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14 14:00:02
  •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1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其中记录了作者在双腿瘫痪期间,来到一座废弃的古园,感悟人生、感悟生死的故事。

  这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的母亲。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当然书中除了母亲,在“记忆与印象”这些章节中也提到了很多人物,如八子,姗姗,小恒,庄子这些童年时的好友。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庄子。庄子是作者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的好伙伴,别看他的性格大大咧咧的,对朋友可谓是肝胆相照。记得作者有一回刚从医院出来,两条腿被确诊为瘫痪,于是庄子便为作者愤愤不平。现在的生活中,能对朋友这么真心真意的真是少之又少。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不仅讲述了故事,还阐述了生命的价值:生命是上帝赐予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命运,但这命运有时好,有时坏。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命运而偷笑,也不能因为命运之差而绝望,我们唯有能做的,就是“爱命运”。这也是作者从对生命的绝望到后来的爱生命中感悟出来的。

  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是他的母亲和地坛,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它没有高墙,也没有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它为当时失魂落魄的作者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准备好了安静,准备好了与世隔绝的静谧。让作者在其中思索感悟。在地坛中,作者执起笔,开始写作。写作在作者看来,是安静中更为安静的去处。这也逐渐让作者看到了更多美好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四季一直充满着生机,星空一直散发着光彩。尽管是再破旧的地坛,也能在作者笔下光彩夺目。作者认为,所有人眼中破旧的地坛其实是一个简单朴素的人,他隐藏起了自己的金碧辉煌,展现给人的是尘土飞扬。他不张扬,不炫耀,他只是默默地坐落在一处僻静的院子,静静地等候他的主人,在原来的院子里,作者经常去地坛自我检讨。现在搬家了,离地坛远了,再也找不到这安静的去处。不过,这时的作者已经脱去悲痛,剩下的,只有不断的自我勉励。作者认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中的“地坛”。每天到“地坛”待一会儿,进行自我反省,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进行检讨和改正,做一个更完美的自己。

  “地坛”就是一片净土,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

《我与地坛》读后感2

  初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包容,安宁的力量,就好像在你孤单一人,在你迷茫不知所措,感到悲伤的时候,你就看看他的这本书,会不知不觉被他所吸引,你好像就看见了那个地坛,你看到了书中的那对老夫妻,那个唱歌的青年,还有那对兄妹,你似乎在体验着那种过客,也在观察着别人的生活。他的文字有一种沧桑感,最开始你读的时候有一些压抑,最后你就会突然明白那只是明白生命本质的一种淡然。

  史铁生先生他在书本讲述了自己不止一次想要死亡,在最狂妄的年龄时失去了自己行走的权利,没有人会淡定自如,他最后却是在自己的心和母亲的爱里坚持了下来,你渐渐会发现,那个地坛,其实就像是他在感到难过迷茫的时候,一个精神寄托,他在那里沉静,在那里感受天地。他强烈的心境变化却也正是发生在这个地坛里,他在那里去默坐,去思考、去窥探自己的心魂。正是这种思考让他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而母亲也是他能继续选择活下去的重要原因,母亲对他的爱,那种温柔细长,小心翼翼,让我在读书的时候不禁落泪,母亲是一个读出来心都会变得柔软的一个词呀。作为一个母亲,自己的孩子遭受了如此令人悲痛的事,她唯一能做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活下去,只要这样就够了。

  有人说他是“用生命来写作”,他选择用思考来代替一般人的生活,用别人不敢提出的问题拷问自己,然后把思考写成隽永的文字。书中写到: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热情让史铁生的作品充满魔力、充满力量。所以当我们在最艰难,最绝望迷茫的时候,你去看这本书,他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细腻而热烈的情感。

  书中有一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是啊,来自史先生思考命运,他开始感叹上帝的不公平,到最后突然悟出哪有什么不公,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只是一个循环罢了。生命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降临的美;死是一种寂静之美。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如此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自当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与思想。

  “如果世间没有了苦难,每个人都是健康漂亮的人,会怎么样?没有差别的世界就好像一滩死水,一个一望无际的沙漠。所以必须有人接受这种苦难,这种差别,那么谁来接受呢?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史铁生先生这样写到。我对他这种对于生命的这种思考,这种智慧的灵魂感到敬佩,我仿佛看见他在努力脱掉那个残疾多病的身体,在用自己的灵魂超然的看待这个世界。他的身体不能动,但是他的灵魂走的很远。

  作为一个无数次想要求死的残疾人,他用他一生的思考告诉我们,生命中有许多遭遇与悲哀世人是无能为力,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的智慧。我们也可以认真地和这个世界交谈,可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且最终得到人生救赎的智慧。

《我与地坛》读后感3

  史铁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没有之一,我深刻地记得他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去世的。听到他去世消息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像是失去了亲人一样,眼泪在眼圈里打滚。这个暑假重拾他的一系列作品,眼睛再一次模糊,不仅仅是感动,更是感同身受。是啊,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史铁生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充满着对生命的叩问,对命运的思考贯穿其所有创作。史铁生毫不避讳对生、死、命运、信仰、苦难、爱进行终极探索,他的作品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的信念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敬爱他的读者的心。

  史铁生先是双腿残废,然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两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来维持生命,一生受着病痛的折磨。在史铁生看来,残疾和爱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也是史铁生的写作主题之一,爱也让史铁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苦难是从延安插队开始的,但他并没有一直怨愤,反而学会了感恩。怨愤在史铁生的生命里逐渐减少,直至没有;爱,却在史铁生生命里逐渐地增强。

  在史铁生那里,感受到最强烈的应该是母爱了吧!母爱是普遍伟大的存在但又是独特的。正如但丁所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无论是在《合欢树》中想尽一切办法医治儿子的双腿的母亲形象,还是在《我与地坛》中,在偌大的地坛里艰难地寻找儿子的母亲形象,在史铁生那里,都已定格成苦难的母亲,活得最苦的母亲。因为“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在散文《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他那最清新、最朴素、最干净的文字表达了最深切、最感人的母爱之情,更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的自责与后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史铁生那里,母亲已成了他生命中的结,他这样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散文《秋天的怀念》中,母爱让那个心境狂躁的儿子,那个从未真正理解母亲的儿子,那个最终在母亲一去不复返中得到活的启示的儿子,最终决定远离死亡尝试活下去,正如作品中所说的那样要好好活。”母爱是史铁生在面对残疾的路上感受到的最深刻的爱。正是因为这种深刻的爱,坚忍的母亲,让史铁生体悟到了生存的意义,即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坚强的拼搏下去就是在成就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回报母亲。

  此刻,我又想起了我的婆婆,因为意外在2019年去世。在重症监护室里,我知道她很想活下去,她紧紧拉着我的手,不愿我离开。她也是个苦难、一生没有享过福的母亲。也让我想起了因飞机意外坠毁而留下妻子和3个女儿的科比。还有暑假期间的河南大暴雨以及持续的疫情,让我们明白,平安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就是好好活着。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到史铁生要传达的另一层意义:时间不等人,我们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对于父母亲人,更是要好好关爱。

《我与地坛》读后感4

  初看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写地毯的风景和作者的故事。的确,描写的大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回忆,地坛没有过多的表述,却串联起整篇文章。作者首先通过家附近的地坛公园入手,表达了自己为何要去地坛,在地坛附近的所看所想,后来又引出了自己的故事和家人朋友的有关回忆。

  作者在青年时期就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一度让他陷入人生的低谷,让普通人触手可及的事情变得遥不可及。他来到地坛,认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此时的心情也是郁结的。然而,他却没有防起自己,他在脑海里有个精彩的世界,他用“好运设计”想象自己的人生:他爱好运动,也拥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他还有不少的梦想。他在轮椅上,心中却有种不服输的精神,坦然面对自己人生的勇气,他在地坛中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与地坛》更像作者的一本日记本,记录着内心的悲欢,也打开自己小时候的记忆,作者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一直照顾他的母亲、儿时的伙伴、“插队”的朋友等。他的亲人与朋友也是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作者小时候由于一些小事而沮丧,看到爷爷努力编鸡笼并对着“我”微笑的情形,让作者感受到了希望,一个老人尚可微笑面对生活,年轻而健康的“我”为何不能?

  作者思考了许多生与死的话题,也联想到他认为完美的体育明星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经历的苦难,活着就能想到办法去面对,遇到问题不能逃避。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找到一处安宁来安抚自己的内心,想必地坛就是作者心中的“避难所”。在地坛这片园地内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内心,完善自我。在后面的情节中,地坛的草木竞相生长,植物生机勃勃,象征着作者的内心也对自己充满希望。

  而在本书也有一条隐藏的感情线——母亲对我的关爱。母亲总是在“我”去地坛的时候等着“我”回家,在“我”人生低谷的时候不离不弃地陪伴与照顾,鼓励“我”写作。然而,母亲的一生也十分坎坷,但她却没有过多的表达自己的苦难,只是默默努力去改编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有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母亲在“我”背后守护着,让“我”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因此,“我”不断地写作、出版,这也打动到身为读者的我。母亲的爱是包容、慈祥和内敛的,母亲的出现鼓励着大家,也让作品添加上亲情的色彩,像是一块不断打磨的玉石,带着温润的色彩。地坛对于作者而言,更像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关爱,这种爱在时光的打磨下仍然闪烁着光辉。正如地坛的植物不断生长,建筑物也在时光中有了新的时代印记。

  阅毕,我相信作者可以勇敢面对个人的苦难,我也可以更积极地走向未来的人生,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我与地坛》读后感5

  我想,凡是知道史铁生的人,也都知道那个破旧但安静的地坛。那是一个给史铁生疗伤的地方,虽然没能让他重新站立,但却让他的心灵飞翔。那夕阳的余辉,残败的房屋,生机盎然的野草,摇头晃脑的小蚂蚁,叶子上滚落的露珠,锻炼的老人,顽皮的孩童……渐渐地抚平了史铁生的狂躁,渐渐地催生了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文字,进而渐渐地感染着每个喜欢史铁生的读者。

  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地坛?

  有句话说,每个人都是折翼的天使,不完美是必然的,经受一些苦难也是必然的。或许我们没有生理上的残疾,能说能笑能走能跳,可是又有谁能肯定自己没有心理上的疼痛?变速的生活节奏,像心律不齐的心脏,不能保证每根血管都有充足的营养。巨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让我们的呼吸也变得急促,是不是有的时候会变得狂躁?是不是有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丢失了点什么?是不是很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畅快的呼吸?

  是的,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地方,尽情地放松心情,为心灵排污,也为心灵加些动力。在这方面,我们远远不如史铁生先生幸运,拥有一个安静的可以自由出入的大院子几乎是不可能。这个时候,就让我们在自己的心灵上开辟出一间小屋,供自己休息吧。

  这间小屋,必须有的是,一些安静的温暖的文字。诗书的作用不仅仅是黄金屋和颜如玉,它是一段带着晨露的台阶,一端连着黑夜一端系着光明,踏着它,可以迎接红彤彤的日出,那些明亮但不刺眼的亮光,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腹有诗书也不一定追求华美的气质,只为寻那一缕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吹走烦躁,塑造我平和如湖水的心灵。

  这间小屋,最好栽培一些花草。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当我看着亲手打理的花花草草,总是欣喜于它们带给我的力量。记得有一次从路上捡到一段10厘米左右的太阳花的茎,把它插在了疏松的土壤中,原以为它会奄奄一息,却没想到几天后它绽放出一朵玫红色的太阳花,那是生命的倔强,触动了我心灵最深处的那份坚强。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护花使者,一次次我的这些小花小草们面临生活的绝境,可是他们又一次次给我展示生命的力量。都说养花怡情,我却从中吸取着生命的营养。

  这间小屋,要有季节的变化时空的延伸。生机盎然的春日,要及时备一份春泥作为滋养;烈日炎炎的夏日,要随时撷取一缕清凉;硕果累累的秋天,要储存天高气爽的心境;白雪皑皑的冬日,要随时吸收温暖的阳光。

  在这间小屋里,我们要时刻反省。要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怀有一份感恩与感动。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上帝总是在关一扇门的时候打开一扇窗,就像他收回了史铁生先生的一双腿,却让他以纸为船以笔为桨,在文学的浩瀚中尽情冲浪。

  是否你还带着伤?不要怕,愈合了就不会再痛。让我们手握一把阳光,在上帝说不的时候也能拥有温暖整个世界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6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残疾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

  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很是奇怪,为什么《我与地坛》成为了我的泪点。是对生命的感悟吗?可这需要冷静地思考,哭的情绪波动是极大的,并不冷静。那又是为什么?现在,我猜应该是对母亲的愧疚。我看到史铁生在明白母亲时的追悔莫及,便觉得我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有一种紧迫感。再看到母爱的珍贵、无私、包容和呵护时,不禁反思自己的行为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担心、悲伤、和心灰意冷。

  也许我已长大,可哭的时候仍是个犯错的孩子。如今我知道哭是没用的,我该去做一些事情,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7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悲剧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悲剧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面对它,并且给自己生的勇气,给自己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

  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叫幸福,人人都希望拥有她,实际上人人都拥有她,有的人却总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那是因为没有去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是什么?自古至今人们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在辞海中幸福是人们在得到幸福后的一种感受。我认为不然,它不仅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经过。

《我与地坛》读后感8

  对《我与地坛》的最初印象,就是来源于课文里的节选篇目《秋天的怀念》,可那篇的“主角”并非作者自己,而是作者的母亲,在作者的回忆中,母亲在作者刚瘫痪时,并没有一味的爱,而是理解他,宽恕他。尽管在作者发脾气,摔坏东西时,母亲还是没有责怪,而是让他“好好儿活”。作者在双腿刚瘫痪时,每天都要去地坛,母亲虽然担心他做傻事,胡思乱想,但丝毫没有过问,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可是这份爱,作者却在母亲逝世以后才懂。

  人都说母爱如水,温柔细腻,读了此篇,便更感觉母爱也是可以如山的,作者母亲的爱无声而深沉,仿佛一条无尽而坚定的延伸向远方的路,为什么说像路呢?在令人绝望的命运面前,一个人又该如何看清眼前的路?事实上是,他的迷茫和绝望,早已掩盖了眼前的路,但是母亲的坚强,为他拨开了眼前的迷雾,给他指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这条路指向哪儿?我唯一能确定的,便是这是一条生路,至于怎样生,这是只有走下去才能找到的答案,我猜当时的史铁生也并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走,会遇到什么,只有走下去,所有的困难与苦难,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我想,《我与地坛》讲述的,便是这么一个生的故事。与其说是讲述,不如说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我斗争,自我追寻。生与死只一念之差,所以作者史铁生时常还会想到死,在生与死之间作精神的斗争,当然是生赢得了胜利,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史铁生。

  所以《我与地坛》此书很适合失意的时候阅读,因为它首先是由一个失意的人所写,我也从中“偷”到了一点面对命运时坚强的方法,比如说“好运设计”,以作者的阐述“背了运的时候只是想走运有多么好,要是能走运有多好。到底会有多好呢?想想吧,干嘛不想一想呢?我就常常这样去想,我常常浪费很多时间去做这样的蠢事”,然而我却不认为这是一件“蠢事”,对我这样的一个“蠢人”来说,这是一个足够有趣的人在与命运斗争时所玩的一点小小游戏,一个小小的骗局,至少它对调整你挫败沮丧的心情起了一定的效用,为什么我们的喜悦,我们的哀愁,全都要依靠他人,依靠外物,依靠命运赐予的事件来赋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的情绪,自己给自己加点料?当命运使你失望,甚至绝望时,重要的都已不再重要了,这时又何必要执着于命运的那些真假,何必不放下那些所谓的“自尊”,做一回“蠢人”,自我安慰,自我排解,设计好运?想想生活中的坐禅吧,也许有些差别,但本质上相差无几,冥想,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无扰之地,世外桃源,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我与地坛》读后感9

  其实《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让我们在另一个角度观察生命,在绝望和希望的临界点品味人生。

  作者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 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他“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他在书中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的沉着稳重深深撼动了我。生死不是我们能选择和掌握的,我们所能够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与死之间的时间。 然而,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在写作公寓里含煤气管自杀身亡;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

  其实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验友爱、负责、学会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史铁生天天在轮椅上过着,他的母亲为了他不再受到伤害,便让“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们也应该为这一细节而感动,那是一种默默的伟大的母爱。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母亲想帮助儿子走出困境却不知怎么帮;儿子一个人出去,心中害怕却不能阻止;儿子不愿有人跟着,母亲心中理解却难以忍受担心受怕的煎熬悄悄来寻,又时时提醒不能被儿子发现。这样的母亲注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写到的那样,“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很遗憾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知道了,已经永远在天涯守护着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何必要让自己感到悔恨时才醒悟呢?还是父母在身边的时候,对他们好一点,文中作者多次问到:“我为什么要活着?” 而我们又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呢? 我在自己内心深处回答的是:为了母亲,为了亲人,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未尽的责任。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地坛,一个饱经苍桑,有着四百多年的古园,园子荒芜但并不败。史铁生,生活在地坛附近,在最肆意的年龄残废了双腿,他独目进了这园子,地疗伤,一个静静地观察着这世间,一个人躲在暗处窥探着生与死。此时的史铁生与地坛何其相像,荒芜但并不衰败,残疾但并不腐朽。

  史铁生摇着陌生的轮椅,陪古园看月出日落,看春夏秋冬,就这么看了十五年。十五年了,热爱长跑的也跑不动了,两个曾经这么绝望的人都渐渐平静下来,弄人,可作为人,总要抱几分面对明天,他们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命运对一些人是如此不公,而史铁生却接受。无差别便不成世界,苦难怎要有人来承担,有漂亮就有丑陋,有健全就有残缺。当命运决择谁来承担苦难,是没有道理好讲的,休论公道。正如那个拾灯笼花的女孩,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都给了她,面对别人的嘲笑与玩弄,最终只能无言地回。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中叹息:既然无法消除苦难,那便接受吧,在苦难中救赎。似乎得以抚平一切创伤,原本在死中挣扎,在活中徘徊的史铁生不再纠结于生死。他平淡地又带着几丝欢愉地写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年轮滚了一圈又一圈。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的,在这种不能改变里,史铁生身边的迷雾也渐渐散去。暴中的古园,石门中的落日,地上的脚印,史铁生默坐,呆想,身边时而有人穿过,过后又沉寂下来,蜂儿、、瓢虫,这些和史铁生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在自己的生活轨迹中稳稳地前行,与园子里的草木一样生生不息。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影,看风影的人在楼上看你。史铁生走过的轨迹,每一条车轮旁都会在不久之后出现一排足印。史铁生独自在自己的世界静默着,他的在他的身后也静默地望着他,那饱含深情与担扰,无奈与的目光,一直追寻着史铁生。面对儿子的残疾,她小心翼地与儿子的内心接触,正是因为理解儿子所以时时刻刻地担心着,无言地呵护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不亲待。当史铁生终于从迷惘中顿悟,身边却只剩下母亲的气息,他想着:母亲已经不在了。默念着一句话:母亲已经不在了。恍惚中心里才有些明白,母亲再也不能站在身边看着他了,三次带着否认的肯定,是内心对现实的不接受,物是人非事事休,再回首,人去楼空。

  人间悲情常在,世事变迁之感在本文中弥漫,夕阳画下,中年夫妇携手散步的身影渐渐拉长,黑发慢慢地褪变成舒缓的银发,在晚霞的金芒中映射出属于老人的安详,时而其中一人不来了,史铁生为此悬心,正应了那句话: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这么长的陪件怎么忍心折散?节日前的每一天是这么,这么令人留恋。

  既然死不容错过,那便活出点,史铁生与地坛的十五年,是他从绝望中破茧重出的埑伏期,当轮椅再也困不住史铁生,他的灵魂羽化成蝶,在文坛的巅峰孤独又地起舞。

  史铁生用余下的书写文字,文字也延长了他的。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作者在写这篇作品前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也没有的时候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15年后,执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节选二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感悟。

  在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荒凉但并不衰败,看第5段小虫的描写,小虫虽小,而且身处荒芜之地,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着,在眼前霎时出现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小虫们顽强的生命力。史铁生观察之仔细令人难以想象,纸上的昆虫,在他的笔下都赋予了生命,我想这也是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一种体现吧。

  在第一部分中,地坛似乎和作者很有缘分,不仅生活在地坛附近而且它是作者病后理想的倾诉对象。“它像是等我而来”,作者说,发出了命运不由己的感慨,结合上下文,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依托。

  作者在地坛中,想着生、死,最后终于得出解答:“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是的生命不过就是如此变更交替,生是希望的复燃;智者只会把人生之死当作最大的冒险。我们应该怎样的活下去?为什么要抱怨上帝的不公平?谁能帮助我们改变命运呢?我们只能靠自己。当一个人能够豁达的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文章第二部分是对已故母亲的缅怀,第二部分的文字描写细腻,字里行间却都透露着淡淡的忧伤,自责。

  在第二部分的第三段,作者描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这是多么令人心碎的场面!母亲在想什么?安慰?祷告?担忧?……?母亲为儿子想了这么多,可惜儿子却浑然不觉。由此不觉联想到以前语文老师问我们,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端来一杯牛奶或一盘水果时,谁会想到这就是伟大的母爱,谁会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呢?很遗憾,没有人做到,我也惭愧万分,因此在往后都倍加注意了。

  第二部分4、5段写以小说发表回报母亲,有哪一位母亲不为自己子女的成功而骄傲?这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而当一个本能为你自豪的最亲亲人不在了,心里是何等的失落?史铁生这时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在整个第二部分中,都贯穿强烈的痛悔和自责,这个由于男孩子的羞涩与倔强,在深深自责的同时告戒年轻人。

  “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圆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与前文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我”在母亲生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母爱”最好的诠释。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这篇散文或许包含着一些作者的无奈与凄凉,但史铁生却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他内心中对于生活的感恩,或许是应为他的残疾的身体,又或许是他的不屈,他表达出了他在对于生活的感恩中前行的步伐。

  感恩生活中的坎坷。作者从青年时,便在公园中用手摇车“散步”,以至于几乎每处他能到达处,都留下了车轮印。作者青年时,便双腿残废,起初,生活中充满了无奈与绝望,他希望从地坛中找到解脱。他想到了死亡,但他没有,他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认识到了磨难为他带来的。正是如此,是坎坷与磨难成就了史铁生,这位不屈的作家。是生活,给了他如此多的磨砺,正如海伦·凯勒,是失明激发了她对生活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她依旧感恩生活。这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或许没有史铁生那般的痛苦磨砺,但生命中不可缺少坎坷。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感恩的,是生活中的种种锻炼,使我们感知、了解、适应这个社会,让我们了解到人生的真谛,是生活中的坎坷让我们有机会一展才华,激发出生命中的潜力。

  生活的坎坷,值得感恩。感恩生活中的温馨。史铁生的生活中,他对他的母亲有种复杂的情感,他不爱张扬,不曾有过多顾忌,但他的母亲却一直理着他,他的母亲十分了解作者仅仅二十多岁便失去行走能力的痛苦,她没有责备作者偶尔爆发的脾气,总是无言地帮作者准备着出门的物品。是啊,作者在年轻时,不曾想过这亲情的温馨,而当他从痛苦中走出时,却为时已晚。

  作者写了那一对相伴散步十几年的夫妻,或许是出于羡慕。在生活中,何时没有感觉到温馨?父母的悉心照顾,甚至于是不停的唠叨,又何尝不是一种温馨?正是生活中的点点温馨,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美好,有了前进的动力,正是这些不易察觉的温馨,推动了你我奋斗的步伐。是这生活的温馨,值得我们感恩。感恩生活中的多彩。正如作者写的,生活是多彩的,那一对携手散步的夫妻,那日日高歌的青年,那总是不得意的长跑者,甚至那智障的女孩和呵护他的哥哥……这不都是生活所赋予我们的多彩的世界吗?这大千世界中,有多少令人深浸于其中的奥秘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正是这生活的多彩,让我们体会到世界的复杂,体会到历史的悠长,让我们憧憬未来。是生活的多彩,让我们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不禁赞叹自然的伟大。正如生活的多彩,人生也是多姿多彩的,而这人生也是要归于生活的多彩与丰富。这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感恩。

  学会感恩生活,同时也是学会了感恩生命。生活值得我们感恩,因为是生活带给了我们磨砺、温馨、多彩、快乐……在对生活的感恩中,我们一步步成长,看到了社会的内涵,要感恩生活,是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价值,看到了人生的美好。正如史铁生写得那样,他要感恩命运为他带来的,不仅是一双残废的腿,还是对生命的不屈,对于人生的感悟。体会生活,感恩生活。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感想。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

  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知,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

  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作者的博爱感染了我。虽然作者自身残疾,可是对生活的热爱流露于笔尖。如果没有爱,他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如果没有博爱,他就无法观察数年来地坛的变迁,以及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情感升华到博爱的人,才能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精心地记载一切,用美丽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义,从痛苦境地爬过,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爱的人,他才会如此懂得感恩,知道忏悔,才能勇敢面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才能把一切写出来,让世人得到教育与启迪。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都有一颗平常心,一种平和的心态,学会面对,懂得感恩。记得有句禅语道:当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时,却发现有人竞没有脚。所以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母亲,还是正在苦读的儿子,都要尽心尽力地去付出,这样才可以拥有无怨无悔的快乐人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的时刻,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史铁生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

  《我与地坛》表达的人生哲理对任何人都有意义,不管你是富有还是贫穷,美丽或丑陋;不管你是智者还是愚人,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然而,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了逃避的态度,重读《我与地坛》有着积极的意义,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我们知道,对于生命,作者也曾经消沉过,但最终还是在死亡的边缘坚强的挣扎,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深深的震撼着我:“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也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每一秒钟我们都在汲取天地的新印象,也在摧毁旧有的印象”。就个体而言,人最终都会走向死忙,是个悲剧,“年年岁岁花相识,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确实在年年变老,任何生命都终将逝去,但对于整体而言,生命是绵延不息的,秋冬季节百花凋零,但来年的阳春三月又蓬勃生发;上一辈的肉体生命在不断消亡,但下一代崭新的生命又在茁壮成长。生命的车轮总在不停地前进,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生命其实是个不断轮回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永远消失,而是酝酿着另一段生命的开始人生的魅力正在于人生的短暂,我们每个人手中的这张生命车票是有期限的,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颜真卿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青春的身姿永远是充满张力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永远保持阳光的心态,塞缪尔曾说过:“青春是心境,不是年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不老的,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们华发丛生、皱纹密布、身躯佝偻,老态龙钟,但衰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容颜,不老的永远是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每天接触文章似乎只是为了答出文章后占据角落的题目,不同类型的题都被研究出了标准框架,渐渐读文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特有的框架里,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阅读似乎在大脑里有一个特定储存区,这储存区有一个特异功能:存完即删,多年的阅读没能在脑子里留下太多痕迹。

  这几天自由阅读史铁生前辈的我与地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生在世讲究一个缘字,缘就是上帝控制人类的力量,史先生与地坛便有缘,在地坛里找到了新的自己。在史先生处在人生低谷时地坛也是坍圮的,他们处在相似的命运中,但史先生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人口密集的城市里,他找到了这样一个宁静去处,就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他在地坛中逃避现实,就像一个网瘾少年一样,无法控制得来到地坛,一来就是十五年。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世上,但世上又有几人明白呢,又有几人会花时间去想为什么,一如地坛中的小昆虫。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那里还有无数生命。人只有在失去一切时才能静心来思考,而不是像被蒙上双眼一般横冲直撞,一味跟着前方不知是对是错的脚步,只想着快再快一点。认为什么出生?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辩驳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四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一想,一切都安心多了,既然死神一定会在某时刻等你,那么为什么不想想怎么活的问题呢?这不是一个在瞬间就能想透的问题,就像味觉一样,味道是难以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感情和意蕴。

  人在低谷时会陷入一个怪圈,就像中了魔一样,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自己更可怜的了,这时周围的人一切举动在自己看来都是多余而恶劣的。他们要是没有去安慰你,时刻守护你,你会认为他们抛弃了你,甚至他们不配他们在你心里的位置;若他们小心翼翼伺候你,你会认为他们太多余,自己根本不需要他们这样做,他们伤害了你的自尊,没有给你足够的恢复空间。其实往往这时候,你身边爱着你的人要比你更痛苦,他们不能阻止你去做让他们痛心的事,因为那时你发泄情绪的方式,同时他们无法预知你在发泄时会遭受什么,所以他们只能做最坏的准备:时刻准备着承担任何你遭到的坏事。而在此时你是无暇理会的,因为你已够痛苦,体会不到你的不幸在他们那里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他们注定要活得痛苦,你也许会在某一天醒悟,或早或晚,也许他们会和你一起分享这喜悦,也许不会。史先生的母亲在他成功时已离世,地坛上他儿子走过的车印后都不会再有一个母亲的脚步,为什么她不再多活两年?为什么他在儿子快撞开一条路时却熬不住了?莫非她来到这世上只是替他儿子担忧而不分担一丝快乐?上帝是令人人厌恶的,但他也是明智的。这位母亲心里太苦了,上帝就召她回去。

  请善待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是你来到这世上的有缘人。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后感04-19

我与地坛读后感08-17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10-20

《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33篇)07-06

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35篇)06-24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07-14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09-23

《我与地坛》读后感(15篇)09-12

读《我与地坛》有感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