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9-11 11:42:14
  • 相关推荐
《母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母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母亲》读后感1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帘梦。每每拿起一本书,总想着塑造一种氛围,也只有此刻,世事才会如此波澜不惊。

  《张晓风散文集》是无意间看到学生在看,随便翻了几页,便顿时不能自拔。评论界赞其“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张晓风的文章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

  翻到《母亲的羽衣》一文的时候,我便如酗酒一般,沉溺其中。心中更是翻起层层巨浪,久久不能平复。有一段是这样的:“其实世上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像故事中的小织女,她们都曾住在星河之畔,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把洁白的羽衣拍了又拍,无声无息的关上箱子,藏好钥匙。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原来,每一个母亲都是由仙女变来的。是的,天下的母亲都是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每一位母亲在从前都是披着羽衣的公主,在父母的宠爱下,爷爷奶奶的摇篮中成长!而直到有一天,她们成为一名母亲时,便藏起了那件羽衣,换上了人间的粗布,的确,她好像不能飞 翔了,她把那件羽衣藏在了内心深处……而如今,我也正式升格为一名母亲。

  从前,我从未曾想过在30岁之前要孩子,我会觉得孩子是累赘,会影响我的生活质量。而当我真真实实的知道他的存在以后,我竟然高兴地无以言表,每天给他读小故事,每天给他听音乐,每天陪他散步,满怀欣喜地期待他的降临。

  从前,我会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洗脸敷面膜。而如今,什么面膜,早被我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陪他踢球、陪他拼图、陪他躲猫猫。

  从前,我洗衣服都会带上手套,我怕肥皂会伤了我细嫩的皮肤。而如今,孩子每天的脏衣服、尿布都是拿来就洗,哪用得着手套,就连上面沾着的粑粑也爱屋及乌,觉得是世界上闻着最香的粑粑,洗的时候竟也充满无尽的柔情。

  从前,我从不进厨房,我怕油烟熏黑了我的皮肤,滋生出可怕的皱纹。而如今,我从容的活跃在厨房里,给儿子下蔬菜面、蒸鸡蛋糕、熬八宝粥,给儿子烤他最爱吃的蛋挞和蛋白糖。只要他吃的开心,我的内心就有无限的满足。

  从前,我很懒,因为有妈妈的疼爱,什么也无需操心。而如今,我忙着学讲故事,忙着学唱儿歌,忙着背三字经、小九九、唐诗宋词……

  或许,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而就在此时,我才真正领悟到母亲的伟大!

  母亲,不是不爱美了,不是不期待了,不是没渴望了,而是在孩子面前,在权衡之后,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或许根本就不需要权衡吧!

  我只想把白落梅的一句话送给我最亲爱的儿子:宝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母亲》读后感2

  今日,我和同学们一齐学习了语文课文《怀念母亲》一课,让我有许多感受。在那里,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篇课文经过会议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生母与祖国母亲,以及对他们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我对这句感受颇深:“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真是可怜作者呀!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在母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所以只能尽力的怀念,不断地回想。

  正好,我也刚从x市素质教育基地回来,作者思念母亲的迫切新型我也深有感触。刚到基地一天,便是仲秋佳节,这本是应当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的时候,高高的围墙却把我们与家人分离开来。虽然那里有圆圆的月饼,却不如家里吃得香甜;虽然那里有噼啪的礼炮,却不如家里看的热烈。我想家,想母亲,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在梦里,我梦到母亲,梦到母亲慈祥的看着我,梦到母亲用手轻抚着我,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着那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所以,我应当帮忙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尽自我之力,孝敬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那里,我便怀着那寸草之心,像普天下所有母亲说声:“万事如意,永远健康!”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终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明白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仅有短短几个月,不明白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日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此刻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明白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一样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明白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头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终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仅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此刻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向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母亲》读后感3

  昨天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读了高尔基的《母亲》,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

  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为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2、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著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坐传倡,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浩然。在那时,信仰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不仅让我思索,伟人为了信仰而不断奋斗终究成为了伟人,而在当代,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时候想当五星上将,现在想来却也可笑,一没有军事才能,二没有军事胆识,三没有军事机遇,谈何成为将军?小时候想当将军想必那是战争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将军罢了。

  说实话,从那时起就有点迷茫,在各方面的呼吁下努力学习,却终究没有确定一个明确的理想,总是过一天算一天,完成当前的任务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总是安慰自己,总之以后能报效祖国,名垂青史就是了,这就算我笼统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于害怕写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写母爱的内容,可是当我写到这儿才发现,这本书中未提一个“爱”字,却无处不洋溢着母亲对帕沙卡的爱。从母亲对帕沙卡反常举动的担心,到得知他从事失业后的提心吊胆;对儿子的支持,到以儿子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业,一个母亲年迈而执著的爱心,又对儿子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革命者的爱,这是历史的跨越。

《母亲》读后感4

  这篇文章中写了季羡林六岁离开母亲,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母亲去世,他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痛哭了好几天。从此,他失去了母亲,一想到母亲,他就会泪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国之后,经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在1935年11月写的四篇感人的日记中,我读出他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爱着祖国和远在祖国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写了一篇名叫《寻梦》的文章,表达了他热爱两个母亲的情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一定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对母亲发脾气;有时还偷懒,没有更努力地学习。而他从小失去了母亲,得不到母亲的呵护,却没有受影响,反而更加热爱、思念母亲,更加勤奋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在哥廷根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这篇文章中,他说:“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没能孝敬母亲。”这样一位大学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后悔的竟然是没能孝敬母亲,这太不可思议了!

  我在生活中要向季羡林学习,从小孝敬母亲,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能作一些复杂的家务了。不然,如果她像作者的母亲一样早逝,再想孝敬她也没时间了。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中,作者对母亲的爱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学习了《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了。

  这篇课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他曾经有过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远离故乡,远离祖国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期盼,一直伴随他走过在异国的孤独岁月。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如何想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从文章中他摘抄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对房东太太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是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假期,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而暂时让我住在姑姑家。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看到姑姑细心呵护表妹时,心里总是酸酸的,不由得想起疼爱我的父母,泪水就悄悄的从我脸上滑落,真想念妈妈那双温暖的手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当海外游子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哪一个不为之一震!啊,母亲,我们是中国心。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少先队员打着礼貌端庄的队礼时,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怀念母亲,通过读文我了解作者以怀念母亲为题,主要摘抄了几段日记,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当读到:这凄凉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种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心头,时我体会出了作者对故国的想念。是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中国。我从小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就要为祖国作出贡献。就像周恩来总理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只有一个,我们要爱护这个大家庭!

  努力吧!我们要让中国更强大!

《母亲》读后感5

  或许是因为对母亲有种特殊的情感,对母爱有种深刻的感受,看到货架上那么多的书,我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高尔基的《母亲》。

  在回家的路上,我曾不止一次的问:“大文豪高尔基会怎样描写母亲的形象?会怎样叙述母爱呢?”一个个问题更增加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回到家,急匆匆的放下东西,打开书,翻到正文第一页,仔细读起来。读着读着,便感到趣味盎然,原来并不是我认为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母爱,而是在革命道路中的母爱。

  在那个动荡不安、苟且偷生的年代里,每个人都为争取那一点点可怜的面包而偷抢拐骗。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里,但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怎样黑暗污浊的社会,令人厌恶、窒息。

  小说的主人公尼洛夫那是工人巴维尔的母亲,一个逆来受顺,懦弱的妇女。丈夫生前,她受尽了丈夫残暴的殴打;丈夫死后,原来要过安稳日子的她,却得知自己的儿子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她不能理解儿子的做法,她几次反对,几次劝阻,都是徒劳无功,她觉得那些年轻人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但是,当她看到儿子与那些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追求革命,追求民主自由时,她不由自主的被鼓舞,被感动,被真理所打动,最终也加入到这场伟大的而又神圣的革命战斗中。她那间简陋的小屋,成为革命者们商讨、研究计划,传递情报的中转站,尼洛夫那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革命者。在她被捕的那一刻,她高喊的那句:“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喊出了所有革命者的心声。

  不管结局如何,在那个革命年代中,母爱的最大体现就是鼓励孩子、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肯定孩子的所作所为。或许,正是因为母爱的缘故,巴维尔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忠实的践行者。母亲的形象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就像那浩瀚的宇宙,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蕴藏着多少巨大的能量。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现在的我们,无时无刻都被母爱包裹着,充盈着,我们整天都在学校中度过,但我们每一星期盼望的,不就是回家尝尝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听听妈妈那不厌其烦的唠叨,看看妈妈那慈爱的鼓励的目光吗?现在的母爱,虽然没有战争时期那么悲壮,但足够让我们战胜学习中的困难,越过生活中的荆棘,度过每一次的心烦气躁,让我们在母爱中锻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每一位母亲都是天使,母爱是上帝送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

  我曾读到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小孩子将要降临人世,他问上帝:“他们说你会把我送到一个叫地球的地方,并送给我一个礼物,这是真的吗?”上帝解释说:“是的,这里有很多天使,我会选一个送给你,她会等你,会照顾你。你的天使会唱歌给你听,你会感到很快乐,很幸福。”小孩子又问:“那么我到地球上后,怎么听懂他们讲话,又怎么和他们沟通交流呢?”上帝说:“你的天使会告诉你许多很美好的单词句子,她会教你的。”

  就在那时,有一个声音从很远很远的地球上传来,小孩子急急忙忙的问:“哦上帝!我将要走了,请你告诉我天使的名字?”

  “这并不难记。”上帝不紧不慢的说:“你可以叫她‘妈妈’。”

  妈妈是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而母爱是所有爱中最无私的!让给我们感谢母亲,感恩母爱!

《母亲》读后感6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与写作,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与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那么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集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要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这些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的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么?”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奶奶,你答应我嘛!” “可……它们现在还小哇……”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你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的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更漂亮的盒子里。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它们么?” “奶奶,我不想等了,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些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扯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在不盼着吃蜗牛了。

  我问:“你明白什么了?”

  儿子一副信誓旦旦的模样,诺诺连声。果然再不盼着吃辣味儿蜗牛、喝蜗牛汤了。甚至,再不关注那更漂亮的蜗牛们的新居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么?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眼色,我困惑地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了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真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母亲》读后感7

  太阳的光辉普照着大地,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阵阵瓜果成熟的芳香。走进重阳,赏菊、登高、插茱萸,把今年炎热夏天带来的烦躁冲散了不少。天高云淡,只希望我的母亲可以过得舒服一点。

  ————题记

  父亲离开我们好些年了,留下半身不遂的我的母亲与雇请的阿姨守着老家中的房子。偶尔得空把我的母亲接到富阳小住几天,也是住在哥哥姐姐家中,一般住的时间都不会很长,老人心里放不下家中的一切,放不下父亲,总觉得离开久了,会与父亲失去了联系。再说,兄弟姐妹五人平时工作都挺忙,我的母亲还是觉得回老家与村里的同龄人家长里短来得称心。

  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虽然这个节日对我的母亲来说不是很特别,但今年的重阳节刚好赶在星期天,所以她也会有所期盼,因为平时的双休日,我们兄弟姐妹五家子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往探视,这成了她每周的特殊期待。

  每当双休日回家,车停家门口的一霎间,映入眼前的总是缩在藤椅里我的母亲弱弱的身影,旁边放着一成不变的拐杖。据阿姨说,一到双休日,不管刮风下雨,我的母亲总会早早地坐在门口,眼睛盯着村中唯一的那条道路,尽管右眼由于患严重的眼疾已经失明,左眼受到影响只能模糊地看到前方5米左右的物体,但这总也挡不住她的思儿心切。

  有时候打个电话,告之我的母亲双休日单位加班,回家不能成行。听着我的母亲嘴里的唠叨,要以工作为重,照顾好小家庭,但言辞间的失落让人听起来鼻子发酸。老人的心里,矛盾永远充彻,即希望儿女绕膝,又希望儿女出息,但要想出息不可能永远绕膝。

  我的母亲的胃口不是很好,年纪大了,想吃的东西不多,做子女的永远也甭想抓住她的胃。再想吃的东西她也不会说出口,为的是替儿女省下那一丁点儿钱。带儿子回家时,她反而想方设法地拿些好吃的零食讨好她的孙子。临到每年开学时,总会塞上一些钱,鼓励她的孙子要好好读书,还每次把孙儿的学习成绩当作她与同龄老人“炫耀”的话题。

  年轻时的我的母亲很能干。哪怕最艰苦的岁月也总会把家把持的井井有条,没让我们一大家子受更多的苦。年老的我的母亲很“话唠”,搬起椅子坐在她身边,听着她永远说不完的“新闻”,不觉产生了时光倒流的错觉。夏天感觉身心疲惫时,竞然还能在我的母亲的话题中酣然入睡。反正,不管你听与不听,我的母亲总会以她的思维,用她一成不变的语速给你叙述着以前的故事和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仅管有的事说了不止一遍,但佩服的是我的母亲叙事的本领,一件事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讲起来字数都相差不已。

  说到记忆力,不得不再说一下我的母亲。全家十几口人,再算上重要的亲戚朋友,少说也有三四十位,无论是谁的手机号码,只要她需要,总能脱口而出。每每听到她一个个地报着电话号码,我们既高兴又心疼——她记住的并不仅仅是几个数字,更有对儿女和亲人们的深深牵挂和眷恋。对这一点,我们兄弟姐妹自叹弗如,同时也暗自庆幸,老人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记忆一些东西,总会缓解她们更快地老去。

  九九重阳,关爱久久。明天的重阳节,不管出现任何情况,有多大的工作任务,我将毫不犹豫地抛下,带上妻儿,早早地奔回老家,看望生我养我至今还依依牵挂我们的老我的母亲。

《母亲》读后感8

  胡适对母亲的爱满溢于全文,这是读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

  文章起初,作者将一些童年趣事记忆起来,并将自己作为“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让读者颇觉有趣与熟悉。小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个心理,虽然大人们总觉得他们小爱开他们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却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写他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则是为了给下文母亲的出场作铺垫。

  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从这便可知道母亲对“我”的严格与母亲生活的艰难,作者从来都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醒来坐在床前多久,可见母亲虽然仁慈温和、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可是在后母兼后婆的身份下,她的生活比一般封建家庭主妇更加地艰难。因此,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希望。而在她看来,儿子踏上丈夫的脚步就是最理想的。

  母亲对作者的管束最严,“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回家再关上门好好地教育儿子,这给“我”留足了尊严与脸面,并不是像其他家长一般喜欢在外头教训孩子,给别人看给别人听,以示自己管教的严格。

  母亲虽然严格,可是在她心里面却是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疼爱。有一次“我”害了翳病,母亲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真的用舌头舔“我”病眼。在当时她根本就没有考虑后果,也没有担心病菌会不会传染给自己。

  作为当家的后母在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时候,总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就算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少的脸色,都不曾与他们脸红、吵嘴、闹气,只是再也无法忍受得了就悲泣,让矛盾暂时地和缓下来。

  因为作者从心底里同情与心疼母亲,所以他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是的,打和骂还只是躯体上的疼痛,可是纠结在心里的难受是会让人发疯的。

  虽然,母亲待人是最仁慈最温和的,但是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是绝对不允许的。譬如那次五叔对母亲的*蔑,“母亲气得大哭,并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从这可见母亲的刚气与对名节的忠贞。

  从这些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可见作者对母亲的爱是多么地深沉与难忘。作者还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从这便可知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与份量。

  爱,这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感情中最最宝贵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我们生命中完整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缺失了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有无限的遗憾与不堪。很开心能在胡适平实的笔调中见识了世间伟大母亲的一种,这使我更加地珍惜、感恩现在的生活与所拥有的一切。

《母亲》读后感9

  震惊哪!!!读了《让人心痛的母亲河》这篇文章,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出那种莫名的激动,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想对全世界炎黄子孙说:口口声声地说爱祖国母亲,而真正对于祖国又做出了什么?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一开头写的一句话:“黄河让人心痛,这钟心痛要站在黄河岸边才能深切感受到。”或许真的是这样吧,我从没到过黄河,对于黄河有着太多太多美好的想象,也许是我太纯真,没有像作者那样身临其境,而看了作者对黄河的描述,我的眼前浮现了黄河的真正面孔。“河床底的淤泥形成一块块鬼裂状的干泥,两岸的崖壁经过千年雨水冲刷,日光风沙侵蚀,形成一道道巨大的沟坎,极目望去,几乎看不到绿色,船不是在水里划,而是在旱地上走”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啊!

  不难想象过去它那慈祥而美丽的面孔,然而那已成为一段永久的历史,展现在面前的却是被儿女们折腾成的千苍百孔的模样。我们可以为过去的历史所骄傲,而不能忘却如今,永远也逃避不了现实。难道炎黄子孙后代们就真的见不到神话般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大海不复回”的气势了?

  历史上的农耕民族都是河流用它们的乳汁哺育出来的与其说挽救黄河,不如说挽救我们的整个民族。

  黄河在呻吟,或许挽救黄河真的太难太难了,不过把它作为一次教训,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产党员,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

  保尔是一个苦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压迫受欺侮,处在饥饿和死亡线上。但是,他敢于向不公平的屈辱的社会地位挑战,敢于起来改善自己和劳苦大众的命运。他在朱赫等老一辈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帮助下,积极投身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保尔一生的经历实际上是向不公正的命运挑战,向困难挑战,向自身的残疾和不幸挑战的过程。可是,一个人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呢?一天之中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发起17次冲锋,身患伤寒饿着肚子踩着冰冷刺骨的泥浆修路,从死神那里挣扎出来,躺在病榻中受尽伤痛的折磨。双目失明后,他回到家乡,只求能听见母亲的声音,然而亲爱的母亲却已化作了一堆黄土,即使是这样,直到最后,他还要把自己的经历经过升华之后变成精神财富献给人类: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母亲》读后感10

  今天上午,吃过早饭后,我一口气把昨天没看完的《安徒生童话里》的“母亲的故事”读完了。

  故事真的是很感人:一位母亲的孩子生病了,三天三夜都没有醒来,他的呼吸也很困难,母亲更是难过的不停掉眼泪,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这时从外边冰天雪地里走进来一位贫困的老头,老头虽然被毛毡裹着,但依旧冻得瑟瑟发抖,这位善良的母亲用火炉给他热了一杯甜酒让他暖身子……因为几天几夜没有合眼母亲太累了,实在坚持不住了她睡着了,睡梦中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头把自己的孩子抱走了,母亲赶紧睁开眼睛,孩子果然不见了,她发现这个老头是死神装扮的,如果有人停止呼吸,没有心脏跳动的声音死神就会把他带走……

  读到这里,我想这位母亲该有多么着急啊!果然,母亲为了找到自己的孩子,先后找到了夜神,夜神要求母亲把唱给孩子的所有歌都给他唱一遍。母亲为了找到孩子流着泪把歌唱了一遍,夜神被打动了告诉她死神抱着孩子路过那边的黑色枫树林,母亲为了找到孩子赶紧奔去却发现这儿全是荆棘,荆棘的条件是:把它抱在母亲的怀抱里温暖一下就告诉她孩子在哪里。啊,荆棘,又尖又刺,抱到怀里该有多痛啊!可是这位母亲为了找到孩子,把荆棘刺进了自己的肌肉…为了孩子,母亲不在乎自己任何付出。荆棘被感动了告诉母亲应该朝那个方向去找孩子。母亲来到湖边,依然不见自己的孩子,乞求大湖告诉她孩子的方向,大湖发现母亲的眼睛太美丽了,于是要求母亲把眼珠哭出来送给他,就会把她带到死神种花的大温室。因为每一朵花代表一个生命,自己的孩子也许已经成了一朵花。母亲说:“只要能得到我的孩子,你要什么我都送给你,只要给我留一口气,让我见到孩子就行。”于是母亲哭啊哭把眼珠哭了出来,大湖用手掌用手掌把母亲托了起来,把她送到了湖对岸。

  湖对岸是守墓的老太婆,老太婆要求母亲把她美丽的黑头发送给她就把她送到温室。母亲为了找到孩子就把自己的黑头发和老太婆的白头发做了交换。她如愿进到了温室,也发现了属于自己孩子那朵花的心跳。是一朵蓝色的早春花,可是早春花头低垂着,病得很严重,他并不知道母亲为了找到他经历了怎样的心痛和苦难!老太婆阻止母亲说:“你不要动这朵早春花,死神马上就要来,你请求他不要动这朵花,要是他不听,你就吓唬他,说要拔掉这里所有的花,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颗草都是有生命的,没有上帝的旨意,谁都不能动他。”死神进来了,要拔掉这朵早春花,母亲紧紧抱住这朵花请求不要死神不要带走她的孩子。死神说是执行上帝命令,不能违抗。母亲要拔掉其他的两朵花,死神劝她不要动他们,因为他们也是有生命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知道自己所经历的心痛和伤痛,她怎么忍心让其他的母亲也来经历这样的痛苦呢?最后,母亲请求死神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上帝的天国去了。

  故事读完了,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被母亲的善良所感动呢?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一位这样默默爱护着我们,疼爱我们,时时刻刻为了我们的幸福一直努力的母亲啊!从现在起让我们珍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所有美好时光,用好好学习,聪明懂事报答他们吧!

《母亲》读后感11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什么?有人说是曾经有一份爱情摆在面前没有珍惜。此言不假但远非全部,世易时移还有很多的痛苦在不同的人生节点等候着人们,比如一个单身母亲毅然决定生下没有名分的孩子,含辛茹苦将其养大,但她付出的亲情却被女儿误解,对年华逝去身心憔悴的母亲来说,她能想到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她就是《困在回忆里的母亲》.

  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又有着怎样的韧性,其实我们常常是弄不清楚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生下私生子、独自生活的母亲来说,我们更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产房中是自己苦苦煎熬、产房外也没有人等待,更可怕的是,今后的生活也是冰冷的未知数。在那个时刻极度虚弱又极度绝望的简,对当初执意留下这个小生命的选择,一定会产生刹那的悔意。不过医院婴儿床里那个号哭的小家伙,注定就是她崭新的宇宙中心,这个小生命要依附于她,她必须让孩子活下去,不是一时一刻、一天一年,而是一生一世。

  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正当我们要为她喝彩,感慨好人一生平安,故事却并没有按照知音体的路子走,作者用两条平行的线叙述母女,虽然各自的际遇十分吻合,但彼此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对于生孩子,女儿弗洛伦斯宁愿做一个高龄产妇,也不愿意在年龄适合但不“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这显然是说给不满二十岁就生下她得母亲简听的。而故事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的不融洽其实是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是对母亲付出亲情的完全误读,在她看来给了她生命的母亲其实是无情的,面对如此痛心的境遇,简却只是隐忍着、回避着、维系着,她清楚的感受到她与女儿之间那条鸿沟,却无能为力。这道鸿沟曾经存在于她与自己的母亲之间,给她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尽管她竭尽所能避免,但如今却如同魔咒一般横亘在她与女儿之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亲情,不是亲情本身,而是亲情给不同的家庭成员带来的感受。在母亲简的眼中,女儿绝对是最漂亮可爱的孩子,她十全十美、完美无瑕,为了弗洛伦斯,她宁愿自己含辛茹苦也不愿委屈她、宁愿放弃尊严做贼而入狱也不愿饿着她、宁愿放弃自己一生的幸福也不会放弃她……然而在女儿弗洛伦斯看来,母亲的这些付出反而成了她的压力,母亲的磨难不是为了她而是因为她,她执拗的认为自己就是个灾星,生下来就毁了母亲,加上父亲的缺位且是母亲的忌讳,让逐渐长大的弗洛伦斯认为母亲对她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无情的。直到有一天,她有了自己的孩子。生育不仅改变了她的体型,更改变了她的心态,面对自己孕育的小生命,她终于逐渐体会到了当年的母亲,明白了母亲所说的那种无私的亲情、懂得了什么是超越一切的爱。正是这个孩子,让母女之间的鸿沟变成了通途,也让母亲简不再困在回忆里。

  血缘、亲情,自然而然便能代代相传,切断传承、阻隔血脉是不合常理的事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亲情依然易受阻隔、亲人难免心存芥蒂,就如同亲人间联系容易被淡忘,以致产生“常回家看看”这样的无奈与心酸。亲情并非战无不胜,然而,我们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尽管亲人之间也会不可避免的彼此伤害,但亲情会教给我们宽容,交给我们忍受。我们都身为人子,绝大多数也会为人父母,对于长辈,他们给予我们的比起别人或许不多,但我们应该相信,那必定是他们能给的全部;对于孩子,我们给予他们的比起别人或许很少,但我们也毋庸置疑,我们必定付出所有。

《母亲》读后感12

  昨天,我们全校师生都在内操场上观看了一部《我和母亲的那段日子》的电影,看完之后,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一定要孝顺父母、感恩长辈、感恩老师,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学生。

  在《我和母亲的那段日子》这部电影中,一个平平凡凡的陈斌强老师是主角。该电影主要写了陈斌强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后,他毫不犹豫地把她带到学校去照顾。一开始的时候,他的母亲是在他的姐姐家里住的,而陈斌强老师就当了班主任。我清清楚楚的记着,有一次他在上课的时候,他的姐姐突然打电话说:“我们的妈妈不见了!”陈斌强老师听了立刻就跟教导主任请假,急急忙忙地就开着电瓶车回他姐姐家去了。到了之后,他们就分头去找了。找啊、找啊,还是找不到,于是陈斌强老师就说:“我们先回去吧,说不定妈就在家里。”说完,他们就回去了,一进门,就看见了母亲已好好的坐在地上了,他姐姐对妈妈说:“妈,你为什么不进去。”她母亲说:“我刚刚出去买东西,突然就找不到家了。”他姐姐又说:“妈我们回家吧!”他妈妈一站起来,就看见地上有小便拉在哪里了。于是陈斌强老师就说:“我们的母亲以前是最爱干净的,现在成了这样我真的很难受。”他的姐姐又说:“你们什么时候有空,我们一起带妈妈去医院看看吧。”过了几天,到了周末,他和姐姐、妹妹一起把妈妈带上,便坐车到了县城的医院为妈妈做了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查。检查了好久,最后,医生找到了陈斌强,一脸沮丧地说:“你妈妈的情况有点严重,她得了现在一种新型的病,叫阿尔茨海默病,也就是现在的老年痴呆症。这种症状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医治。”陈斌强听了医生的活,脑子中断断续续的浮现出母亲在小时怎样教育他,怎样让他努力学习,怎样让他以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伟大的教师。随后,他和姐妹商量娘怎么办,最后,他便把母亲安置在姐妹家,而自己仍然回到所在的学校去教学。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天之后,他的大姐和小妹都因为工作原因出差了,他的母亲就没人照顾了,最后,出于无奈,陈斌强老师就把妈带到他家去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老婆就很不愉快地说:“你为什么把你妈带到我们家里来,我一天要做家务,还要带孩子,这一天天的,我已经够忙了。”陈斌强老师听后,很恼火,一赌气,就用绳子把他妈和他绑在一起,骑在电瓶车上把他妈带去学校了,后来因母亲的老年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不能自己起床大小便,陈斌强老师就调好闹钟,每过两个小时都去叫母亲起来上厕所,他每天要照顾母亲的吃喝拉撒,但从来也没说过一句埋怨母亲的话,反而对母亲越来越孝顺。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思绪万千。我刹那间发现自己对母亲是那么的不尊敬,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是啊!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每天接我们上下学,只要我们病了,不管自己的身体如何,都无时无刻的陪伴着生病的我们。米尔曾经说过:“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只有它才能让我们驶向成功的道路,只有它才能陪伴我们度过寒冷的夜晚,只有它才能让我们学会感恩。“感恩成就人生”,只有我们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感恩母亲,感恩这位伟大的启蒙老师吧。

《母亲》读后感13

  这是一首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诗。文章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开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得担心起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红莲。正当作者“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的大荷叶“倾倒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地守护着红莲,正如母亲的乎呵护着儿女一般……

  文章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作者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文章重点描写雨中的红莲,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以物比喻人,借景抒情,歌颂了母爱。

  文章描写看红莲的三个场景非常感人。这三个场景由令人信服的渐进的情感发展线索串起来。这也是这首散文诗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

  一看红莲。在繁杂的雨声中在浓阴的天底下,心情烦闷。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作者观察细腻。你看,“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遇上这鬼天气,碰上谁都开朗不起来。烦闷一词,极为妥帖。“从窗内往外看时”,谢了的白莲瓣散漂在水缸里,作家又多了些许感慨和惆怅。

  二看红莲。在雷声大作雨越下越大的时候,心情不适意。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幸好那朵红莲,“今晨却开满了”,亭亭

  玉立着,烦闷的心儿多少有了点宽慰,用“不适意”,质朴而准确。但偏偏这时“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打得左右欹斜”。想去帮忙,因是电闪雷鸣,女孩儿“不敢下阶去”,也在情理之中,眼睁睁看着红莲被大雨肆意地蹂躏,当然“无法可想”。

  三看红莲。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作者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作者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升华主题。

  待坐到母亲旁边后,“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荷叶恰到好处地护住了红莲,了却了作家想帮忙的心愿,因而“不宁的心绪散尽了”。自然散尽了。虽“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地打着”,但由于有“勇敢慈怜的荷叶”在上,“红莲却不摇动了”。作家也“深深地受了感动”。从观看自然界的荷叶护红莲到引发联想,感情在真实的积淀中渐浓渐深,一切都水到渠成,毫无生拉硬拽之感。

  本文前后多处照应。首段“两缸莲花”,一红一白,后文都有交代;第二段的三蒂红莲,第三段有呼应;莲花开放,正值夏秋之交,浓阴的天,有雷有雨,也极自然;雷雨交加,“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人类的母爱与植物的母爱彼此回应,相得益彰。作家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所有这些照应全无斧凿痕迹,浑就天然一般。

  自古以来,咏物多为抒情言志。这篇短文也不例外。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这样荷花即 “我”,荷叶即母亲,,“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母亲》读后感14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几篇文章,都非常发人深省。现在我先谈谈《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她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多位同学,唯独他表现最差,也唯独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他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他的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考了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母亲流下了泪。但回到家,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非常有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就能超过你的同桌,你的同桌这次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光亮,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他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的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实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意料。直到结束,他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实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些危险。”

  母亲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她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老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叫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他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个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是,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信封上。

  读完后,我差点掉下泪来,但我忍住了,因为读这篇文章是实在自习课上。我在想,为什么有些人会自甘落后而不思进取,为什么有些人遇上困难后悔迎难而上。我想,这存在这两种因素。第一,自身因素,我们遇上困难后的态度取决于自信心的有无,自信心是我们成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东西。

  第二,周围人麽的态度,就像《一位母亲与家长会》所讲述的一样,母亲为了不伤儿子的自尊,对她儿子说了许多善意的谎言,从而使她的儿子最终获得了成功。如果文中的母亲用老师对她说的话来批评儿子。那么,结果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样既伤害了她儿子的自尊,又是他缺乏自信,从而使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辛苦,越走越失败。

  我希望所有人多给自己周围的人一点鼓励,少一些责难。可能因为你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母亲》读后感15

   《狂人日记》里“吃人”的故事,已经让我震撼。又读《为奴隶的母亲》,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我似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元凶,而这个封建礼教是一个抓不着又似乎能感觉到得东西,它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种制度,一种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制度。

  悲伤残酷的现实生活往往让我们不得不低头。而这篇小说似乎就有这种慑人的力量,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奴隶制社会的残酷与悲哀。

  这篇文章是具体的实例,它描写了一个以民国初年的农村悲剧故事。丈夫染上赌博酗酒等恶习,儿子春宝又久病不愈,无奈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给渴望能生一个儿子的老秀才。三年中,妻给老秀才生下了儿子秋宝,秀才大娘子不容典妻的存在,三年期满后,妻不得不离开秋宝回家。当她回到依然难改恶习的丈夫身边时,典妻却发现自己的儿子春宝已经奄奄一息……

  一个临产的农村女人,在家里产下一女婴,还没来得及抱女儿一下,那个“呱嗒呱嗒”叫声很重的女婴就被她的亲生父亲亲手放进了装满沸水的桶里,看到这里我有些不敢相信,觉得很费解,内心有着说不来的悲凉。而这篇小说处处似刀,稀薄而又锋利,在生活的暗处伸出来,上面写着惨淡的血和血的真实,这里的血有女婴的真实的血,也有母亲精神上碎裂后滴下的无声的血,每流一滴,都是痛的。

  妇人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角色。三年前,她的丈夫将悲惨的抉择摆在她面前:去不去?三年后,又一个问题摆在她面前:回不回?抉择归抉择,问题归问题,其实不管是被丈夫典出还是被秀才的妻子踢出,都是由不得她来作主,从始至终她仅仅是一个奴隶,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她的价值可以用一百元来衡量。母爱是妇女的天性和权利,但她却被折伤了天性,被剥夺了权利,无论哪个时期,她都生活在矛盾中,生活在“不情愿”中,命运似乎也处处与她作对。这所有的一切都导致她的内心极为痛苦,但是她也只是一味地忍让,一味地谨小慎微,没有作半点的反抗,这不得不让我们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这也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

  但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妇人又如何能不被命运摆弄呢?她有反抗的能力吗?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是什么造成她这样的性格呢?一个从旧社会一路走来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妇女,蒙昧无知,在她的思想里,只有三从四德,她又拿什么去跟命运抗争?

  妇人的悲剧,是对其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又无从表述。小说的悲也就悲在这里,这是一个妻子的悲剧,这是一个母亲的悲剧,这更是一个女性的悲剧。而造成妇人这样命运的典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下闭塞农村传宗接代的封建观念,封建的宗法制使女性沦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反映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在男性中心社会里,女人会被挤压到这样的边缘地带的,这样被践踏的境遇,就不难理解了。

  静静地沉思,我们真的应该为自己生存在这个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而感到幸福,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里,我们可以和男性平分秋色,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抛开物质来讲精神,我们可以非常有尊严地去爱与被爱,我们的命运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受任何人支配。

  “为奴隶的母亲”,这是一个命运悲剧,这是一个性格悲剧,这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们应该通过那个时代的悲剧来提醒这个时代的幸福,从而塑造人格魅力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读后感02-11

《母亲的眼泪》读后感08-08

怀念母亲读后感20篇11-15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06-22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08-09

母亲的纯净水读后感20篇09-09

第一次抱母亲读后感07-20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读后感10篇01-05

母亲的唠叨04-21

母亲节赞美母亲的演讲稿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