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观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5-03 09:23:03
  • 相关推荐
《黄金时代》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金时代》观后感1

  对于《黄金时代》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张张彩墨风景的系列大海报吊足了各路文艺青年甚至各行业人士的胃口,不得不说宣发做得确实很成功,几次被动地宣传,也期待上映,首映前的几个月就看到各种媒介上观影人群的重重期待,更有各种宣传片看到几处关键情节镜头,把首映活动放在电影资料馆,却也说明了导演组和制片组对影片市场的定位和期待走向,文艺试验片的市场获取在于相当一部分的伪文艺青年和一些文学情怀的中青年,电影院里观影人群也大多都在7080年代左右。从电影资料馆提前一星期就把所有海报公开,置身其中当真有一种如同游走在那个激情时代,与左翼文学为伍的真实感,一股振奋人心激情澎湃暗涌心头一定要看首映,毕竟在电影资料馆里能够参加许鞍华拍摄的《黄金时代》首映也是一种情怀。当最后买了影票看完三个小时的半演半叙确实像一台话剧,也是一直在听着他们那一代文艺青年的唠叨日常,过高的期望总是无法满足,更何况剧情真的繁复无章,说不清是编剧为尊重萧红的灵动故意而为之,还是真的就没有能耐真正的架权。

  院线电影只看一遍,三个小时认识萧红的一生,理解许鞍华的想法,巨大的信息量令人有些负重和不耐烦。许鞍华终究也是位大家,身为女性导演,她创作的女性题材总是细腻处有张扬,从“天水围系列”一路到《得闲炒饭》和《桃姐》,她的镜头故事叙述能力为各类人肯定,片中的几处长镜头以及场景构图和设计都能带来震撼和感触,感受到呼兰河的隐忍生机,萧红的苍白和坚韧,像一篇叙事诗娓娓道来。但是萧红的一身经历复杂,看得出导演想尽可能的把她的一生交代的全面,想要表达的内容多信息量太大,三个小时也让人看得拥堵。导演有丰富的主客观表达意愿,但是克制之下大多体现出的都是客观视角,可是萧红的不平凡没有让导演掌控《桃姐》那样把一个女性表现的游刃有余,对于许鞍华来说三个小时太短了,忍痛割爱又要保全想法最后形成了这样一个有些复杂、混乱和乏味的萧红简记,这也是萧红的不平凡。导演想拍萧红,有自己足够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迎合电影这种媒介形式虽然已经扩展到180分钟,但是不足表达,个人的理解或许《黄金时代》不以电影的理解来拍摄,效果会更好。似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更值得一看,宋佳饰演的萧红更具有电影风格。

  影片中确实感受到萧红的每一段人生似乎都是身边的不同的男人为她解决生活食住的问题有关,汪恩甲萧军端木鲁迅等等,以生活的叙事来讲述人生,文学的造诣,生活的矛盾甚至感情的经历在其中深入浅出,像在延安生活,鲁迅一家的友谊还有与萧军的相识这些地方都很好,开篇的私奔以及后面与端木的生活信息量足够但是戏份的不足让人觉得有些缓冲过度的牵强,以至于刚开始逃婚与汪的生活给人一种萧红逃难四处觅饭的感觉,再加上汤唯本身的演员形象,虽然成熟有内涵却也还只是一个演员,那种萧红与生俱来的灵动被她演出了几分轻佻,总有几处让人出戏,但是萧红的焦虑和情怀依旧是汤唯的亮点。相比而言郝蕾和袁泉这种的话剧出身背景,反而在影片中恰到好处游刃有余。或许跟李樯编剧擅长的小人物生活挣扎戏相对而言,黄金时代里的人物对现在的影响都太大了些,不得不说编剧的格局小气了,点到为止的人物还可以,放到历史大背景注入时代里的人文气息就力不从心了,以至于让整个影片给人一种用访谈和文学记录来缅怀一个颠沛流离处处需要朋友接济的女子,这个女子有生机却不鲜活,有文采却不出格局,有家庭但没有看到多少感情。本来一个具有强大戏剧潜力的女作家形象,反而不如郝蕾饰演的丁玲有个性,不如袁泉更活灵活现。

《黄金时代》观后感2

  三个小时,不觉得长,身为写作者,在《黄金时代》里看到的,是让我喉头为之一热的命运关键词:相遇。

  河与河相遇,野火和野火相遇,人和一群人相遇。相遇改变人,相遇改变时代,让蝼蚁变成神明,让绿皮火车变成银河列车999。让一个东北乡下的小姑娘,凭借一支笔,凭借那些不起眼的字与词,火烧云、倭瓜花、河灯、小团圆媳妇,汇入洪流,在刀枪不入的历史上,留下一声咳嗽。

  相遇之前,萧红的生活支离破碎,电影对此毫无粉饰遮掩。未婚夫汪恩甲、表哥陆振舜,陆续出现在她生活里,或多或少,改变着她的生命轨迹。但这些相遇,是生命准备期的相遇,是次一等的,狗粮般的,不足以喂养她。她和他们相处时的顺应、懦弱、反悔、挣扎,所有这些显得狰狞,被人视为狗血的举动,是她对他们的不适应,是一个人被狗粮般的满足拘禁时的必然反应。

  能够算作相遇的机遇终于出现,遇到萧军,遇到东北作家群,遇到该遇到的人,所凭借的,无非一支笔。他们讨论读书写作、爱的哲学,排演戏剧,在新年夜欢歌笑语,在街头和另一群年轻人拥抱。作家廖伟棠说,《黄金时代》里有一个青春中国,那青春中国,绝不是虚无的概念,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拥抱,是他们交往中的灵光乍现,是琐碎谈话累积出的诗歌,他们因为写作相遇,相遇也成为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的相遇像蝴蝶振翅,掀起风暴,至今不歇。

  即便相遇,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夭折、动乱、倦意都在发生,有人死去,有人被捕,有人悄悄退出那个时代,也有人谋求更大的相遇,例如萧红,她去了上海、青岛、武汉、香港,遇见鲁迅、许广平、胡风、梅志、丁玲、聂绀弩、舒群、罗烽、蒋锡金、骆宾基、端木蕻良。所凭借的,还是那支笔,笔是咒语,是让人们一瞬间心神相通的魔杖。所以,她的故事天然适合电影,她的经历,正是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的那种“英雄的旅程”。

  有评论者认为,这部电影,罗列许多名人,更像一部社交史,但正是许许多多个萧红的相遇,成就了许许多多个“黄金时代”。海明威从美国跑到巴黎去,和那一场流动的盛宴相遇;柯莱特从外省跑到巴黎去,和普鲁斯特、德彪西相遇;亨利·卢梭从海关收税员的职务上退休,和毕加索、阿波利奈尔相遇;还有罗克韦尔·肯特丢下锄头,从缅因州跑到纽约,莱昂纳多·科恩扛上吉他,搬进切尔西旅馆,紧跟着发生的,也都是生命爆炸般的相遇。

  读他们的传记,看到他们艰苦磨练自己、遭遇劫难、贫困潦倒,饿到出现幻觉,我都毫无同情,我知道他们必然遇到相遇,天将降相遇于斯人。为了出走,为了不断拓展生命的维度,他们抛妻弃夫、丢下儿女、欠债跑路、声名狼藉,他们无耻透顶,他们一点都不要脸,但和相遇之后的万卷诗书比起来,那都是细枝末节。

  《黄金时代》最惊心动魄之处,就在于此,它没有回避萧红的戏剧性情感,给了她的情史以充足的戏份,但最终却用貌似平实,实则风雷激荡的'笔触,写出了人们是怎么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最终汇聚成一块新的大陆的。电影中,萧红死去后,丁玲、蒋锡金、骆宾基或者黯然神伤,或者悲痛难抑,那不只是本能的物伤其类,更是因为,他们所寄寓的大陆流失了一块,那是所有人的丧钟。

  这样的电影,必然不讨好,但是,许鞍华在接受采访时,曾把《呼兰河传》和艾米莉·勃朗特以及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认为它们都是“探讨生命里特别原始及不讨好的东西”。这见解惊心动魄,也足以说明,即便在去世七十年后,萧红仍然能获得理解,相遇还在发生,和这样的相遇迎头相遇,是我们这镀金时代里,一道金子般的光。

《黄金时代》观后感3

  怀着对萧红的欣赏(这个词或许用的狂妄,但我真的是欣赏她的那种气质和人格,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去看了《黄金时代》,带着满心的期待,提着绿茶和两包紫菜

  关于影片的质量我这种完全外行的人是无权评论的,但至少导演对于情节进行的铺叙让我有点无力吐槽,每次当我看到一个个影片人物对着镜头背一大段冰冷无味的普通陈述句来生硬的铺展开剧情时都会有一种直欲掩面而逃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在写一篇题为“快乐的一天”的记叙文,然后开头写“今天我真开心啊”七个字紧接着写793个叹号,然后一篇800字作文便功成名就了。。。一言以蔽之,我认为这种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是对电影艺术和观众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是来看你讲故事的,不是让你朗诵百度百科!我们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代入感知事情的脉络的,而不是听演员的专场朗诵会!或许导演想通过这样来打破第四道墙(舞台艺术理论里的一种说法,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离),但我觉得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好吧扯太远了,回到主题。萧红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或许是中国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内忧外患、军事政治文化个方面的动荡不安让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在骨子里深深铭刻着一种不安全感和彷徨感,即使极为坚定的鲁迅也曾有过荷戟独彷徨的时候,更何况萧红这样一个外表叛逆倔强,实则内心渴望平宁和温柔的女子。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她的一生充斥着动乱、漂泊、贫穷、疾病、困窘。但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是思想最为激荡的,尤其是当年的左翼文人(左联那批人)更是一批真正有着追求的思想者。这也常使年少的我有“恨不得早生八十年,与君仗剑荡轩辕”的概叹。这么一批思想上的知音给予萧红的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我想或许这就是她能一直坚强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精神上的相对富足。从萧军到鲁迅,到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在思想和精神上给予萧红帮助。伫立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萧红没有张爱玲睥睨红尘的傲气,也无丁玲巾帼英杰的豪爽,她用她的笔,把自己孤独的灵魂揉碎开来,当做墨汁,在纸上细细涂抹刻凿着对苦难与贫穷的理解,讴歌着青春与岁月,生命与自由。

  没有鸳鸯蝴蝶派的小资情调和左翼文人的拆迁办风格,当时最为吃香的两种文风,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大不同的政治派系。萧红不懂政治,更不想懂政治,她心中小小的愿望只是有一块安安静静的方寸天堂,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作。可惜她生不逢时,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萧红的作品注定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以至于连她的伴侣萧军也说她的文字“格局”太小。那个年代赋予了她对于自由的向往与渴求,但同时也禁锢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当一个人发现一样她所毕生追求的东西到头来却反而成了生命的禁锢,这是一种何等惨烈的痛苦?萧红的文字在我看来,是一种透过苦难和穷困看望美丽和平宁的追索,是对于生命与平凡的一种最终回归。可惜当时的人们太高尚了,太高瞻远瞩了,又怎会看得见身边的平凡与平静?

  其实,世人看得太远,太虚幻,又何尝不是一种目光短浅?

  对于在谷底的人,与其让他仰望星空睁大双眼,不如先帮他爬上来

  萧红的文字,是一种平凡而美丽的慈悲

  当自由成为一种渴望,当挣扎变得徒劳而奄奄一息,那一双,在黑夜里却依旧向往光明的眼睛

  没有人真正懂得这样一种情怀,或许连萧红自己也不行,她的生命诠释的这样一种平凡而崇高的救赎,对于自由与人性

  飞吧,自由的,大声歌唱着,在风里,不老的少年。

《黄金时代》观后感4

  两个男主角吕成和刘好,典型的老实,害羞,不散言辞的奔三男人,事业和爱情对于他们两手空空,一日的偶然,遇到两个同龄的白领女青年,同样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执着和真诚最终让他们抱的美人归。

  对于付一平,他真的很悲剧:有能力,人很聪明,会处理事情。但是在爱情面前没有把握好尺度。面对相爱的人,最终默默离开,对待感情一定要谨慎,不要脚踏两支船,可能是太聪明,让人没有安全感。事业和爱情都不想少得,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曲终人散后,感悟到鱼和熊掌不可皆得。一个好的女人,一旦错过了,一身就再也不会挽回。在事业和爱情迷茫时:他感慨要先成家后立业。

  对于艾小方,在追求名利和爱情面前,忽视了自己的人格和周围的人际关系,等待她的结果是不得人心,让人憎恨。同时爱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只会让自己得不偿失,不断的失败,不断的付出,最终会心理变态。

  对于林国亮,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表现的很虚伪,梦想用贫瘠博的心爱的人的同情,幻想得到自己的真爱,其实当谎言被人揭穿时,一直的欺骗只会让人讨厌。在爱情面前,欺骗总会被揭穿的,你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

  喜欢一个人,首先做他(她)最好的朋友,了解他(她)的习惯和爱好。用体贴和感动来融化他(她)。在现实面前,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爱,放弃也是承担责任的过程。爱情不仅是感情,更是责任。

  真正的相爱,爱是刻骨铭心的,痛也是刻骨铭心的。

  尤其是大结局部分,感受颇多。特别是梁爽的几句话让我感动。

  她说:“女朋友可以再找,但是父母只有一个。”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很痛。我想她的父母虽然看的很不忍心,但是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女儿不想让李好为难不得已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很大气呢,父母也应该很欣慰也很自豪的吧!

  是的,她不是不爱他,而是不想让他为难,观后感《剩女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她不想这样。她还说,“人活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不能太自私了!其实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

  一段婚姻牵系着两个家庭,两边都同意自然很圆满;若有一方不同意,那么这段婚姻即使再美好也会有遗憾。不过最后看到大家和和美美的,就踏实了。

  真诚是可以打动人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好了。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电视剧里面有坏人出没的时候,我都会恨之入骨。可是,最后,看到他们醒悟之后,我又会觉得他们是如此可怜。“我”本善良,一点都没错!我本以为这个结局也是这样的,可是疯子就是疯子,无法改变的事实。

  真想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好朋友。

  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有需求或是好消息愿意与他(她)分享的。希望会有一个人,无论何时都会出现愿意听我与他(她)分享的人。相反的,我也想做一个这样的朋友。只要是朋友有所需要,不管任何时候,我都会出现在他(她)的眼前听他(她)诉说他(她)的故事。再好的故事也是要有人分享才快乐!有时,快乐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有时快乐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看着电视剧中的梁爽和我真的有几分相似。脾气、处理事情的风格、做人的风格……甚至写日记的习惯,好多好多相似的地方。或许唯一不同的大概就是年龄的不同吧,不知道我到了她这个年纪时,能否混出个这么好的职位来。不过我相信那时的我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呵呵……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子,我也有很多毛病,而且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改,不过,当我爱的人出现后,我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我会愿意为了那份感情去付出,作出努力。可惜,我心目中的李好还没有出现,多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让我遇见,这一次我一定不会放手。

  李好就是我想要找的依靠,寻找一个李好这样成熟而稳重的男人过一辈子,是值得的。

  真的可以找到吗?

《黄金时代》观后感5

  作为一个天才女作家,萧红注定了要和张爱玲一起被谈论的。

  张爱玲18岁的时候发表《我的天才梦》,对自己除了文学天赋外一无所有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省,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早早的意识到自己除了天才梦之外,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不会原谅她,所以她选择了避世隐居。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连作品获奖,也没有去领,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照片上有非常醒目的“金日成昨猝逝”字样。半年后,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一切,躺在寓所的行军床上安静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张爱玲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走完了贵族般气定神闲的一生。用后人亦舒的话来说:吃相好看。

  上面的这些话是我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领悟的。

  因为萧红,实在有违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基本修养。她的一生,缺少自省和克制,只活了短短31年,却处处碰壁,吃相难看。

  萧红短短的一生经历了4个男人,都以遇人不淑黯淡收场。第一个是陆哲舜——萧红的表哥,萧红和他私奔的时候他已结婚,很快他们就受不了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各自回家。表哥回到老婆那里,大概没怎么受罪就被接纳,萧红却回到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只得到7个月的收留,最后挺着大肚子被遗弃在旅馆里,欠下巨额债务。这时候的萧红才20岁。

  张爱玲当年错爱胡兰成,也是青春年少,不过24岁。张爱玲最后也被胡兰成抛弃,并且为他背负了骂名。但是,人们怜惜张爱玲,觉得她是“无瑕白玉遭泥污”,是胡兰成配不上张爱玲。因为张爱玲心高气傲,胡兰成是她从成千上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才子,他懂她,欣赏她,也给过她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所以后来胡兰成落魄后,张爱玲还愿意接济他,而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萧红后来又遇萧军和端木蕻良,她总是饥不择食,飞蛾扑火,不愿意反省自己的人生,所以每段感情都是遇人不淑,草草收场,这也极大地消耗了她生命的能量,使她过早地凋谢。

  电影《黄金时代》还有一个细节:萧红认识鲁迅后,经常到鲁迅家里去,有时候仅仅因为自己心情不好,一坐就是半天。鲁迅身体不好需要静养,许广平家务繁杂无暇招呼她,她就那样一个人在鲁迅家转悠,许广平心里不舒服又不好说什么。

  这个细节,交待了萧红被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你年轻,你有才华,你会写点东西,你长得还算漂亮,你就觉得别人帮助你是理所应当的吗?

  许广平难道不曾是文艺女青年?为什么她在剧中忙着柴米油盐,忙碌得像个邻家大婶?今天的人们很尊敬许广平,因为感激她温暖了鲁迅人生中最后的十年,鲁迅死后她也一直寄钱给朱安。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女文青甘心为了鲁迅洗手作羹汤,系着围裙,择着菜,哄着孩子,放下了琴棋书画酒诗花,一心惦记柴米油盐酱醋茶。她的爱掷地有声,有如黄土般朴实厚重,是让人敬重的。

  作为一个伪文青,我一直认同林语堂的一句话:“我看人行径,不看人文章”。在丰衣足食的年代,或者饥寒交迫的年代,我们写点文字,记录一段人生,暂时蝉蜕于浊世,更厉害一点的变成一个作家,以文字为生,但这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才能。世上有多种才能,会做饭,会养花,会弹琴,会下棋,会摄影……写字不过是其中一种,实在没必要抬得太高。无论是否愉悦大众,我们都有更要紧的事情去做,那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不要变成他人的负累。

  生活才是目的。一个人可能不会写文章、不会美术、不会音乐,这都不妨碍他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努力生活,克制反省,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活得有底气,活得有滋有味。

《黄金时代》观后感6

  把所有明亮的灯都关了,只留背后一束光亮,与早就期待的萧红的《黄金时代》相约。

  电影很长,只看了上篇,很想继续看,但身体吃不消这么熬着。

  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的,根本不需要特效来提升所谓的技术含量,也无用激动人心的音效开捕获观众的心灵。那些所有朴素的画面会在不经意间,化成丝丝缕缕的青烟渗透你的灵魂。

  无疑,《黄金时代》对于我来说,便是这样的好电影。

  我爱它,爱它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的独白开始,我就被导演独特的设计所吸引,当然也就十分舒服地享受着贯穿整部影片的讲述方式。

  我爱它,爱它所有精心还原的画面,人物的情绪很多时候会因为环境改变。作为观影者,我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所以被打动,那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这样的追求,住着一个这样的人生。

  被萧红吸引,不是她外在的美丽,不在她四溢的才华,是她默默不语时的孤独,是她独自抽烟时的落寞。这份难以言表的孤独与落寞被萧红传神地表达出来,鲁迅懂了,许广平懂了。我蹲处在只有一束光亮的书房里,我的心因为萧红的缘故变得更加孤寂了。

  可是,这样的孤寂却无法助我入眠,反而思绪涌现更多。那样多好,没有便捷的通讯设备,大家总是面对面交谈,没有便利的阅读通道,大家都读书看报。只可惜,我是再怎么希望也回不到那里了。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

  经过两个夜晚,我看完了黄金时代,起初对这种文艺范儿电影没有过多兴趣,也许是现阶段正处于沉淀期,也许是由于自己本身内在还是带有文艺范儿,更或许是萧红的名字激发我的兴趣去了解她的一生,我竟能在昏昏欲睡的节奏中慢慢去欣赏体味。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应该是这个味儿!汤唯那扑朔迷离,心不在焉地一举一动勾勒出了一个率真单纯、自主独立、倔强清醒,还有对生活苦痛默然无视的才女风范儿。从她被困旅店却无所谓的态度,露出窗台,悠然抽烟,从她在自己爱人出轨,缠在鲁迅家中却不抱怨天天发呆深思,还有自己孤独一人飘在日本,不爱美景爱忧伤,更是从她挺着大肚子躺在铁板上一夜,面对路人相助的欣喜感激,我看到了一个无所谓却用力生活的女人。过后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萧红这个人的简介,看看照片眼神总觉得总有那么一点的不相称,但还是喜欢汤唯的塑造。或许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才华横溢的有风味的女人。

  萧红的文章很朴实,或许是那个黄金时代所决定的朴实风格,很有些鲁迅的味道。原来够深的文学造诣不在于用多么华丽的词藻,而是用心从细节体会生活体会人生继而延展到哲学思想。仿佛大家都是这样的手笔。萧红的一生短暂并不美丽,坎坷却是自己选择,私奔、同居、弃儿、穷困潦倒、奔波漂流、交友又拜师、被出轨又出轨、怀着前夫儿子再婚、烟鬼、这一切的乱码构成了她独特的人生与人格,战乱中一朵逆向生长的倔强的花儿。

  先写到这儿,我决定再温习一遍,一部对我胃口的作品。《黄金时代》观后感400字 开始以为电影1个半小时,也不算长,看到头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半,影片长达三个小时,但是一点也不枯燥,非常震撼,虽然影片无法完全还原萧红的生平事迹,但是通过跳跃的镜头还是将她的才气,魄力,魅力完美的展现给观众。看影片的时候常常被她的写作状态打动,烛台下,卧病中,以执着的精神用文字传递思想。多数的评论认为她的一生总体说是漂泊的,悲惨的,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年仅32岁便离开人世,虽然感情几经坎坷,但是她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她的思想是先进的,她的漂泊在我看来成就了她,没有这些经历何来经典的《生死场》,当大家都感叹她视角独特,刻画逼真时忽略了那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幸与不幸是她自己去感悟的,抛开这些,她带给别人的是太多的激励与鼓舞。

【《黄金时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黄金时代观后感04-29

黄金时代10-20

《弱点》观后感05-02

姜子牙观后感05-01

《罗马》观后感04-30

《天道》观后感04-29

后天观后感04-28

《战马》观后感04-26

《雨后》观后感04-23

《丛林》观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