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9-13 11:12:22
  • 相关推荐
《白鹿原》读后感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鹿原》读后感1

  用了整整8天时间,拜读完关中作家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他以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事迹为主要线索,辅之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社会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在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在网上看了电影《白鹿原》。但是,电影只是截取了小说最精彩的高潮部分,开头是白鹿原上金黄色的麦浪映入观众眼帘,最后还是以金黄色的麦浪谢幕,故事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得而知了。所以说,要想真正了解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文化特色,还得仔细研读小说本身。

  白嘉轩一生里引以为豪壮的就是一生里取过七房女人,这当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开头几章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七次婚姻的经历,为其后来与白吴氏的婚姻生活以及在白鹿原作为族长的形象埋下了伏笔。通过与鹿子霖换地,惩戒族人黑娃(鹿兆谦)、白孝文,以及与白鹿原族人的交往经历等典型事件的描写,塑造出了白嘉轩一个刚正不阿、为人正直、严于家教、砥砺德行、德高望重、为人楷模的长者形象,这一点是除了其姐夫朱先生和冷先生之外无人能比的!他在白鹿原饱经沧桑,却能够不失威严,这是小说中人物形象最成功的塑造。

  在白嘉轩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其姐夫朱先生的事迹,通过讲学的不悦,重归故里,在白鹿书院的讲学,以及与白鹿原人民同甘共苦的经历,塑造了一个踌躇满志,精研学术,乐于助人,为人师表的长者形象,在白鹿书院他有过一时的辉煌,但是这“短暂的春天”被黑娃,鹿兆鹏以及后来白鹿原发生的种种变故所熄灭,从此他的人生也开始走下坡路,最后以白鹿书院鹿影的闪现而宣告其生命的终结。白鹿是朱先生的精神支柱!

  冷先生,生长在一个医学世家,之后子承父业走上了救死扶伤的道路。但是其性格正符合了其姓氏,一个“冷”字是对其性格的高度概括,除此之外乐于助人,擅于为人处事等也是其性格的体现。

  鹿子霖,和白嘉轩一样作为白鹿原族人的长者,他没有白嘉轩身上的那种沉稳厚重的底蕴,有的是阿臾奉承,见风使舵,油腔滑调,看人眼色的变色龙形象,这样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有损族人形象的他,最终只能落得在狗蓬与生畜同食,最后倒在床下,裤裆里黄蜡蜡的稀屎冻成了冰块,在第一场寒流来袭,宣告了其生命的终结。虽说他有过一时过错,但是也不能够把他一棒子打死,他对白鹿原的贡献功大于过,他的贡献与功劳,都是其职责所在!

  此外,还塑造了一个个反对封建束缚,崇尚恋爱自由,争取婚姻自主权的人物形象(如黑娃与小娥,鹿兆鹏与白灵等的经历)。阶级斗争、党派斗争的事迹也赫然呈现

  白家三子一女,原本都是白嘉轩的希望与寄托,但是种种变故,使得白嘉轩对长子白孝文的期望变为失望,最后又重新化作希望,但是这种希望仍旧是短暂的,毕竟隔了一代,代际间产生了代沟,这在任何时期都是无法调和的!白孝武没能够摆脱封建的束缚,人生道路全凭父亲给自己铺垫,这不能说是孝武的无能,而是作为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白灵敢做敢当,她完全不像一个女子,而是一个学识渊博,敢于革命,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烈士,白灵的经历给白家留下了淡淡的悲哀,但是这点却给白嘉轩脸上增添了无限荣光!白孝义事迹的描写做了略写,并不是说其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够重要,只是其经历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状况。

  鹿子霖家有两个儿子,长子鹿兆海小时候的事迹没有做详细的描写,后来进入国民军的事迹做了详细描写,在军队的特殊经历以及后来牺牲在战线上的事迹,这给分析鹿兆海的人物形象的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鹿兆鹏革命经历也是冲破封建束缚的典范。

  此外,要想全面把握这些主要的人物形象,还可以从白赵氏、鹿三、鹿贺氏、白吴氏、田福贤、芒儿等人物的陪衬中去细细品味!

《白鹿原》读后感2

  2020年2月15日:2020春节疫情期间在家读完了三本书陈忠实的《白鹿原》,毛姆的《面纱》以及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最近开始看《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得不说这几本都是很不错的好书,推荐大家。每本书开始读的时候都会觉得坚持读完可能有点困难,但真正进入情节之后就会发现读书的感觉真的挺好,当你进入一本书不管是做完饭,还是洗完衣物亦或是睡觉之前都可以拿起正在读的书安静的看会,因为已经进入情节继续读下去就很简单,读书可以让在家待着的日子过得很充实。

  读完陈忠实的《白鹿原》有一些触动,真是一本巨作呢,所以想来交一篇作业,哈哈。我自知不是写东西的料,大家只能将就着看了。

  首先不得不说这是一篇大气磅礴的巨作,就像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感觉都可以用伟大朴实的巨作来形容。《平凡的世界》是很多年前看的,印象里面就是觉得这是一部个很纯净的故事,而《白鹿原》确是雅俗共赏的`,里面常有一些很污的描写,不管是田小娥与三个男人的故事还是鹿子霖最后屎尿在裤管里结成黄蜡都让人不忍细读,但所有这些都不妨碍或者更加为《白鹿原》增添了一些深刻的东西。

  《白鹿原》描述了从清末到民国到抗日再到建国一个长时间跨度的关中平原上普通百姓的故事,以白鹿两家家族作风对子孙的影响,三代人的恩怨情仇展开细细道来,如同精彩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看书与追剧的不同之处在于你的想象不受编剧和美术的限制,看剧大多数时候只被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不能像看书那样领悟一些细小的情节和人物。

  比如那个时代一个木匠想要出师可能要花四五年的时间,前两年只是给师傅家劈柴烧饭干粗活,等师傅真觉得你是自己人了才会开始教你手艺,但通常也会留一手的,因为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其实不需要很多的木匠,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再比如主人白嘉轩再怎么一心一意的待自己长工的儿子黑娃,可在黑娃心底深处始终反感主人的腰板挺的太直了,因为身为下人也有自己的自尊,任何人都不想被可怜被施舍,都希望做主人。

  所有这些心理的想法看书那才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基本上我看过书的我就非常不愿意去看剧,因为它一定无法达到我们的期望。

  白嘉轩作为族长,一向以宽厚仁义待人,他正直,以身作则,从不做亏心事,甚至做到了以德报怨。但为什么我却从中看到了狭隘和顽固。

  因为白家家风是耕读持家,世代无心仕途。他的目光也从未跳出过这片平原。从他的三个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和白孝义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三个儿子的共同点就是从小接受严格的管束,或者说是被礼教绑架,做事循规蹈矩从不敢越雷池。

  大儿子白孝文被设计引诱误入歧途,误入歧途之后的表现更能看出强压之下培养出来的性格缺陷。他被田小娥引诱之后不被父亲接受更不能被自己接受,自甘堕落成了无声的反抗。白嘉轩曾全力培养试图把这个大儿子培养成另外一个自己来担当族长的大任,而白孝文却选择了卖房卖地抛妻弃子以自己父亲最不齿的态度来反抗。

  而当他再抓到一点点机会的时候又极尽卑鄙用尽手段的往上爬。白孝文在小说时间线的结尾好像是个胜利者,但是这样的人放在现在社会不管是官场还是商场应该都是社会的毒瘤吧。

  作为白家对立面的鹿家,也是原上的大家族,但当家人鹿子霖确是十足一个自私自利,贪财好色的小人,但他一心仕途,总想光宗耀祖,鹿家的两个儿子不得不说是时代使命的接棒者,是真正的青年才俊。

  难道是鹿子霖在孩子教育方面高于白嘉轩吗,其实并没有,鹿家的家训一直是希望子孙能够有人出人头地,代代过着优越的生活,所以只要会读书鹿子霖应该不会反对。幸运的鹿家两个儿子鹿兆鹏和鹿兆海都是会读书的吧,而且早早的去了城里读书,开阔眼界,能够接收到最新潮的教育理念。

  同一类人的白灵也是一样,因为走出了白鹿原而开始了自己无悔的一生。鹿兆鹏姓共鹿兆海姓国,有对错吗?我想没有,他们都投身于自己的理想。

  想来远离故土也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白鹿原》读后感3

  有人称这本书为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人说它是最伟大的小说,由于我的认知水平有限,我只是觉得这是一本近代中国农村人民生活面貌的百科全书。读它,试图进入那个对我来说遥远又陌生的世界,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而又饱满。

  故事围绕白鹿两家的兴衰和社会的巨变,讲述了前后四代人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其中情节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再加上语言的轻松戏谑,读时很是畅快。

  由于实在繁杂,分条写:

  白家,白稼轩是一族之长。他性格正直朴实。相对于思想落后的农村,他的先进的思想和豁达的气度实属难能可贵。他把原上的人们管理得井然有序。尤其是饥荒和瘟疫,都能坚持下来。然而他并不是完人,在对待女儿和儿媳的事情上,那不可避免的落后保守的思想又禁锢他,是他犯了愚蠢的错误。

  我甚至设想,假如没有革命,没有列强争夺这片膏腴之地,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进入这里,会是什么样。如果村村都像白鹿原这样秩序井然,和谐和睦,开明的族长和完善的乡约,不是很好吗?试看革命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先是共产党被当成“白狼”搞破坏,然后是国民党征收赋税。百姓根本无从得知即将面临的生活,他们关心的不是姓“国”还是“共”,只要有饭吃,处理好娃子的成家大事,他们别无他虑。

  倘若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无知,那就让他们保持这样的状态有什么不好呢?

  其次,我想到共产党走过的艰难道路。是什么使那些地下党员在暗无天日的兢兢业业的工作中鉴定自己的信念呢?初一看,选择“国”和“共”只是一念之差,两党合作时亲如兄弟,一旦翻脸,等待力量薄弱的共产党员的便是残酷的屠杀。当白灵和鹿兆海在猜硬币企图改变对方志向的时候,有什么可以暗示哪个对,哪个错?显然爱情都无法改变自己的信念,这是何等的强烈的感召力!

  鹿家,鹿子霖,把所有伪君子的丑态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狭隘的心胸和贪财好色的弱点使他在白稼轩面前甘拜下风。就是这样的暴发户在乡里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他的地产令人垂涎,他的风流韵事成为笑柄,可是他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白稼轩那样的境界。

  他的大儿子兆鹏是个传奇人物。他的机敏和睿智、勇敢果断都是一名优秀的党员所具备的。他光明磊落,是那个动乱的年代典型的英雄。

  弟弟兆海,可悲地扮演着人偶的角色。选择国民党,作为杀人工具与共产党自相残杀。这群热血青年不怕付出,只是怀疑自己的牺牲是否有意义。他们并没有傻到不分敌友,然而服从命令的军人却无法主宰自己,他们多想自己刀下的人头是鬼子们的,可是某人的独裁导致了无数人的悲剧。

  白稼轩的女儿白灵,是我十分佩服的人物。她拥有用不完的斗志和激情,我被她那单纯的信念和奉献的精神感动。

  她也会惧怕被装进麻袋填井活埋,她也会在抛砖头后担心被枪毙,可是她把每个任务都完成的干脆漂亮。从那个拒绝缠足的任性女孩,到一名优秀的动产党员,再没有比一个“光荣烈士”的称号更适合她那不羁的性格了。尽管我为她年轻早逝感到惋惜,为她甚至没有一个本该属于她的安定生活感到遗憾,但是我由衷地佩服她,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投身到自己的信念中。她犹如那个跳跃在白鹿原上的白鹿精灵,保佑着原上的人们。

  朱先生,是个伟大的儒士、先知。他学识渊博却并不顽固守旧,面对动荡的社会,他不单拥有满腔报国热情,还会正确配合,选择应走的道路。其中不免夹杂对他“神通广大”的盲目崇拜,没想到这样一个闭塞的原上还如此藏龙卧虎。

  其次还有一些令我影响深刻的人物形象,可爱却被冤死的小娥,改邪归正的黑娃,还有兆鹏的媳妇,这个传统观念下的牺牲品……其中一些封建的想法和禁忌现在读来甚至有些难以置信,然而那鬼魂附身,建塔镇妖等故事很是带劲,想到曾经在那片白鹿原上发生过如许多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事情,也有过繁荣的景象,而后世事变迁,社会进步了,那个世界也不复存在。

  很遗憾这样卷帙浩繁的著作想要说清些什么对我来说很难,总有些意犹未尽,然而真正的乐趣在那阅读中的遐想。或许某天,人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也同我一样,想象这曾经存在过的“桃花源”,也会喜爱这片原上热情的人们和那些奇妙的故事。

《白鹿原》读后感4

  《白鹿原》写了本世界前五十年关中农民命运的流变。小说以白、鹿两个家族的升迁沉浮为主线,以封建秩序的破坏和裂变为主要情节,以两家几位青年男女的灼热爱情为兴奋点,在白鹿书院关学遗士朱先生的理学光源照耀下,映现出两个农民家族“耕读传家”“学为好人的家风难以为继的断代史。”这部“辛亥反正”“跑白郎”“刘振华事件”“民国十八年大旱”等等。在这一学列的历史转折点上,以百嘉罡为代表的白家和以鹿子霖为代表的鹿家,或龉龃,或亲合,在时代的风潮面前,人们和他们代表的人文观念和经济形态无不成了历史的小品。

  可以说,这是一部宗法形态学的故事性小说。小说在传统现实主义的鸟窝里孵出了中国活本小说的新种。叙述语言携带着秦腔唱词的韵味,具体描写上摈弃了现实主义惯有的对人物和环境的那种沉闷的琐碎的冗长的表态描写,在情节主潮的涌流中推出人物并展示其性格特征和在故事架上的构件位置。陈忠衬抛开了导向性的主观介入,同时又深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从而在阅读心理上切近了当代读者。所以我以为,在仍然固持现实主义义鸟巢的一些当代作家中,陈忠实尊重读者的写作精神尤为可贵。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但对《白鹿原》”来说,它撕开了我们民族惶对世人的难言之隐:人口繁殖的秘史。几千年来,中民民族在自身丁口的繁衍壮大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有效的实践模式,外域人面对这个密码,破译起来无异于解读天国神话。然而在《白鹿原》中,陈上实极其形象地揭示了一个宗族繁衍的事实和过程。老族长白嘉轩不屈不挠的生育实践成为小说开卷几章的阅读热点。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后来,缜密的情节告诉我们,受过良好的书院教育并严守儒家道德规范的白嘉轩,一房又一房地要女人不是出于玩弄,也不是因为喜新厌旧,而纯粹是为了繁育后代。为此,宗族上下可以说是操碎了心。白嘉轩的老父白秉德临死前仍淳淳教导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至垂死之际,留下的最后的遗言还是“过了四房娶五房……哪怕卖牛卖马卖地卖房卖光卖净……”也要继续娶女人生儿子,可以说繁衍人丁在这个宗法家族里是“唯此为大”,以至后来,白嘉轩的老母亲亲自出马对孙子媳妇进行技术性的指导,规定“十天稀一回。”由此,可否这样认为:繁殖的理论基础是孔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殖的核心力量是派学庞大的封建家庭;维护繁殖的文化秩序和避免人丁吞并的传统作风是“耕读传家”。在这一点上,陈忠实触摸到了宗法制度农民经济的真实肢体并揭示了一个民族成为人口大国的秘史;也在这一点上陈忠实达到的思想高度不在拉美作家之下。所以,“性”在《白鹿原》中,不仅仅是阅读上的兴奋点,而且是牵动民族秘幕的金索。

  此外,《白鹿原》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真实地写了几个“死皮赖脸”的形像,以白鹿原上的传统眼光来看,这几个人身上都有毛病,然而小说情节的推进,向读者证明正是这些“毛病”才促使他们冲破罗网奋起革命。由此,可以说《白鹿原》的故事欣翻了一个政派党的金玉圣胎还其血污衣胞的最初真实。读后感·《白鹿原》全景式地展现了一方地域的历史,包括宗族史,道德史,人文史,突破了几十年来中国作家写历史只写革命史的局限。换一件说法,就是写了几代地主的耕读史,他们读经行仁,也悯惜长工;他们躬耕毕亩,又勤俭持家,这几个劳动致富,勤俭致富的地主形象打破了中国小说几十年来写地主都是残暴凶恶的顽固模式,从而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当然,《白鹿原》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白鹿书院和关学诸子及其理这后遗,实际上是产生白鹿原人物和故事的大文化背景,对此陈忠实未作精心营构,我认是本书的一人缺憾。几处写到朱先生的学士生涯及对后生的熏陶,陈忠实皆笔触慌乱就连学人吟诗对句也俗不可耐,从而削弱了“耕读传家”的内在骨殖,使本应更为厚重的思想负载流失了初始基石。作者:风戈

《白鹿原》读后感5

  历时一周,读完了人民文学的《白鹿原》。

  当看到又想象到鹿子霖死在一个初冬的寒潮晚上时,全书完,不知道鹿子霖在死亡来临时是否像书中的原上的其他人物临终时突然的正常一样,尽管已经屎尿不分。眼前是否闪过了他的一生,家族的一生,以及白鹿原上的一切,所有他经历过的厚重。

  不得而知。

  当合上厚厚的这本书的时候,我久久不能平静。每天读一部分的时候,总想着要读完,当读完的时候,竟失落至极。现在人们评价一个小说好坏的依据就是看结局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人人都向往美好,美好从来转瞬即逝。一如白鹿原上平静的时光。

  是的,白鹿原上是不平静的。几乎整本书,整个白鹿原都被宗族,礼数,传统,爱恨,情仇交织辉映,每个人物鲜活饱满却又只是原上一小段岁月中的尘埃,虽不起眼,却也参与了白鹿原的历史。

  这是真正的黄土高原上村落间鲜活的宗族生活。农耕生活中的时令节气,宗族中的礼数教义,家庭中男尊女卑,同族同族间每家每个人的光景盘算、每个乡村都是这样一辈辈传下来,变得厚重,变得可口口相传。犹如年年耕种的黄土地一般,多少年不曾改变,却又年年长出新的庄稼。厚重继续承载这一方风水。

  对应节气的时候。天空,太阳,白云,麦穗,街巷,甚至屋檐上的砖瓦都在跃动着美好,陈忠实老先生的文字中有一种跳跃的神态,无论面对时令,瘟疫,年馑,甚至威胁,死亡。这种跳跃的神态总能把当时当刻包括天地四维中间包括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一一跃然纸上。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白鹿原串联起来并并排铺展开来的。无论多么光彩的记载文字,底色仍然来自于最基本的广袤的土地上一个个原,一个个梁,沟,川。一个个平淡的村庄,宗族,家族,一个个真实有血肉的来过这个世界的人。

  面对情欲的欲火中烧,欲罢不能,面对利益的暗中盘算,背后插刀,面对礼教的无言忍受,忍辱负重,面对饥饿的多重抉择,本性暴露,面对新思潮的贸然突进,裹足不前、面对公婆,儿女,兄弟,丈夫,媳妇,朋友,亲家,同僚,信仰,利益等等所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

  一切的一切都是作为人在现实中的最优抉择。从这方面看,每个人的活着,死亡或许都可以说的通,因为基于生存的需要,本能的需要。不得不做出选择。而趋利避害也是人之本性。原上的人除了老天爷的年馑以及不明不白的瘟疫之外,剩下所有的事情,都由每个人参与,每个人承负。

  白鹿原是一个缩影,跨越几个时代的农村样本,大清朝到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到国共合作到抗日战争到三年内战到新中国成立。对于农耕人讲,谁坐江山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土地和不必要的麻烦,一句话,活着。对于朱先生讲,谁做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贤至圣的教导是立身之本,教化之基。哪怕世界污浊如汪洋,自己还得清澈透明。对于女人们讲,儿女出息多大不重要,重要的是无病无灾,平淡度日。朴素的生活态度一直是农村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存法宝,不蹦跶,脚踏实地,做多少吃多少。

  对于年轻人则不同,新思想成为他们反抗父辈的动力,甚至不惜抛家舍业,反目成仇。原来除了宗族的礼教之外,还有更自由更开放的思想相比之下,显然靠三纲五常抵不过新思潮的浪涌。是的,世界翻篇了,工业革命了,有主义之争了,到底什么才是主义,主义是人说的还是天理,没人说的清,相反多少年轻人在舍身取义奔赴主义的路上前赴后继。所谓主义是何?

  其实也正是有了一辈辈不愿接受传统的年轻人,才使得历史的车轮一道道辙的走了下来,只不过有的成为了车辙,有的成为了车轮。最后又成为了一个个家族炫耀门庭的说词。

  白鹿原上的女人们是伟大的。这个伟大只能现在说。在旧时代或许就应该是那样,唯父母是从,唯丈夫是从,几乎没有自己的地位。做饭,生娃,干活,孝敬公婆,养育子女,一条无形的脚链束缚着他们的一生。可以说,没有女人,就没有白鹿原。但白鹿原上的人却不善待女人们,女人们只是生娃的工具,一如耕田犁地的黄牛一般。女人们只是端饭提尿盆的奴婢,男人们用十几袋粮食和十几捆棉花就可以得到一个女人的一辈子。不会生育,可以休掉。如果死掉,也仅仅是两块薄板匆匆埋掉。乱世女人一斗米,此言不虚。极少有女人能够挣脱束缚。

《白鹿原》读后感6

  经过半个多月的奋战,我终于把《白鹿原》看完了。《白鹿原》共34章,我每天花半个多小时看两章,加上后面有三篇短篇小说一天看完,共耗时18天,加上周六周日休息时都没看,算下来前后也差不多快一个月的时间。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看《白鹿原》没感觉有阅读障碍,没有生涩之感,并没有产生看不下去然后强逼着自己看下去的。但也没有多大的阅读快感,没有那种想要一口气看下去全部看完的感觉。毕竟这不是武侠小说,也不是通俗传奇小说。

  但阅读的过程中,愉悦感还是有的。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白嘉轩娶妻说起,到鹿子霖丧命结束,时间前后跨度有五六十年吧。毕竟灵灵出生时皇帝还在龙廷上,但发生了武昌起义。然则故事开始白嘉轩十七岁第一次娶妻,应该还是上上个世纪了。此后他娶一个媳妇死一个媳妇,直到第七个媳妇,然后给他生了两娃,然后中间又生了几个娃都没留住,直到白灵生下来,这至少得十来年时间。鹿子霖死的时候已经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了。那时黑娃和白孝文起义投诚,半年后的新春里,黑娃被白孝文阴谋杀害,鹿子霖吓疯,然后又过了半年多,在入冬的时候鹿子霖终于死了。

  这里通过白鹿两家在原上的经历和明争暗斗,展开一幅史诗般的画卷。作者娓娓道来,故事缓缓展开。虽然很多是家长里短,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还是发生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事件,而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孩子们也因各自理想不同,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若说是《白鹿原》是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倒是担当得起的。尽管我对作品中体现出的某种好坏立场不甚以为然,但平心而论,还是觉得这部小说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了客观的立场。只是鹿子霖光明正大的两个儿子,虽然参加了对立的裆派和菌队,倒都显得光明磊落——好吧,其实鹿兆鹏有时候根本算不上什么光明磊落,但至少其决心和信念是始终如一,只是如此高大上的一个人物,到作品结尾竟然是下落不明,生死未知,而且大概是死了,否则黑娃也不会冤死在白孝文手里。鹿兆海则更是决心和信念始终如一。他最终牺牲于国难之中。至于到底是死于日军枪下,还是死于供军枪下,其实并不重要,都是国难。当然,小说里觉得有很大不同。

  白孝文卑鄙无耻,小说结尾倒是落得了好下场,还冤杀了黑娃,了却心头隐患。这不知道算不算是作者的一个伏笔和意味深长的隐喻。

  整部小说的故事其实都是跟随着时代走的。个人的努力和选择最终都是屈从于时代波浪的起伏。顺了,只要不死,便万事顺意。逆之,要么死,要么被人踩翻在地,所以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虽然不至于从开头或半路猜到各人的结局,但也没什么使人急欲知道结局的。那个时代,如果没死,或者没跑,那么命运最终都是注定了的。黑娃也迟早要被人整死的。

  白灵是个意外。但其实又不是什么意外。革命道路上总得有人要牺牲嘛!虽然不是牺牲在敌人手上。鹿兆鹏觉得弟弟一心抗日却死于国共内战而挺讽刺,却不知白灵死于自己同志的手下,更加讽刺。

  白灵临死前大骂下令处死她的毕政委,说他不是特务,就是野心阴谋家,如果两者都不是,就是一个十足的蠢货。“你处死我,你也同时记住,你比我渺小一百倍!”

  渺不渺小不重要,反正毕政委是把她给处死了。同时还处死了其他很多同志。最后上头制止了这种行为,证明他杀错人了,但人家也没啥事,写个检讨道个歉换个名字就又继续干革命了。

  这使我想起富田事件。更想起那个王十味来。却不知道王十味临死前,有没有觉得处死他的人,不是特务,就是野心阴谋家,如果两者都不是,就是一个十足的蠢货,比他渺小一百倍。——谁知道呢!

  听说前些年改编的电视剧里,把白灵死在自己同志手上的情节改了,改了死在国民裆反动派的手里。其实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吧。改成毕竟纪律严明,毕政委滥杀无辜,上头最后让他杀人偿命就好了。又或者后面让毕政委投敌,彻底暴露其坏人的反动本质,然后把他消灭,不就得了。这样我想会更有看头。

  但毕竟我们不是导演,导演这样安排,想必是有原因。至于具体什么原因,我们就说不准了。

【《白鹿原》读后感】相关文章:

《白鹿原》读后感06-20

《白鹿原》读后感15篇06-20

荐白鹿原书12-11

白鹿原简介(通用5篇)02-08

读《白鹿原》有感(通用55篇)08-05

《简爱》读后感12-26

《匆匆》读后感12-07

飘的读后感02-28

活法读后感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