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1-10 10:18:2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28次咨询,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书中提到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状态,当处于“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当处于“父母状态”时,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当处于“成人状态”时,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发现,36岁的我,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现在才开始有意识地向“成人状态”努力。有时候,会有些心急,觉得自己成长太慢,领悟太晚,但这样的想法太多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成了阻力。这个时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觉,以前,肯定会给自己打鸡血,让自己赶紧站起来勇往直前;现在,开始允许自己在地上趴一会,整理好心情,再爬起来,也允许自己不爬起来。感觉自己变得消极了,但却更有力量了,因为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感受了。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一周完成完成一本书,1月第一周阅读完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发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结合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总有不一样体验,不只是这本书,而是不同时间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仍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才知道,优秀的书本,常读常新。

  心理话题有时候容易太枯燥,太深了理解不了,浅了又没有用,本书用讲故事的方法逐层深入,唯一的感觉就是太短了,结局也有点奇怪,我如果写可能是另一种结果。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人成熟的表现就是能够独立,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去等待他人帮忙解决。

  2要做真实的自我,并勇于表达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生活,要活出自我。

  3儿童状态,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个人的性格和发展方向,去学习如何应对周围的环境,有些成年人仍会以儿童状态去应对环境的改变。

  4父母自我状态,学习父母的应对方式,去用固有方式无意识配合他人。

  5成人状态,能思考当下状况,基于事实决定怎么做,所有知识技能为自己能所用,不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影响,能够不断改变革新。

  6学会倾听,远比学会表达更重要

  7很多情绪是个人选择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是正确的表达途径,只是长久习惯的反射。要学着接纳自我,认识不足并改变。避免自证预言,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承诺的力量。

  8人生坐标,人生游戏,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坐标。这个坐标将前面的内容整合了起来,最后引出。

  9积极向上,关心他人,动态噺。信自己,信他人。

  10高情商的人有强大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独立走向共生,双赢思维。

  永远为梦想而活,不断改变提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你有没有时常感觉身体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对你说“你还是去看看吧,我感觉我在你身体里对你不好”而另一种声音却在反驳“你觉得不好就不好啊,我要我觉得不好才会去心理咨询,其实我觉得我在你身体里挺好的”,这个对话像不像正在被焦虑和抑郁情绪困扰的你?你对很多事情也提不起兴趣,不想见人不想打扮,什么也不想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主人公蛤蟆先生心境就是如此,这看似是一本童话故事,却道出了我们成年人面对焦虑和抑郁最真实的感受。

  从开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对,觉得丢脸恐惧,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长中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中的亏欠,成年后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说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

  一开始,蛤蟆先生哭着跟心理医生说道“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这个感觉有没有似曾相识呢?也许只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子,某个瞬间,一直看似积极乐观的你,却突然间失去了快乐的能力,那些让人斗志昂扬的正能量通通试失效,所谓坚强,不过是一盘散沙,你像一个皮球慢慢泄了气,做什么都没力气,甚至觉得活着都没意义。

  这本书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幽默的小故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蛤蟆先生找心理医生的10次咨询中,部分读者可能会有一些代入感,通过阅读或多或少的感受到力量,但如果已经没有办法继续,请及时寻求专业力量的帮助,相信你也能遇到苍鹭,我们可以拥有美好。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深陷痛苦时,却不自知自己为何痛苦,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剧本活成了悲剧,却不知这是我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自证预言,然而你卖力的演绎悲情的痛苦人生游戏,最后赢了游戏,却输了自己。

  蛤蟆从一开始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父母权威,依赖心理医生给他一个答案,通过追溯童年,直面内心的恐惧,到最后幡然醒悟,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你,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差不多先生传读后感(精选20篇)05-06

藤野先生主要内容(概括6篇)10-15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笔记12-03

目送读后感01-16

《活着》读后感01-13

茶馆读后感01-12

青鸟读后感01-10

《童年》读后感01-10

《飘》读后感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