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读后感
更新时间:2019-10-09
矛盾论读后感20篇

  矛盾论读后感(一):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超多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须的条件有同一性,所以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状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此刻: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资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必须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必须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靠。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

  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必须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必须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决定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并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个性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好处。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构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构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应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个性是在梦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梦想人生务必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梦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应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矛盾论读后感(二):

  矛盾论读后感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时,常常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观能动性。

  *曾在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在那里将其概括,以便让大家更好的理解矛盾。

  当然,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下什么是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矛盾并不陌生。但这并非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矛盾是两种事物之间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应关系。比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数就不会是负数,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

  我们先拿正与负为例,之所以说相互依存,是因为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一个数只要是正数就不可能是负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如此。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矛盾,只要认真寻找。我们研究矛盾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们的思想深邃具有时代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先进的思想武器。

  矛盾论读后感(三):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又一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实践论》一并成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构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应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异常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文中,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也让我再一次深刻的感悟到: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如何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投入到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中。

  一、以矛盾论为指导,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的新发展

  用发展的眼光,矛盾的视角观察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深水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这需要我们用矛盾的智慧去化解,从矛盾本身出发,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切障碍,助推我国经济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是出于国内存在的需求饱和与资本过剩的矛盾,另一方面则立足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薄弱与资金缺乏的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于我国及沿线国家,但不一样国家有不一样的矛盾。国内而言,每年都生产很多的水泥、钢筋、砂石等基础材料,但我国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东部、中部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矛盾论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就是在解决矛盾中不断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经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基础设施建设的产能转移到相关的“一带一路”国家,在解决内部矛盾的同时,帮忙沿线国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矛盾,进而实现互利双赢,推进世界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经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二、用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理论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步履艰难,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更是增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尽管我国经济近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确定,异常是我们有世界最高的居民储蓄率,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回旋余地较大,制度优越性明显。要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该阶段或该阶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既正视眼下的困难,又要看到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用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相信公司未来的发展

  公司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市场环境不景气、个别行风险积聚、新管理技术、衍生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等等,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告诉我们,即便某个阶段我们面临的市场环境不景气情景成为公司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调整,市场复苏,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将会发生转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也将发生转化,这是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也是公司在做大做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不能搞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景做出决定。在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供给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读后感(四):

  读《矛盾论》有感

  参加了工作之后便很少有时间读书了,对于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更是除了高中和大学的一些零散记忆外再无其他。借由此次参加培训的机会让我有时间也更有一颗安静的心仔细研读一下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由Www.QunZou.Com整理]

  在以前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政治课上矛盾论必须是教师必讲的题目,那时候没有实践经验进行佐证,所以对于教师讲的矛盾论只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觉得好像合理可是又好像不大对,总之是有很多个疑问在脑海里,可是也没敢向教师进行答疑释问。透过这几天的研读,我犹如醍醐灌顶般,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深邃思想、远见卓识佩服得五体投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进行结合的产物,是经过中国几十年的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是中国人民务必坚持的正确思想。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主要论述了关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几个方面的资料。

  毛泽东同志的宇宙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我的运动,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的运动相互联系着,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世界上不存在永远静止的事物,静止时相对的,运动时绝对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待,并且不要只依靠于外因的作用,而要靠内因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

  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物质运动形式中存在着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蕴含着事物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矛盾的事物,所以在处理事情个性是复杂事情的时候要注重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既要看到事情的一般性又要看到没一件事情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该主要矛盾对事物起着领导性、决定性作用。同时在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种矛盾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决定着主要矛盾的性质,所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务必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抓准矛盾的性质,对症下药,彻底地解决问题。

  矛盾的同一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可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在学习和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之后,我们就应将其理论成果运用到自身的实践当中去,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具体将矛盾法则运用到我们审判实务工作当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案件中的事实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地矛盾运动当中,并且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在审判工作中,一个案件从发生到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在审判实务中,我们要牢记矛盾的观点,不要认为案结事了了,案件的矛盾就被解决了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做到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应当全面思考到与案件有关的各方因素,做到不遗漏就应思考的任何因素,做到对各方当事人权益的充分保障,切实解决好纠纷,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要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论指导个案审判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来源于特殊性。在审判工作中,首先务必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充分利用法律原则、法律法规、办案经验以及审判惯例明白案件审判。其次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任何案件都有与其他案件不一样的特殊方面,要思考到个案的特殊性,运用不一样的审判方式进行解决,不能依样画葫芦。最终还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联,在审理个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经验,归纳适用于一切案件的普遍规律,一指导下一次的审判工作。

  三、抓住案件的关键问题

  一个案件从发生到解决,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要善于抓住不一样审判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案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事情才能迎刃而解。一个案件,不论是调解或是判决还是执行,如何妥善解决各方的矛盾,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善于去寻找这些问题的关键,平衡各种利益间得冲突,获得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到达纠纷解决利益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综上所述,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先进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更是指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在我们司法审判工作中充分运用矛盾论,能够使我们的审判工作更为科学合理,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矛盾论读后感(五):

  记得自我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后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后才渐渐发现矛盾资料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梦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当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是时时能够见到,处处能够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忙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能够从其各不一样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

  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提高,但我们并没有所以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提高。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可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当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忙他。仅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团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景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供给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读后感(六):

  《矛盾论》是*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并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日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一样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经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一样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一样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必须的条件下是能够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一样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一样的解决方式。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问题,*指出:“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种矛盾是现实的矛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靠、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往性是相对的,可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以必须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景,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矛盾论读后感(七):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读《矛盾论》有感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又一片哲学著作,旨在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但从它诞生之日起,它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了那些,在新的时期,它仍能够发挥作用,为新的问题带给解释和方法。《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时至今日,它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它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超多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必须的条件有同一性,所以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状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论》至始至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展开,其以唯物辩证法为出发点,透过阐述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逐步深入的阐述了矛盾的好处。

  毛主席用了一句话来表述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哪个人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来表述矛盾的普遍性。“时时;事事”表现了矛盾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其与恩格斯所说的“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及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相统一,无论是生命活动还是人类的后天行为,无论是客观现象还是思想现象,矛盾都普遍的存在着,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是区别一件事物和科学研究区分的重要依据。毛泽东认为,人类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这不仅仅总结了人类的认识过程,并且必将人类认识和科学发展带给重要哲学思路。

  我们认识人往往是看他们之间的不一样点,因为如果只看相同点,那么人与人之间便没有任何区别,也无法分辨出不一样的人。矛盾亦是如此,人们认识矛盾往往是透过矛盾的特殊性。毛主席对其特殊性做了完善清楚的解释:不一样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科学研究的区分正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矛盾的特殊性即为事物的特殊性,而我们的认知又往往从事物的特殊性开始,比如说,我们结识一个陌生人,最先记住的往往是他的个性之处,慢慢熟识之后才会记住他的一般特征。当然,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不可分割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他们的关系即为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除去个性,共性便不再存在,除去特殊性,普遍性也不复存在。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都认为矛盾就是互相冲突的事物,当然在以前我也如此,可是从《矛盾论》的观点来看,我们无疑是错误的,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矛盾的斗争性,而忽略了它的同一性,斗争性很好理解,就是指事物互相对立的一面,而同一性相对要深入一些,它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或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必须条件下相互转化。用通俗的话来讲,矛盾的同一性就好比生与死、上与下;生死相对,但如果没有生,就无所谓死;上下相对,但如果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两者相对且相依而存。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将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以前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为取得土地的小私有者,这也是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主要表此刻以下方面: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资料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状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至于《矛盾论》中提到的对抗的问题,我的认识是:矛盾是有限度的,在必须限度内,矛盾不会突出的表现出来,但矛盾一旦超出限度后,就好比炸弹被引爆,事物会立刻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换句话说就是对抗;对抗是矛盾激化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抗能够被解决,但矛盾不能被化解,它会始终存在。

  而今,离毛泽东创作《矛盾论》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可《矛盾论》却仍然不减其效用,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须知,人生在世,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个性是在梦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此外,不一样层面的人要应对和解决的矛盾的类别是不一样的;不一样层次的部门、政府要应对和解决的矛盾也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类型的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要应对和解决的矛盾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选取,就更需要我们懂得矛盾的普遍性,认真思考和分析各种矛盾,并从中梳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设法解决各种问题。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群众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个性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好处。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应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务必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个性是在梦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梦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梦想人生务必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梦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我人生的特殊性。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构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构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好处。物质利益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群众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而言之,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过去,此刻或是未来,《矛盾论》都会永存于世,它永远不会失去其绚丽的光彩,永远会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各种实践,带领我们选出正确的道路。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就应牢牢掌握其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

  矛盾论读后感(八):

  我在这篇读后感中无意于对有关矛盾的哲学命题作一点讨论,也没有这个水平,只是想对这篇论文的写作特点作一点归纳,以便对日后自我作论文有一些指导意义。

  特点之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能够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异常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终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景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并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景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并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并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异常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终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景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景,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齐。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资料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终,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本事。

  特点之二,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能够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国学根基也十分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能够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特点之三,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到达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一样,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本事还体此刻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必须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此文

  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必须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必须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我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我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我乔装打扮起来,自我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当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读后感(九):

  阅读完*的《矛盾论》后,虽然对哲学不太了解,这本书还是能带给我许多知识,带着我思考了很久。主要提出两点我读书的心得。第一,是有关事物发展的原因。书中谈到矛盾论时,常与形而上学论作比较。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句话,触及了我以往思考过的问题。过去,在涉及事物的原因时,我总是注重其受到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没有系统的想过为什么,但这种思考方式在我脑中扎根已久,今日读到这部分和我的想法有些出入的资料,使我停下来仔细的思考。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了最根本的原因。

  先有了内部的矛盾作为主导,外部的因素才能起到作用。

  通俗的表达,“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们早已在生活中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我过去注重外部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是错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随着条件的不一样,同一个事物也可能向不一样的方向发展。若两个本事相近的中学生,一个进入一流大学学习,一个在餐馆打工,相对而不绝对地说,他们的未来会是截然不一样的,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重视学校的质量的原因。我们期望学校能给我们供给好的环境,作为我们成才的外因。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成功的关键是在自身。

  如果不珍惜学校的宝贵资源,放任自我把青春耗费在打游戏上,克服不了享乐和学习的矛盾,那么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朝着一片灰暗。第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在看各种国家和社会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科学、冷静的分析。当前,在网络上有许多人表达出对某些制度的不满,发表一些愤世嫉俗的帖子。在我看来,他们是把世界太过梦想化了,不容忍国家的任何缺陷。中国当前还是发展中国家,连美国这个世界霸主都不是完美的,中国又如何能做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意愿呢?中国当前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间的矛盾。

  作为国民,我们应当正视当前的不足,而不是批判和怀疑国家和政府。对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公民,我们应当进取帮忙解决,对政府抱有信心,而不是消极的批评和容忍*等现象。

  我们应当相信,中国是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着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犯过错,走过弯路,可是我们总体的方向是没有变的。国家发展中不可能把每个方面都顾及到,总会有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部分。像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然后才到教育、医疗等。这就是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当中国有了稳固的经济根基后,我相信政府会更多的关注医疗等方面,使我国成为一个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所以,我们不能急躁,要有信心。

  矛盾论读后感(十):

  根据支部的统一安排,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矛盾论》、《实践论》两篇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在学习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融会贯通文章中所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又充分运用这些基本观点来解释和回答自我在思想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很受启发,很有收获。

  事物普遍联系着,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联系当中。《矛盾论》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国家大事、社会发展等等,矛盾可谓无处不在,对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矛盾,生命就会化为尘埃,没有了矛盾,社会生活就会死水一潭,濒于衰竭。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理性思考的“钥匙”,才正确对待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做一个清醒的、理性的人。

  一是要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

  作为公安民警我们每一天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治安问题和工作任务,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矛盾或一项系统综合矛盾。处理治安问题,想方设法完成工作任务,也就是在处理矛盾。

  正确对待工作上的矛盾,首先就是要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应当对在工作中可能遇着困难和问题早做思想准备,在工作任务面前也就是在矛盾面前尽量做到冷静、从容,站在相对较高角度分析问题。如果不能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工作,就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比如,在治安形势严峻、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时,产生急躁情绪,认为问题太多、任务太重,感到无从下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工作重点;比如,应对成堆的治安问题、人民内部矛盾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想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困难、问题和矛盾,把各项工作相互割裂开来,孤立的看问题,从而在不断涌现的矛盾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面前感到疑惑,以至被动应付,身心感到疲惫;有时遇着重大问题或困难,感到绝望,以为不可能解决了,不懂得矛盾运动变化的绝对性,不明白任何矛盾肯定会向前发展变化的这一规律,更不能抓住有效的时机、作出有效的反应和行动。所以,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工作上的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必须学会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矛盾中的两个对立面也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所以,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所从事的工作任务进行认真分析。找出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即找出当前工作中的重点;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比如抓基层基础建设,当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局党委以“抓基层装备设施建设,打牢人口管理、治安防控、情报信息、科技强警等工作基础,苦练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法律知识等基本功”为主要矛盾,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

  当然,矛盾是不断涌现的,旧的矛盾得到调和、问题得到解决,新的更高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又必然产生了,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早做规划,不断的加以解决,推动工作向更高更新层次发展。

  有时,在工作中我们会处在矛盾的焦点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不允许置身事外,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矛盾。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准确把握矛盾的发展方向,对正确的东西要敢于、善于坚持,争取矛盾的另一面向已方转化;对错误的东西必须果断放弃,顺应发展方向与潮流,使自我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推动工作向前提高。

  只要树立了正确的矛盾观,就不会出现一味回避矛盾和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不可能回避。事实上,回避了这个矛盾,立刻就必然会陷入另一个矛盾或几个矛盾当中。所以,应当认识到“矛盾”是回避不了的,我们只能选择解决矛盾的时机,不能真正回避矛盾,置身于矛盾之外。

  二是要正确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一齐工作的同事,相互之间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是必然的。

  与其它事物的矛盾一样,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多数是因解决工作矛盾而引起的。出现矛盾时应取包容的态度。比如,不一样的观点、方法之间会碰撞出火花,不一样的性格和习惯会产生矛盾,有时利益上的分配也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意见,这些矛盾的出现都是正常的和必然的。所以,对待同事之间的矛盾,应以包容的态度,切忌走极端,搞激化。要坚持用化解和调和的方法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和其它矛盾一样,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只要坚持正确的观点,互相体谅,同事之间的矛盾会得到有效的化解和调和,大家最终都统一到工作上来,友好共事。对工作上出现的分歧,还应当异常注意多研究各方的观点,从中汲取营养与精髓。

  三是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当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是生活在矛盾当中,生活本身也是一个矛盾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幼稚到老成,成功与失败、贫穷与富有、得意与失意、健康与病痛……这些都逃脱不了矛盾观、发展观所揭示的必然规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顺心或不顺心的事,或者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应当正确对待。在个人修养上,异常是在对待财富、名利上,要努力做到宠辱不惊,去留随意。懂得人生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并不表示我们应当在人生矛盾运动中无所作为,消极对待。在对待事业、工作和人生的价值上,我们应在矛盾斗争中,时刻注意坚持昂扬的斗志,进取把握主动权,使自我成为命运的主人。从各方面不断丰富提高自我,努力工作,使自我的人生矛盾运动向高层次发展,为社会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矛盾论读后感(十一):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该书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作为个人,上学时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也许是既想学得好又想玩得遛的矛盾,工作后,我们又也许会面临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的矛盾;作为企业,初创时会面临项目与资源的矛盾,坐稳坐大时也许会面临因循守旧与守正创新的矛盾;乃至社会、民族、政党和国家,更存在战争与和平、昌荣与衰败、压迫和反抗、集权与分权等等矛盾。

  矛盾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对矛盾我们也已习以为常。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能够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世界上每个人的成长阶段、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都存在着矛盾。经过了解矛盾的普遍性,我们理解到矛盾不是造成事物消亡的关键,反而是事物能够存在的重要因素,下至草莽众生、寒门百姓,上至帝王将相、豪门权贵,无不是经过不断地克服各种矛盾、改造世界、薪火相传,推进礼貌世代延续。

  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点论。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一样事物有不一样的矛盾,同一事物矛盾在不一样发展过程或阶段不一样,同一事物矛盾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在这一点上,毛泽东有力地从理论上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并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的分析成果加以证明。毛泽东强调研究矛盾总体离不开研究矛盾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研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这个拗口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同时,毛泽东强调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异常需要分析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这两种情形,并从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中国革命进程等方面加以阐释。谈及主要矛盾,很容易想起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我们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由于之后党内出现“左”的倾向,1958年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种认识失误导致了之后我们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决策的失误。改革开放后,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种表述一向维持到十九大,才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完美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这个表述。

  回顾近现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次变化,是为了说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的重要性,把握住主要矛盾了,事物的变化就会向良好的态势发展,不能把握住主要矛盾,事物就会往糟糕方向转变,中国文革十年动乱就是沉痛的教训。进入新时代,集团公司去年初也准确确定了改革发展中的“三个变”与“六个不变”。“三个变”一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给集团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二是踏上新征程,铁路发展的目标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给集团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使命和职责。三是实行新体制,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更有利于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六个不变”一是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没有变。二是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变。三是客货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状况没有变。四是改革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没有变。五是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状况没有变。六是科技创新动能不足、短板突出的状况没有变。准确确定这“三个变”与“六个不变”,是我们立足基本局情和现实难题,找准定位和机遇,勇当尖兵先锋的前提。

  针对矛盾的同一性,毛泽东详细地阐述了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在必须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的理论。而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个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的结论。

  《道德经》有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和成语“相反相成”表达了类似的道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矛盾各个方面是联系的,互相依靠而存在的。而物极必反、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否极泰来等古人思想,也早早就阐明了矛盾各个方面在必须条件下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经过初次拜读毛泽东的《矛盾论》,让我对唯物辩证法有了一点点粗浅的认识,今后还当加深研究,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思考本事。

  矛盾论读后感(十二):

  《矛盾论》读后感

  《矛盾论》是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上作报告时发表的。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党内的教条主义者。

  全文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对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立性与同一性、对抗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其中除了对抗以外,其他原理都在高中政治必修四有相近的讲述。我想是因为长年从事革命实践的缘故,毛泽东同志并不能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样有足够的时间梳理革命的哲学原理;所以,《矛盾论》就其资料和深意来说,并不比高中课本明显多太多(仅仅相当于教师扩展阅读的程度)。

  所以,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也将主要从三处相对细枝末节的地方出发。

  一、“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文章第一部分讲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世界观的时候,作者引用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作为形而上学的典型言论。由此看来必修四题目中引用寥寥几句话、让学生确定所属哲学观点还是有其传统的。

  我的大学政治教师邵激光先生经常告诫我们要“读原文”。于是我也试着读了读董仲舒这句话的来源:《举贤良对策(三)》。从上下文来看,董仲舒说的是世界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确是恒定的,那么其总的规律也是必须的。可是历代政府还是要根据实际改变自我的政纲(“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总觉得反而是“套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会更适宜一些。可是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的话语体系当中的儒家,是那个腐朽不堪、冥顽不化的孔教体系,这样去批判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吧。

  当然了,我是先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然后才开始看儒家书籍,自然会从这个角度去解释董仲舒的原文。倘若我是古代书生,只怕是也按照“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逻辑去想了。

  思想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儒书当中即使像《论语》这样算浅显的“孔子微博语录集”,对于我这样没什么人生经验的年轻人,也是向哪个方向理解都能够的大空话;于是自我理解搞不定的话,就只能听别人讲了。那么此时由谁来做思想指导,就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可想而知,我是极端反对在小学、孩子们还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情景下,就去背诵意识形态比较浓厚的四书五经——教师只要稍微有一点三观不正,就可能会把孩子们培养成新时期的卫道士。

  二、“反对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毛泽东同志认为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主观随意性,就必须反对这“三性”。其中片面性和表面性又算是主观性的一部分。他写这篇文章是拿来引导党内思想用的,也谈不上太多学究式的思辨。所以这种“三反”主要意味也很明确,那就是“全面认识,知己知彼”。

  其实这也是我此刻读书、尤其是做社会主义相关思考的时候的指导;可是毕竟我还读得太少,所以是广泛涉猎而不精,也难怪会得到“什么都能说上两句(然而仅此而已)这样的评价”了。

  就我所了解的十月革命及后续的俄国内战为例。一开始我只明白十月革命后有一份和约、然后用了几年打倒白军和干涉军而已。之后看了一些“毒草”,也就了解了白军、包括当代攻击列宁者的逻辑:无非是推翻了坚持抵抗的临时政府、然后和德国人签约求和割让大片土地而卖国固权而已——事实上,俄国内战是在布列斯特和约签署以后才全面爆发;之前只可是是小打小闹,很快就被布尔什维克镇压下去了,以至于和约签署时人民政府几乎是控制了全国的主要地段。而英美日本的干涉,也并不是如我初中想的那样是“我是资本主义,你是社会主义,我就要打你”的逻辑(不得不说自我当时想象力实在是匮乏),而是因为布尔什维克言传身教促使各国人民停战,“必须打掉这个大忽悠”,不然打不下去不说,怕是权力和小命都要被颠覆掉;另一方面也是趁这个世界面积第一大国内乱而要浑水摸鱼。

  更有甚者,主导临时政府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也并不是反对和平。只可是是一向强调要等到召开立宪会议再正式讨论这个问题罢了。

  这个时候思路就容易走到他们的立场上:高举爱国旗帜、打倒卖国贼,有什么问题吗?而进一步,经过合法的全国议会以合法形式确认停战、改革大计,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可是,当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客观立场(也就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当时的俄国已经是根本打不动了,人民恨不得立刻就和平。就是因为这个主要矛盾,工人和士兵才会跟着布尔什维克推翻临时政府。否则,布尔什维克和它的人民委员会也将淹没在群众运动的怒潮当中。

  总之,仅有了解双方、并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立场,这才能把社会历史事件看更透彻。反过来,这些具体认识也会使自我的社会历史观更加巩固、科学。

  三、一般与特殊

  可是毕竟高中政治最主要的作用是考试;犹记得红霞教师有一言:“凡是说意识、认识、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决定’什么的选项,率先排除”。当时也顾不得区别意识和认识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下来了——除了历史课上偶尔有几个“背景”是按文化、政治为主要原因的异类以外。

  直到大学遇到于丹教师,他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讲物质决定意识只是一般规律,在不少具体事例当中不排除精神因素为主因。这下可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想来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中,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必须条件下是能够相互转化的。

  然而一向找不到他所引证的来源,这次在《矛盾论》当中最终找到了依据:

  “......诚然,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必须条件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

  作者举例就生产力来说,是在它被生产关系束缚不能向前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生产关系起到决定作用的情景。当然有没有其他情景呢?恐怕我是要在马恩列的哲学讲解大部头中寻求答案了。

  总之,这次温习《矛盾论》以后,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跨入辩证法的汪洋大海吧。

  矛盾论读后感(十三):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毛泽东同志在论文的开篇就以这样一句话来引出下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让大家想明白为什么,事物的矛盾法则就是最根本的法则;同时又是为什么,矛盾法则,又能够称之为“对立统一的法则”。他的全文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叙述,层次结构鲜明,举例颇多,让人信服。

  针对第一个问题,他先是提出了两种宇宙观,并经过对“形而上学”以及“辩证法”的相互比较,向我们证明了只是光从事物的外部分析,并认为天地万物从来都不会发生质的改变也不会相互影响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他告诉了我们“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我的运动,而每一件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其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经过对这两种辩证法的分析,他告诉了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中矛盾的存在,并要认真分析矛盾为什么会存在,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的第二个部分“矛盾的普遍性”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更好的阐释。毛泽东同志经过对矛盾普遍性的深刻分析,向我们揭示了为什么矛盾法则会成为最根本的法则。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矛盾的普遍性或者说是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便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个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矛盾的存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靠和相互斗争,决定了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天地万物相互之间总是会有差异的存在,而差异就是矛盾,只要有差异,矛盾就不会消失,只可是这些差异表面上看起来还比较平静,并没有被激化升级到矛盾那么剧烈的斗争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矛盾性的,没有了矛盾,那么他们的生命也将停止,失去了矛盾中的任意一方,另一方也将不能存在。

  文章的第三部分则是说“矛盾的特殊性”,他强调了即时天地万物都有矛盾的存在,可是我们在看待的时候却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情景具体分析。即使是同一件事物在不一样的发展时期,它所具有的矛盾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仅有在我们认清了这一点之后,才能更好的解决矛盾,才能针对不一样的矛盾采用不一样的更好的解决方法,让事物得以更好的向前发展。

  经过上头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矛盾的法则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根本的法则”是有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毛泽东同志经过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来阐述。

  所谓的“同一性”说的是如下的两种情景: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事物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之间又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推使事物不断的向前运动发展。既然这样,同一性又从何而来呢?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矛盾之间总是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不停的运动,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在必须的条件下,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相互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靠。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失去了一方面,另一方也不能存在,就好比上和下,左和右,得到和拥有,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是,仅仅是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还是不够的,它们更是能够相互转化,在必须的条件下,各自向着自我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这样两个方面就不断的融合不断的相互转化,同时又是一个整体。

  然而既然是矛盾,斗争总是在所难免的,对立只是矛盾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矛盾就是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即对立,所以这个第二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

  毛泽东同志在这个论文里面很多引用经典例证,尽管都是契合当时时代的例子,可是对于我们此刻的生活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的。这篇论文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如何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在发展事态下如何坚持清醒的认识,这篇论文无论是昨日还是今日,都可作为我们处理事物的方向坐标。

  矛盾论读后感(十四):

  2010年4月18日19:00—21:30在2A202教室我第一次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团体学习。本次学习主要是毛泽东的《矛盾论》之“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小组成员针对学习、联系生活各抒己见,学习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在大家的思考中结束。因为是第一次学习,第一次发文,我就谈一些自我粗浅鄙陋的体会,期待共鸣。

  学习之初,就有成员抛出问题:“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正如我们大学生该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交、工作、生活的矛盾?”我认为这个问题提的相当好。纵观这两节的学习,我们完全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矛盾,然后应对矛盾,最终解决矛盾。学习与生活、工作存在着必须的矛盾,因为我们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一方面用多了,在其他方面势必减少。可是学习与工作和生活这矛盾难道是不可调和的吗?我认为不是的。试问:我们来到大学是为了什么?诚然,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学习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出国,有的人是为了考研,有的人是为了就业,还有些学生认为高中学习太辛苦,考上大学,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没有什么学习目的了。无论你是否为以后做好了打算,你是否有自我的人生目标,我都要问你: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也许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说清楚活着的意义,《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有句经典台词:“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多么简单的人生诠释,是否涵盖了人生的全部意义?

  好好活,怎样才算好好活?好好活,就是要珍爱生命,自我的和他人的;好好活,就是要提高自我,物质上和精神上;好好活,就是要尊重规律,自然的和社会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永远属于你,永远属于你的仅有你自我。所以,你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善待自我,进而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整个世界。你需要生存下去,所以你要爱惜自我的身体,规律饮食,坚持锻炼;你需要不断发展,所以你要提高自我的智慧、增强自我的本事。上大学、读研究生、学习知识、实践锻炼,所有这一切都是途径,都是手段,而绝非目的。试想一下,你还有更好的途径吗?如果有,你能决定吗?如果决定不了,你就要利用好此刻。从古人开始,是没有大学的,经过历史的发展,实践的摸索,知识的积累,有了系统学习知识的必要性,于是有了大学。大学培养了很多人,也堕落了很多人,很多人不懂的去平衡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看问题偏颇,总是注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顾全大局,不懂的生活的辩证法,走形而上学的道路,最终误入歧途,还反过来责怪大学培养目标的缺陷、培养机制的不完善。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推动了我们的发展,我们总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找到了我们的方向,解决了前途道路的问题。我们需要用辨证法的眼光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所大学,此刻不好不代表以后不好,一时不好不代表永远不好。我们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自我,任何事物都有自我的因果联系,此刻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到我们以后很多年的成长。如果你好好利用这个大学的资源,即使你仅仅学会了做事情要有坚韧的毅力,对你以后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利的。

  我们所学的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量变方可引起质变,如果你不屑于量变的辛苦,便永远看不到质变的收获。我们所锻炼的本事、历练的品格,也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时刻它起决定作用。我们还要去搞好人际关系,虽然不能利用人际关系呼风唤雨,也不至于让它成为我们发展大道上的拦路障碍。在时间的利用上,三者或许会有交集,对某个人而言,或许会有偏废,但我还是要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去花费力气去做的,至于如何平衡、如何调解,因人而异。一个懂得好好活的人,完全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逍遥自在。

  学得不精,也不够深刻。仅代表个人观点,期望抛砖引玉,得到更精华的探讨。

  矛盾论读后感(十五):

  《矛盾论》读后感

  首先,这是一篇精彩的哲学论文,当然,如果我说这论文伟大也肯定没有人会持有反对意见,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地,他的东西就应当是伟大地。

  其次,这篇论文似乎并不能单单从他的学术价值来评判,还必须兼顾他的历史意义,我个人一向对目的性很强的说教文字不怎样喜欢,孟子大人不是说了么: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用文章定思想,在现代可能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吧,我想,他在纠正国内思想问题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成为一种风气了,当然写篇文章就能给人扣顶大帽子,厉害的不是文章,是写文章的人。

  当然,我得澄清自我不是在说毛主席的坏话,纯粹是有感而发,要不这么一顶帽子扣下来,虽然不至于像以前折磨的人去跳楼上吊的,至少会说我思想有问题,入党怕是没指望了。

  萨特的一句话我异常喜欢:“教育就是强迫别人理解另外一种价值。”单教育可能没那么强的效果,所以有了考试这东西,于是,不得不把自我不认同的东西一并记下来,就好象我此刻每一天照镜子,结果越看自我越顺眼,反复的记忆应用之矛盾论读后感后,那些东西恐怕也会变的好象是正确的似的了。

  从小就被灌输了政治思想和终极奋斗目标的我们,到底是被指明了道路,还是被抹杀了个性呢。我以往问我的政治教师,共产主义能实现么,那时候还小,这么简单的东西自我想不明白,我教师琢磨了一会,最终说:“够戗。”“那为什么还把共产主义当目标呢。”“定远点,要不实现了以后都干什么啊。”都认为不能实现,都说能实现,这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力量呢。

  矛盾论读后感(十六):

  “矛”作为一种武器的时候,已经在原始社会出现雏形,只是不够锋利而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矛”逐渐在冷兵器时代奠定其地位。人类之间的部族战争越来越频繁,“矛”也逐步展现其威猛的杀伤力,部族为了赢取战争胜利,准备研究新式的武器来抗衡“矛”,“盾”也就应运而生,成为“矛”的克星。关于“矛”和“盾”的斗争也成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焦点,它们从来不互相忍让,在战场往往是杀得死去活来。可是“矛”和“盾”还是分不出高下,各有千秋。我国历史上还有楚人卖“矛”和“盾”的故事,一向流传了几千年。

  而我在那里所要所叙述的是哲学中的矛盾问题,在哲学世界里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哲学观。关于毛主席的《矛盾论》已有许多的学者,做出了很多的精辟的理解与分析。今日我也是对它进行了一下略读,稍作简单的理解。学识浅薄的我,也表达一下我的粗略见解。

  矛盾是哲学世界里的重要原理,也是重要的方法论。哲学世界里认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就是矛盾。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必须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必须的条件,各向自我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的丰富,这是毛主席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种探索,更有利于我们分析当时中国的现状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毛主席《矛盾论》的发表,刚好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以后。当时中国的所有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当时的南京革命政府虽然刚刚经过“西安事变”,同意国共第二次合作,可是政治家的野心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之后国民党的“消极抗日,进取反共”也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在《矛盾论》中毛主席这样阐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团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一样”。《矛盾论》的发表,给当时的有志之士供给一个方法,去分析当时中国的局势,也对当时的抗日起到了进取地作用。

  关于矛盾,这是哲学界一个恒古不变的讨论问题。从赫拉克利特,以及到老子,在他们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赫拉克利特的“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而老子也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这些观点都体现了先哲们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关于种种的这些矛盾问题,哲人们之所以提出它,都是基于先验的意念以及本能的需要。可是老子在之后的学说中也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观念,“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政治境界的出现,就是忽略了矛盾的客观性。作为老子的后继者,庄子也一样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漩涡。应对战国时期的混乱社会形态,他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梦想社会,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证明了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没有矛盾世界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也会逐步走向灭亡。梦想社会的后继者们,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都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儒家的集大成者孟子、荀子,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中华礼貌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可是他们的相继发展,表面上没有互相批判,可是矛盾让他们的学说变得更加的精辟。孟子的“学”是为了拓展人性的“善”,从内在上去剖析人性;而荀子的“学”是为了改造人性的“恶”,从外在上去塑造人性。“善”与“恶”就是矛盾的双方的体现,由此可见矛盾观点对我们认识的重要性。

  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针对这些因素,在今日《矛盾论》依然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矛盾论》)”。读过《矛盾论》以后,对矛盾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人是矛盾的主体,最本质的东西还是来自自身。孟子曾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此所谓经典。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即使社会的提高力量,也是社会的阻碍力量。应对人性的双重性质,学习《矛盾论》能够更好分析自我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我在社会中出于什么样的状态。给自我的人生方向,供给必须的人生理论依据。

  《矛盾论》中叙述到“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可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一言以蔽之,对《矛盾论》的学习就是一个塑造世界观的过程,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世界观,点燃自我生命的亮丽火光。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之中,我们还应对着许多问题,很多关于社会发展的政策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学习《矛盾论》能够更好了解社会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提出矛盾解决矛盾,促进社会的大步发展。而针对个人,这样能够更好熟悉我们自身的问题,促进我们全方位地发展,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去,为祖国的发展献出我们的薄棉之力。毋宁说,这都是利国利己的好事。

  矛盾论读后感(十七):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仅帮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那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必须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可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供给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并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景,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并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并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仅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所以,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梦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梦想国度之中。

  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前程无忧,然而行至今日也可是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我,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一样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缩至无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违背道德与公理,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阴阳,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获得成长,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确定,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矛盾论读后感(十八):

  我们在中学的政治书里面,就以往与矛盾的观点有所接触,肤浅地学习了一下马克思主义矛盾哲学的基本观点。如今又看到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实在让我受益匪浅。哲学世界里的矛盾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体现,它能够有效地克制形而上学的哲学观点。

  哲学中讲到的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即是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观点能够更好分析我们自身的优缺点,促进我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最早出于伟大的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他继承和深入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并在《论自然》中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世界为斗争所支配。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统一齐来才能产生和谐。“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对矛盾的观点的理解,更有利于我们去解决这些繁琐的生活问题。

  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才能够避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等唯心主义的哲学观。我们国家此刻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发展问题。国家在许多发展的计划中出现急于求成的倾向,以及为更好处理社会各阶层中的矛盾,这时就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事物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正确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祖国经济健康地发展,让祖国更加的强大。

  我们祖国的伟大先秦哲学家老子,在矛盾这一观点上就做出了见解。在《老子》第五十八章中,就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及“曲则全,枉则直,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都体现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规律。这些都说明我们掌握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伟大的先哲们已经对这个已经有深刻的认识,我们就应当好好理解。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实际就是进一步对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再一次深入理解,我们应当更好地继承这种优秀的思想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供给更科学的理论思想。

  矛盾分为主次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应对当今的国际形势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相关的政策也随之变化,可是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分清国际的主流发展方向。比如此刻多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我们应当分清那里面的主流和支流,而不是盲目做出确定。我们国家此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运用矛盾的基本观点,能够更好看清我们当前的社会基本矛盾,运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去一一解决这些社会矛盾,而不是“一刀切”的草率工作做法,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各个地区的实际情景不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发展农村的经济,才能明白农村群众的实际需要,也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我作为一个立刻就要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大学生,毕业离我越来越近。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人和我一样,一脸的茫然不明白何去何从。在读到毛主席的《矛盾论》时,让我茅塞顿开,收获颇丰。应对种种不利于我的现实,我不应当表现得不知所措,而应当是具体分析自我的优劣条件,发挥我的长处,尽量弥补自我的短处,而不是自我抱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应对困难的时候不应当慌忙紧张,而应当表现镇定自若,用理性的思维去审视,矛盾也是能够被解决的。斯宾诺莎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显然说明我们掌握矛盾观点看问题的重要性。

  祖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这就显得矛盾观点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为它供给理论依据,理论与实际结合更有利于我们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矛盾论读后感(十九):

  记得自我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之后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之后才渐渐发现矛盾资料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梦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当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86.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说是时时能够见到,处处能够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忙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一样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作品可谓浩如烟海,但后人却能够从其各不一样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环境来。“天仓仓,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化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则是风景迤俪的江南风景。即使同样写江南水乡,“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江晚景,则又是另一番风貌了。鸿篇巨制《红楼梦》中写了四百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其中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不下数十个。这些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能够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分开来,决不因千人一面而相互混淆。试想,如果作者们离开对山河风

  光和各种人物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和深刻把握,能够创作出这些千秋传诵,光耀后世的文学瑰宝吗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的GDP取得了长远的提高,但我们并没有所以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我们扎扎实实的加以解决,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提高。正所谓:“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可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当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就像2003年的非典一样。自从十一界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一场非典突如其来,让全国人民不知所措,陷入一种恐慌之中全国人民谈“典”色变。这时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适时做出调整,将全国的重心放到抗击非典上。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的抗击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学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学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忙他。仅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学,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班团体。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景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供给好的解决方法。

  矛盾论读后感(二十):

  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教不但要教课文,也应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仅有当教与学和谐统一时,学习的效果才是最佳的。

  学法的内涵极为丰富,但从我长期从教的实际来看,一个学生要学好语文,读、摘、写、练、问五字极为重要,经实践检验,这也是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读。首先是读好课文,这是阅读的第一领域其次是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可借阅,可自订,教师也应推荐一些精彩而适宜的时文,这是第二领域。读法除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外,着重介绍评注或读书法。这种方法就是对应精读的文章书籍进行边读边评边注,并且把这种评注直接写在文章书籍的空白处。经过反复阅读,反复评注,到达对文章不断深入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等书上头都作过评注。这种方法,也可为将来做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摘。指导学生根据自我的需要,对某些阅读资料做一些必要的摘录。有条件的话,可由学校印制卡片,统一发给学生。异常是高中学生,对做卡片颇有兴趣。做卡片,是一个人做学问的必备手段,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益处无穷。如1985年有一道高考题:“书里没有世家一体,本于斑彪《后传》共65篇,班彪作。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无所谓侯国,也就无所谓世家。”问:中国封建社会一向延续到明清时期,而作者却说“汉代封建制度实际上已不存在”,二者看来是矛盾的,对此应如何理解原以为学生没有读过《封建论》,此题难以答出。考后一了解,由于不少学生做过这方面的卡片,居然顺利答出了,实在让人惊喜。

  写。如果说读摘是输入,那么写就是输出了。两者之间应构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态势。平时除了写规定的作文外,要大力提倡和指导写观察日记也可叫随笔,这是学生写作的一方自留地。文体不限,资料不限,篇幅不限,每周规定篇数,定期检查。由于自由写作,学生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从我教过的学生来看,高中三年,写得多的学生有八九本,几十万字。有的学生还创造性地写系列观察日记,如人物系列、花草虫鸟系列、杂感系列等等。不少获奖作文或发表在报刊上的佳作均出自他们的观察日记。

  练。为了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必要的练指做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练的资料主要是指做一些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题目。因为语文基础知识方方面面,资料庞杂,有的知识也比较细碎,仅有经过练习,才能巩固提高,才可查漏补缺。

  问。学问之道,既学又问。刘开的《问说》,已阐发得十分详尽。前面讲的读、摘、写、练中都会碰到问题,“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学生提出的问题,尽管有时是极为肤浅的,作为教师也应耐心答疑,切不可讥讽。如有独到的疑问,则应大力表扬,以资鼓励。有的问题,师生可共同探讨,养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