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读书笔记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2-02-17 19:37:38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黛玉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1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2

  在《红楼梦》里,有很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其中人们最喜欢的是林黛玉,因为无论容貌还是心灵,她都那么纯洁,美丽。

  在满园春色的大观园中,最美丽,最体贴仆人,最令人信赖的小姐就是林黛玉了。她和紫鹃那么贴心----以姐妹相称,她从来没有对下人发过火儿,小丫头老婆子为她做事她都给赏钱,跟凤姐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至于紫鹃愿意为她做一切。大观园中哪个小姐管丫头叫妹妹?恐怕只有感情细腻的林黛玉吧。

  别看林黛玉对下人一副好脾气,但她也不是好惹的。周瑞家的把最后两朵宫花送给她,她立刻冷冷地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就一声也不敢吱了。

  她对宝玉更是动不动就发脾气,但当两个人都明白了彼此的心后,反而不吵了。别人都以为林黛玉很任性,王夫人也不喜欢她。

  即使林黛玉时常耍小性子,也无法掩盖她过人的才华。她不但诗写得好,还教会了香菱写诗。宝钗的文学才能不在黛玉之下,香菱就在宝钗身边,却跑到潇湘馆去拜黛玉为师。这是为什么?因为黛玉善良,热心。香菱的身份一半是丫环,小姐教丫环写诗,还是别人的丫环,只有林黛玉才会这么做。香菱是个孤女,黛玉却很尊重她。周瑞家的是王夫人身边的人,宝玉都叫她周姐姐,黛玉看不惯她仗势欺人就让她难堪。

  说起黛玉算账的本领,真是棒!贾府中,财务大权一直在精明强干的凤姐手中,因为人手不够,凤姐需要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帮她算账,她选的是林黛玉。贾府人多,值得信赖的人不多,若是让别人知道贾府有时过得紧巴巴地可不行。探春也能干,早晚得出嫁,李纨也精明,却没太高的文化。林黛玉有文化,人品好,又不像凤姐那么贪婪,必然是两袖清风,因此凤姐让林黛玉帮她记账。她希望以后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后林黛玉帮她管家。

  可惜,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林黛玉子在宝玉结婚的当天含怨而死。当我们看到这里时都会为黛玉感到心痛。这充分说明的封建思想的残忍和昏庸。这种思想和林黛玉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思想把林黛玉逼死了,把宝玉逼得出家。

  林黛玉的人文思想是要求平等,也给别人平等。当得不到平等和尊重时,她以死抗争。林黛玉的人文精神就是曹雪芹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说,林黛玉也是不朽的.。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3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但可悲的是宝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充许他们之间的爱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里封建势力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从此黛玉的状况每日愈下,就连重病将死也乏人问津。美好的理想最终是毁灭了,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无法得到美满的婚姻。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了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同时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我们所熟识的人,是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4

  现代人对网络的依赖,简直就像是对水和空气的需求一样重要。生活无处没有网,无网不生活。所以,有人出了一个这么大开脑洞的题目:如果林黛玉有网络,她的病会好吗?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林黛玉的病会好吗?第二是网络对林黛玉有什么切实的帮助吗?第三是网络和林黛玉的病有什么关系吗?下面我就分别分析一下。

  去掉拥有网络这个前提,《林黛玉的病会好吗》,我以前曾经专门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经过一些分析,说明她的病是不会好的。原因如下:

  第一,她有先天的宿命。她在未下凡尘之前,曾经发誓要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贾宝玉的前身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但并没有说她要以身相许,所以她将一生的眼泪偿还完毕之后,宝黛两个便两不相欠。她要质本洁来还洁去,依旧回到警幻仙子那里的。所以宝玉和黛玉两个人前世纠葛决定了只有情缘而无姻缘。

  第二,在风刀霜剑的现实生活中,宝黛难结连理。因为她身世凄苦,父母双亡,无人为她做主,老太太和王夫人两派斗争激烈,也没法定下来她的婚事。她只能漂泊无觅,凭尔去,忍淹留,凄凄惨惨忧郁而死。

  第三,据考证,赵姨娘对贾环成为荣国府继承人还是抱很大的希望的,她便亡宝玉之心不死。不能直接加害宝玉,便只能从宝玉惦记在心的黛玉身上下功夫,可能会暗中授意贿赂贾菖、贾菱等在为黛玉配药时暗中做下手脚,使黛玉慢性中毒而死。

  因此,黛玉的病无论从内因还是外因看,是无论如何也好不了的。除非宝玉和黛玉能够圆满地走在一起,可是如果那样的话,《红楼梦》的引人之处和惊人之处将会荡然无存。

  接下来,再来看看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总是衣食住行,社交、游乐等等诸种便利。可是你想一想,如果林黛玉还是生活在过去的那个时代和环境之下,有了网络,又对她而言有多少帮助呢?穿衣,吃饭,住宿,她都已经得到了满足,外出游玩在过去是使不得的。交友她也不需要,她本身就很喜欢清静,何况大观园里的那些姐姐妹妹也够了。娱乐,或是游戏,她更看不上,以她的文化品位,大多数时候就是读书,或是闲了,也不过是下棋、写字、弹琴等一些比较高雅的娱乐和爱好。网络似乎对她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

  最后再来说一下,有了网络,林黛玉的病会不会好?前面已经分析过,林黛玉的病是前世之病,是相思之病,是有人刻意加害的病。有了网络可以帮她解决这些问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多是让她排解一下不畅的心情,比如说看一些搞笑视频和段子等等,实质性的帮助是没有的。就算是她通过网络认识了一些比贾宝玉更优秀十倍、百倍的青年才俊,她会移情别恋吗?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结论呼之欲出:有了网络,林黛玉的病也是绝对不可能好的。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5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之一,是老太君贾母的外孙女,字颦儿(原本无字,为贾宝玉初见她时所赠),海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住在大观园中的潇湘馆里。林黛玉原是太虚幻境中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贾宝玉)滴水浇灌之恩,陪其来到人间,还他一世的眼泪,转为人世。要探讨林黛玉这个人物,就得涉及到她的身世、病体、相貌、个性、才情、爱情等综合情况,作全面的考察,否则就会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一、林黛玉的痛苦身世

  林黛玉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二日,祖籍姑苏,生于扬州。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在林黛玉去荣国府前一年被钦点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算是开国元勋之后,到林如海的时候,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时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是一个世代尊奉儒家文化的家族。林如海四十岁时,林黛玉五岁,本来还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但已经于林黛玉四岁时死了,所以只剩黛玉一个。林黛玉母亲是贾母最小的女儿贾敏,在林黛玉六岁时死去。林黛玉十岁时,父亲也病逝了。

  二、林黛玉的孱弱身体

  从林黛玉的父母英年早逝的情况看,林黛玉的健康状况先天不足,带有孱弱、免疫力不强、早夭的基因。可能在幼儿时受到过结核杆菌的感染,也许是被其早逝的母亲患有结核病的传染,其体质就更差了。从她时常咳嗽、咯血、弱不禁风的表现来看,很可能患有肺结核。在那个时代,患有这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延长生命的保障,一是要靠很好的营养;而是要靠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由于其个性的孤僻、处境的艰难、爱情的折磨,使得她的精神情绪时常处于悲戚哭泣状态,恶劣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同时也就不能很好的吃饭,摄取必要的营养,这会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恶性循环。

  三、林黛玉的美丽相貌

  作者写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在我们读来,这段描写绝非林黛玉六岁时来到贾府的形象,即便她是一个美人坯子,美型初现也断不会如此早地出现在童稚时期。起码,这应该是林黛玉进入及笄之年以后的形象,或者说,是她定格在我们心目中的综合的外在形象,是我们对林黛玉长相的固化了的认识,是林黛玉成年后的固定形象,是典型的“这一个”,而非其他的女孩子的形象,属于林黛玉特有的“病态美”。

  四、林黛玉的个性禀赋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她的敏感是因为她寄人篱下,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也因此养成了多疑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五、林黛玉的出众才情

  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林黛玉之美,更主要的表现在她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上,作者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自己独到的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六、林黛玉的生死爱情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的生命之火,一旦失却了爱情,她的生命也就终结了。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林黛玉这些言行是多么的矛盾!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般表达爱情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七、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有着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不幸遭遇,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都只在哀愁之中。林黛玉是曹雪芹包含着血与泪精心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叛逆思想的典型。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但父母双亡,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敏感的少女,她既不想改变自己的孤傲自许,又要时常提防别人对她的敌视,她永远也无法摆脱寄人篱下的阴影,大观园的热闹喧哗都会激起她的伤感情绪。所以多愁善感是她的性格,眼泪成了她的知己,与宝玉的两小无猜,性格爱好相投,所以发展为生死相恋的情人,只有与宝玉结合,才能改变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才能幸福,但由于她自身存在的封建观念,封建家庭的压力,担心人言可畏,她不敢公开袒露对宝玉的感情,又不敢接受宝玉对她的表白,当然,这两个叛逆者的爱情不会得到两个封建家族的赞同。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层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事实上也是,高鹗的一出“掉包计”,戏剧性地改变了一切,以至于造成了黛玉的泪尽人亡。

  八、林黛玉的审美价值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指的就是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万千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黛玉之悲也是其中之一。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越让人难以忘记。曹雪芹把我们民族的审美积淀进行了新的熔铸和创造,他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丽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更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九、林黛玉的代表作品

  《葬花吟》是林黛玉吟诵的一首长诗,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过程中,对自身生活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命运迷茫的思想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控诉了那些摧残花朵和扼杀人性的黑暗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了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甘受辱、凌然不屈的孤傲品格,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葬花吟》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喻,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特意强调花的命运也即自己的命运。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最值得称道都是,《葬花吟》揭示了林黛玉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宁愿将自己深埋在花冢之中,也不愿意苟且的活在人世上,与龌龊世界同流合污。我们可以从中读出,林黛玉人性、人格的纯洁美好和可歌可泣之处。

【林黛玉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总结01-25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通用7篇)01-05

简爱的读书笔记02-14

活着的读书笔记02-08

目送的读书笔记01-28

童年的读书笔记01-07

读书笔记的好句11-26

堂吉诃德的读书笔记02-16

海的女儿读书笔记02-16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