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6-12 09:22:48
  • 相关推荐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曾在12年参加安徽省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的时候,一位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推荐我们观看过,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是让我们欣赏了一些片段,所以这部影片在那时留给我的记忆不是那么深刻。然这次来芜湖面授则不同,授课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让我们观看,还就这部影片联系我们的所学布置了撰写观后感的作业。本想在网上随便下载一篇敷衍了事儿的,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多,我这样做了也最多算是随了大流。但是,当我认真看完影片,我最初的想法改变了,让我改变想法的不是别的,只是源于自己内心的一份崇敬。

  不得不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去观看,能得到的感触会更多。影片中那位秃头、圆脸的马修老师一视同仁的教师情怀,最终让一群被大众视为身处“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爱的感召下发生了改变。如果说马修老师让音乐打开了孩子的心门,那么我要说的是音乐在其中只是一种沟通共融的方式而已,真正潜藏于影片中值得我们老师去关注的,该是马修老师对待学生的仁爱以及他在逆境当中时时所传递的正能量。马修老师从没因为孩子的顽劣而放弃对孩子们的教育,更没有像院长那样用一种单一蛮横的方式对待孩子。在院长那种所谓的“行动”致“反应”的方式下,触发的往往是孩子们更大的反抗与仇视。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精神需求的,我认为马修老师能成功改变孩子也正是源于他在来“池塘之底”这所学校前就懂得了这些。所以在面对孩子起初对他的侵扰时,马修老师选择的是理解与包容。他没有将孩子拉去禁闭,当然作为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行动”与“反应”上他也并非是毫无反应,所以当马克森斯大叔被勒盖莱克的恶作剧而导致受伤时,马修老师对其惩戒的方法是让勒盖莱克去医院帮忙直至马克森斯康复。显然,马修老师在用他的方式在颠覆着院长推崇的禁闭式管教模式。结果从成效来看,显然马修老师的方式激发了孩子内心的真善美,勒盖莱克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成了非常难得的实景教育片段,当马修老师郑重的问勒盖莱克:“马克森斯大叔很善良,不是吗?”这一次得到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这种肯定不是高压下的威逼,而是一种发自孩子内心的肯定。所以说,教育是要有情感体验为基础的,这种体验结合我们这次所学,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可以说是幼儿社会化的途径。

  既然要结合本次面授课程来谈,带着挖掘影片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的目的,我又重新在网上观看了影片。我想就对学前儿童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个性差异因素着手,浅谈一些自己的拙见:就幼儿自身个性因素的影响来说,早期儿童的行为特征、活动水平、挫折耐受力与生活的节律性都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影片中的孩子们因为顽劣曾被周围的人带有有色眼镜看待。但是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池塘之底”带来了春的律动。马修老师通过组建合唱团,让这片沉寂的园地开始有了歌声,同时他自己写歌让孩子演绎,这些歌曲的创作灵感很多源于他在“池塘之底”工作与生活的写照,更蕴藏着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与期待。这样的歌曲浸润着孩子的心,自然也成了他走进孩子的媒介。在马修老师组建合唱团之初,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选择孩子所处声部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关注孩子个性差异的种种举措。

  面对大部分孩子音乐素养低下的情况,积极正面的鼓励与肯定是这位智慧型老师的法宝之一。即便是对于五音不全的孩子,面对这样的个例,马修不是让他置身于外,无所事事,而是让他成为了谱架。单从这点来看,每个孩子都能在他的团队发挥着自身的价值。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出现在这群已经习惯了被否定与漠视的孩子们面前时,不正犹如一股暖风吹散阴霾带来明媚吗? 所谓,师之伯乐。当一个好的伯乐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修炼。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也能成为像马修老师一样的人,能够抛开世俗的偏见,用宁静、包容的胸怀去面对我的孩子们,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上引导的方式能更科学,施加的干预能更有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2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看过数遍,仍让我参不透的电影,因为人物与人物之间太多的眼神交流,让我总忍不住揣度这一颦一笑背后的深意,这一揣度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需要载体的。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教育失败。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不妨改一改: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孩子转变了多少。我们要看的不是孩子在教者强压下的表面化的乖巧,而是在无强压的情况下他们能懂得自我约束,学会自我管理,最终成就自我。这就是我理解的成功的教育。

  电影中,那个让孩子们难忘的学监——克莱门特·马修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他让那个一直坚信着“爸爸周六来接我”的派皮诺在电影最后发出了“求你把我带走吧”的恳求;他让学生们敢于向不合理制度反抗,锁住了门,提起笔写下真挚的话语,托那一架架飞落的纸飞机传递他们对马修的不舍与喜爱;他让一个个面无表情,一脸阴郁的孩子们有了笑容;他让一群会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等的问题学生成为了明辨是非,做事有分寸,有理想的人;他让一群冷漠的同事变得感性起来,敢于同不合理制度抗争······电影中不光成功的塑造了马修这个优秀的音乐家、学监的形象,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常常把“行动—反应”挂嘴边的校长,“犯规——处罚”是他一贯、单一的教育模式。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马修的出现无疑让这个“放牛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春天。

  起初,我觉得马修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眼睁睁地看着无辜的孩子被强行拉进去关禁闭却不敢吱声,他只敢站在校长室门外,听着孩子被校长无情掌掴,却不敢进去劝阻······但后来我理解了他的这份懦弱,因为对于一个失业的人来说工作有多重要,他要保住饭碗就必须在这样的制度下工作,接受领导,这是他的无奈。所幸,他骨子里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满怀教育热忱的优秀教师、音乐家,他会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孩子们爱唱歌,他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兴趣点,以音乐作为他教育的载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最佳境界。唱他自己亲自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乐曲,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唱自己的生活;他根据孩子们的情况,给他们分好声部,一点点地教孩子们唱,体现了他的因材施教······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专注动情,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快乐活跃却遵守规矩的身影,看到了他们的互助友爱······教育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是以孩子的兴趣点为着力点的,所以我们得向马修一样,发现问题后该分析问题,寻找教育的载体,然后加以实践、反思、总结。

  看着马修深夜还在为孩子们创作歌曲,看着他全情投入地训练着孩子们歌唱,看着他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的适度教育,看到他时刻关注着孩子们的举动,揣度孩子们的内心,总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觉得很惭愧,不由得扪心自问:我能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我的教育能改变什么呢?繁重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让我渐渐丧失了工作的热忱,面对那些问题学生,我常常表现得很没有耐心,除了一味地训斥,没有别的方式。学生骂疲了,自己也训累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也应该寻找教育的载体,孩子们喜欢玩,我也可以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制定游戏活动方案,加以实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能成功固然很好,失败了也没关系,可以反思总结,从头再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3

  假期里玩得多想的也多,究竟想的什么也理不清一个具体思路。想起还要看电影于是就放下一切去书房,打开电脑搜出《放牛班的春天》才知道是一部法国片,刚开始毫不起眼就是音乐家皮耶和助理的对话,以及皮耶在知道母亲病危依然坚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音乐会。随着指挥棒的高高低低我的思绪也起起伏伏,这电影究竟要说些什么带着些许的焦急与不耐继续看下去这是皮耶回到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就在当天的夜里故事开始了,当那个总等待周六的孩子捧着马图老师的日记来找皮耶时我的兴趣开始点燃。

  马图老师的来到那个叫“塘底”的特殊学校,他觉得那是他人生的低谷,是的看到“塘底”我们也会想到是堕落、腐朽一些不好的,尤其是当马图老师走进学校第一天遇到的校长是自负的,遇到的学生是顽劣的,我想他的心里更会觉得灰暗到底。可接下来事情又微微又了变化,当那个好心的大叔被学生伤的几乎眼瞎,当那个离开的老师展示被学生伤的缝了几十针的胳膊,我想这样的事实面前马图会怎样处理,带着好奇就坚定的随马图老师一块去接触这个让人沮丧的地方。

  校长这个人在面对受伤大叔不想着怎么去治疗,而是选择粗暴的找凶手这点让人无奈,更可恨的当找不到凶手让马图老师从名单里任意选一个来惩罚,他认为是一个杀鸡儆猴的方法,还得意地向马图说“行动”。此时我看到了马图眼中流露出的无奈、不忍、还有失望,他试图想给校长说些什么却被无情粗暴的打断。

  这个学校不负塘底之称学生与街头混混无样,给老师起绰号课堂上搞恶作剧着实令人头疼,此时我不再好奇而是兴致勃勃的看马图行动,对就是“马图行动”.

  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他的漫画肖像来讽刺他,他以其人之道还之让这个孩子知道此种做法带来的是什么。学生犯下的错误很多毕竟是一群被称为是问题的孩子,可是马图老师都一一化解了,最后我发现化解这些的主要方法是爱和耐心。再想我们自己班上的孩子比这些孩子可爱多了我们为什么总抱怨学生这个那个我们缺少了马图老师的什么。

  最震撼的是蒙丹,一个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人,当学校丢了一大笔钱校长在严刑逼问下没有问清实情就丢给他一顶小偷的帽子,并找警察来抓他,蒙丹没有反抗,校长不听吗图的解释,在警察带走蒙丹的一刹他突然望着马图老师笑了。这个笑太意味深长,日后校工找到了那笔钱证明蒙丹不是贼,马图想让校长给蒙丹平凡,可校长又是什么态度,又是怎么说的,这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这样一群问题孩子马图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孩子们分类,什么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之类创立了自己的合唱团,这在别人眼中是不可能的,校长更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当合唱团得到伯爵夫人的好评时校长又不知耻的把功劳捞到自己身上,此时的校长不知有没有想过当他阻止时老师和学生是怎么偷偷去练习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图老师却像顽石下的杂草一般,坚强的伸长着

  蒙丹回来了带着报复回来了,在校长即将授勋章时回来了,这个镜头好有讽刺,爱学生的老师领着学生亲近自然去了,校长领荣耀去了,学校着火了校长的荣耀没了,学校没了,当人们为这60多个孩子伤心时,峰回路转老师领着孩子们快快乐乐的出现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带着满足,可校长愤怒了,他不感激马图挽救了孩子还埋怨马图没有看好学校还因此解雇了他。

  马兔拿着行李走了,学生却被校长束缚着没人来送,此时我又很又难过这些孩子好无情,当纸飞机像雪花一样飘落下来时,当马图念出学生的名字时我的泪流出来了再也止不住了,脑中就两个字“值了”。

  当影片结束时,我又看了看这个可敬的名字基望舒马图,那个胖胖的有点秃顶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4

  看过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的一幕幕,一股热流在眼中涌动,一番共鸣在心底引发,一种感触在脑海里翻腾!再一次被马修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他的学生的不尊不敬、恶作剧、甚至羞辱的宽容大度所感动,再一次被马修先生对他所有的学生的不离不弃,善待每一位学生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从这位值得敬重的教育者身上,我深深地感悟到“宽容”一词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带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

  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我想同时应该还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为戒。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作为教师,担负着救治灵魂的重任。如果那些不谙世事的幼童都是纯洁而无知的羔羊,老师我们应该就是他们的守护者和牧羊人。“我们是否都是被放逐的羔羊慈爱的牧羊人啊请你指引我抵达上帝的牧场……牧羊人啊,一定要慎用手中的牧鞭:把迷途的羔羊唤回,更不要把他们赶入歧途……“

  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放牛班因为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他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5

  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也使即将身为教师的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身为一名教师,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他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

  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人都采取体罚、紧闭,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师面对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挠头表示无能为力,怎么办,只能“放牛”呗。有多少人能相信,他们也有春天。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许怀疑过,犹豫过,但他最终做到了,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而且,那时的他仅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还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师。他来到这个学校代课,原本只是想着糊口谋生,但是没想到他甚至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一生。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很喜欢唱歌,而且那个叫莫翰奇的孩子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这就是黄金,但它被埋在了土里,如果没人把它刨出来,就永远无法显示它的光芒,对于莫翰奇而言,这个刨土人就是马修老师。

  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心中没有爱,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乐,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心中没有爱,他的教学生涯就像沙漠一样荒芜。

  克莱蒙马修正是心中有爱,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乐,也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一生,使他们获得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影片中的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莫翰奇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我们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曾经遇到的这样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人遗憾:唉,我的童年为什么就没有碰到这样的老师呢?

  他们仅仅只是孩子,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也许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在没有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难免走了一些弯路。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马修老师和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

  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6

  9.27日,全校教职工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莫杭治是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当年合唱团的伙伴佩尔诺来找他,给了他一本学监马修的日记。马修在日记中记载了在“池塘之底“时不为人知的感人的一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最失败的音乐家”,“小小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样一个名字,马上让我联想到被世人遗忘的角落,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对于一个教师要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有时会不小心的融入这样的氛围中,而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用他对音乐创作的热爱,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他期待的眼光,用他精湛的技术,用他平静而充实的心灵,引导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音乐结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炎凉事态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马修一次一次帮助这些孩子掩饰他们的过失,使他们不至于遭到冰冷的惩罚。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就是心灵使然吧。当渴望宽容又担心自己不够严厉的时候,让爱指引你去做吧!常常看到那微笑的面容,那么坦然,充满了理解,那笑容就像温柔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人的心里去,每天给你一点点,慢慢的,也许,孩子们那颗冰冷的心就是这样慢慢的解冻了吧。

  看完这部影片,我为哈珊校长的粗暴残忍而愤恨;为孩子们曾经不幸的遭遇而惋惜;为孩子们遇到马修而庆幸;为马修的善良真诚而感动;为杭莫治的改邪归正而释怀;为佩尔诺的执着坚守而欢欣。

  我的记忆深处从此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情节:当马修神情黯然地离开学校大门时,收到了曾经是顽劣甚至邪恶的学生在卡片上写满了的思念与祝福,那一双双挥舞着的手诉说着留恋与不舍,这一刻,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影片中的校长则是一个失败的典型,他凭借自己的判断确定是那个坏学生(不知道名字)偷了学校的钱,在不经过调查的情况下对那个学生又打又骂,并最终把那个学生赶出了学校,后来事实证明是冤枉了那个学生,但却酿成了恶果。那个学生为了报复校长放火烧了学校的宿舍,幸亏同学们都不在里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一个学生他的道德品质可能是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坏事都是他干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他的一切。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不问青红皂白地责骂学生,不仅不能教育学生,反而会让自己的工作陷于被动。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早有耳闻的经典电影,传说中的德育优秀作品,果然名不虚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7

  一个放牛班,如何会拥有春天?又是谁开启了那扇门,让阳光照进来......带着诸多疑问,笔者走近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

  忧伤的音乐、灰黑的背景、破败的学校、失落的贝比诺,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嘈杂的吵闹声、呆滞无神的学生、冷漠的同事、残忍的校长和“犯错——惩罚”的冰冷制度,让人不寒而栗。这里不仅仅是“池塘之底”,更是人间地狱。

  直到他的到来,像一束光,唤醒了沉睡的灵魂,点化了无知的孩童,填充了他们的躯壳。他理解孩子的内心,宽容他们的过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赋予他们自由与快乐,给他们黑暗冷清的世界点燃一盏爱的心灯,让无可救药的“放牛班”大放异彩,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那个人,就是本部电影的主演——马修。

  马修初来乍到时的经历是辛酸的,让人揪心的;他带领孩子“改邪归正”日渐向善的过程是辛苦的,令人敬佩的;他因未遇明君被迫离职的结局是悲楚的,也是令人温暖的。从马修在辅养院的教学历程,我领悟到了教育的三重境界:

  一、“学生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他如初恋”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境遇,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们有时逆反,有时犯错,有时违反校规校纪,有时又曲解人意故意报复。个别顽劣之童甚至会让你深切地感到自己教育的无助感和挫败感。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此而奚落或者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我们要像马修一样,用爱心和耐心对待学生,不挖苦,不讽刺,用一颗宽容之心去感化学生,有时宽容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他能引发学生的愧疚感,进而引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就如损伤麦神父眼睛的盖贺克被马修改变一样。纵然调皮捣蛋的学生会虐我们千百遍,但只要我们仍如对待初恋般那样去容忍他们的小过错,那么总会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一天。
二、“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在教育、感化学生的路上,方法无疑是关键的发力点。

  影片中哈校长秉承“犯错——惩罚”的原则,威逼恐吓孩子们不许再犯错,可却事与愿违,矛盾愈演愈烈。而马修老师用善意的谎言帮犯错学生遮了颜面,事后再与学生“公平交易”,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偿还;他善于发现那些看似一无是处学生身上的特质——爱好音乐,并用自己的满腔热忱激发他们的兴趣,开发他们的音乐细胞;为了学生,他甚至违反校规组建合唱团,打“地下战”;为了学生,他擅自开发体育课,与学生打成一片;为了学生,他竟偷偷带孩子们去郊游......这些看似逾越“池塘底”常规的做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消除了学生与他之间的隔阂,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更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使得这所人间炼狱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眼里有光了,师生关系和谐了,犯错事件越来越少了,学校的秩序也越来越正常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凡事能从孩子的角度多考虑,找到合适的途径去引领,相信每一块铁杵都能被磨成针,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马修辛勤浇灌而成的果实,却被追名逐利的哈院长掠夺而去。这又有什么呢?“他并不刻意去追求名利,他的所作所为只有他知道”,这是影片结尾处的独白,也是马修人格魅力的彰显。当悦耳的音乐响起,当小院的肮脏、冷漠烟消云散,当马修拎着行李箱带着孩子们美好的祝福离开的时候,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和乐观,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无疑,他是成功的。教师,就是一个奉献的职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或许你收获不了名与利,但却能收获被人肯定的快乐与成就感,收获被人依赖的爱与幸福!有此,足矣!反复品味这部影片,更觉得蕴味悠长: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善恶的结果,让我们懂得每个孩子都可被改变,让我们明白爱是需要方法和艺术的,也让我们领悟到:教育,需要点燃学生的心灯,温暖他们的世界。这样,勃勃生机的春天才会到来!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8

  一个丑陋的老师来到一群内心狂野的孩子面前。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基本上十有八九。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有才华的音乐家,但是1949年在法国农村,他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最终成为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助教。这个学校有个外号叫“池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题儿童。马修不合时宜的天赋,他的同情心和温柔的眼神,甚至他暗恋学生的母亲,他滑稽的行为和显眼的秃顶,都让他像一个慈祥可亲的父亲。他并不完美,而是一个生动、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

  至关重要的是,马修真的知道如何打开孩子的心。在他到来之前,《池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体系的缩影。哈桑总统和他下面的老师和工作人员都在奉行“行动——响应”的惩罚方法,这种方法暴力简单,片面。他们只看到孩子叛逆、偷盗、抽烟、打架的一面,习惯于使用禁闭、殴打、辱骂学生等严厉的惩罚手段;而学生在球效应下反弹的更厉害,总是想报复老师,导致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纯粹意义上来说,《池底》并不像一所学校,而是师生、大人、孩子莫莫对峙的战场。

  马修来了之后,只是个新监考。他无法全面改变现状,但他可以放过犯错的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挽回他们的尊严,获得他们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他组建了一个唱诗班,分析每个孩子的音色,为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俗话说,他懂得因材施教,物尽其用。事实上,他也暗示和刺激每个孩子意识到他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讲述生命意义的角度来说,马太可以说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所以马太可以逐渐赢得孩子的信任,获得他们真诚的支持。

  影片最感人的是马修在离开“池底”的时候带走了佩皮诺,而那天正好是周六,最终实现了佩皮诺在周六等待“父亲”的愿望。佩皮瑙和马修的离开,是对马修教育最好的回报。莫行之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很好地证明了马太的教育哲学。

  相比之下,这部电影还设定了蒙丹的角色,他作为实验品被心理学家送进了“池塘的底部”。因为“实验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恶劣的性格,他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反而遭受了更多的歧视和虐待,被误认为偷了学校10万法郎资产的小偷。他最后怀恨在心,放火烧了学校宿舍。这种暴力可以说是对专制教育制度最直接、最极端的报复和抗议。抛开庸俗的教育话题,也能看到导演的人文关怀。

  马太的伟大或价值在于他对与孩子的精神对话和交流的真正理解。他的民主平等意识,他的慷慨善良和耐心,就像春天的阳光,抚慰和照耀着孩子们破碎受伤的心灵,给他们一个光明温暖的未来和世界。

  现在,马修真的是一个很棒的老师形象。片中那个瘦瘦的数学老师也懂音乐,但没想到会和孩子们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却一天天麻木,最后连笑都笑不出来;哈桑总统也声称自己有教育的梦想,但此刻他只是一个痛恨自私、虚伪和阿谀奉承的暴君(在公爵夫人面前说演唱组是他的主意)。马修赢得了尊重,因为他在对待孩子方面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然而,普通人不可能认识到天才,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稍微开阔一下眼界。不是每个不幸的孩子都能遇到马修这么通情达理,还是个音乐人的老师,虽然有点落魄。

  马修走后,孩子们叠好的纸飞机从二楼的窗户飞出,唱着纯情歌曲。他们就这样和马修告别了。那一刻,我也看到马修在笑。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音乐是点睛之笔。既凝聚了剧情,又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促进了剧情的发展。儿童合唱像天籁,像天使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9

  今天许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情节令人感触颇深,教育到底是什么?一味地鞭打,用武力教给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的内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许你认为是对的举动,却把他的一辈子推向了无底深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何要把自己认为的东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行动回应,多么可笑的四个字!这种思想本来就是错误的,人组建成家,家构建成国,正是因为有了家才有了国,有了人才有了家,一个少年从小被灌以这种以暴制暴的思想,如何成家,又哪来的国?教育不仅仅关系到个人,更关乎这整个国家的发展与存亡。影片中的音乐教师基望马图,一个怀揣着对孩子热爱的心的老师,来到这所“人间地狱”,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丝光明。我们看到了《放牛班的春天》中学生们的叛逆、反抗和疑问:在影片里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显露无疑,他们在拿老师做笑料,暗算老师……学生们对老师的轻蔑无视,老师们对学生的不满和强硬,他们只是把学生的这种行为看成叛逆、堕落的表现。老师和学生选择了对抗,而不是通过真心交流,互相理解来解决问题。老师真正应该教给学生的难道仅仅是知识?我想答案并不是这样,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处理好之间的关系,除了学生自己探索,还需要老师的教导,这会让学生少走好多弯路,祖先将这些记载下来是因为他们得到实践,明白了什么是是非对错,这些难道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刚刚来到学校的马图老师,先开始被学生捉弄,但害怕学生受罚又袒护学生,从电影的小细节中可以看出学生当时的惊讶,不可思议,也许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让他们觉得这个老师不一样,从孩子们晚睡时的娱乐歌唱,虽然内容不堪入耳,但是马图老师的内心性格决定了他所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他从这些可怜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也许还有一种名叫音乐的东西可以拯救他们,随着马图老师的到来,学校的一切似乎变得好了起来,他不仅改变了学校的氛围,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更加重要的是他在不经意间也感染了他的“同僚”们,心中怀揣着爱,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影片末尾,蒙丹将学校付之一炬,在浓浓烟雾中,学校变为了废墟,校长的勋章也变为泡影,马图也因擅自带学生出游而被辞退,一切似乎要变为从前,冬天也许又要到来。马图走时,没有一个孩子送别,却从窗口飞出数十架纸飞机,歌声中,驾着清风,飞向了马修,飞到了他脚边。人性一旦复苏,“囚笼”关不住这群天使般的孩子。孩子们放飞了自己的爱心和理想,马修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个被世俗所公认的卑微的`“失意的乐者,失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影片中有一段情节让我记忆尤新,校长站在椅子上一遍又一遍尝试叠纸飞机,从飞不起来到能飞好几圈,校长心底仅剩的那一丝善良和友好是否也曾被触发,我想是的,也许他与学生一起踢球的那个下午,将是记忆中最令人难忘的回忆。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人们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师定位。教育确实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教育更需要教师具有对人的生命的真切关怀和热爱!真正有效的教育是有信仰和爱的教育,教师对教育工作信仰和热爱的态度是最能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自身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我从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但愿每个老师都能牢记教育家陶行知这句话,像马修老师那样,用爱心和理想的钥匙开启并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0

  看过《放牛班的春天》后,深受感动。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真的,他们生来天真无邪!世界太多的无奈与伤害,使心灵脆弱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彷徨不安与渴望得到呵护,才会走上“掩饰自我,封闭自己”的道路。“人之初性本善”无须置疑。从那群调皮捣蛋,在别人眼中“无药可救”的孩子只是一只受伤的小鸟,它们找不到可以栖息的深林,才会变得凶残。只要多一点爱心与耐心,其实很容易挽救他们。孩子是需要理解与关爱的,他们也希望别人可以理解他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很多时候,从自己出发也深有体会,当内心的痛苦让自己挣扎不已,无法消除时,负面想法便主导思想,“做一个叛逆的人,不管别人怎么看,都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吗?不,绝不是。只是心中太多的想法让自己迷失了方向,每一次的“叛逆”之后,心里多的并不是快乐,因为所作所为并不是自己的本意。

  很喜欢剧中的马修老师,一直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受伤的孩子,用理解与关爱来感化那些彷徨不安的心,他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天赋,再加以引导与教育,使一群“小恶魔”变成可爱的“小天使”。他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真的让人感受到很多温暖,而他们对外界世界的渴求,一双双充满希冀与渴望的眼睛亦让人心疼。孩子能坏到什么程度?最多只不过渴望被爱感化,很多时候,我们同样都渴望被关爱却忘了去爱,缺少一颗真诚的心,所以世界也是昏暗无比。我们应该给予自己阳光,然后学会去爱别人。也许不是人人都可以选择对的方式去安抚他人,但是只要你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他人,最终不会是伤害。

  很喜欢剧中的贝比诺,他那双充满忧郁的等待而且茫然的眼睛以及小巧可爱的嘴巴,让人觉得很可爱。很喜欢他傻傻的笑,亦很心疼他小小年纪却在满怀希望的等待后失望。也许世界的无奈太多太多,任谁也无法更改,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受伤的人,其实在你身边的人都有受伤,只是他们更会隐藏,也许这个世界上心疼是无休止的,因为它关系着情感,当你为一个人心疼或难过时,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因为在这个世界还有让你去爱去追求的美好,这个世界并未让你绝望。不要在乎得与失,只要你真的快乐就够了,我们不应该自私的想占有一切,因为世界不可能都属于你,人生总会不完美。叩问心灵,当你做一件事时是否真的快乐,如果真的快乐就无须计较太多,因为在你付出的过程中你感到了快乐,这就是收获。不一定要别人精心设计与给予,它是心灵深处的感受。

  如果真的不快乐了,就该放手,让自己自由。 马修老师在经历了自己人生高潮转向低谷的时刻并未太多的看重自己的痛苦,他依旧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身边那群受伤的孩子,因为他的善良所以他相信也看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他也因此带给了孩子们希望与阳光,帮助他们“该邪归正”,走出自己的路。很多时候,一句关心,一句问候都会让人感动,因为在一个冗杂疲惫甚至略带寒意的世界里,至少还有人会记得问候你,让你不再孤单。 我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也会改变一切,也可以带给世界温暖与关爱。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遗失善良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是美好的,世界也会是美好的。只要你可以主动给予他人温暖,你收获的不会是寒冷。时间可以熬出五味具全的大杂烩,它可以让你更加懂得如何应对生活的波澜。 从马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品质,他时刻考虑着孩子们的心理,对他们的肆意冒犯不是予以批评和指责,而是通过一种使他们自己意识到错误并且以一种幽默的方式予以指正与教导,他最终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他并且由衷的接受他。

  要想做一个让人尊重的人,就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只要真诚待人的人才会得到真诚的对待。不要总想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而应该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这才是真正的伟人或者说有涵养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我也不例外。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1

  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师来到一群野性难驯的孩子中间,接下去会发生什么故事?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马修的怀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悯和眼底温柔,乃至他暗恋学生的母亲,滑稽幽默的言行举止和非常显眼的秃头,都使他像个善良而和蔼可亲的父亲。他不是完美的,却立体生动,可亲可信的老师形象。

  至为关键的,是马修真正懂得开启孩子的心灵。在他到来之前,“池塘之底”是一个典型的专制残暴的寄宿学校和教育制度的缩影。哈珊校长及他以下的教工,推行的是“行动——反应”的惩罚方式,暴戾而简单片面,一概地只看到孩子们叛逆、偷窃、抽烟、打架的一面,也习惯了用严厉的惩罚方式如禁闭、毒打虐待学生;而学生在皮球效应下也反弹得更为厉害,总是想方设法地报复整蛊老师,导致师生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氛围。从纯粹意义来说,“池塘之底”不像个学校,而是师生间,成人与孩子间冷漠对峙的战场。

  马修来了之后也只不过是一个新学监,他无力全面地改变现状,却可以对犯错的学生宽容地放一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孩子的尊严,取得他们的信任。懂得尊重每一个孩子,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赋。他组建合唱团,分析每一个孩子的音色,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用老话来讲,是懂得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其实也是在暗示、激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人生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从讲述生命的意义这点来说,马修可谓是孩子们真正的启蒙导师,所以马修能够渐渐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获得他们的真诚依托。

  影片最感人的是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时带走了佩皮诺,那一天刚好周六,终于圆了佩皮诺在周六可以等到“父亲”的愿望。佩皮诺跟马修的离去,是对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报。而莫杭志后来成为著名的音乐家,更是马修教育理念颇有成效的明证。

  与之相对照的是,影片还设置了蒙丹这一角色,他被心理学家作为试验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为“实验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恶劣的品性,他没有得到应该的关爱,而是遭遇更过分的歧视和虐待,还被误会错怪为盗窃学校10万法郎资产的小偷,怀恨在心的他最终一把火烧了学校宿舍。这种暴力举动可以说是对专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极端的报复和抗议。如果我们撇开庸俗的教育话题不谈,也可以从中看到导演的人文关怀。

  马修的伟大或者说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真正懂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识,他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现在来看,马修的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教师形象。影片中那个干瘦的数学老师也懂音乐,可是他并没想到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音乐带来的快乐,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后连说笑也不会了;哈珊校长也声称他有教育梦想,可是他此刻只是个人人讨厌的自私、虚伪、邀功谄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说组合唱团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马修之所以赢得尊敬,是因为他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有与众不同的足够的信心与耐心。而他慧眼识天才,发掘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和个性,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宽一点,不是每个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马修这样通情达理的而且还是音乐家的老师的,尽管有点落魄。

  马修离开时,二楼的窗口飞出孩子们折叠的纸飞机,和着纯净的歌声.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和马修告别.在那一刻,我看到马修也笑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乐是点睛之笔。不仅丝丝入扣地衔接剧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围,推动剧情发展。童声合唱宛如天籁,就像天使在歌唱。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2

  孙传开“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也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这是一位评论家为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写下的一段话。《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马修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就组织了一支合唱团,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新的有价值的自己。

  片中有几个情节更是让我记忆深刻。马修第一次进学校时,在门口看见了一个叫佩皮诺的小男孩,才知道小男孩每周六都会在学校门口站着,等着……是为了等自己的爸爸来接他,可是事实上,他的爸爸早已去世,学校里的学监告诉男孩这个事实,可男孩不肯相信,因为他坚信爸爸会在周六那天来池塘之底接他。在故事结尾,在马修离开学校的那天,佩皮诺带着自己的行李要跟马修走,因为此时的他已认定马修就是他的爸爸,而这天正是星期六。马修作为老师真是付出了自己的精力与爱心。影片呈现出美好的一面,同时也在揭露那恶的一面。片中的校长是个虚伪、虚荣的男人,他把孩子们当成那些罪犯,对他们进行体罚,一开始他强烈反对合唱团的组成,后来因为孩子们纯洁美妙的童声得到了众多高贵地位人士的欣赏,校长便又举双手赞同。可见此人的两面性。也正是因为校长对学生的这种看法,态度,使得后来的转学生蒙丹放火烧了学校,片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给了一个场景就是:山下的学校冒着浓浓的烟,而蒙丹站在山上,抽着烟,得意的一笑。聪明的观众我想应该知道这件是谁干的吧!此时的马修正带着孩子们在山里玩耍,可以说是马修救了这些孩子的命,可校长却觉得是因为马修的失职而造成了大火,把马修辞退了。最后一个场景更是让我感动,校长不让孩子们去送马修,马修一个人走了,显得好孤独。此时从空中飘下来一架架纸飞机,里面是孩子们的祝福和签名。马修抬头一看,窗口全是孩子们的手在向马修告别。因为围墙太高,所以只好伸手做最后的告别。马修一下子变的好幸福,他在校门口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伟大音乐家马修……可是,谁又认识我呢?”

  我在欣赏这部影片时,几次眼泪在眼里打转,有欣慰,有同情,有反思,有对照。马修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去意会,而非言传所能领悟的,他遵守制度,并不象以往刻画的此类人物那样藐视制度和管理;马修是伯乐,他挽救了许多孩子的心灵,培养了出了皮埃尔这样的合唱指挥家;他认真执着,同时他也有不能改变和无法挽回的学生,但是他在尽自己的所能做着可以做的事情。放牛班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马修,皮埃尔是幸运中的幸运,如果没能遇见马修,他极端又叛逆的性格将给他一个黑暗的未来。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这般幸运,能够碰得见马修这样的伯乐。问题学生在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班级都有存在,我们提及他们总是充满了厌恶,有马修出现吗?包括我自己,我有过他的伟大吗?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应该看到想到: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我们怎么去发现,怎么去挖掘,怎么去引导。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心的寻找孩子们的有点和点滴进步,或许我们每一次真诚的表扬,每一次的宽容,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让孩子们更加茁壮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春天”。这正是《放牛班的春天》带给我的感动,为现实中不易得到的而感动。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3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片子了,一直没有机会来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发现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里面的音乐让人的心灵得到放飞。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学生。总之品过后知道了一句话,就是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每一个学生的“克莱蒙马修”。

  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乡村里,有一个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在那所并不大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随时接受并且服从来自所谓“寄宿学校校长”的惩罚,似乎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

  他们孤独,自闭,甚至自暴自弃。这使学校时刻都处在危险而压抑的气氛中。而那个面目冰冷的校长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种体罚试图使这些“轨道外的陨石”步入正途,这一切,都使这个“池塘之底”变成了池塘中最为冰冷的囚牢。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直到克莱蒙马修的到来……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一个音乐家。”那个可爱的老头不断对我们说。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无论是哪个学生,在他的合唱队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会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调的做乐谱架,这一个个可笑的职位,却让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变得,明亮起来。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克莱门特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所谓师德也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专业知识,即受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克莱门特虽然是一个学监,没有课程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没有祈望什么,更没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当他发现皮埃尔的声音和乐感时,才意识到一个天才可能出现,因此加以引导和保护,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没有想到回报,甚至一点点的即得利益也没有,反倒是冒着与校长作对的风险。所以克莱门特的伟大之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对的孩子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对孩子们充满了关心爱护。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莱门特暗恋的皮埃尔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恰恰在此时他也被校长解雇,情场职场双失意的学监在此时也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严和风度的离开了学校,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一直给别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从没有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这段日子当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毫无索取的意思。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差学生,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才导致十分顽皮的,只要有人给予他们爱和宽容,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冲出内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4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十分不错的教育影片,这个暑假,我最终拔空认真观看了两遍。影片以马修教师和哈善院长不一样教育理念的鲜明比较为主线,围绕着几个典型少年的教育问题,以倒叙的手段再现了在那所年青少年行为偏差辅育院——“池塘畔底”辅育院中以往发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不禁被影片中那一首首听来激动人心的音乐所感染,也被影片中一个个平常又细小的情节所感动——

  感动一:给学生一个适宜的台阶,他们才有可能顺阶而下。

  那个打伤了麦神父的盖贺克,他是幸运的,在他犯下大错的时候正好马修教师来到了这所学院,使这个孩子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聪明的马修教师没有听从院长的指示将他关禁闭,在他得知了是他打伤麦神父的同时,马修教师在哈院长面前要求保留孩子的姓名。之后马修教师改用另一种惩罚的方式,让盖贺克去照顾受伤的神父。不知内情的神父夸盖贺克是个好孩子,能主动要求去照顾他,不断地感激他。这样的方式让他深深地感到自责,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了自我的错误,我想,这远远比粗野的关禁闭惩罚更能震憾一个人的心。试想,如果马修教师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将他关禁闭,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就像那位之后被收容的问题学生孟丹一样,在院长极端地对待下,被冤枉的他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了这所学院,而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由此不难看出转变就是从下一个错误的台阶开始,马修教师为犯错的盖贺克铺设了认错的台阶,盖贺克在教师的帮忙下正视了自身的错误,最终得到了转变,同时也再次说明了宽容与爱永远是教育的主旋律。

  感动二:你只看到在那里邪恶的一面。

  马修教师说的对,如果看到的只是邪恶的一面,那一切完美的东西也只能被掩盖。我们是教育者,承担的职责永远是培育一个人,转变一个人,我们不是法官,不是一个宣判者。哈善院长那一套粗暴的教育方式:行为——反应,犯错——惩罚,为学院里的每一个问题学生写下了不可救药的判决书,他所做的一切只能是毁灭一个人。就像他判定孩子如果能学会唱歌那他就是王八那样,在他说那句话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会唱一些简单的歌曲了。就像我们有时会给人戴一顶高帽子来鼓励人向上一样,同时,如果在任何一件事开始前就将人一棍子打死,那么就等于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在影片中我们能够看到,马修教师总能不断的发掘出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当看到:学生都有自我的优缺点,关键要看怎样去挖掘,怎样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优点天赋潜能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长起来。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那句话:“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感动三:寻找教育的契机,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影片中,马修教师总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学生的错误一笔带过。那位之后成为指挥家的莫翰奇,当他对着马修教师表示反抗,不愿意唱歌的时候,马修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粗野无礼不贴合你的个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当莫翰奇。他用对这些孩子的爱唤醒了孩子们心底最完美的一面,同时他能抓住适当的契机去引领孩子:当孩子们编了一首讽刺教师的歌,无意中被教师听到,机智的马修非但没有生气,而是从中发掘了孩子想唱的心理,这对于一个过气的作曲家来说,仿佛看到了春天的气息,他重新开始作曲,那些孩子也不断地给予他灵感,最终孩子们唱出了生命中的春天,也让马修教师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心灵上的满足,这应当就是教学相长的妙处。

  从这部影片中能够看出一位教师能够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我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教师,我想,我们都应当不断地努力,做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伯乐,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15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没机会观看,这次下定决心好好观看,因为早就听说的音乐同行——音乐教师马修。观看中和看完后我的心中一向充满了感动和敬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电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欢这个名字,给人无尽的联想:一群被放逐的社会边缘青少年,将迎来童心舒醒、梦想放飞的春天;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以乐育人的实验中,获得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春天!

  克雷芒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事业跌落低谷之至,他无奈来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当学监,教音乐。这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名叫“池塘之底”,顾名思义,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积的底部。对于池塘外面的世界来说,他们是有问题的学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错误的学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见天日。学生在那里,无异于脸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贴上了标签:逃学、吸烟、撒谎、偷盗、打架……在家长、社会、学校眼里,这孩子都已无可救药,唯一对付他们的武器,就是校长那“一犯错就处罚”的金科玉律。

  初到这个地方,克雷芒马修的第一天是在颤颤惊惊中度过的:他目睹马桑大叔被伤血流满面,他听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团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

  都是大闹天宫的弼马温,就看这个如来佛如何妙笔生花,马修对付问题学生可谓刚柔并济、文武张驰,值得教育同行学习:

  方法一:处罚,威而不严。抓到了伤害马桑大叔的学生,他没有告发让孩子去关禁闭,而是代以处罚孩子去当马桑大叔的护理员。孩子原本充满仇恨的心,因为马桑大叔的耐心与夸奖,变得收敛而具有怜悯之心。

  方法二:假愠,慈而待之。马修初进课室,看到学生在人体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烟的恶作剧,他拿下烟,轻语道:“教室禁止吸烟,你也不例外。”学生在黑板上丑化他的画像,他“以牙还牙”,把学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换位思考。皮埃尔往马修脸上扔墨水,母亲愤怒同学生气,他对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爱不愿与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们的心思,并以这种善解人意的方式去与他们相处,否则他不会冒着违反校规之名带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乐,获得共鸣。马修认为:“运动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力量。”在歌声中,他看到了孩子们眼神的清澈荡漾,那种纯净无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唤回来,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方法五:宽恕,重获新生。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马修以退为进,墨水事件过后,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极强的皮埃尔,剥夺了他的独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来观赏之时,他让蜷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宽恕的喜悦,一种全新的开始……”

  马修的实验没获得完全的支持,他的合唱团也因校长的干预而转为“地下”状态,他试图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终还被专横狭隘的校长开除。这真是一个生命的严冬,当他提着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个窗口时,他是多么地心有不甘,突然,一只只写满横七竖八笔划的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来,如雪花般飞下,这一刻,无论是马修还是观众,都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震憾,悠扬的歌声如冲天的凌云壮志,简寥的画面美得令人动容。

  当然还有一个失败的例子:蒙丹因被误会偷盗钱财而遣送到少教所,这个少年怀着满腔的愤怒与怨恨,潜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烧。对于一个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简单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毁灭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相关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1-24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06-10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01-13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05-05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精选15篇06-11

《放牛班的春天》的观后感14篇06-1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02-1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01-2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40篇08-1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