茶馆》有感

4.读《灯光》有感

5.读《麻雀》有感

6.读《童年》有感

7.读《春》有感

8.读《匆匆》有感

9.读《简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