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皮囊有感

读皮囊有感
更新时间:2023-01-09 13:02:42
  • 相关推荐
读皮囊有感(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皮囊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皮囊有感1

  在读《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其实我并不知道蔡崇达先生是谁,所以也没想过他的书有多么发人深省。但是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蔡崇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本书充满了精华,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本书,人们却评价它“识人又识心”。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作者故乡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因为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不够,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描写父亲忍受病痛的折磨渐渐在他人面前丧失尊严而暴怒的神情,母亲倔强着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肯接受他人帮助的样子,朋友因为理想破灭尊严扫地的绝望时,我发现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蔡崇达先生祖母说过的话,也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话。读完书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给我们一些的启迪:不付诸行动的热望,最终只是虚妄一场,同时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启明灯。

读皮囊有感2

  文是我小学时期最好的朋友,我们都热爱唱歌,我们无话不谈,我们互相分享。中间他突然不找我玩了,渐渐发现他变了,变得把以前的爱好抛弃了,转而去喜欢他当时不该喜欢的东西。做那些事时,出现了从未出现的神情。我不知道影响他最深的是什么东西,只知道这让我开始不了解他内心有什么种子,我开始厌恶跟他说话。

  后来文又回来了,跟以前一模一样,我欣然地接受他的邀请,愉快地再次玩在一起。

  我们回不到从前,是在初中。那时我们不在一个班。不同班,突然就经常见不到面,我们开始向相反方向跑去。到了新世界,我们各自认识不同的人,我的性格渐渐改变,他也渐渐改变。最后或许他也不喜欢这样的我了,除了放假一起回家,在学校已经见不到对方的身影。

  其实我们都没有变得更好,却也没有往同一个坏的方向走去。高中我颓废,他自动退学,在家里跟父母斗争了半个月,喝醉酒摔伤脸,最后决定出去打工。这期间我们没有见到一面,没有通一次电话。我特别害怕相对无言,不知该跟他聊什么。大学后他偶尔会拜访住在我隔壁的亲戚,我故意紧闭房门,避免迎头撞上。

  最新消息是,他去年结婚了。婚礼刻成光碟,我趁家里没人,偷偷地打开来看,我害怕母亲问我为什么不跟他说话,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实上我害怕遇到他的每一个家人。婚礼上他又长高了,也长胖了。除此之外,我看不到任何东西,我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他了!

读皮囊有感3

  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么慢,我没有回答。

  到底为什么?或许是我长大了吧。以前读书总是希望快点读完,拿着厚厚的一本书,首先就没有耐心了。于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页页地翻过去。读完了,也就没有了。

  多年不读书,快忘了那是什么感觉。今年重燃对读书的渴望,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不自觉地对着一段文字反复翻阅。看着那直击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经经历的种种。无忧无虑的幼年,喜乐交错的童年,迷惘无助却又满怀梦想的少年。

  其实我也不是从来没有审视自己,只是仅仅怀念和叹息。如今回想,我发现自己没有做过一件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我发现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也有太多该做的事没有做,而它们已经不再等待,我再也无法弥补这缺憾。

  书中提起很多对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墙筑起,两颗心总是贴不到一起。

读皮囊有感4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在高三,当时还在全力冲刺高考,偶尔周日半天假日有三个小时闲暇,一日在舍友老苗的柜面看到了它。看翻了几页,觉得很好,却没有时间细读。时光荏苒,风起青萍,如今再拿起它时已是大学生了。

  蔡崇达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描写,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奈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来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被古镇制度旧俗扼来生命的张美丽、满嘴“世界”和“理想”却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

  每一章每一个人物都深深打动了我。对于同样是农村家庭的我而言,我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拼命学习拼命攒钱的想法与感受,或许我又是有些小幸运的,我有着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健康,对于我来说只需在学校安心读书别无困扰。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如此拼博的蔡崇达一心想要送父亲出国治疗。过着安逸的生活的我们也很想很想给正在为我们艰弃付出的父母做些什么,反省自己,实然对在大学有吃有住时常悠闲的自己产生了愧疚感,好想逼着自己多努力。早起看书,多做功课,不知能否坚持,但这念头时时存在。

  没有天才文展的远大抱负,也应该有短期的计划。而不是将生活过得一团糟,每天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只会让将来的自己后悔。没有蔡崇达那样刻苦拼搏拿年级第一,也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出发,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用知识塑造起的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没有原朴大胆无所谓的尝试,也应该去做一些自己不曾做过的又可以做的事情,当然,这里说的是好事,而不是吸毒犯罪。张美丽死之前说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去追寻着自己的爱情,人生在世,哪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人义道德束缚自己,不违法不违背良心的、想要的就大胆些去追求吧。大胆些,去攀一座峰,去爱一个人。

  看完全书,想要告诉自己的有很多很多,但最让我再次记在心里的是:珍惜父母,多为他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牢记牢记牢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一天再后悔莫及。

读皮囊有感5

  好几年前就听说过《皮囊》这本书,这两天刚看完,便在此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围绕作者的亲身经历,通过一个个故事提现了其对亲人离世、理想与现实等问题的思考,而我最喜欢的几个故事是“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这几个故事都围绕“理想与现实”问题,叙述了两个阿小,文展还有厚朴对于理想的探索、追寻、热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但大都以悲剧收场。我想我之所以喜欢这三个故事是因为我也正在挣扎,困惑,不知如何平衡现实与理想。或者我在想的是,究竟我有理想吗?

  不清楚。有时觉得当老师就是我的理想,有时又觉得是否可以给人生多一点选择,趁着年轻拼搏一番;有时认为留在家乡会比较安逸,有时又觉得安逸的生活特没劲。不过幸好,虽然我不知道以后具体想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不想过怎样的生活。我不想浑浑噩噩,不想将“谋生”作为工作的唯一目的,不想因为物质和不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努力避免这些我不想要的未来,而我想要的想必自会逐渐清晰。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两句话,“很多人脑子里都偷偷藏着很多个世界”“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隐忍。”我想这两句话很好地解释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你有很多理想,但现实只有一个,只有不断的朝着理想做出努力,超越自己,才有可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

读皮囊有感6

  读罢《皮囊》,心里憋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滋味,不知是同情,悲哀,还是愤怒,只觉着有万千条思绪在心里萦绕,像石子击打水面激起的阵阵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皮囊》,作者蔡崇达,文体为散文,而在我看来却没有什么散文的味道。它更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着它的生平,又像是一位久违的老朋友,诉说着它的经历。此书以作者的故乡为背景,讲述了十多个小故事,描绘了十多个人物形象: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乐观且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极致的文展、无情却又慈爱的阿太、满嘴“世界”和“梦想”却遭现实残忍打击的厚朴,以及被小镇的庸俗古制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他们都是那样的真实鲜活,那样的狼狈可悲。这本书中虽不乏温情,却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世俗的残忍和冷酷。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虽不能说对它完全了解,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无奈又无助,想放弃又不甘心;想努力实现什么,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我深深地体会到,想紧紧握住,却还是阻止不了离开的事实;想要安慰鼓励,却发现自己也是无能为力,在泥泞里挣扎着痛苦;想要劝说误入歧途的朋友,却又无法开口打破那看似纯真的梦想和仅存的希望。在那漫长的30年里,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作者所想的那样,他无法控制,也无法逃脱。似有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他束缚,他愈是挣扎,网勒得愈紧,他只能释然,在无尽的绝望中看到希望,读懂希望。

  此书有两个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作者的母亲善良乐观且勇敢,她固执地想要把房子修建好,只为了人生在世的那一口气,为了父亲的脸面,让瘫痪的父亲能够在那个小镇“风光”一回。起初的我在看这个故事时,是不理解的,一栋将要拆迁的房子,为什么还要如此固执地去修建它?那所谓的争一口气真的如此重要吗?为了那所谓的“”脸面”,让那个本就困难的家变得拮据,让自己的儿子面临交不上大学学费的窘境,这样真的值得吗?这些种种困惑,在看到下一个故事——《我的神明朋友》时,终是柳暗花明:母亲的所有执着,皆是因为她对父亲的爱!为了这份深沉的爱,她不顾乡亲的议论、大伯的责备和父亲的错怪,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誓要得到超市里的糖果一样,顽固的不肯让步。

  而在父亲死后,只因梦见父亲那副残缺的肢体,母亲便断定父亲是因为心事未了无法释然、未能变回年轻时的模样而不肯离去,便到处奔波,为他寻找那个“赎罪”的地方。她像哄小孩子一样对被神婆“召回”的父亲说:“好好干活,下次给你带爱吃的卤鸭。”她每天耗上七八十分钟的车程,来回于家与神庙,风雨无阻,只为了心中的那一个执念、那份放不下牵挂,陶醉在自我欺骗式的安慰中。《我的神明朋友》这个故事的最后,作者讲述了母亲梦见父亲时的场景“她说她看见了,看见父亲恢复成20岁出头的样子,皮肤白皙光滑,肉身才刚刚被这俗欲打开完毕,丰满均匀,尚且没有岁月和命运雕刻的痕迹。他剪着短发,身体轻盈,朝母亲挥挥手,就一直往那隐秘模糊的那一方游去,身体逐渐隐隐绰绰,直到完全澄明。”他的母亲在那一刻释然地笑着哭了,而我也笑着哭了,为作者母亲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而感动,也暗自责怪上天的不公,这样好的人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痛苦和悲伤?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不禁怀疑,好人有好报这句话是否真的可信。然而,当我合上书沉思,终是明白,让作者母亲能够释怀,让父亲能够不再为病痛所扰,让世间多一份真情,多一些温暖,也许就是它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点善意吧。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脸上仿佛长了一个面具,每天晚上回家,深深吸口气,仿佛职业表演者的卸妆仪式。”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所有人都在为了高质量的生活而奔波,每天都戴着一个面具生活,上司面前的假意恭维,父母面前的强颜欢笑,朋友孩子面前的若无其事,将所有的难过,伤心和委屈隐藏得一丝不漏。他们用那副虚假的皮囊,过着“虚假”的生活,不敢脱下身上的“演出服”,生怕别人发现皮囊背后那个脆弱不堪的自己。就像书里说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皮囊于我们所有人而言,不过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器皿。一副完好的身躯,象征的不过是一副完整的皮囊,至于在这皮囊下的种种欲望、污秽、肮脏和狼狈,我们都无法知晓。

  生活追求的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物质的结果,不能为了一个绚烂的果子而忽视了生命成长的美妙。理想有过了,向往也没有错,只是生活过于残忍,我们向往的生活也许只是镜花水月,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欣赏沿路的风景。这就好似我们即将面临的高考一般,憧憬没有错,理想也没有错,但那其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才是最值得观望的。电影《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台词:“从来不是让你把一次考试当成人生成败的赌注,只是想让你在年轻时体会一次全力以赴。”所以,适度的追求,适当的享受,不要让虚妄的梦想膨胀自己。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活出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抛开虚假的皮囊,脱下身上演出服装,把皮囊之下那个最原始的自己呈现出来,在暮年尽头,回首往事,可以无憾亦无悔。

读皮囊有感7

  《皮囊》一书,第一感觉就是蔡崇达的文笔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是一个好朋友娓娓道来它的过去,他的故事。

  世间万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来接受来自外界无时无刻的摧残,但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却是加附的灵魂。随着岁月带来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无法承受这摧残,灵魂才会离开,寻找它未来的依附。人生在世,来这世间走一遭,皮囊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却也让我们感受这人世的悲怆。

  文章结尾,蔡崇达曾点出,所有的理想和责任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梦想,未曾一刻休息,这不过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罢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满嘴"理想"和"世界",却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灵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让我们整装来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但有时候信念却也是一种好事,比如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信念能给你力量继续前行,就像作者的母亲,当父亲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见巫人,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离家较近的祠堂里。因为当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时候,信念便能驱使你的皮囊来面对考验。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灵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无差别。然而,穷其一生来追求,享受生活,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皮囊有感8

  “生活不易,珍惜当下”是我读完《皮囊》后的第一感觉。本以为《皮囊》是本小说,读时才慢慢发觉是随笔性的散文,我喜欢这样的散文,这样带着淳朴气息,风土人情阐述作者对人生现实而又残酷的认识以及依恋故土的温情。

  散文分中共有十四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且又影响一生的故事,作者在这些人生经历中发现自我,明确目标,后来却又在现实的冗杂中模糊了自我,而后便是看清了自我。对于章节里的每一个主人公,我读完后都有着说不出来的惋惜和感悟。《残疾》一章中讲述了父亲因中风后的种种疾病缠身造成身体偏瘫,但又为了支撑家里的一切强迫自己赶快恢复,最后发现希望变成灰烬后想过自杀,作者不能理解父亲,更不能理解母亲执意要修即将拆迁的房,直到父亲去世后,作者在埋怨中忏悔,没有给父亲真正需要的陪伴。最触目惊心的无疑是《天才文展》,文展天资聪颖,好好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然而由于文展急于功程,骨子里有一种比他人高一等的意识,因此这造就了他在未来的生涯中彻底迷失自我,最终走向生命的反端。

  或许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很喜欢散文中的一句话“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每个人都有一副面具掩饰这皮囊,却又期许着活出自我,活出真实……

  尽管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又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词语,但叶落尘土总归家,珍惜眼前所有,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留在心底慢慢回味……

读皮囊有感9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他写过几百万字的专题报道,登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网友说,蔡崇达的手指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并拢,因为以前写了太多的字。这部小说散文集基本上是他的自传。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猜想的到这不是一本让人觉的轻松愉悦的书。它记述了一个早就历经沧桑的年轻人的故事,关于贫困、疾病、亲情、爱情、乡情、青春对人的冲击。蔡崇达的有些经历,大部分人要等到四、五十岁才会遇到,那种“上有病父,下有稚子”的中年危机,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就全都承受了,成了母亲口中的`“一家之主”。唯一让人觉的欣慰的是,故事的主人公穿越了重重困难,重重迷障,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人。看完这本书,令人觉的五味杂陈,心里有很多感触,却无从表达起。韩寒在编者按中写到: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经历相对不平常的韩寒也无法驾驭这么厚重的话题。还有两个人写了前言,一个是刘德华,一个是著名的学者李敬泽。刘德华的文章写的非常精彩,短短千言,没有轻飘飘的同情和滥情,有的是知心知肺的理解,道尽了一个老江湖的人生智慧,真是英雄惜英雄。相反,学者的文章太过文艺和矫情,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哇。也难怪,他们的经历相差太远了,不在一个话语空间。

  我想我不会经常翻看这本书的,这样清醒地、赤裸裸地直面人生,太伤神了。

读皮囊有感10

  文退学后我经常梦到他,梦到我们回到那个最快乐的时光。在梦里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依然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但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是梦境,他已多年不参与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来,心中无限怅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内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认为的那段美好时光。我知道将来会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说出第一句话,也不知道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类似的人很多,我们都曾经很快乐地在一起,随着时光列车的不停行进,他们下车了,上了另一辆车。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而又唤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觉得朋友分阶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对我有影响的人,当我们再次遭遇,你看我时依然是那个眼神。

读皮囊有感11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谈话,喜欢蔡先生简单而富含哲理的话语,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对生活的思考,也让我审视周围的一切。

  书中描述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当属这一段:“我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发人深省,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每日都计划着把时间填补得满满的,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害怕一空出来该怎么去填充时间,我从来不去想也不敢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在忙忙碌碌的同时也在失去些东西,而那些东西错过了就不再拥有,如果说时间是一辆前行的列车,那我们就是车内的乘客,上车下车,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

  一个人除了努力工作,更应该学会享受生活,x一首小曲,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场旅行……让心沉淀,让梦更甜!

读皮囊有感12

  改变,从阅读开始。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阅读正好能让我们接近梦想,实现理想。有人说,世界上最美好的实验是教育。我们正好是这美好实验的参与者。请让那一本本经典的书籍,一次次静心的阅读,一篇篇真挚的随笔,引领我们走向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让我们教育的世界充满诗意与色彩吧。

  《皮囊》这本书在“知乎”、“豆瓣”上一直榜上有名,逛街的时候恰好被它一副精致的皮囊吸引住了——古铜金的硬制书皮、泛黄的书页、书内的排版看起来让人感到舒适。《皮囊》一书很年轻,蔡崇达著,韩寒监制,20xx年出版,以作者为原型,以当代人的视角看世事。

  皮之为质,囊之为形,藏污纳垢,谓之臭皮囊也。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以佛家观之,身体皮囊为易腐朽之物,只有灵魂为不朽。

  这句解释前半句唯物主义,后半句唯心主义,理解起来却不矛盾。但究其本质,放在当今社会考量,是否得当,有待思忖。但无论如何,“皮囊有心,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

  《残疾》是其中的一篇,作者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从一开始的不服老,心存希望,努力做复健,到知道无法治愈后绝望地号陶大哭。他一改往日品性,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整天喊着要“抓紧死”,会控制不住惹事,大骂邻居……死后,他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确切地说,在“父亲”得知再也无法痊愈,内心残余的希望的火苗被扑灭时,他的挣扎、愤怒、斗争化为一只猛兽冲破他的皮囊肆意又猖狂,他,变得不是那么惹人喜欢了。

  人,各行其道却又殊途同归,有时候相似得可怕。读这篇时,我一直将已故的爷爷代入,年轻时的爷爷颇有学识,但家境不好,所以他成了一个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嘴边挂着政治的老农民,他这一辈子勤勤恳恳但性格刚烈,我们一直很敬畏他。后来,当他被发现身体不舒服时,已经是食道癌晚期,我们合伙骗他食道上长了个囊肿,所以他刚开始是积极配合治疗的。术后,在徐州上大二的我提了水果去看他,没想到一辈子不喊苦不喊累的他竟像个委屈的孩子一样跟我诉苦,说伤口有多深、有多疼……我头一次看到他主动袒露脆弱的模样,那种感觉不可言喻。

  回家静养的爷爷最喜欢的就是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街上买以前从来不会碰的点心,奶奶开玩笑说他变馋了,他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仿佛要把没吃过的东西尝遍,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随性。半年后,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病情急剧恶化,他不能进食,反复呕吐,脾气越来越暴躁,时不时打骂一直耐心侍候他的奶奶,奶奶多次向我们哭诉,爸爸气不过和他发生争吵,也被他拿着棍棒四处追赶......我们孙子辈也因此不敢常去看望他。

  父亲节,我第一次给爷爷买了礼物,也是最后一次。只记得那条裤子围在他身上又宽又长……我不禁怔住了——这是一副骨头架起的皮囊,面色如土灰一般……他主动掀起衣服,靠我很近,无奈地说道:“看我的肚子上只剩下一层皮了。”我哪敢直视他的眼睛,不禁后退两步,佯装自然的神情,张了张嘴,想宽慰他,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爷爷走的那天,我不在家。听奶奶说,那几天人突然精神了很多,和善了很多。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他想给这个世界和最亲的人留下一副会笑的、温暖的皮囊吧!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这是著名作家李敬泽在序中所写,概括了作者在本书中记叙的所有故事的共同之处。

  如果你读《皮囊》,应该也会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到了人生的某一个限度的时候,那些好的坏的也会冲出来,但是没关系,相信皮囊最终都会体面地跟世界和解。

读皮囊有感13

  初遇于它,好像是在夏日的书店里。那天,阳光正好,书店里的人也不多不少,我就这么漫无目的地走着。就在那一刻,我停了下来,在畅销榜上——《皮囊》是第一位。可能是出于好奇,又或是心灵的指引,我在收回目光之后就将它收入了囊中。

  从序开始读起,却不知我的心灵也开始渐渐被它所带动。这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那坦荡、真挚的性格,他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读他之所写,就好像在一棵大树下,两人两把竹椅的交谈,说着自己的故事,毫无杂质。虽说书名为“皮囊”,但他好像就是从心里开始跟你认识的。

  略读几篇,我感受着他笔下的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那个活到九十九的阿太,执意要建房子的母亲,还有在急诊室中去世的父亲。一篇篇故事,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我外婆的母亲。我见她也不过几次,因为年龄

读皮囊有感14

  一、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二、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三、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四、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五、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15

  身边的人都在谈论如何保养身体,如何美容养颜,如何延年益寿,无一例外大家都在珍视自己的身体——皮囊,有了皮囊能吃上山珍海味,穿上锦衣绸缎,住上别墅,吃喝玩乐无一不需要皮囊,但是该如何滋养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生命更加自由呢?

  《皮囊》中阿太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因为有了污浊,我们的生命不轻盈也不自由,常常在感叹,我们是逼不得已,需要还房贷,需要还车贷,这是都是被我们的欲望所拖累。这些欲望常常让我们觉得身体与灵魂是分离的,身体不能跟上灵魂的需求,灵魂无法理解身体,就在这样的无法理解当中,人会常常生活在痛苦当中,遗憾过去,不切实际的期望未来,唯独忘记了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唯独忘记了我们身处的当下,以至于我们只是坐等梦想,而不去做,而且又特别的珍惜我们的皮囊,只想不做。

  阿太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育儿中,父母要学会使用孩子,学会舍得,当用的越多的时候,其实是让孩子的身体与灵魂合一,做的越多,身体越能动,灵魂与身体融合的越好。

  舍了皮囊,得了生命的轻盈。正如绘本《你不知道的三个朋友》中所画的皮囊最终入土为安了,精神和思想永存。

【读皮囊有感】相关文章:

读《皮囊》有感11-18

读皮囊有感12-08

读《皮囊》有感15篇11-20

读《皮囊》有感(15篇)11-20

读皮囊有感15篇12-29

读《皮囊》有感集锦15篇12-02

《皮囊》读后感06-30

皮囊读后感07-13

皮囊读后感10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