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有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目送》有感

读《目送》有感
更新时间:2022-12-21 18:04:02
  • 相关推荐
读《目送》有感通用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目送》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目送》有感1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6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

  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最好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唯一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

读《目送》有感2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我的父母已过五十岁,也变渐渐苍老了。一篇文章这样说道:如果你的父母吃东西的口味变淡了或变咸了,吃饭时总是吞吞吐吐,慢悠悠的;走路时脚步似乎抬不起来似的,走的比蜗牛还慢,若你叫她快点走,但是她已做不到了;一天中,父母好像总在看电视,若无其事的看,津津有味的看,却不愿意出去散步;你大声叫道她:妈!可是她失踪很迟钝,仿佛听不到。如果你疑惑,请不要责怪他们,因为他们老了......

  小时候,我总是喊着“妈妈!”,“妈妈!”在那时候,我想,我长大以后肯定会永远这样叫妈妈,而不是妈。但是现在长大后,不知为什么,心中便渐渐浮现了“妈”这个字,或许是太幼稚了,所以改口,又或许是妈妈老了。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也许自己的儿女对父母漠漠关心,但其实父母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陪伴,哪怕是一小会儿,也安心得多。有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说“你怎么这么慢啊,老太婆。”但哪怕是一句小小的怨言,在常人看来会有点生气,但是父母缺为这句话而开心,便笑起来。她已经没有意识再去判断这句话是好是坏,只觉得子女这样说道很开心。可见我们平常不多与父母说说话。

  其实我常常会发现,相对朋友而言,我们对父母很不耐烦,总是牢骚道,其实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是极其少的,回头想想,我对爸爸妈妈的态度实在是恶劣,后来会渐渐发现,越亲的人就越伤害得深。但是为什么呢?我们是否应该改过自新,多找时间陪父母,用短暂的时光陪他们走完幸福的旅程。尽管有时她会凶两句,但是请不要在意。他们是爱你的,是永远比你当成自己的生命的人。

  我会好好爱你们的。

读《目送》有感3

  《目送》让我认识了龙应台。与其说她是一名作家,我觉得她更像一个女侠。女侠绕过江山错落,识得人间烟火,在这寡淡的世上深情地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女侠与生俱来的气质,那已经浸透到骨子里的刚猛爽快在73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对于龙应台的一段话,我印象很深刻。她说:“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她好像在诉说:我们的关系平凡,但是我还是想与你携手共进。目光所到之处,十里春风都不如你。

  如果有人再向我提起《目送》,那我一定会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与父亲在火车站告别,他的目光追随着父亲的背影,佝偻的身子,满头的白发,迟缓的脚步,深沉的爱。那是一个年迈又孤独的灵魂,但是岁月无情,人有情。如果有下次,不要只给我留下一个背影,我需要一个迟来的拥抱。在《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亲送到工作单位的女儿,又是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才是每个人平淡无奇生命中最美好的意外。龙女侠披星戴月,一生轰轰烈烈,但在亲人面前,目光所剩的都是温柔。她把对外界的警惕放下,把世俗的目光放低,尽量用笨拙的爱拥抱他们以温暖。当我在目送你离去时,你可不可以回头给我一个拥抱,压低声音在我耳边悄悄地说,“等我回来。”我想,只要你给的一个拥抱,你给的一句叮嘱,只要是你,我都会觉得这一刻我的勇敢和老去都值得。

  《背影》是两代人之间的故事,那《目送》则是三代人间的感动。欣慰、感动、幸福,又或者是失落、不舍、担心。我们本就是沧海中的一粟,一路走来说不出有多辛苦,但因为有你,我一定会认真地活着;为了你,我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时的龙女侠已经四十岁了,她还能让父亲牵着她的手过马路,她还总有各种办法让不安的母亲安静下来。一世骄傲的父亲在女儿面前戒掉一身戾气,一世爱美的母亲在女儿面前笑靥如花似心怀悸动的少女。龙女侠仿佛哄孩子般顺从他们,他在表明:你可要牵紧我的手别走丢了哦!或许,每个人在父母面前永远都不会长大吧,我们也许遗传到了父母的孩子气。

  那一天,龙女侠想要握住儿子的手,却被拒绝了。理由是儿子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她用十八年时间养育成人的少年终究还是远离了她,她很快便把眼里的失落埋了下去,没关系,你在我眼里就是人间的四月天。尽管如此,她仍站在人来人往的马路上泪流不止。当今,仍有很多人做不到且行且珍惜,因为年少无知体会不到父母内心的空旷和荒凉。你看,今天风和日丽,微风和煦,阳光正好,你想不想和爸妈一起散个步?

  因为这辈子能有你,和你有亲密的关系,所以我知道这一定是跨越千年的美丽。如果即将挥手告别,记住:勿留背影。

读《目送》有感4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才发现她老了。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鄙夷她像个小孩。

  她看着我,微笑了。因为我们谈论爱情。

  我与龙应台或许就是拿着相同的车票的人,她在车头,我在车尾,我们欣赏着同一片风景,同样,大片的麦田,所以她的语言,才会勾起我对每一朵花的回忆,每一株草的回忆——

  眼神总是似曾相识。不久前的旅行,去苏州,我望着母亲的背景,弯曲的背脊,深厚的妆容依旧掩不住她暗淡的眼睛。第二天清晨,母亲便说腰疼,拧巴着脸,扶着腰,我站在酒店门口,也不敢迈进去,只见一双手拽着我走,回头,她的背影蜷缩着身子,像一只受伤的刺猬,那一般宽大的睡衣,松松垮垮地挂在她身上,露出凹凸不平的骨骼,深情地望着我。突然想到了那句“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难能可贵的是我看见了母亲目送我的目光,我竟难以想象我会往回走,走着同一段路,走着不同的心情,我相信华飞他也会如此。

  连言语都那么惊人相似。“朱柳妍,你说这个是什么吃得呀?”酒店的自助早餐让母亲亢奋地晃到我身边,她天生的亮嗓,引来了目光,她却俨然不知,真真像个小孩子一样,用手指捏了捏饼干,顿时,奇怪而又鄙夷的目光袭来。“你不要动它那。”“有什么关系呀?”我白了白眼,绕开她,三步并作两步走向别处。我猛然想起,《十七岁》中华飞也会怪他的母亲“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我停下了脚步,发现我与华飞一样,一样长大了,嫌母亲丢脸,却不明白母亲的心,不明白母亲的感受。

  还有谈论爱情时,我俩骑着双人自行车漫步在岛屿上,右边是母亲,左边是大山大海大片的天空。也便如此,嘴里不觉冒出“以后我跟自己的老公也来这。”妈妈瞪大眼睛,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开玩笑而已。”她静默几秒问我:“以后女儿想找什么样的老公呀?”“又高又帅又有钱的,传说中的高富帅。”我摆了摆手臂,大声的笑,她也跟着笑。我脑海中浮现《爱情》中华飞小声地回复:“妈,拜托,我才十七岁,不要教我这么多黑暗好不好?德文老师跟你一样,都不相信爱情,我才十七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我渐渐明白,龙应台和母亲一样,不舍着她的儿女,她曾经幸福的所有来源。

  我才明白,才知道,我与母亲或华安与龙应台,发生了多少事,经历了多少人。当我去看、去听,我想回报万千事物,我想感慨万千生命,我想拥抱曾经的回忆。有太多的回味、后悔,思念,都在这本书像放电影,一丝一点地想起。

  于此不能的,我们用相同的车票,回程过往,才有如此之爱,才有如此之反悔,我难以想象生命与生活,赋予我多少感情。

读《目送》有感5

  很久以前就读过《目送》,那时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我以为是一个男作家,完全没有女性特点,其中“龙”这个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当看完《孩子你慢慢来》时,颠覆我对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测,这细腻的文笔所书写的情感,证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龙应台所在孩子面前展现的爱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当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样做孩子亲密无间的朋友。

  因为对龙应台的喜爱,买下了《目送》这本书,第一次翻开时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离家许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眼泪慢慢地流了下来,心底莫名的情绪被触动,不知是因为想念还是这段话对亲情说得透彻。上了大学后流传着一句话,作为外地学子你会发现考了十几年的试就是为了离开家,初看我觉得有些诙谐,细想来却越发觉得伤感,我来上学时妈妈就是在车站目送我的背影离开。我有些讨厌这样犀利的龙应台,她将她认为的父女母子关系这样赤裸裸的写了出来,我抗拒这样的解释,却无法辩驳,心里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这也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作者不再有温柔母亲的形象,她是一个作者,一个有思想的作者,一个理性的作者,一个手诛笔伐的作者。

  越读这本书就觉得龙应台真的是很适合她的名字,叙事绘景时也许还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总被那么一段话戳破而让心颤动,心在流血却没有办法与之抗争。《为谁》中安德烈嫌弃妈妈煮的泡面,带着妈妈去买菜,教妈妈做菜。正在为安德烈如此孝顺感动时,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驳妈妈的话“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让刚刚的感动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总希望龙应台回复儿子点什么,翻来翻去之后确定真正的结束了,作为一个母亲又能说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将把自己抛弃,让自己安顿好自己,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会离开妈妈的身边,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现在年轻人总是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帮我们了,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努力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来二十多年,经历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了。平时人们很避讳说到病和死,特别是父母姊妹身边最最亲密的人,逃避着逃避着,成了坚信身边的人不会离自己而去。龙应台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在你渐渐老去的过程中,身边终将有人离你而去,你只能无可奈何接受整个过程。

  《俱乐部》中“爱生”俱乐部的成员详细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状况一一列举,然后会员们互相执行。残忍的俱乐部,何尝不是对将逝之人的尊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边缘,一次次医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费尽全力的将他救回,割开气管装上呼吸机,张不开嘴挂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渐渐身上有了味道,还每天被病痛折磨着,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痛。我们都会说这些子女是孝顺的,比那些抛弃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这孝顺折磨着老人,让他们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对病和死的不接受。经历过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几天几个月也许显得并没有什么不同,质量远远要比长度要重要,用医疗措施减少痛苦,带着生命的美好走向终点,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着走向终点好的多。亲人间的爱,让人们对生命心生留恋,也是亲人的爱抛弃将逝之人的尊严只为了呼吸机上的跳动。当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为能力,靠着机器活着,直到在一次次的手术后再也看不出人样,死也就没有了尊严。

  这本书的作者是理性的,没经历过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样子,会做出什么抉择。但现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没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让人痛苦。

读《目送》有感6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的脚步终于近了,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寒暑假和平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寒暑假才回家的我来说,每次都期望很大。

  独自坐在窗前,望向远方,寒假已过一半,在少有的闲暇时光,饮一杯茶,重温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带着我不一样的视角和心情重读这本书,第一次还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读龙应台的文章,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让我体会到这是一本爱之书,更是一本生命之书。

  小学、初中、高中习惯了父母为我安排好一切,替我做选择,自认为没有青春叛逆期的我自己做了一个从小到大觉得最大的一个决定――高考的志愿。其实也算不上自己做的决定,因为从开始父母就希望我从事金融行业,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样的职业,想要去哪里,没有所谓的梦想,感到人生的路没有方向。准确的说,是因为报考的时候他们没有让我成为什么,而是问我我想成为什么。或许以前是因为不知道父母的这份独特的爱吧!我喜欢冒险,喜欢特别的东西,不喜欢一成不变的职业,因为觉得人生很短暂,应该做一些有自己想法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离家很远的学校西安,选择了当时在我心中不讨厌的建筑学。大学,或许真的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至少现在的我这样浅显的认为。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段在书中的话,我一直都很喜欢,同时也深有感触。每次离开家去学校,父亲都要目送我的离开,父亲望着我的背影渐行渐远,或许和我望着他的身影在车站站台渐行渐远是一样的心情吧!就像李健的《车站》歌中的歌词一样,“天色暗了下来,人们开始了等待,我想起多年以前,像今天的画面,以为告别还会再见……”

  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离开家开始我的住校生活,第一次自己做了人生中重要的决定……太多的第一次,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吧。远离的父母每日的叮咛嘱咐,是不习惯的,原以为我逃离了父母,却不知自己的心早已和父母在一起,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父母,依赖和他们的美好却又短暂的时光。这一生这么长,有那么的短暂。多年后的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庭,慢慢变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时候,现在我只希望父母不要变老,小时候,你们把我养大,现在长大了希望我可以用我余下的时光被你们慢慢变老。每次寒暑假都会去姥姥家,因为父母工作把我放在姥姥家照看,小时候的有些记忆其实有时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尽管记忆的碎片不多,但足以让我放大回忆起姥姥姥爷爱我的每一个瞬间。

  世界那么大,可是我还是想家!

读《目送》有感7

  假期读了龙应台的《目送》,书中写尽了作为女儿、母亲、姐妹的她与自己的父亲,儿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离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着人情的浓淡,一次次的目送讲述了多少沧桑巨变。

  新学期伊始,我和爸爸离开了我们一直生活的营口,来到了大连。爸爸来这里工作,而我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突然的离别让我感到兴奋和恐惧,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摆脱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恐惧的是我面临的陌生环境常常让我感到离开了母亲的孤独。

  曾几何时,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长不大的小小鸟,可是现在我要一个人来面对以前从来不用费心的日常生活,尽管还有爸爸,可他是个工作狂,忙的时候常常自己的顾不得吃饭。

  临行前妈妈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该带走的东西,但我们踏上月台,例行挥挥手的一刹那,满载着行将远行的兴奋的我突然发现母亲眼角的泪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还是我太不在意了,我还没有能力去体会她此时此刻的感受。当列车渐行渐远,我依稀能感觉到妈妈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风中,列车,也许是我的身影,像一块吸力巨大磁铁,牵引着她的目光,就那样,她会一直望着远方。

  这种经历让我想起《目送》一书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作者的儿子安德烈,他在妈妈心目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从小对母亲的依赖,“直到学校门口也不肯松开紧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头,与我四目相对,跨越一切。”可是当他一天天长大,渐渐对母亲不解,不屑,甚至反感,当他终于有一天远赴异国求学,临上飞机之前,“我们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够到他的胸口,很明显,他在极力忍受着这种告别”“在他等待检查护照的过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这次,他没有,他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自动门‘咻’地关闭了,再开门时,人影全无,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样伫立,静默着……”

  仔细想想,我和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我没有象安德烈那样对母亲“抵触”,但我以后不会吗?我永远不会吗?我不敢答应自己虽然我现在每天都乐此不疲第和妈妈电话汇报、滔滔不绝讲我的新生活,但我会不会有一天面对着她却默默无言吗?我不敢肯定。

  时常想起和妈妈一起在超市里推着购物车,看到我中意的东西,无论多么贵妈妈都会捡到篮子里,而有一次她选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饼干,我竟然说“妈妈,这种口味的饼干最难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只对那些被我吃腻了而丢到一边的食品感兴趣,而且那样津津有味。

  当年的妈妈身后的跟屁虫现在已经自己单飞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样经历着无数次的彼此的目送,当她过来陪我度过每个周末返回营口,当我每次从营口返回大连,看着列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在变老,而我,在长大。

  没错,就象龙应台在书中所写:“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的缘分是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在小路的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处,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8

  曾经痴迷于虚构的浪漫主义小说,以为只有脱离了现实的情节才能营造出洗尽铅华的美;曾经专注于光怪陆离的广袤世界,以为只有在乱花迷人眼的地方才能觅到一处旷世的风景。直到这个仲夏,掀开龙应台的《目送》,感觉到周遭美好情感的所在,震撼于人心的柔软与馨香,才发现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美。正如书中的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送》记叙了龙应台人在中年的所闻所感,她一改素来犀利的文笔,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世间的悲欢冷暖。

  她所处的恰是一个面临巨变和别离的矛盾时期:父母容颜渐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做子女的措手不及、无力挽留;儿女的步伐日益稳健,逐渐从她这一代人手中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踏上人生的主干道;同学会上,曾经的同窗如今也都为经营事业和家庭而劳碌奔波……这角色的转换之间,有轻松和释然,也有牵挂和顾虑。而龙应台没有过分沉溺在情绪的漩涡中,她选择了这样一种诗意的方式送别亲友——用一支笔和一台相机,去定格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为亲友做一次心灵的目送仪式。翻阅《目送》,没有丝毫的矫情和说教,有的是作者的满腔柔情,让人更觉是在读一位老友的书信,坦率得令人心碎。 书中有一句话令人动容:“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不论亲人还是朋友,有时因为生离死别、事业前程的牵绊,情谊便成为了串联着相逢和别离的丝线,注定了他们只能陪你一程。很多时候,所谓的长相厮守不过是泡沫,虽透亮莹润,却经不起触碰。因此,送别成了人生的必修课。古人的相送常是极富文采和诗意的,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喟叹,有“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凄清,也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劝慰……我们没有吟诗作对的雅致和才气,惟有驻足目送,算是对携手的记忆作一个完美的绾结,也是对新的心路历程的开启。 将书重重地扣上,记忆里却掀起了落寞和懊悔的巨浪,才知道自己依旧在为一年前的那次别离而耿耿于怀。六年的相伴,我们一起跨过学习上的一道道关隘,一起面对毕业考的洗礼。尽管我们知道离别本是学业生涯的剧本里固有的情节,但是当最后的钟声敲响,我们揣着毕业证书步出校门的一刻,心中却没有预想的坦然,失意和怅惘向我们袭来。

  只是,这本该是记忆里浓墨重彩的送别仪式,竟被青春的自尊演绎成一片空白,最终不了了之。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勇敢坦然地面对别离,不再错过每一次相送。 离别,是一段生命轨迹的终结,也是美好回忆中的小小缺憾。但是,因为有了这一片段,我们才会倍加珍爱现在的拥有,才会了怜取眼前人;同时,我们才把每一次目送当作心灵的成长仪式,坦然地把送别看作人生的必修课。回眸那走过的印刻着履迹的小道,送走的记忆凋落成满地落英,装点着那些逝去的流年,我们站在原地,目送着它们蜿蜒到天涯尽头。

读《目送》有感9

  《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书中,作者写父亲的死亡、母亲的衰老和失智;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写兄弟携手共行,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写自己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个人的走路、赏树、观鸟、拍照、生活等。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从陪着年迈母亲如带着女儿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构成《目送》华章的部分,也就是写自己父母的那些——"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所包含的篇章,父母,是长辈,但是大家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过了一定年龄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辈。文中无论是《雨儿》中所叙述的每天跟妈妈通一次电话、给妈妈耐心解释自己就是她的女儿、去看望妈妈陪她睡陪她聊天,带妈妈泡温泉、给妈妈拍照,还是《明白》里面记录的那张红色的的"银行证明",墙壁上的大字报,还是《散步》里帮妈妈穿上最暖和的衣服、牵着妈妈的手进行的那场凌晨的散步等等,这一切,都是作者奉送给自己父母的浓浓的慈和孝。另一方面,作者通过《目送》中孩子上小学那天,看着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的背影,通过《母亲节》里儿子送给母亲的节日礼物——一段母亲对儿子一番冗长却极尽重复的关心的对话等,无一不体现着母亲对儿女那份倾其所有的关切之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目送》表达了对于生命,面对孩子的成长,父母的远去,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且行且珍惜而已。读的过程总有想流泪,想立马拿起电话跟也已逐年老去的父母多说一些话的冲动,心中被不舍和无奈充斥着,更多还是愧从中来。我还未生儿育女,但父母却是一天天在衰老,他们虽尚没有作者笔下母亲的老年痴呆症状,却疾病缠身,身体每年况下,而我也没有作者笔下为年迈父母奉送的点点滴滴的慈与孝。甚至曾几何时,也如《母亲节》中的儿子一般,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对于过多关切的眼神和询问的话语总以不耐烦的神情挡回,超过5分钟的电话问候,就赶紧搬出"工作""事多"等让他们无法对抗的理由来止住关爱。读完目送,从未去设想过亲情正在远去,熟悉的家若没了最亲的人是何感受,不懂珍惜、不知细细奉送和回报父母关爱的我,满心悔疚!《论语》有云,于父母的孝是唯其疾之忧;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于父母的孝顺不能只是养,要尊敬,要关心其疾病,病痛;而自身还要无危,无病,即子女不让父母担忧,让自己无病痛也是一种孝。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光阴短暂,趁离去的背影还未走得太远,时刻记得为人子女该尽的心力——父母养我长大,我陪他们变老。

读《目送》有感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的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句句入骨的文字,是作者龙应台在《目送》中最发人深省的着笔。这本书倾注了太多感情,如封面所介绍地: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双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安静地读完这本书后,忆起了龙应台母亲一肩挑起油米柴盐的事,写她的父亲时,七个连环发“我不知道……”,四次提“我们记得……”道出了女儿对父亲如何度过那段孤寒艰涩的漫漫长日的疑惑,道出女儿对父亲如何教育孩子堂正做人、对爱人患难情深、对友人不吝支援等等了记于心。她从父亲的眼中悟出:父亲的爱,没有条件,没有尽头。

  眼前的文字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我觉得父亲的言行举止像一道光,它可能不同于母亲温柔地在你身旁为你掌灯,更多地是默默地照亮着你,于成长路上,于心里。

  我们隐约的知道,父母对小孩的教育对孩子思想培养以及成长路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龙应台说人生本来就是旅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是一场旅行,感谢沿途遇见的风景和你。是啊,大大小小的爱,不管有着百般念想不舍,终究要启程出发,而你能带走亦或是留下的,是那道无形的光,让你有足够勇气踏步向前的光。而留下的人,是静立于门前追逐你远去的目光。

  这让我想起我初来珠海是父亲送我到车站,母亲立于门前目光追逐着我,而父亲于车窗外面徘徊,我深知出发,意味着责任。我不敢回头看父母依依不舍又担忧的眼神,然而他们也在期待我的回头吧,像龙应台期待儿子回头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想他们都很失落吧!

  我们身为子女,时常会忽略至亲的感受,若不是读此书,也许我会、毫无意识。书中的龙应台,年轻时的她拒绝过马路时父亲伸过来的手,而她也遭到年轻儿子的拒绝,她只能止不住的流眼泪。

  我希望我们不是在为人父母后,待孩子同样有你对父母的举动才觉悟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敞开心扉接受父母的爱。愿我们长大后,愿父母年老时,陪伴在父母身旁,哪怕他们记不住你了,哪怕他们像个懵懂的孩子,哪怕他们失去自理能力……子女也不该避之弃之。

  “不必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追,我们追的是时间,让我们来一场角色对调,就这样温柔耐心地爱着父母,愿时间能善待,让孩陪伴尽孝成。

读《目送》有感11

  第一次在书店见到这本书,就被它大气内敛的外观吸引了。看到书面的书夹用黑色线条画了一个妇女送孩子的背影,让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翻开书的第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我想这本书应该充满了亲情与温暖。这本书共七十三篇散文,写儿子的离,父亲的逝,母亲的老,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书中充满了美丽,忧伤与爱!《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让我感触最深,可能是这本书里我理解最透彻的一篇了。其中一个场景:她的爸爸用廉价小货车送她去大学报道,而她爸爸并没有送作者到正门口,只是送到了一个侧门的窄巷边,在临走时,爸爸向作者道歉说:“女儿,爸爸觉得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看到这我的脑中似乎浮现了一个被生活所磨砺的老人因为怕孩子会丢脸而懊恼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软的地方好像被击中了——酸酸涩涩,不是特别疼,但让我有点呼吸困难。

  从这个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妇女,在她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的年华都给了我们,每次外出时看着她发着带有错别字的关心短信,我的`心中总蔓延着一种如藤蔓紧绕般的幸福。我跟她的一张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着,而她的背靠着我,当时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时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样,把自己有些驼了的背毫无保留的靠着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书中她看着她儿子华安离开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恋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们走,让他们自己在伤痕挫折中长大。“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或许以现在的我理解不了这本书的内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经受过人生对我的磨练之后,再回到看这本书,我想我就会明白:“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说。

  ” 学校:南京市十四中 班级:高一三班 姓名:卢苇 指导老师:鲍珮珍

读《目送》有感12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送》

  这世间的风景,没看多少,却“采下”不少。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前,我感到一种美的“逼迫”,即稍纵,即逝......

  《目送》的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空虚,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儿女的渐渐长大,父母的慢慢老去,早已无力抓住那念想,儿女终究会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

  人影错杂,往往穿梭在不同的、纷乱的人群里,不断回头张望,却早已回不到原点,看不清走过的路。

  渐渐明白,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

  穿越了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也找不到原来的站点,静静的等待着,地面出现来时的脚印......

  不小心,不小心的路过,却让我目睹了父亲、母亲的老,不用说,他们为我,渐渐的老去......

  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倒映光下的背影决然的告诉我:"不必念,我们都很好。“

  也许,我真的准备要踏上属于自己的路,毅然决然地,告诉自己不要回头......

  也许,就是这样,今生的缘分,今生续,不待明日,只恐物是人非事事休。

  早晚有一天,必然会接受不想接受的东西,

  也许,有些路,就只有自己一个人走......

读《目送》有感13

  今天有幸读了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这段文字意蕴深厚,我读后感悟万千。

  文字从送华安上小学开始娓娓叙述。

  华安上学时,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我与华安的视线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隔空交会。

  华安十六岁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机场送别等候护照检验时,我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即刻闪入一扇门,消失前却一次都没有回头一瞥。

  华安二十一岁上大学。同路时也不愿搭我的车,同车时他的世界也是一扇紧闭的门。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

  这些让文中的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是啊,这一次次的目送,虽没有豪壮的言辞,却包含关切,极其触动我的心灵。字里行间透出的都是浓浓的父女母子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是父母对儿女深深牵挂的万般不舍,是儿女对父母至真至纯爱恋的体现。别亦难,离更难。爱吾所爱,好好珍惜当下尚且拥有的爱,切莫待离别时来不及爱!

读《目送》有感14

  9月是开学季,为了第一天的幼儿园开学,用半年的时间亲子陪读绘本,不成熟的妈妈与稚嫩的女儿总是在绘本故事中憧憬这一天的到来。9月1日那天我们开开心心地走到门口,一路说笑,我以为这一切就这么顺利。当老师真正从手里接过孩子牵着她走进学校,我望着她的背影,挂在脸上的是微笑,涌上心来的酸楚。

  我总安慰自己: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她手上系了一根线,她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人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处总有这么熟悉的一幕,每次回姥姥家,临别的时候总会看见姥姥一脸不舍的神情,那时的我总觉得姥姥从屋里送到门外又送到路口好麻烦。内心会想,过段时间我就会回来,送这么远干什么。如今慢慢地明白深爱你的人会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我千万次的回头,姥姥还会一直目送着我离开,哪怕我已经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当我们渐渐长大,做儿女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我们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目送》中经典: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目送》有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作品,书里73篇散文汇聚了作者生活的点滴和领悟,从儿子的疏远,母亲痴呆,父亲的死,朋友的诉说与陪伴到新知识的领悟,母亲节的礼物。这是一本关于亲情,别离,衰老,失神的书。

  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目送”,当时,龙应台去机场送16岁的儿子华安出国去做交换生,当她落泪与即将分别的儿子拥抱时,她知道儿子华安只想快点离开母亲的怀抱,因为这使他难堪。这场景让作者记起自己的父亲,当作者拿到大学教授执照时,父亲送她到大门前,很决就走了,因为父亲觉得自己的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怕她难堪。可是在她心中父亲的车是世界上最贵的车。是的,谁能说出目送时的感觉,总也希望,今生今世,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

  每天早上我上学,妈妈也是目送着我的背影,进了学校的门,换成我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谁也不说出自己的感受,努力挤出笑容,很开心的样子。

  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指向别离。妈妈总是笑着看着我和姐姐走出她的视线,期盼着我们快点长大。

  目送,渐行渐远,是件平常的事,勾起的却是不平静的心情,一次次的目送,一次次的失神和心痛,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如果,记忆是一条直路,没有拐弯和分叉,或许,我就能看到离我越来越远的她了吧。

【读《目送》有感】相关文章:

读《目送》有感11-29

读《目送》有感12-21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09-25

读《目送》有感15篇02-09

读《目送》有感(15篇)08-27

读《目送》有感(精选15篇)12-21

读《目送》有感汇编15篇08-30

读《目送》有感(通用37篇)08-10

读《目送》有感合集15篇10-27

读《目送》有感(汇编15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