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6-16 09:41:13
  •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观后感13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

  这么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有机会观看《感动中国》,看完后被里面每个人物的事迹所感动;他们感动着你,我,他,感动着中国的每个角落。

  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被称为“信义”兄弟的孙东林、孙水林他们,为了不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心里老是想着农民工一年到晚在外打工也是够苦够累的,所以就迫切希望在年三十前将工资发到每一个工人的手里,让他们都可以过上一个开心快乐的新年。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一份承诺:必须发放工资到农民工的手上!可惜天不佑善,在他们赶回武汉的途中,孙东林一家五口在车祸中不幸遇难了。他的弟弟孙水林为了完成他哥哥的遗愿,强忍着悲痛,连夜赶了五十多个小时的路,回到家乡发放工钱。但是民工的工资单大部分在孙东林遇难的时候已经遗失了,他只好跟农民工说:“工资单已经遗失了,大家就凭着良心领工钱吧,你们说多少我就发放多少!”

  但是,发放工资才发现,他照他哥哥孙东林预备的26万元还不够,他和他母亲二话不说,补贴上了7万多元,才让60多名农民工都如愿的领到了自己的工资。这一刻,孙水林才放下了心头大石,也让“新年不欠旧年钱,今生不欠来生债!”这一份真挚的承诺得以实现。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和信义,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也是一名农民工,也尝试过让老板拖欠克扣工资,我想发生这种事情不单只我一个,相信身边一些人也曾经遇到过!不妨对比一下,这些堆着慈善的笑容,而心里挂着黑心的某些老板们,你们知道“信义”兄弟了吗?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良知了吗?大家也清楚,现在很多企业和工厂都出现了用工荒,希望他们都学学“信义”兄弟,将农民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亦希望每一个老板心里都有像“信义”兄弟那样的一份真挚承诺,更希望你们这些老板知道他们两兄弟的事迹后,心里跳动的不再是一颗漆黑的心,而是一颗红色的心,一颗感动中国的心!!!

  愿像" 信义" 兄弟一样的事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让我们都生活在动感的氛围中;感动,中国!!中国,感动!!!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2

  20xx年落下了帷幕,今天观看了央视的20xx年《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心中感触颇多。在这个早春的2月,外面依旧微寒的天气,也被室内盈满的感动替代了。10名获奖者,来自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身份,却诠释着同一个主题:人间有爱。那个勇救落水女青年,在惊涛中三进三出的老实农民心中有爱,那个20年磨一剑,打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黄伯云心中有爱,那个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姑娘,更是用她优美的舞姿把满腔的爱和感受传达给每一个人。每一名知情者都会被他们所感动,为了他们的执着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

  印象最深的是黄伯云。这名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名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用将近20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制成的飞机刹车片。研究的过程,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先是被别人愚弄而倍感羞辱和气愤,然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96年,材料终于研制出来了,但在实际应用中又失败了,在这段最黑暗、最痛苦的日子,黄伯云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是进还是退?进,前途未卜;退,多年心血付诸流水,国家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和挫折。还是前进吧,要做我们就做最好的,做第一。为了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黄伯云从困境中站了起来,以更加顽强的意志和饱满的激情,带领队伍上路了。20xx年,大型民用飞机上的试飞试验全部完成,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被改写了。

  黄伯云感动了我们,不是因为他是院士、校长,而是他坚持不懈的追求,知难而上的勇气。这样一名科技工作者,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历经20磨一剑。这种潜心学术,为了理想不言放弃的人,在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学习。我们也将是科技工作者,我们也将担负起重担和责任。我们有没有做好为科学献身的准备?我们能不能潜心研究学术而不计较个人得失?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坚持到底?有这样的榜样在前面带路,我们没有理由不跟随。任重而道远,就让我们把前辈的精神丰碑立在远方的地平线,让他象太阳一样照耀我们前进的方向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3

  感动是什么?感动就是对生命之美的关注,就是对灵魂之美的悸动,就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希冀。无法预定,无法奢求,但总是在不经意的一瞬,悄悄触动你的心灵。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然而,在多日的匆匆中,心灵因为生活磨砺而变得坚硬,不再如过往一样细腻,而渐渐冷漠,习惯了这样高速运转的世界,不愿停下脚步去倾听心灵的声音,更不愿意去回味感动带给心灵的慰藉。曾经,我似乎也忘记了感动的滋味。

  今天我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繁杂心灵……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xx颁奖典礼》终于在20xx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看了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都让我感到我如此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一定笔直又开阔,是一条光明大道!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4

  4月19日晚,在青海卫视和湖南卫视举办的“永不放弃,向生命致意”赈灾晚会上,湖南卫视主持人张丹丹深情讲述了一个《省委书记与村支部书记的碰头礼》的故事。

  喜欢看湖南卫视的观众都知道,张丹丹是比较会煽情的那种主持人,许多次主持节目的“声泪俱下”,让人们忍不住流泪。但是这一次眼泪止不住掉下来,并不是因为张丹丹的声情并茂,而是因为省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的故事,很真实,很朴质,却很感人。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4月17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来到玉树震灾最严重的结古镇以及周边村庄进行视察。扎西大同村263户村民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塌了。强卫来到这里,结果村里的村干部都不见踪影,为此一向温文尔雅的他十分生气,发火了。

  随后他路过一个物资发放点,居然发现村干部全在那里。

  强卫亲切地拉着扎西大同村村支部书记才哇的手问道:“你家里面怎么样?”这时,旁边别的干部给才哇充当起了翻译,“家里死了三口人……但是他一直没顾上,白天晚上一直在为村里的事情忙活……”强卫这才知道,才哇和他们村里的所有干部和党员这几天一直在几个物资发放点忙着分发物资,安顿灾民,基本没有合过眼。

  强卫书记哽咽了,那一刻,他无法表达对这些基层干部的敬意,因为在这份真爱面前语言显得太苍白了。同样,那个七尺康巴汉子的村支部书记才哇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省委书记的感激,省委书记比谁都操心、比谁都累、也比谁都难受,说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就这样,两个铁血男儿本能地将头碰在了一起,那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感动了电视机前广大同胞。

  “碰头礼”是藏族最亲密的礼节。行礼时双方脸擦脸、额触额或头碰胸部。这种礼节只有在家人或最亲密的人远行时才举行。作为一个省“最大的官”和“最小的官”,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村支部书记,按说应该地位悬殊,亲疏有别。

  可是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场合,此情此景,怎能不百感交集?不是亲人,就是亲人,在困难面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他们用最亲近的“碰头礼”,传递着一种信心、一种力量和一种希望。

  这一“碰”,碰出了党群干群的鱼水之情;这一“碰”,碰出了藏汉同胞的血脉之亲;这一“碰”,也碰出了灾区人民的必胜信念。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5

  2月19日晚,我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感动中国”20xx颁奖晚会。

  获奖者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的事迹却一样地打动人心。十位年度人物中,有为航天事业而毕生奋斗,最终却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的英雄罗阳;有在南海守礁20年,将青春无私地献给了祖国事业的气象工程师李文波;有在山里行医20年,同甘共苦,见证了彼此爱情的周月华、艾起夫妇······其中最令我敬佩的是为救学生,不惜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上课了,同学们坐在座位上,一脸期待地望向教室门口,等待着晚自习到来,等待着倍受他们爱戴的女教师张丽莉。在这里,所有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宝贝。每天,60多个“宝贝们”,都在晚自习课上快乐学习。

  20xx年5月8日晚,两辆肇事车因失控,冲向刚走出校门的四名学生以及张丽莉。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间,张丽莉来不及多想,她用肩膀顶开身后的两名学生,飞身一跃,又用双手猛地推开肇事车正对着的两名学生。当路人及学生反应过来时,张丽莉的双腿已被巨轮碾过,鲜血染红了大地······

  四名被救学生安然无恙,张丽莉老师却躺在了重症监护室里,生死不明。同月12日,在持续昏迷四天后,她被紧急送往哈尔滨治疗。当医生用担架抬起张丽莉,推开大门时,早在门外守候多时的群众纷纷让开一条路,呼喊着为张丽莉加油,并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路上,一辆辆停靠在路边的出租车亮起灯,为救护车指引方向。

  最终,张丽莉康复了,但被迫高位截肢。尽管如此,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并没有沮丧,有人问她:“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30岁了,我已经和父母度过30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才刚刚开始。”

  看着张丽莉坐在轮椅上那种从容淡定的表情,我顿时就热泪盈眶起来了。多么伟大的老师呀!羸弱的身躯,却是让人感觉到高大伟岸。在危机来临之时,她根本没有去考虑自身的安全,凭着她瘦小的双肩,托起了四名学生重生的起点,自己却与死神擦身而过。这种仅凭直觉作出的决定,让我们看到了她心灵深处的高尚气节。如果时光倒流,回到那个夜晚,我相信,她的选择依然如此。

  通过观看他们的事迹,让我感悟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感动的力量却可以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向四面八方飘去,感染着你,感染着我,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6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刘伟的颁奖词。

  看了《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被刘伟深深地感动了。

  刘伟十岁时被十万伏的高压线击中,失去了双臂。12岁时在康复医院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游泳;14岁时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金一银;19岁患上过敏性紫癣,只好忍痛割爱,改学钢琴。后来,他用脚弹出专业7级的钢琴水平,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这一串串的成就,哪怕是一个正常人,也是很难做到的,但刘伟做到了,失去双臂的刘伟做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命运对刘伟狠了一点,刘伟对自己更狠。他妈妈告诉他,她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刘伟就开始学习自理自立,他学会了用脚吃饭,用脚穿衣服、用脚看书写字……正常人能做的事,刘伟都能做。正常人无法做到的,想都不敢想的事——用脚弹钢琴,他也做到了。为了让脚变得跟手一样灵活,他天天坚持刻苦训练。血泡出来了,继续练;脚抽筋了,继续练;他一遍一遍地练着,对自己毫不留情,对困难毫不退缩。看着电视节目中刘伟的种种奋斗,我不禁热泪盈眶,心里默默地想:“刘伟,你太了不起了!”

  刘伟,我和你相比,我觉得自己很惭愧。今天,妈妈叫我背一页英语课文,我一看:天哪,足足有四大段!我的心里就打退堂鼓,不想背了。再说,新版《西游记》已经开始播放了,我很想看。于是,我就跟妈妈讨价还价:“只背两段好不好?”妈妈生气地说不行,我满腹委屈地说就背两段。妈妈说:“你看了刘伟的事迹,还不对自己狠一点?”我没辙了,很不情愿地开始背诵。我一边背还一边唠叨:“真烦呀!”过了一会儿,我静下心来想了想:刘伟那么困难,都能坚持,我还不能吗?于是我开始认真背起来。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背着,花了一个小时,终于把它背下来。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对自己狠一点真不容易做到呀!真能做到这一点,许多困难都能克服。以后,我要好好向刘伟学习,学习上我不再偷懒,不再找借口,不再被吃喝玩乐诱惑,对自己狠一点,我一定能取得进步的!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7

  十一年,有许多人在这里被感到,十一年,有那么多人感动着我们,每一个屏幕都催人泪下。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一次又一次的震惊。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一生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的崇高赞誉。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在癌症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最后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完成了他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一次冲锋?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这是中国海军南海守礁战士李文波的真实写照,李文波21岁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一守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陈斌强,他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语言能力,不能独自穿衣、吃饭,但陈斌强哥哥毫不嫌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照顾着他的母亲。一次,母亲出了门就没回来,在派出所找到了她。为了不让母亲再次走丢,陈斌强哥哥居然带着母亲去上班。每天午夜1点,都要不顾多困起来帮助母亲大小便,在骑电动车时,用一根包含着孝敬的绑带把自己和母亲紧紧地系在一起。他还说了让我最为惊愕的一句话:“孩子可以等,但母亲没有时间可以等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誉“孝更绝伦足可矜”称号。

  家顺叔叔,他是一家养老院的副院长,却不惜在一家养猪场做“间谍”,还帮助许许多多的农民找到了工作,不仅如此,还把那些农民待得很好。过后,他也在许多地方担当过“间谍”,调查情况。农民们都说:“他在我们的心里,就像亲人一样。”“动人以行不以言”顾名思义就是要让人听你的,光说是没有用的,要拿出行动来。陈家顺叔叔就是这样“动人以行不以言”的。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8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当《感动中国》的熟悉旋律在耳边唱响,2月10日,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又一次润湿了我们的眼眶,用榜样的力量传递中华美德的正能量。

  当感动的泪水无声的滑落,当心灵的悸动荡漾在美德的春风里,当我们的精神又一次接受感动的洗礼,当道德模范们不平凡的事迹震撼着我们,“感动”这个词变得那么清晰,感动中国就像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中华民族美德的高地,指引着我们向道德楷模们学习。

  让我们细数那些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中国的道德模范们的先锋事迹,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姚厚芝。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坚持信念忠诚奉献无怨无悔的付出和满腔热情的浓浓爱意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感动里,也我们的灵魂接受了一次美德的洗礼,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

  伴着感动的泪水,相信每个人都会陷入沉思,是什么力量让道德模范们做出这些不平凡的壮举。我想,应该是爱吧。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对生活对美德对正义的爱、对父母对子女亲人的爱、对工作对战友同事的爱等等,这些满含真情的爱就像一盏盏明灯,让文明的天空更加明亮。

  让我们心中充满爱,长怀感恩 的心,擎起美德的大旗,以道德模范为榜样,从日常点滴做起,在工作生活中于一言一行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美德的光和热温暖我们,也照亮我们未来的路。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9

  看完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应该做出对社会有用的事,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满噙热泪、深受触动,由衷倾慕这样一位年仅30的年轻的扶贫干部不分寒暑春秋,不管刮风下雨,常年奔波于县城与村庄,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

  当年,魏巍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记录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笔者认为扶贫干部也可以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贫困大众,唤起千万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念。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不忘初心。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地方和单位工作,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可她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村里,为乡亲们服务,她在白坭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从一名扶贫新手迅速成长为扶贫能手,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爱岗敬业,奉献青春。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质,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牢记使命。黄文秀在第一书记任上,始终心系广大群众,在服务社会和全心全意为家乡人民服务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入户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她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帮贫困户收拾房间,扫院子,有的.村民一次不让进,她就去两次、三次,家里没人她就去田地里去,边帮村民干农活边聊天。她实地勘测村道,跑项目,做方案,全程跟踪实施;她带领村民学习别村的种植经验,结合山里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她计划在村里办个幼儿园,联系母校的师生来调研,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我们要接力黄文秀继续前行。目前,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期,实现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要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向黄文秀这样的扶贫干部接力努力,贫困不是一天产生的,当然也不可能一天就根治。她的年龄虽然定格在了30岁,但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一代的人生追求和奋斗征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0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

  在2015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有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有背井离乡、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但就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成为一座城市精神坐标的普通市民——张纪清。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就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就是希望小学还就是敬老院,或就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就是死工资,可就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就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就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就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大爱深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就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就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就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1

  一些人,一些故事,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带给我们感动和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赢得五连冠,创造了奇迹,在世界排球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成为了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我不禁思考,是什么令中国女排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当我认真看完《感动中国》,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每天练球七八个小时,每次训练,要重扣球三四百下,翻滚四五百次……这是女排集训期间每日的必修课。她们从平时的点滴中积累,从日常的训练中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到真正的比赛中才能保持平常心,去奋斗,去拼搏。

  看看中国女排,再想想自己。在日常的学习中,遇到难度大点的题目,我常常第一时间的想法就是去向老师寻求答案,而不是自主思考,这种“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态度让我的成绩一度在原地徘徊,难以突破。电视画面中女排运动员们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她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冠军的不懈追求精神,不正是我们在学习上的榜样吗?

  当我看了记者对女排的采访,女排精神更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20xx年世锦赛,中国队半决赛输给了意大利,当时队员们都很沮丧,郎平教练看在眼里,对大家说:“姑娘们,打起精神,我们不能奏国歌了,但也要把国旗给升起来!”一句话点醒了队员。是的,哪怕是第三名,也要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国旗在赛场上升起来。

  女排精神不是胜利时才有,而是一直存在,从未改变!20xx年国庆前夕,又传捷报,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战绩赢得了年度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赛场上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她们用实力为国家赢得一个又一个荣誉,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但是,哪有十拿九稳的冠军,只是爱拼才会赢罢了。这就是中国女排,这就是女排精神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和深深的感动。

  如今我们大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缺少挫折和历练,这样的我们长大以后如何担当重任,实现梦想?所以,当我们在向女排精神致敬时,也该马上行动起来,学会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让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敢于拼搏的新时代少年!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2

  又是一年“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天,《感动中国》伴着第一缕春风暖意,如期而至。

  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战士,分毫积攒千万捐赠的老人,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带来阵阵暖意,其中,最令我动容的,当属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夫妇。

  四面环海,深海无际,海风肆虐,无尽的波涛将夫妇二人“困”在这座孤岛上,便是整整32年。开山岛坐落于黄海前哨,孤岛荒凉,条件艰苦。生活供给依赖海运,因天气影响时有断粮,生存尚且艰难,当王继才面临着是否选择守岛时,他是如何“木讷”地接受了呢?我仿佛看见他整理好军装衣领,挺直后背,高昂头颅,接过微薄的生活必需品,在亲人们忧心忡忡的目送中登船,迎风,踏浪,远去。

  一个人在孤岛,天为庐地为毡,侧耳是呼啸的海风,孤独空寂。妻子见状,放弃职位,与他一齐奔赴孤岛。夫妇二人,便在此扎下了根。他是唯一的哨所所长,她是唯一的哨员。钻坑道,察海情,辨船只,记日志,日子周而复始。春秋三十载,礁石会被侵蚀变样,海风带来两鬃星星,年轻时挺直的脊梁,却不因风尘黯朱颜改而弯曲,一如那棵挺立于礁岩崖壁的孤高的苦楝树。他微眯双眼,眺望远方,挺立着姿态,坚定地守望着这一方国土。

  舍己为国,舍小家顾大家,是这样厚重的家国情怀,是这种担当民族大义的社会责任感支撑了王继才夫妇离开家庭扎根于此。单调的生活,艰难多变的条件,离开子女的被迫无奈,每一样,都在撕扯拽拉着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心,却都没能动摇那份守岛卫国的赤子情深,王继才坚守着他的哨岗,直到突发疾病离世的那一天。

  王继才,你知道吗?你离世之后,有值班轮班的民兵来接替守岛重任,你的妻子,王仕花,她选择留下,她说她要继承你的遗志,要一直守下去,有许多人,看到了你们坚守孤岛的事迹,为之动容。我们都活在你、众多的你、你们默默无闻的孤守与庇护之下,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涛折拍孤岛岸,风颂赤子心。

  国家疆域辽阔,多少民兵哨岗在驻守,身边孤独为伴,心中却装载着万千人民。无论是在往昔艰难岁月中,还是新时代的奋斗时期里,我们都需要这样“家未立也要国先安”的守护者,他们往往是平凡的个人,但也是这个民族的英雄,这个民族永远的脊梁。

  《感动中国》观后感 篇13

  如果说在我看过的所有节目中,最具有震撼力和感动力的无非就是《感动中国》的节目了,从那次老师带领我们观看至今,我都仍然没有忘记过节目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感动场面。心中那份感动更是从没有消失,反而激励着我向前。

  节目里的布置很朴素,虽然场面不是豪华,但场面气氛却使人感到浓烈,每一位观众都是十分专注的神情,在场面正中,用电视墙设立了一根柱子,柱子装饰很简单,一块红布盖在上面。在红布中,一根柔和的线条刻画了一个向上的心形,看到了那颗心,我的内心中仿佛也被触动了,这颗心的背后,有多少无名的,平凡的人在为人类奉献,却不求回报。

  在我印象中,有两个人一直使我铭记于心。第一个使我感动的是在中国的核试验工程中默默奉献,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在视频记录中,见到了林俊德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在病魔的折磨下显得十分的苍老,然而,正是这位老人在视频中出现,我也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一位核试验工作者,在踏入核试业大门槛时,就已经献身给了核试业与国家,而此时的老人,正在众人的扶助下,插满了医疗设备小布走向了工作桌上,多次的手术他都拒绝了,为的就是多在电脑前工作,传输经验给下一辈。在他临终的那一刻,视频内的人们在哭,屏幕外,同学们也在抽泣,在自己生病发热的情况下,有几位可以做到坚守书桌不肯离?

  林俊德带给我们的刚毅的意志,而十二岁的小女孩何玥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无形的爱,一个在明知自己将死亡的情况下无偿捐出了自己的器官,这在社会之中,是最伟大的人,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的“君子”。有多少人希望自己能完整地离世,在看了这一刻后,会带动多少人无偿捐献器官?

  厂中的柱子上,鲜红的布条被一次次拉下,每一次的拉下,都在歌颂一个伟大的人,主持人的供词随着屏幕上笔走龙蛇的金子豪迈颂读,柱子上所写下的每七个字都如心灵鸡汤般,使观众,也使我的内心走向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灵魂升华。

  从“最美老师”张丽莉到何玥,再到那一对伟大的夫妇,每一个的事迹都使我感动,使我在新的道德的层次中飞跃,让我的道德更加地净化,向上一层。

【《感动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观后感01-09

《感动中国》观后感01-05

感动中国观后感04-03

感动中国观后感25篇12-17

感动中国观后感 13篇06-16

感动中国观后感(通用12篇)05-31

读感动中国有感03-29

《中国机长》观后感05-10

中国骄傲观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