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02 09:24:07
  • 相关推荐
论语读后感【荐】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论语读后感2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片酬,后来就成了《论语》。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帝开始,尊儒学为统治思想,《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专业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让心灵得到一次洗涤,不,应该用一次升华。孔子的《论语》很少由长篇大论,每一则都很简练。因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就是最好的叙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比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像一位智慧老人,给我指引人生。在处世方面,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交友需要谨慎。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子曰:“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让我明白志向重要。

  《论语》的真谛就是教我们过上心灵的那种生活。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我想用它来洗涤心灵,修身养性跟更好罢了。

论语读后感3

  于丹教授讲到天地人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神于天,圣于地”。一个人不仅要有一双翅膀可以向天空飞去,也要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现实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于天,那就是空想主义,不切实际地做事情,觉得轻飘飘。只是埋头看着脚下的土地而没有远大的志向也会只停留在蜗牛的小躯壳中。正如于丹所讲的眼睛的功能一样。人的视线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远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内心深处窥探,感受心灵的准则。真正的眼界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

  诸葛亮的眼界应该说够广阔吧,他料到曹操当时仍有活路,便让关羽做个人情。不管此事虚实,但从其他战例也可证明他宽阔的眼界。然而,马有失蹄,诸葛亮也有失误。因为对马谡(sù)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后悔不已。

  古人总说,天时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归结起来就是命。很多人认为命是很玄乎的东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个人觉得命运是每一天的积累。比如高考的那几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错。算命先生说,这是他或她命中注定会复读。可我觉得,是这个人平时的积累。平时,不注重身体素质,高考来了,一紧张就将储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归结为命,那只是一种借口,一种失败者无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点一点的积累。就像盖宫殿,一块砖头是不够的。它需要很多砖头,需要用汗水去搅拌泥水,用信念做为夯基。当热也需要朋友的帮忙。

  讲到朋友,我就想起可爱的舍友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说过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我想她们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质期的,过一阵子就会慢慢变得不新鲜。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该留的总会留下。人与人相处必定存在摩擦,没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长久的。时光总会带走一些东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东西是会沉定在心中的某一个角落里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倾诉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丝亲吻着大地,那么难舍难分……

  言语的力量比武器更强,有时它的杀伤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于言”。正是这个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扫卫生,我无形之中中了一枪,只觉得开始皱起眉,撅起嘴。这说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说明有人的言语不当。“

论语读后感4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就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说:“怎样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孔子说:“要有鲁国大夫臧武仲的智慧,有鲁国大夫孟公绰的不贪心,有鲁国大夫卞庄子的勇敢,有冉求的多才多艺,然后,在用礼乐加以规范才能臻于完美,成为一个完人,否则可能走向反面。”子路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孔子说:“见到财利就想一想这个利益是正义的还是不正义的,在危急关头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长久处在显赫的位置上不忘以往的诺言,也能算完美的人了。”

  本章谈的是人格完善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少欲望、勇敢坚定、多才多艺,而且还要在礼的约束下、乐的修饰中完善言行。退一步讲,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在利益面前考虑该不该取,符合道义者取,不符合道义者不取;有完善人格的人,在危急关头要有献身精神,也就是“见危授命”;有完善人格的人,才能在“长久地处在显赫的位置上”时还“不忘记平日的诺言”。

  如果是这样给子心宝贝讲的话,她肯定听不懂也不爱听,于是我只好又采取了顺毛捋的赏识式的教学方法,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先要有臧武仲一样的聪明智慧”。首先,我问子心:“丫丫你是不是也跟臧武仲一样的聪明智慧呀?”丫丫点点头,妈妈接着夸——恩,对了,丫丫也有聪明的一面,比如说,20xx年11月29日晚上外面在下雪,妈妈和丫丫没有出去玩,我们两个就在家里玩游戏,拿两杯温水,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块冰糖,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勺白砂糖,丫丫用勺子在每一个杯子里搅拌了几下,观察了一会,妈妈提问:“哪个杯子里的糖先溶化了”,丫丫说:“白砂糖”,妈妈问:“问什么白砂糖先溶化了呀?”丫丫回答:“因为冰糖太大了,白砂糖小。”一次普通的实验,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调动孩子运用现有语言来描述物理变化的积极性,妈妈接着说:“瞧,我们丫丫说的多么准确啊,这不正好说明了丫丫也跟臧武仲一样的聪明智慧吗?我们的小丫丫离完美的人又近了一步啊!”小家伙听完以后很开心,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论语读后感5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读《论语》,让我进一步了解孔子。

  在读《论语》中,令我体会最深的两个方面:一是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二是孔子的思想修养。这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以及如何处事待人。

  孔子在学习方面的很多言论给我很多启发。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思考与学习应相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导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更好的提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应做到“学而不厌”。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令我敬佩。

  学海无涯,只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才是智者,因为他们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更好地查漏补缺,从而进一步做到“敏而好学”。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下,我们还要做到时常积累点滴零碎知识,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上,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才能积少成多,最后拥有庞大的实力,摘到成功的圣果。

  孔子提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孝。孝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最重要的便是孝。子曰:“父在,观其意;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作为子女应该体谅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学着替父母分忧,尽全力做到令父母满意。

  孔子在待人处事中做到了“仁”。如“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学习礼乐才有意义。在“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都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主张,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

  孔子身为大思想家,教育家,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了众多人的钦佩,但他仍是有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胸怀,主张”仁“的学说。我想,这也许就是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之一吧!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6

  在开篇之前请允许我小小自豪一下,我来自圣贤之乡——曲阜。所以《论语》对我的影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根深蒂固。而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的时候,总是自豪的说:我家有孔子,从小读《论语》,然后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小时候,经常听刚上小学的哥哥诵读这句圣言,我也跟着诵读,儿时并不知其中含义,只是觉得朗朗上口,说白了就像一句儿歌。等上学才知道其中的含义,却又是觉得毫无道理:为什么我学会的东西,还要回头看,岂不是浪费时间?一直到高考复习,一遍遍的复习知识点,才慢慢懂得: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总是追求速度效率,却往往只是走马观花,而当我们再回首这一路的风景,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任何事件都有两面性,取优舍短是典型的唯物辩证法思维,而对于此处圣言,却难以找到说服我们不去学而时习之的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理简单,要做到不易,需沉心忌躁,方可取!

  活在当下,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身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医学知识更是浩瀚无边,边学习边工作更是我们的日常。很幸运能在今年有机会学习《学习强国》,在历时xx个月的学习时间中,我更是深刻理解到《论语》的重要性。当下学习都是通过手机APP学习,没有了书本笔记,更是让许多知识水过地皮湿。想要更好的学习,更要好好的去复习观看过的视频及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大脑更好的吸收消化这些知识营养。时代是发展的,科技是进步的,医学同样如此,我们在医学的浩瀚大海中捕鱼,更要学而时习之,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下药如神助,为医院为社会作出贡献!

  杨伯峻解释道:学习到的知识要运用到实践中。想来也是真理,时至以"实干兴邦"的名义予以诠释再好不过。医务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后期学习到的知识,纸上谈兵终是无用功,把所学之术应用到实践中才是正道。理论推动实践,实践总结理论,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是船体,习是扬帆,学而时习之,方可在浩瀚学海,乘风破浪!

论语读后感7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到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8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读后感《《论语译注》读后感800字》。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9

  合于天道,即是最好的与天地神祇相通,天地鬼神自然庇佑。祷尔于上下神祇,只不过是低端做法了。中国古人对神的建构,是基于人为主体的,神格服从人格。所以神祇降福,不是依据人对神的迷信、供养,神格可以被理解,不是暴戾无常的。关于中华文明中鬼神观念的话题,在7.21已经聊过,此处不再赘述。人与神之间互认的价值在德性上体现。“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以死生祸福疾病穷通,不是隐秘的力量所至,实则是人自已德性行为所致。所以孟子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遇到困难,求助鬼神,这是心力不足,志向不坚之人常做的事。子路登堂而未入于室,张居正说:“盖疾病行祷虽弟子事师迫切之至情,然不达于人鬼之理,机电溺于祸福之说,惑亦甚矣。”。有诸?是指请祷之事,是否有古圣贤同类事件的依据。诔,是叙述死者事迹表示哀悼的文章。古人注中,有认为诔当为讄。讄,指古人行善积德,以文求神佛保佑、降福的仪式。孔子所尊崇的先贤,除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之外,大概是周公了。因周公建礼作乐之功,辅弼周王之忠义,以至于常常梦见周公。《尚书金滕》却记载了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的祈祷,愿以身代武王去死的故事。周公祈文,以自已多才多艺,请以自已代替武王去死,而到另一个世界更好侍奉先祖,没多久武王病就好了。这或许是与汤武从天受命,以革命的形式获得政权,同最理想的受命于人,从禅让获得政权不同,文化建构尚未健全,而心理上有巨大压力所致。

  子路请祷的思维,是以世俗福祸为念,忏悔改过,以祈避凶趋吉。以此思维,迁善改过,鬼神见之而喜,赐福于人。孔子迁善改过,博施济众,岂不比以祸福为念头而产生的悔过之心,可谓是祷之久矣。加之夫子行道,个人祸福也无法影响行道之决心,祷之无所增益。

  另,夫子于人世间行道,人世间的秩序不宜过多引入怪力乱神之说,所以以此教弟子世人。

  夫子敬鬼神而远之。尽人事,而安天命。所行之事,皆身体力行而求诸,不希求于他者。人有急难,常祷于天。然天自有天道,岂因尧桀而存亡。夫子尽心尽性,德合神明,若比于祷也。

论语读后感10

  我平时最喜欢喜剧,对于四大名著和历史书,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更何况去品味其中的奥秘。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要求,我极不情愿的买了一本《论语》,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应付。可是中间的某些语句,是那么的吸收我,把我引进《论语》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么的值得我去欣赏、品味,能给人频频的联想,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我当时品完后,觉得孔子和他的学生能力是那么的高超,技能是那么的炉火沌青。于是我的品味生活从这里启航:人们在当今的社会上,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休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过错,不断走向改正的道路吗?与朋友和平相处,彼此信任对方,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娄别人把一件重要的事托咐给你时,那不是对你的信任吗?你是否应该去珍惜?老师乃辛勤的园丁,毫不留情的把“水”传授给你,你不应该认真的听,一心一意地去做吗?忠的特点为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我被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错误上做的并不好,有一次,三姨给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议,我却竭力的开拓自己的错误,以后我会改正,做认真标兵,我坚信,在漫长的品书道路上,会继续掀开崭新的一页页。第二个是很短,却又很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大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的君子吗?”看来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决心,决定认真努力的学习。

  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11

  帮赵匡胤得天下的宰相赵普曾说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果真如此吗?仔细想来也不尽然。自古以来熟读《论语》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像赵普那样的宰相之才又有多少呢?不过,赵普的话也很有道理,同样是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和庞鹃的之间差距怎么会那么大呢?做为一个好学生赵普从《论语》里肯定学到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那么这本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东西呢?

  想想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了解还只限于初中课本上的几句话,真是有点儿惭愧。但要读通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确实有些困难,更不要说对他深入研究了。幸好有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虽然只是她的一家之言,但却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了解《论语》机会和途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收获很大,想法也很多。首先使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作者于丹也是位了不起的人。她的《论语心得》问世以来,既有赞誉,又有指责,仔细想来这是很正常的。这些评论越多,越说明的她的书影响大,这也是不言自明的。她从书中筛选着,比较着,分析着,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把自己对于《论语》一书的见解告诉了我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无可挑剔的。正因为孔夫子的理想太完美了,太难实现了,所以经常表现出来的就是迂腐和虚无漂渺,想让其成为人人遵守的信条太难了,以至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我们心中的乐土。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的。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认识到了孔夫子的伟大和博学。他深刻的思想、超人的见识、高尚的情怀无不令人敬佩。在两千多年前他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活体系,自我的修养、对人的态度、人的生活观价值观等等,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流露了出来,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迷人。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夫子既高尚又朴实,既完美又真实的人格。

论语读后感12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引用一位英国女心理博士的话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读到这里,颇有感触,于丹教授所提出的,正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欠缺,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种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我们是怎么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父母对于孩子过分溺爱,对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家长慌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而从没想过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还有,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怕孩子把衣服弄脏,或把屋子搞乱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甚至孩子很大了还喂孩子吃饭,我就在大街上看到一个母亲喂女儿吃馅饼,小女孩非要自己拿着吃,妈妈却怕她把馅饼弄到身上或撒到地上,偏不让她拿,这样妈妈一边喂,小女孩一边吃一边哭闹着伸手去拿馅饼。而等孩子上学以后,父母更是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碰,为的是让孩子专心致志的学习,这时候的孩子,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说实话,目前我的孩子基本如此,而且每次吃饭,饭菜端到跟前,甚至连稀饭都准备的不热不凉,说心里话,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常对孩子说,妈妈对你这么好,实际上是“害”了你,将来你到社会上,一定会不适应的,跟从小做家务的孩子比起来,你已经落后了,还不如现在就开始锻炼自己。道理都明白,但就是做不到。好在,在我家,对孩子还是非常民主和平等的,经常跟孩子探讨一些话题。

  总之,由于父母长期以来对于孩子过分的“帮助”,不仅妨碍了孩子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啃老族”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总在报刊、网络上读到国外的年轻人如何自强自立的故事,比如金凯平先生博文中提到的,患有遗传性肥胖症却在年满18岁毅然脱离父母羽翼庇护的澳洲鬼妹Rebecca,以及浪迹天涯的澳洲美女Tina的故事,都是值得我们当今父母和年轻人思考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效仿国外,当孩子18岁的时候,就把他推到社会上,毕竟我们的孩子跟外国的孩子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只是希望这种从小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意识和社会风气能够逐步建立起来,那样,离给予孩子真正成功的父母之爱也就不远了。

论语读后感1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我都会赞叹经典的中国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在路上,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教导我们虚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品质,看见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要向他学习;看见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

  如果我们没有虚心精神,自己只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听别人的意见,那我们就不会进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时间一长,你就会退步,成功的几率会越来越小,失败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你也跟一两岁小孩没什么两样了。

  这样的道理,都是《论语》这本书教给我的。《论语》这本书是一些简短的句子合成的,但这简短的句子却深含了意义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怎么去面对。但有些话,却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比如说,《论语》里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意思是,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还坚持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准则,就可以称他为一个有孝心的人。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历史在发展,人们的言行举止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个小偷,按照这个道理,你要继承父母,做一个小偷,那这一定是好的吗?不是的,因为你继承的是坏的,不善的,这样对自己不好,对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对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会进监狱、坐牢,和一些坏人关在一起。这样,你有可能会变得更坏,做更多坏事。

  对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会非常伤心,渐渐跟你疏远,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会跟你一样做一个小偷,这样下来,你的子子孙孙都会变成小偷。

  所以,我们要多看书,多知道更多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优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更快进步了!

论语读后感14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15

  说到国学经典,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意思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讲求,听到了仁义而不遵循实践,不对的地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我认为写得好。品德不修养,如何去服人,学问不加以进求,融会贯通,如何应用。我们中学生缺的不就是这些?孔子还指出,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也极为重要,要经得住困难的考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看到贤德之人就向其学习;看到不好的就引以为鉴反省自己。

  孔子说:”君子关怀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仁义,小人关心物质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小人则不断的走向沉沦。”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而圣人则是指对道德理想圆满实现的人。

  列宁就是一个特别遵守公德的人。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_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在现实生活中,不讲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很多。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满嘴脏话;厕所里,清洁工特地在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地往水池和便池丢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放着“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照吸不误;候车室,有人对垃圾桶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使地面龌蹉不堪……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实质是缺乏社会公德。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一个礼仪之邦,是不容这些不讲公德的行为长时间存在的。讲公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一个人要过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学会做人,学会自律,首先是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方人生哲学的核心,它对人格的形成,道德观的实现,民族素质的提高显得更为重要,有利于大家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02-27

论语的读后感04-15

论语读后感12-11

《论语》教学反思12-29

论语优秀读后感08-15

《论语心得》读后感 07-23

论语读后感【热】01-02

【热】论语读后感01-02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