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傅雷家书有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
更新时间:2022-06-10 09:40:35
  • 相关推荐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傅雷家书有感1

  读书,这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一个事情,但是它实际上是人类智慧和心灵上的相互结合。最近,我被《傅雷家书》所深深吸引,我都沉浸在这本书中,感受着那深沉的父爱,那一封封的书信,都暗暗地流露出傅雷对儿子浓浓的关爱和期盼。

  大多数人都知道傅雷名字,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他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是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傅雷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有巴尔扎克,伏尔泰,罗曼·罗兰等名家著作,而这本书是傅雷对其长子傅聪的敦敦教导。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更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修养读物,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怎样教育子女?子女怎样成才?一直以来是困惑着父母的最大问题,而《傅雷家书》给了父母一个很好的解释。

  通过这本书,我对傅雷先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并被他的独特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是一个睿智,博学,极有原则性,但年轻时有些暴躁,不懂变通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名门闺秀,是位温柔而又善良的女士,他们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大儿子是个钢琴家,二儿子是个英语特级教师。“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音乐家。”是傅雷先生教育儿子理念的基础,在信中他曾多次的告诫儿子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这些就培养了傅聪正直刚毅爱国等优秀品质,作为父亲,傅雷十分的严厉,甚至对待傅聪有些“残忍”.但他完完全全的做到了作为父亲的职责。对待幼小的傅聪正如同他对待自己,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那样一丝不苟,亲自教导儿子,他教傅聪到别人家做客时的礼节,对长辈的敬重,还有吃饭时是否发出咀嚼的声音等,这些“残忍”造就了傅聪不平凡的一生。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首先为了孩子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在傅聪的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他鼓励傅聪“得失成败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他为了教导儿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要坚持不懈地对待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感情上找到一个宽容对待自己,包容自己的妻子,傅雷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安慰,教会了傅聪正确地对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他也教会了我,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即使读书,也不能偏重某一科,要劳逸结合,要适当的精神放松,要时时刻刻心系自己的国家,不要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祖国,要为祖国报效作为责任,傅雷先生那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收益匪浅,让我开始认真的约束自己,认真的对待生活,不再放纵自己一味地玩乐。虽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是最好的途径。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来讲,学习是要学一辈子的,要学习处事圆滑,懂得规矩,知道约束自己,有空余的时间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也要珍惜当下,把握自己人生的每分每秒。

读傅雷家书有感2

  一代艺术巨匠,付诸一生的光阴,用高尚的灵魂为子女铺平人生的道路。傅雷的舐犊情深,为如何培养子女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舐犊情深,用无私的爱塑造国家栋梁。傅雷用严格的标准去培养傅聪,在信中,无处不渗透出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傅聪远赴波兰留学,父亲化作一面“忠实的镜子”,给予儿子生活上、学习上真挚的忠告。他用另一种更加伟大的方式诠释了父爱,事无巨细的叮嘱后隐藏着不可抑制的思念。当儿子的生活趋于稳定时,他不忘在信中插入对儿子事业上的勉励及对艺术的不断追求。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力争做到最好,这就是傅雷对儿子的要求。当儿子远在英国成家立业后,尽管思念之情未曾断过,尽管自己的身体日趋衰老,但一切都无法阻挡对于游子谆谆不倦的教诲。

  舐犊情深,知识的传递遥隔千里。读完书发觉,这对父子更多时候是一对无话不谈的知己。“知子莫若父”,两人对于艺术、文学的共同热爱,让他们即使相隔遥远,心却紧紧相贴。在信中讨论音乐,交流旅游心得,邮寄书籍唱片……在这个过程中,父子俩的心灵得到了充实,精神得到了升华。傅雷对于知识永不停息的追求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傅聪,塑造出一位品德高尚的音乐家。

  舐犊情深,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傅雷的家庭受到了残酷的遭遇,但他的爱国之心不会改变。在给傅聪的信中,傅雷为了让他不要忘记祖国,常会提及国内的社会形势。即使在病魔缠身的时候,傅雷也不忘告诫孩子,要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为国家作出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疑也是他不断学习的结果。海外游子生活的艰辛无法想象,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父亲对国家的贡献,同时也激励了儿子,为了回报国家,为了回报社会,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毅力,用自己的力量建设祖国。

  轻轻合上书页,傅雷的身影浮现在眼前。“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子俩的确是这样做的。

读傅雷家书有感3

  父母的心始终念着孩子,孩子从小的一颦一笑一直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渴望孩子能时刻相伴左右,但又希望孩子能在国外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大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矛盾,他们的内心是复杂的。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让我佩服。有人说,傅雷对儿子是“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看了一封又一封书信,确实如此。这样用心,让人潸然泪下。

  书信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这种感情,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让我不时想起爸妈对我的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读傅雷家书有感4

  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而家书,更是这种文体中最为特殊的一种。翻开《傅雷家书》,我深深感受到了傅雷对于儿子傅聪那份深深的、藏在严厉背后的父爱。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爱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来体验这种远隔重洋万里的父子之情。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著称的,我以为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固然不会像我们如今的父子之间那么亲密,然而,读了此书后,我的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之亲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一起研究乐曲的内涵、一起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确实其他无论什么关系都无可替代的。

  掩卷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于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能力很高,颇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这使我不禁想到,但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大多也有着较高成就。也许便是因为文学与艺术其实是相通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同样的效果。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像是乐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有时候,我想,要是我也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会是什么感觉呢?

读傅雷家书有感5

  在寒假这种少有的空余时间中,我拜读完了《傅雷家书》,并从中悟到许多。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傅雷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身上带有文人的书香气。但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他所有的认知。

  之所以现在还有部分家书被完整保存下来,正是因为傅雷多年来从不间断地给傅聪写信,并严厉地要求孩子回信,回长信。他说:“我屡次告诉你,多写信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绪的机会,许多感性认知,可以变做理性认知。这样重要的训练,你不能漠视。只消你看我的信就可知道。至于你忙,我也知道;但我每个月平均写三封长信,每封平均有三千字,而你只有一封,只及我的三分之一。”从这封信的语段中,体现了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与切切关心。

  他是一位十分干练的人,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从他的言语中,我仿佛看到了物理老师的身影。物理老师那身躯中仿若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日常看似温柔的她,只要牵扯到学生,瞬间转变为战斗模式。也多亏得她,我们的成绩一直都很不错,我对她的崇拜与敬重与日俱增。傅雷、物理老师,都是严师的典范,他们对学生对子女的成长,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傅雷虽对傅聪严厉,但多数信中是对傅聪学业——钢琴的谈论,学习、演奏、比赛以及他的时间安排,对贝多芬、肖邦的谈论,甚至到了曲子的具体节奏,都有交谈。尽管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从这些看似繁琐的信中,体会到了傅雷对音乐的专业足以让他成为傅聪的良师。

  信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他从中教给傅聪人生道理,教导傅聪为人处世的标准。例如要给波兰的杰老师写信,要对其他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他一直认为傅聪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祖国对他的帮助。他同样也觉得傅聪应该回报祖国,把自己在国外所获得的知识与感悟全部传递回祖国,为国内的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向。他也会谈起自己的事业,用自己的严谨、认真、惜时如金来鼓励在国外学习的傅聪。在傅聪遭遇坎坷时对他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在教育上,我想,父母的想法也许与傅雷一样。他们也许不善言辞,也许会很严厉,但他们都将满腔期望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更好。他们的爱似磐石般深沉,如流水般细腻。

  通过《傅雷家书》,我学会了爱,懂得了孝,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何在,也通过这本书打破了我与父母间的隔阂,多了些理解。傅雷,这位孩子的良师益友,也成了我人生学习的好导师。

读傅雷家书有感6

  《傅雷家书》是本值得当下父母细看和咀嚼的好书。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重作用:

  一、讨论艺术;

  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

  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

  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要以中华文明为准,报效祖国。整本家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也融入在对儿子的尊尊教诲中。

  小作者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于自己看过《傅雷家书》之后,小作者一方面为我们呈现了这本书的基本内容,让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本书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小作者主要是从文章的主人公出发,为我们呈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见小作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候也是十分用心的,值得肯定!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和孩子们之间浓浓的亲情,读了这本家书明白了作为当下无忧孩子的我们,不能对父母有过多的依赖性,父母过分的溺爱往往变成了孩子们任性的理由。要像傅雷那样和孩子积极沟通,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父母应做孩子的良师益友,我们要做父母的骄傲航帆。通过父母的引导,我们立志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我也要向傅雷的孩子们学习,不要做温室弱不经风的花朵,坚强成为大自然中狂风暴雨后仍然屹立的树木。

读傅雷家书有感7

  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只为远在海外的儿子学业有成,健康快乐;只为年迈的双亲放下牵挂,安度晚年。

  每一封信都饱含着深深的父子之情。儿子在钢琴前轻敲琴键,将自己所有的青春激情倾注在每一个饱满圆润的音符中,他时而有学术上的疑惑,时而想念远隔万里的故园,他便提笔拟一封家书给父母,或是拿起昔日父亲的家书再仔细研读一遍,以便从父辈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中常常抬眼,望向窗外,看看邮箱中是否有新到的信件,若是几星期都不见来信,他们便整宿整宿睡不安宁。

  傅雷常常将傅聪作为一个讨论艺术、交流音乐的对手。来往信件中常看到父子二人积极发表自己对某个音乐家的看法以及钢琴演奏方面的专业知识。由于两人教育背景不同,年龄也有差距,所以有时看法不尽相同,在双方的交流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东西方文化相交融,傅雷激发出傅聪青年人的感想,让自己也得到了新鲜养料,更让儿子取得了进步。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不要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的确,傅雷除关心儿子的学业外,还十分重视教导儿子的做人,他多次在信中提到要多给旧时的朋友写信,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薄情,傅雷告诉儿子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一道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对于父亲而言,无论儿子是否长大成人,是否早已名满天下,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指点和关心,多点“唠叨”“说教”至少可以使他少走些弯路啊。

  在傅雷严格的教育下,傅聪不仅蜚声乐坛,而且自我反省能力也十分强,傅聪在信中多次给父亲详细介绍自己参加比赛的多个细节,谈到自己对其他选手的褒与贬,也有对自己比赛的看法。期间他刻苦勤学,美妙的琴声博得了大多数人的赞誉,但傅聪并不过分骄傲,相反,他总对自己的比赛或演出效果不很满意,在家书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并与父亲商讨方法加以改正。

  事业上巨大的成功并没有使傅聪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和赞美,都没有减少他对艺术的谦卑,繁忙工作中的他,并没有许久不给父母写信,依旧详细地给父母介绍自己的近况,把父母当作最为信赖的人,这些便是他对父母的最好回报,是给予他们爱的回赠。

  即使在傅雷被错划为“右派”之后,他也与海外的儿子保持通讯关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家书将遥隔万里身处两地的父子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一份家书,承载着浓浓的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8

  如果你把傅雷家书当做普通的家书去阅读,收获肯定不多。如果你能深切的理解傅雷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沟通的方式,你就会觉得这是一部艺术作品。

  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更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体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一切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如果心情郁闷了不妨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轻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能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傅雷家书有感9

  这一封封傅雷写给儿子的信,充满了浓浓的对儿子的爱,全部融化在字里行间。傅雷夫妇在信中的谆谆教导,与孩子的真诚交流都是爱的体现。

  这是一本教育孩子的好书,同时也是子女了解父母的好书。子女与父母都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彼此,拉近之间的距离,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消除代沟。傅雷在信中写给子女的每字每句都已成为经典,成为永恒。

  在这本充满父爱的读物中,有一句话让我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十分看重:“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这句话让我感受最深,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我们可以以这个为目标而奋斗。

  “家书值万金。”这一句话足以体现出傅雷对于儿子的爱。

  父与子之间通常都是一个打与被打的关系。有的儿子因为从小被打而害怕父亲,有的则因为叛逆与父亲渐渐疏远,谁也不让着谁而出现隔离。而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却不是这样。虽然说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子女,但是像傅雷夫妇这样的却难以找出第二对。所以更应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让人羡慕。

  傅雷夫妇在书中教育儿子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体现一种美好的教育思想。这或许是两个成功者的重大原因。不过,同样还有自身的努力与拼搏。

  傅雷说过:“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这句话我很赞同,及使你与众不同,有过人才能但是如果从人生、宇宙的角度出发你就是渺小的。当你站在某个区域的顶端时,你就会在想会不会有别人超过我,把我挤下去之类的。如果你换一个角度,认为自己有不足的空间不断进取,那么效果也是不同的。

  成长中的我们,应当从各个方面吸取教训经验以及真理,无论是出自父母或朋友之口。其实这也是为了今后健康成长。

读傅雷家书有感10

  《傅雷家书》出版以来,深受大小读者喜爱,它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理论家傅雷及家人写给儿子傅聪的一百三十八封饱含拳拳爱子之心的书信。

  一九六六年九月二日深夜,傅雷夫妇坦荡地选择了死亡,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离开了他们曾认真生活过的世界。但是,傅雷并没有消失,他的爱子之心与独特的人格魅力都蕴含在了名著《傅雷家书》里,借助一封封信,一个个反正有形的汉字流传了下来,他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他对艺术的独特看法也深深地镌刻在我们这些读者心里,成为了我们认识自己,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块厚重的基石。

  阅读《傅雷家书》,“爱国之心”、“赤子之心”屡屡出现,这是作者傅雷对儿子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自己行事的一贯准则,

  .阅读《傅雷家书》,可以看到作者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真知灼见。在给儿子的信件中,他用自己高瞻远瞩的'眼光对傅聪音乐艺术和做人方面给予完善的指导,时时阐发着自己对艺术、文学、音乐、生活的评论。也让我们感受到他真诚、高尚的爱国精神和呕心沥血的教子形象。

  《傅雷家书》不仅可让我们看到作者对儿子的教诲,傅雷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也让我们惊叹。“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信中,傅雷多次让傅聪写信来梳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演奏心得,并且他也是如此。不管看了一本书,翻译了一篇文章等。一旦有所感悟,便会和妻子聊上一会,或把这些写在家信里和孩子分享。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莫过于欣赏艺术”,就让我们走进《傅雷家书》,将傅雷的人格品质精神教育融入我们心灵和行动中吧。

读傅雷家书有感11

  读《傅雷家书》时,很是为傅雷与傅聪那种亦父子亦师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动。家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劝慰和鼓励;二是傅雷与儿子互相探讨艺术真谛和自我修养;三是傅雷作为精神导师,对儿子进行为人处世、德行素养的指导。正如傅聪所言:《傅雷家书》只不过是用文字概括了我从小在父亲身边所感受到的一切。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

  这本书之所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是因为它可以有无数种打开方式:作为一份历史存照、供世人窥探精神贵族之精神风貌;作为古典乐知识的一份父子对谈;作为一本有关修养做人的指引;一份亲情的见证……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傅雷在傅聪1954年出国留学临行时的叮嘱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

读傅雷家书有感12

  当我看完《傅雷家书》,才知道何谓“家书抵万金”。傅雷先生是怎样现身说法教导孩子,每一封里,字里行间都凝聚着一位父亲对祖国,孩子深厚的爱。在那么多封家书中,我看到最多的除了父亲对儿子傅聪的教导,亦师亦友,还有是傅雷先生在艺术,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几乎,每一封信中都向孩子谈音乐作品,有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而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一天天没有节制的训练,而是讲究技巧,从事物中领悟情感,才能不做它们的奴隶,用心书写自己的灵感,快乐的学习。

  在家书中,不管是聪去波兰留学,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先生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还不时寄给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及艺术方面的画,书籍。让他们在接受西方文化史时,不会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在傅雷先生给孩子的家书中,还有是怎样叫孩子面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看出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心更多的是关注在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发展,所遇的困阻。同时细心的给出自己以往的经验供以借鉴,帮助孩子走出难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同时有体现了亲子,不一定是要为孩子做一份你自己希望的人生计划,而是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路。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言传身教,对祖国,社会,孩子,更甚于自己的高度负责。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记得傅雷在家书中写过“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也许他双鬓间的斑白就是这样来的吧。

  从最后的几次书信读出,傅雷对孩子的无限眷恋和爱护,可以想象当傅聪从万里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欣喜的笑颜,而是两盒残忍的寒灰,心中又是何等的苦痛。

  傅雷夫妇所表现对孩子的谆谆教诲,真诚交流,每一次都另人感动。然而这样一对中国夫妇的典范,却在那个不应出现的年代里,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双双愤而弃世,不禁让人悲戚。

  正是傅雷家书,让我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正是读了这本书,让我理解了父母的期盼。看着父母日益深刻的皱纹,看着那日渐泛黄的照片,看着父母去上班似的匆匆背影和下班归来的倦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背着父母一起前行。

读傅雷家书有感13

  翻开泛黄的纸页,打开家书里的八音盒,聆听一曲父爱的旋律……

  一一题记

  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的人。于是,曾经一度以为生活中缺少了属于父爱的那一抹色彩。翻开《傅雷家书》,仔细品读雕琢,心中隐隐有一种冲动,精神的饥渴,思想的荒芜,常常会让回忆变得丰富,耐人咀嚼,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那无处不在的父爱。

  《傅雷家书》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仍通过书信对儿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悉心指导。这些家信汇编成册,就是《傅雷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当时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傅雷及其夫人从1954年到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信100多封。这些家信,凝聚着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傅雷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字里行间,爱子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

  傅聪留学海外后,学外语对他来说是一个难题。傅雷则说学习语言这事,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它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一天或一周之内把它全部解决掉,所以不能够心急。我们应该在一开始学习时,就讲究细节,要细雕慢琢。这不仅对傅聪有很大帮助,对我们也有指导意义。我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英语启蒙,一直学到现在,乃至高中、大学,甚至一辈子,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就能将英语全部学完,这样是囫囵吞枣,是记不牢的。欲速则不达,因此,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把基础打扎实,耐下性子,认真慢慢的去钻研,学习。

  傅雷是一个特别细腻的人,如同母亲般无微不至,特别认真而又仔细。他对于傅聪的教育可以说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他告诉傅聪,穿西装时一定要注意你的双手,不要插在上衣的口袋里,第一不符合西方礼仪,第二会让衣服变形;如果去别人家做客,记住不要只脱了大衣不摘围巾,这样也不符合规矩;吃饭时要注意盘子、刀叉放在桌面时,双手也应该放在桌面上,而不应该放在桌子底下……也许很多人都觉得父母很唠叨,管束很多,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谆谆教诲也好或者说是事无巨细也好,唠叨中无不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当我们现在能和别人体面地坐在一起,能够讲究礼节,礼数的时候,这都源于我们小时候从家长那里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些事无巨细的指导,才让我们成为今天一个讲礼貌,懂礼数,彬彬有礼的少年。

  当傅聪在艺术上遇到困难时,傅雷为他排忧解难;当傅聪获得成就时,傅雷为他感到无比的高兴与欣慰,并告诫他做人要谦虚;当傅聪遭受生活的打击时,傅雷教育他做人要坚强。一个又一个的筋斗过去,只要爬过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多大的成就……

  傅雷对傅聪来说是一位父亲,是一位知心的朋友,是一位心灵的导师。就是这样的良师益友,慈父、严父合为一体,对傅聪倾注了殷切的希望,谆谆的教诲。《傅雷家书》可以说是一封一封的家书,是亲人间的互相牵挂的惦念和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关心;这是一篇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这是家训与家言,是家风最好的承载者!

  傅雷对傅聪的深爱如同太阳光辉温暖着傅聪。其实,世上的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也何尝不是如此。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雨中撑着一把黑色的大雨伞,等待我从教室里跑出来,大手拉小手一起回家,只是每次他的衣服都淋湿了一半,却从不让我察觉。

  会有那么一个人,在我跌倒时,从不肯帮助我,只在一旁鼓励我,“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坚强地站起来,相信你能行”。

  会有那么一个人,吃饭时总是往我碗里夹菜、夹肉,而他的碗里除了白米饭,则空空如也。

  会有那么一个人,心甘情愿在烈日下,在寒风里,以他的驼背,他的皱纹,他的白发,他的酸痛,他的坚持撑起一个家的和乐,给予他的子女一份美好的希望。

  如果说母爱温柔长绵似水,那么父爱则沉默坚毅如山。恐惧时,父爱是一块踏脚石;迷失时,父爱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爱是一湾生命之水;努力时,父爱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爱又是鼓励与警钟。

  《傅雷家书》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父母者,可以从中寻找教育子女的方法;为人子女者,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那份温暖永恒的爱,可以指正自我的成长。

  无数个夜晚,傅雷一手执笔,一手执纸,在灯光下深情款款的给孩子写着家书,写着他的情,写着他的爱,写出了世上所有父亲的心声。

读傅雷家书有感14

  《傅雷家书》一直被中国的家长们认为是教育的宝典,简直是亲子关系的《圣经》。随着时代的变迁,万事万物都在变,但不变的其实只有中国式的教育和中国式的家长。

  傅雷的愿望是让他的儿子傅聪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要超脱钢琴家的境界,成为艺术家。而傅聪本人的愿望,我们就无从得知了,毕竟书里并没有收录傅聪的回信。从傅雷比关心傅聪本人身体条件还要关心他的演出情况和在钢琴学习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傅聪并不想成为钢琴家:起初只是他的兴趣,或者干脆是完全被逼迫的。而从傅雷一封接着一封(我的版本是按信件类型编排的,体现得不明显)的书信和每次有意无意地提起“要给我们多写信啊”的叮嘱中可以看出傅雷完全是一个自私的父亲,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如果傅聪不喜欢写信呢?如果他太忙而没有时间写信呢?如果是因为他病倒了,才没有时间写信呢?可见傅雷并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的本质,而是像复读机一样催促。

  傅雷说老舍的《四世同堂》写的不好,“发觉文字的毛病很多,不但修辞不好,上下文语气不接的地方也很多。还有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现在竟发现他毛病百出。”请问您就写得比他好?我觉得您的家书才是“硬拉硬扯,啰里啰嗦,装腔作势”,还多一个“又臭又长”。看过《红星照耀中国》的文化人都知道斯诺在开头那一段一长串问题是想吊起读者的胃口,但疑问过多过长,效果适得其反。傅雷也运用了大量如是的疑问段,经常一写就是几百字。我在看那些问号时,我甚至在想傅雷是不是一个被翻译耽误的哲学家——估计苏格拉底都没有那么多问题要问。

  但是也并不能说《傅雷家书》就全是坏的。那种设身处地与儿子共勉的精神值得学习。不过有时候会有点过,帮儿子做决定和打着“过来人”名号的道德绑架我实在是看不下去。傅聪的未来是傅聪自己的,他的脑子、他的心也只是他的,父母只是充当一个把他接来世上的角色罢了,只有傅聪自己才会做出不会令他后悔的决定。

读傅雷家书有感15

  和父母一起生活了很久,和家人书信往来,感受不到距离带来的淡淡的哀愁和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看了这本书《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深有感触:“说到不完整……你说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整个生命,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生的追求,历史上很多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尽善尽美,却永远无法追求,因为人的理想和幻想是无穷无尽的,……”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镜子,碎成很多块,其中一个想找剩下的来重建原来的镜子。一路上,它因为棱角而慢慢翻滚,从而享受着一路上的美食。当它煞费苦心地找到所有的碎片,“第二次绕”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圈,飞快地滚动,一路上的风景瞬间就过去了。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只是我们目前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方面的相对完整。而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

  傅雷的教子以严格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关系不是很好,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他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傅聪出国留学时,他与父亲的联系只能依靠信件,所以父子之间的感情是在一系列信件中透露出来的。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音乐的内涵,交换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母子交流时不需要嘘寒问暖,但是他们之间的默契是不可替代的。

  翻看完之后再回头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在艺术上的造诣之深,傅雷对于理解艺术,尤其是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让我觉得在文学上有很大成就的人,在艺术领域的研究也更高,也许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一样的。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读完会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都会带来类似的结果。优美的散文,在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带来愉悦;沉重的小说像哀婉的交响乐一样给人以震撼。幽默的小品文会带来歌剧般的优雅场面和之后无尽的思考。仔细看完这个《傅雷家书》,感觉像是一部剧,给人很好的氛围和回味的空间。

  《傅雷家书》整本书都是一个很有说服力,读起来很友好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父亲特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能和父亲交流几封家书,会是什么样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相关文章:

读《傅雷家书》有感11-24

读傅雷家书有感11-24

读《傅雷家书》有感【荐】05-15

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11-24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01-07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01-27

读《傅雷家书》有感5篇06-03

读《傅雷家书》有感600字04-17

读傅雷家书有感15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