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陨落》观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观后感 >

《月球陨落》观后感

《月球陨落》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7-12 09:17:52
  • 相关推荐
《月球陨落》观后感(精选10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球陨落》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1

  看完《月球陨落》这部科幻片,不得不说,它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

  主人公的精神与品质让我敬佩,KC最后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让我感动。

  但在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动容的,还是父母对儿女的爱。不论是布莱恩对儿子桑尼,还是福勒对她儿子的爱,又或是其他角色对他们儿女的爱,都是这末世里温暖人心的阳光。甚至可以说,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支起了这将要陨落的月球。

  “我对你的爱,比宇宙中的星星还要多。”这是福勒局长登上月球前对她儿子说的话。这时,她也只是一个男孩的母亲,而不是一位肩负拯救地球这个重大任务的英雄。为了不让人类灭亡,为了孩子有未来,她义无反顾的坐上了火箭,登上了月球,与月球怪物搏斗。

  而布莱恩,这个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男人,为了能让儿子出狱而低声下气去恳求法官。他会帮儿子修车,为儿子求情。而他登上月球的原因,也是为了儿子有未来。当他重返地球与儿子拥抱时,我除了看到了拯救地球的英雄凯旋,也看见了一个父亲能重新拥抱儿子的欣喜与满足。

  而本片里最大的英雄——KC,他对自己的理论的坚持与最后能舍己为人不畏牺牲,也少不了他的母亲对他的支持。他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遗忘了许许多多的事,但她,却依然记得深爱她的孩子。她虽然记不清很多事情,但她永不会忘了担心自己的孩子,不会忘了支持他,鼓励他。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为了孩子,他们能付出太多太多,甚至是生命。

  正是这太多太多的爱,支撑起了这将要陨落的月球。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2

  感觉现在灾难片都没啥新意了,特别期待月球陨落,然而看完发现还是好莱坞式的灾难片流程,每个情节都能猜的出来,而且bug也太多了,唯一一个中国演员于文文的作用大概就是让整部影片更为尴尬吧。而且中间还让小演员说中文是因为要迎合内地观众挣票房嘛?

  唯一比较震撼的大概就是特效了,内容设定其实也比较有意思,但因为了解过一些科幻奇谈,好像对我来说也没什么可新奇的。就是讲月球其实是人类远古祖先设计出来的,月球表面其实就是一个壳,内部是空心的,然后因为祖先时代的人工智能有了意识就想毁灭人类,然后想通过改变月球轨迹来一石两鸟达到毁灭月球和地球的一整个芭比Q,后面NASA那么多科学家没发现这个情况却被一个假冒博士的航天爱好者发现了…………

  反正就是很扯,很标准的好莱坞灾难片。月球空心这个设定确实很大胆,但如果对宇宙感兴趣可以去b站搜搜揭露宇宙,这电影的一些设定完全就是这个访谈节目里自称到过月球火星甚至太阳的那个人所说的内容。可以当猎奇视频看看,刷新下三观,看完会让你更觉人类的渺小和无知,改变你对现在这个世界的认知。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3

  《月球陨落》是美国好莱坞出品的最新灾难大片,讲述了月球偏移轨道即将撞上地球,而一群曾经被美国宇航局放弃的宇航员和科学家,为了拯救地球上的亲人而“孤身犯险,勇闯太空”,最终成功的阻止月球陨落,拯救地球的故事。其实这部电影的观感,要感性的形容一下,就好像是看现年70岁的施瓦辛格跟60岁的成龙在一起对打一样,就是这场打斗如果发生在30年前,那么观众们可能会兴奋的跳起来,会万分享受。可是在30年后,看着这两位老爷子拖动着年迈的身躯,你一拳我一脚,尽管他们打得非常卖力,也使出了自己年轻时用过的所有招式,但人们这心里,还是忍不住升起一股英雄迟暮的悲凉。可以想象,很多现在的年轻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只会简单粗暴的把它划分为烂片,或者是特效爆米花电影,因为他们太过年轻,并不曾经历过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但是所有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一定能理解这种感受——这种浓浓的,劣化的既视感。

  是的,所有这些让人看着,只觉得尴尬可笑的桥段,当年都曾经在那些经典影片中深深的感动过我们。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4

  虽然逃票看完一部电影然后在没买票的前提下评价这部电影不好看的行为的确有些不太好,但是笔者即便会内疚这种不好的行为,却仍然要给《月球陨落》这部电影一个很低的评分。因为,这部电影,拍的真的不咋地。

  一部好的电影,应该能将世界观交代的动作和故事剧情发展的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因为对故事世界观的交代,是有些枯燥乏味的。但是,这种枯燥的世界观交代,是必须进行的必要过程。

  既然交代世界观虽然枯燥无趣但是确有必要,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另一个有趣的方式来中和这种无趣感,而小说中,主线剧情的快速发展,以及这种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观众对于未知剧情的探索和渴望了解,就是能够提供吸引力和阅读欲望的关键方式。

  但是,《月球陨落》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剧情发展和故事世界观交代的有机结合。故事虽然也有悬念的设置和揭晓,但是过于表面和浅淡。整部电影的前半段都在交代一些似有似无的内容。

  另一个问题,就是故事剧情转折点的载体的安排。众所周知,小说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在转、合也就是故事高潮的阶段,之前埋下的一个个伏笔被揭开展现出原本面目,让人在豁然开朗的同时,对故事的真正转向产生期待和共振,让读者对处于高潮阶段的主人公产生共鸣。这种剧情高潮时期读者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共情共鸣是相当重要的。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在剧情高潮时期的共鸣是最重要的呢,因为这时候的主人公往往会在被命运裹挟的时候,打破命运的束缚。这时候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是最丰富多彩的。读者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波澜起伏,然后也开始希望这种内心世界的巨大波动能经由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在外部以主人公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然而,在《月球陨落》这部电影的几个剧情转折点,都没有提前预先埋下足够的伏笔。其中,当黑皮肤的指挥官违背了领导命令没有旋转核弹爆炸按钮的钥匙时,黑皮肤指挥官此时的心态应该是很重要的,是某种意义上的“嘴炮时间”。要知道,这种场景,即在核弹爆炸前夕突然违背上级命令而拒绝引爆核弹的转折,如果缺少前因后果,就只能说作者为了圆其他的剧情和设定,而牺牲了这个角色的行动自洽性。

  行动自洽性之于行动主体或者说角色的关系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需要花大力气去渲染氛围、制作故事设定、安排角色性格和风评;并使一切有机融合。具体来说,角色的行动自洽性意味着角色作为一个有喜怒哀乐和理性感性的人类个体,其行为是遵循人类行为客观规律的,而非完全成为作者手中的傀儡和提线木偶。作者做的不过是通过一个角色个体来将人类的人性反映在这个故事和剧情所构成的人性的切面上。

  行动自洽性意味着行动主体的行为是连贯和有规律的。虽然角色是作者笔下的角色,但是作者并不能随意任意安排角色的行动和内心世界波澜。因为如果角色的行为没有做到前后连贯、那角色就会成为作者笔下没有主观能动性和提线木偶,所谓的自由意志,也消失殆尽。

  为了圆其他的设定和剧情,而使得角色的行为不连贯、莫名其妙地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决策;以至于角色为了剧情而存在,这种行为,是顾此失彼。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小说、电影、游戏?因为这些艺术作品,都在借由一些文字或画面亦或者交互,来展现出人性的一个个切面。确实,角色的描绘和性格的表达,只有藉由剧情这个载体才能予以表达。然而,剧情发展一方面是角色塑造的前提,另一方面,剧情的合理与否、优与劣,却也最终体现在角色的塑造上。

  所以,从很多角度,《月球陨落》这部电影,的确是不优秀的。它似乎想要表达出一个宏伟的叙事架构,却在一些最基本的地方翻了车。其实,世界观的交代的过于枯燥和叙事顺序的安排不当,并不是决定该电影口碑滑坡的根本元素。真正使它不吸引人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向,以及主人公心理变化过于不合客观规律以至于让人有种突兀感。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5

  电影《月球陨落》是由“灾难片之王”罗兰·艾默里奇导演执导的一部科幻灾难片。作为一部科幻片,本片的科幻元素尽管一开始让人觉得有些荒诞,但在这“荒诞”的背后,反映出罗兰导演对人类起源的好奇以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思考。作为一部灾难片,本片的视听效果无可挑剔,那些震撼的灾难镜头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本片的故事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却也不失理论依据的支持。故事里,人们发现月球是一个有动力源的空心人造巨型结构体,并且月球的诞生与人类祖先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关于“月球是否为人造天体”和“月球空心说”都是科学界悬而未决的议题,人类起源也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奥秘,这也给了导演创作这一故事的灵感。本片的灾难源头是人类祖先创造的人工智能,这些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后,毁灭了曾经先进的人类文明,并寻找到了最后一个人造星体——月球。

  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大概从AI“深蓝”战胜棋王卡斯帕罗夫就已经开始了。不同于以往的“灾难”,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似乎有待研究,但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的确要远超人类,一旦它们拥有了思维和情感,它们和生命又有何异?如《侏罗纪公园》中所说:“生命会自己找出路”,若它们成为了所谓的“生命”,人类可能就会成为它们寻找出路的最大威胁。

  人性和爱一直是灾难类电影的主旋律,但本片中,AI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就是心中是否拥有甘愿付出一切的爱,因此,本片中的爱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在电影中,虽然主角总是会带有一点英雄主义色彩,但是为保护所爱之人而牺牲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伟大人性的体现。尽管在灾难面前人类十分渺小,但爱永远是人类最大的武器。当故事走向结局,我们每个人回归到“爱”本身,在一切尘埃落定时,生命的含义被重新定义。

  不论如何,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是这个世界的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发展必然。人类如果想要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必然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强大力量。不过,人终究在精神上处于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的高度。正是因为爱,世界才不会如机器那样冰冷,人类文明才散发着光。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6

  这是属于是比较经典的艾默里奇的合成灾难片风格,各种经典桥段换皮重演。电影背景是非科学的幻想片,不得不说故事发展的方向是我没有料到的,我一直以为重点会聚焦在地球和地球人如何被月球坠落影响,结果竟然是我没想到的。这部《月球陨落》延续艾导以前的风格,写实风加末日感,不知不觉就让人充满刺激感的渡过一小时四十分,虽然结尾有些烂尾之嫌,但仍不失为一佳作。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是人类通用问题,特别是在月球发生这一即将陨落的危机时刻,灾难爆发了。人倒霉出现问题总是接二连三。此时的男主由于缺乏必要的运气,也是陷入迷途。美丽国航天局在危难时刻又要担负起拯救重任。其实地月冲撞是一个物理事件,有了人的参与于是就充满了冲突。

  在特效上,我认为虽然老套,但说得过去。演员上,除了三人主角团,看不出来其他人有什么作用。在剧情上,除了主角三人之外的其他人出现的必要性问题。不但个人形象空洞,而且对于推进剧情毫无帮助,更像是拖延电影时长、刻意营造温情而推出来的工具人。也没了《2012》所渲染的感觉,就是纯粹感受到刻意。地球上主角们家属的大逃亡,硬加入的枪战和追逐,非常刻意,感觉可以直接缩短或者删除。对于艾莫里奇,大家不仅仅是充满期待。这位德国导演以严谨的故事结构、合理的剧情设计将科幻内容牢牢按在世俗合理的范围内。不同于很多科幻片拍着拍着就放飞自我,妄图找到解释人类揭示宇宙之类终极目的。在配乐上,我真的仿佛听到了月球的声音,今天看完之后我多少不敢看月亮了,全程我屏住呼吸仿佛自己被抽走了氧气一样,沉浸式观影。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7

  月球会陨落,彗星会撞地球,甚至地球会毁灭……但我们作为生命的个体,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完成自我救赎,这是个问题。

  航天员布莱恩,因为上一次登月时战友的意外牺牲,就背负着重重的负罪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如果不是月球要陨落,他很可能就此潦倒地过一辈子。然而在这大灾难面前,布莱恩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完成了自我救赎,生命得以重新闪光。有时候,失败甚至亲友的离去,让我们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要重新找回,谈何容易,但这并不是我们颓废的理由。我们只有努力向善,通过沉淀,寻找合适的契机,才能最终获得救赎。

  而影片中最值得人深思的是“博士”赫斯曼,他的救赎过程更有借鉴意义。一个月球探索爱好者,一个身材管理不佳者,一个生活穷困潦倒者。家里还有一个痴呆的母亲,而母亲却以他在航天局工作为傲。可以说,他的前半生是失败的,是在别人的嘲笑中度过。然而这并不影响赫斯曼的自我救赎。首先,他有自己的`梦。出于个人的兴趣和梦想,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被世人嘲讽的月球巨型构造论。虽然不被人理解,但从不放弃。是他第一个发现月球将要陨落。事实证明,有梦就去追,即使不成功,也会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也能提升自我修养,比那些庸碌地为盗粮谋一生的人强。

  其次,他永不放弃。即使被人嘲笑,即使被人误解,他都能始终如一地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用他母亲的话:别人不信,你就去让他信啊!是的,生命中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即使成功了,那也是无关痛痒的!梅花香自苦寒来!道理我们都懂。我们不懂的是九死不悔的信念,百折不回的毅力!赫斯曼的月球之旅,让他完成了自我救赎。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当懈怠时,想放弃时,想想这些为自己梦想拼尽全力的人,我们也能自我救赎!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8

  以往艾导的作品,不管品质如何,至少叙事过程简单明了,经常是少许铺垫后就直接进入正题,能够满足一般路人对电影的基本需求。

  作为商业娱乐片,其定位和属性就决定它首先要服务好观众,让他们能够在电影院中迅速获得感官层面的刺激,可《月球陨落》连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电影前半段的各种描述和人物介绍简直让人昏昏欲睡,迟迟无法进入正题,其带来的最直观后果就是不好看。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电影各种罔顾观众智商的行为,让整个观影过程彻底沦为一场灾难。

  一、铺天盖地的逻辑硬伤

  虽说娱乐片不必过分追求故事的严谨和逻辑的顺畅,但像本片这样硬伤满天飞的情况也并不多见。

  首先,作为一次危机全球的天灾,本片的视角却非常窄,基本就是围绕着美国NASA以及美国政府的几次简单行动,对其他国家的描述或简单、或只字不提,由于中国资本的加入,我国在这次行动中还发挥了少许作用,但更多还是停留在背景板般的存在。

  为突出主角团队,本片基本放弃了其他人的努力,在月球即将坠落地球这种事关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件面前,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没有说服力。所以,即使布莱恩、乔以及KC三人组拼尽所有去拯救世界,却由于整个执行过程的降维打击,致使其行动根本无法撑起电影如此庞大的主题。

  将《后天》那种小范围的营救生搬硬套到本片显然不合时宜,观众看完后非但不会觉得主角团队如何伟大,而只会认为编剧为制造危机故意降低其他人的智商。

  其次,人物决断太过感情用事。中美文化的差异,导致电影中很多人的抉择无法让国人认同,例如女主角乔.富勒的前夫相信她一定可以拯救地球,于是全然不顾大局要挟美国军方不准发射核弹,将全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信任,这是用几十亿条生命去做赌注,显得太不可思议,更离谱的是,美国军方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默认此种豪赌,则把其他人想的太过简单。

  还有桑尼提出要去寻找已经失联的汤姆,在自己装备及能力都达不到救人水平的情况下冒险去布满危机的地方,这本身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负责,后续发展也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因为主角光环附体,桑尼会把米歇尔也拖下水,可能导演比较认同那种热血式的冲动,但当灾难真正来临时,这种价值导向会害惨一批人。

  第三,无视科学规律。电影中充斥着各种天文计算和轨道预测,显得非常专业,但其实深究就能发现全是唬人。例如影片有一段情节展现航天飞机发射基地遭受海啸重创,其他工作人员全部转移,只留下主角三人组还在坚持起飞。为突出千钧一发的紧张感,在海水已经将航天飞机淹没的情况下,仍然设计航天飞机冲破海浪飞向天空,让人看完大跌眼镜。

  不说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达到火箭水下升空,就算真能实现,那也不会用如此危险的方式,电影想用死中求生、绝地反击激发人类的自豪心,却无视最基本的常识,固然煽动性十足,却不过是编剧一厢情愿的意淫。

  二、混乱的情感刻画

  很显然,艾导明白如果灾难片只空有场面,观众同样不会买帐,于是他又祭出了自己屡试不爽的利器——情感刻画。

  早在《后天》中,这招就让观众尝到了其利害之处。父子之间亲情的牵绊,配合大自然毁天灭地的灾害,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从而收获掌声和感动。上述做法偶尔为之确实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如果一旦不节制,观众感受到的可能就不是亲情可贵,而变成矫揉造作和各种人为刻意。

  《月球陨落》中,至少涉及到三组亲情羁绊。男主角布莱恩与自己冲动的儿子桑尼,女主角乔与幼子,以及他们重组家族后,各种继子、继女之间的感情。如此多样的情感大杂烩,要想在一部120分钟的电影中全部展现,显然不太现实,但艾导却想挑战这种不可能。

  于是,本片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它总在剧情推进到关键情节时,强硬插入一段生离死别,有点不让观众流泪誓不罢休的味道。可油太多也会坏菜,观众虽然大多都是感性动物,但也经不住影片如此密集的催泪轰炸,所以只能在逐渐麻木的神经中发出一声叹息。

  三、风格的本末倒置

  可能已经习惯艾导之前作品的风格,所以当这部打着灾难片旗号的电影到了后半段画风突变,一下子让人无法接受。

  关于月球是否人为建筑的传言其实由来已久,在阿波罗号登月之后,这种论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人类对于未知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好奇,于是就产生了很多遐想,这本无可厚非,因为正是这种求知欲和探索欲才推动着科技快速发展和历史的不断向前。

  本片的问题不是灾难片转为科幻片的可行性,而在于它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铺陈,循序渐进让观众接受这个过程。电影前期抛出月球轨道变化,即将砸向地球虽有些不可思议,但至少还在目前科学能够理解的范畴,可导演脑洞大开,将月球的来历往前追溯到亿万年前,让人类成为一场AI觉醒反击战的幸存者,则未免太过匪夷所思。

  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之前已经有不少好莱坞电影进行过探讨,其中也有持与本片观点类似的作品,如《异形》等,但那些成功之作,无一例外首先为观众搭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然后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种可能性,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本片显然没有这个耐心,它只是简单粗暴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用极短时间和盘托出,全然不顾观众是否能够接受和消化,然一旦观众主观上就无法认同创作者的表达,那么这种论调就缺乏最基础的支撑,沦为无意义的堆砌。

  本片的特效场面维持着艾导的一贯水准,虽谈不上多么精细,但至少不会让人出戏。其实娱乐片观众要求也不高,能把一个故事讲清楚,收获一些感动,再看到几个大场面就已经足矣,可惜电影连这点最基本要求都没有做好,只能变为又一部大投资血亏的作品而被世人记住。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9

  被称为灾难片大师的德国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终于回归执导灾难片,前段时间我已经介绍过,他的新作《月球陨落》或许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片那么简单,而随着影片的正式预告,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曝光,电影的设定或许得到了更加清晰的揭示。

  从上面曝光的正式海报就能看出,影片中的月球确认会是一个巨大的人造结构,而且根据正式预告中的画面,主角一行人开着特制的飞船,穿越了表层,进入到了月球的内部,可以看到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机械结构,毫无疑问,建造月球的外星人绝对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月球内部:

  影片中关于月球的设定当然还牵涉到各种阴谋论,比如预告提到1969年7月20号,人类首次登月,失去联络2分钟的历史,这已经成了好莱坞各种电影当中最经常被拿来作梗的一个桥段,在《月球陨落》中,登月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发现了某些东西,他们的发现被政府保密了五十年。

  不管宇航员发现了什么,总之,月球突然因为某些原因朝地球冲过来。因为引力的问题,造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灾难,比如海平面急速上涨,海岸居民必须全部撤离,这些毁灭场面对于罗兰·艾默里奇来说当然信手拈来。

  月球究竟为什么要撞地球呢?最大玄机,应该就藏在预告中出现的那些成流体状的粒子团上面。这粒子看起来来自月球表面,似乎具有生命,或者说至少能够有目的地攻击特定目标,而且似乎可以吞噬沿途的特定物质,可以看到一些岩石就被这些粒子分解掉了,这些粒子究竟是什么呢?

  从某个发光圆球上汇集的神秘粒子团:

  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这些粒子是外星人的武器,甚至整个月球都有可能会是外星人的一种大型武器,这些粒子被装备在其上面。另一种可能性,这些粒子本身就是外星人的本体,他们与我们所认知的生命体不同,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可以凭借分解吞噬一些有机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月球就是他们的一个基地。

  神秘粒子团攻击主角飞船:

  然后上面提到的“月球为什么撞地球”的原因看起来就比较容易做出猜想了,根据预告中提到的,地球上已经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了,而这次的月球撞地球是第六次。那么或许,地球本身就像是外星人的一个“牧场”或者“农场”,他们平时躲在月球当中,时刻监视着地球上的情况,等待时机成熟,他们就来“收割”地球上的食物,来给自己补充能量,地球历史上的多次生物大灭绝,实际上都是这些外星人在地球上吃自助餐。

  一起来看亿万年一次的超级大月亮:

  这种“收割”的想法在之前的《黑客帝国》当中出现过,其中机器人就将人类像牲口一样养起来,然后提取其能量。罗兰·艾默里奇对于外星人入侵的概念也是很痴迷,早年就在《星际之门》中整了一出外星人奴役地球人的情节,《独立日》里则是简单粗暴的侵略,所以,假如上面我所猜想的“地球农场”的设定真的符合《月球陨落》本身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就像是罗兰·艾默里奇对于自己科幻灾难题材电影生涯的一个总结,是《星际之门》《独立日》《后天》《2012》等几部代表作的主要元素的一次汇总。

  《月球陨落》观后感 篇10

  月球内部的发想展现大胆创意

  就太空任务而言,男主角等三人组的冒险在抵达月球前,便能透过此前铺陈的神秘元素刻画紧张感,该元素对电子设备有极高的敏感度,且对此不怀好意,这类面向也能为电影带来合理的张力。

  三人团队进入月球内部后,本片更能发扬特效上的出色水准,让月球内部的呈现成为视觉亮点,并体现编剧在故事发想上的创意,让电影的特色不仅止于灾难片层面,还多了科幻上的层面。

  团队在月球内部的探索,则将剧情逐步导向揭开谜团的面向,大量的信息在此时一涌而出,相关设定能够体现编剧对于故事发想的大胆,让故事塑造不仅止于探讨灾难与威胁发生的原因,还包含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胆假设,让世界观的设定成为《月球陨落》的一项特色。

  就地球上的故事线而言,多位配角的冒险经历同样有不俗的戏剧张力,过程中多次透过地球的环境塑造紧张感,有时则透过反派角色的适度运用,刻划不同类型的看点,有时则自然界与人为因素齐头并进,让诸位配角的设法脱困、脱离险境得到更有观赏性的诠释。

【《月球陨落》观后感】相关文章:

月球之旅作文11-27

月球旅行作文03-07

未来的月球作文12-04

月球作文20篇12-27

在月球上作文12-14

我登上了月球作文12-04

月球之旅作文600字12-28

月球行作文(通用25篇)12-07

月球上的一天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