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故事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阅读 >

庄子的故事

庄子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0-12-02
庄子的故事20个

  庄子的故事(一):

  庄子论美女不美

  庄子说,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真理。你说左传毛嫱、骊姬是大美女,那只是一些人的看法,至多是人的看法。如果普天下的万物唯其后最美的话,那么,鱼见了美女为什么根本不欣赏,反而掉头就跑呢?

  他又进一步说,人睡湿地会得病,而泥鳅却以湿地为天堂。再进一步,泰山比秋毫之未大,可是泰山比之天地也可是是秋毫之米,则秋毫也能够为山……

  说这些干什么了?原先他的话中有话,他是说:你说某人美,我看不必须美;你说某人是圣贤,我看不一事实上是圣贤;你说他高贵,我偏说他在另一方面看是极其卑劣下贱……

  题旨:物各有其用,尽其用,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庄子听了,说:“先生,您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

  庄子的故事(二):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野四合。

  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草丛中露出一个骷髅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杀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此刻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像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景,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貌,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庄子曾言“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在道家看来,活着就像是劳苦,死去就像是休息。对于生死,道家一向看得很开,他们认为人生一世,酸甜苦辣都尝过,生命最终的时刻,一切是非烦恼都一齐化为泥土,随着一把火归于天地大道,又有什么不好。

  庄子的故事(三):

  与惠施论鱼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欢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立刻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样明白鱼的欢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样明白我不懂鱼的欢乐呢?”

  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庄子的故事(四):

  望洋兴叹

  秋天来了,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我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向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改变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我,今日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我的浅薄无知。”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而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明白别人到底有多强悍。人能够有傲骨,可是不能够有傲气。

  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骄傲的人,眼界偏狭,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张牙舞爪,其实可是是纸老虎。海纳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伟。谦虚一点,总没有坏处。

  庄子的故事(五):

  庄子论天地初,不信神鬼

  在庄子的时候,上天神明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事,异常是贵族,自认为他们的富贵命运都是他们亲爱的上帝所赋予他们的特权。[由Www.QunZou.Com整理]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恍兮惚兮”,就已不承认天地神造论,老子还说“道象帝之先。”

  到庄子进一步从逻辑上解释了这句话,他说“有先天地生者,物耶?物物者非物。”能够生出物质的原始的东西必须是超越物质形式的更高级的东西,它不是物,所以不能认识,无法说他如何存在。

  所以他根本不使神鬼。他说“夫大块(天地)载我以开,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活着就是活着,管他死后,他老婆死了,他敲着装的盆子,边敲边跳边歌边舞。朋友也是哲学家的惠施批评他不通人情,不会惋惜悲痛。

  庄子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是正常现象,你懂什么!”真的,我们身上每时每分都在不断的生死代致,到必须时候,一个过程自然结束,有什么好悲喜的呢?

  实际上,这是在挑战神鬼论的同时,揭示的极为高深的哲理呵。

  庄子的故事(六):

  楚王聘庄子为相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庄子的故事(七):

  鼓盆而歌

  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对,她刚死时,我怎会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忧虑,也不必有什么痛苦。人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说到底,可是是正常的生死轮转,他依然在天地之间,只要怀着这样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

  庄子的故事(八):

  魏王召见庄子

  庄子贫困,靠编草鞋过日,向监河侯借过米。按理,他为了解决无米之炊,应当象孔子困于陈蔡一样,苟且就食,而在鲁哀公国宴上才讲究“肉不正不食”。但他没有这样做。

  魏王召见庄子,见他一身补丁,问道:“先生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这么狼狈呢?”他是一针见血地回答:“活在这种世道,怎样能够不狼狈呢?”言下之意,世道上昏下乱,衣锦玉食的人统统都是生疮流脓的家伙。

  庄子的故事(九):

  鲁王养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便以为是神鸟,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立刻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活了三天就被饿死了。鲁王这是用自我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

  人总是一厢情愿,觉得自我喜欢什么别人也必须喜欢什么,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换位思考关照别人。人心百结,人与人千差万别,交往之中,千万不能把自我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尊重别人才是最好的选择。

  庄子的故事(十):

  匠石运斤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我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明白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以往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能够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能够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能够与之论辩的人了!”

  人生在世,历经坎坷,每个人都会修炼成一把锁,千奇百怪,形状各异。锁里都锁着自我那颗心,日复一日,孤独难解。

  每个人都会孤独,而孤独的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的钥匙,无论是棋逢对手,还是高山流水,只要有一种,孤独也就有了解药。

  庄子的故事(十一):

  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样没人砍伐。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不一样的标准下,有着不一样的价值。

  有时候看似无用也是用。

  人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天生万物,各有不一样,不单为取悦人而存在。

  树木弯曲,虽不能用,可是却不能妨碍他自由自在的生长,这远比成为栋梁更有用。

  就像教育孩子,虽然孩子不能成为社会栋梁,可是却不妨碍他发展自我的兴趣,他的成长本身就有价值。

  庄子的故事(十二):

  视权贵如腐鼠

  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梁国是不怀好意,想代替您的相位。”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鹓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此刻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这个世界上名利并不是唯一的指标,人生也不必须都要完成这个指标。

  你汲汲于求的,可能是别人厌恶的死老鼠。

  人生在世,不能被别人挟裹,为了大众的目标去活,你得活出自我的样貌,按照自我的意愿去过,这样的一生才算没有白活。

  庄子的故事(十三):

  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

  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

  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庄子还有一个故事叫“买椟还珠”,一个人买了一个包装精美的夜明珠,结果他留下的精美的外盒,把里面的明珠还给了卖家。

  外面的盒子是名,里面的珠子是实。乌龟死后骨头被珍藏供奉是名,在水中潜行曳尾是实。

  买珠人看似愚蠢可笑,可是生活中又有多少因名弃实的事情发生呢?

  为了名利而舍弃健康,放弃和父母的团聚,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是“买椟还珠”吗?

  庄子的故事(十四):

  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欢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样明白鱼的欢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样明白我不明白鱼的欢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明白你欢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明白鱼的欢乐。”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明白鱼的欢乐呢’,既然你明白我明白鱼的欢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之后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心之间的不一样,远远超过人鱼的不一样,人心七窍,混杂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喜怒哀乐。不一样的轨迹给不一样的人带上不一样的烙印,不一样的习惯。

  人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身边的人和事,只可是,有的被岁月打磨成哈哈镜,有的被打磨成放大镜,不一样的镜子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彼此之间都是无法理解的隔阂。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不应当轻易对任何人和事下确定,人心各异,要懂得尊重不一样,走好自我的路,已经很不容易了。

  庄子的故事(十五):

  庄周梦蝶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我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我是庄周了。可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先蝴蝶变成了自我。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我变成庄周呢?

  李煜曾有诗: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生死之间,是否只是一场大梦?庄子借梦蝶,模糊了真实和梦幻的界限。梦里是真的,还是此刻是真的?

  如果我们活在一场梦里,那么梦醒时分才是我们回归真实的时刻吧。

  庄子的故事(十六):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明白有几千里大。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明白有几千里广。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庄子的故事(十七):

  东施效颦

  原文: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庄子《庄子·天运》

  译文: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貌很漂亮。

  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貌,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谁明白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貌,赶紧关掉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也拉着自我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这个丑女只明白皱着眉头的样貌美,却不明白为什么皱眉的样貌美。

  寓意:做事情,如果不研究自我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庄子的故事(十八):

  庄子在《达生》篇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这是一个鲁国的木匠,名叫梓庆。他“削木为镶”。这镶,是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上头会雕饰着猛兽。这镶还有一种解释,说它是一种乐器,上头雕成老虎的样貌。

  这木匠把镶做成了“见者惊为鬼神”,看见的人都惊讶无比,以为鬼斧神工啊,怎样会做得这么好?那上头的猛兽栩栩如生。梓庆的名声传了出去,传着传着就传到国君那儿去了,所以鲁侯召见这个木匠梓庆,要问一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很谦虚,说我一个木匠,我哪有什么诀窍?根本没有什么技巧啊!他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镶的时候,我都不敢损耗自我丝毫的力气,而要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让自我的内心真正安静下来。

  在斋戒的过程中,斋戒到第三天的时候,我就能够忘记“庆赏爵禄”了,也就是说,我成功以后能够得到的封功啊、受赏啊、庆贺啊,等等,这些东西都能够扔掉了。

  也就是说,斋戒到三天,我能够忘利。斋戒到第五天的时候,我就能够忘记“非誉巧拙”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是毁是誉、是是非非,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做得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了,也就是说忘记名声了。

  还要继续斋戒。到第七天的时候,我能够忘却我这个人的“四肢形体”,也就是说,到第七天,到达忘我之境。这个时候,我能够忘记我是在为朝廷做事了。大家明白,为朝廷做事心有惴惴,有了杂念,就做不好了。

  这个时候,我就进山了。进山以后,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适宜的,仿佛一个成型的镶就在眼前。

  然后我就把这个最适宜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它就会成为此刻的这个样貌了。梓庆最终说,我做的事情无非叫做“以天合天”,这就是我的奥秘。

  木匠的故事让我们认识到,有一个坦荡的好心态,就能到达最佳的状态,做到“以天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这就是‘道’用那些本身最合乎规律的事情去应对规律,永远不要和规律较劲儿,不要违背规律,不要做徒劳的努力,而应当用自我澄净清明的心,用智慧看到哪些事情能够“以天合天”。

  在今日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时代,如果要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做的好,必要到达木匠告诉我们一个朴素而又玄妙的道理,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

  庄子的故事(十九):

  庄子又讲了一个斗鸡的故事:纪清子为大王培养斗鸡。大王显然很喜欢斗鸡,期望纪清子能养出一只友霸四方的斗鸡,能够尽快出战。十天过去了,大王就去问这个纪清子:我那只鸡能斗了吗?

  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方虚靥而恃气”,大公鸡盛气凌人,羽毛张开,目光炯炯,十分的骄傲,胸中有股气。我们一般人认为,这个时候斗鸡不是正好吗?但真正懂得训练鸡的人说,这个时候是根本不行的。

  又过了十天,大王又问。纪清子回答说:还不行。尽管它的气开始收敛了,但别的鸡一有响动,它立刻还是有反应,还有去争斗,这还不行。

  又过了十天,大王第三次去问。纪清子说:还不行。他此刻虽然对外在的反应已经淡了很多,可是它的目光中还有怒气,不行再等等。

  又过了十天,大王来问。纪清子最终说:这回鸡差不多能够了。别的鸡一些响动鸣叫,它已经不应答了。此刻它像个什么样貌呢?这就引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做“呆若木鸡”。

  纪清子说,这只鸡此刻已经训练得像个木头鸡一样,“其德全矣”,就是精神内聚,它的德性已经内化了,内敛了。所以,这只鸡往那儿一站,任何鸡一看见它,立刻就会落荒而逃。这个时候的鸡能够去参加斗鸡了。

  在《庄子》里面,有很多寓言是发人深省的,因为它供给了与我们常人大相径庭的确定系统。

  我们认为,一只鸡如果去争斗的时候,需要趾高气扬,需要踌躇满志,需要有必胜之心张扬显露。而庄子给我们的境界是,当它一层一层把外在锋芒全都消除了,把一切的锐气都纳于内心。

  这并不是说,它没有真正的斗志了,而是斗志内敛。这种时候,才能够叫全德。真正的争斗,取得胜利,不在于勇猛,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德性。

  庄子的故事(二十):

  庄子在《田子方》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列御寇,就是那个御风而行的列子,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射箭的时候,志满意得,满是骄矜之卸,拉满了弓弦,然后在自我的胳膊肘上,放了满满一杯水,弯弓射箭。

  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了,而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呢,手臂上那杯水纹丝不动,而列御寇这个人也正像个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

  像列御寇这样的射箭技巧,不可谓不高,但这样的人真正到达大境界了吗?伯昏夫人不以为然,说:你这种箭术,只能算是有心射箭的射术,而不是无心射箭的射术。“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伯昏夫人说:我此刻要邀请你,我们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我看看你射得如何?

  伯昏夫人就当先走上高高的山岗,脚上踏着风化的危石,身临百丈深渊,然后转过身来,倒退着向深渊退步,一向走到自我的脚掌有一部分已经悬在悬崖之外。

  站在这个地方,伯昏夫人请列御寇上来射箭。而此时此刻,列御寇只能趴在地上,“汗流至踵”,汗都流到脚后跟了。

  这时,伯昏夫人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人世间真正高明的人,向上能够看透苍天,向下能够看清黄泉,世界万象了然于心,在任何时刻都能够神色不变,气定神闲。他对列御寇说:你此刻心惊目眩,再让你射箭,你能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这个故事说明,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也就是说,没有人能够摆脱环境而生存。当我们都应对恶劣环境的时候,就要看我们内心所酝酿的心境如何。

  当一个人的心境能够抵消外在恐惧的时候,这个人才成为真正的勇者,这个人的技巧才有发挥的空间。如果你的心境已经被环境挫败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