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2-12-19 08:35:51
  • 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合集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

  说实话,我在看第二部分的时候哭了。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过这样的文章了。

  回顾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很是不解。为什么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宁静的去处,就是给他的母亲出一道难题呢。后来我读到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我在想他母亲也许是想告诉他,你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你还有你的家人。这位母亲知道要给他独立思考的时间但不知道这思考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也许只有他的母亲逝世了他写恍然大悟吧。

  他这样的做法,不仅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还是母亲加倍的难受,这位母亲是痛苦的,无奈的是不幸的。他在天天去地坛的时候,他的母亲总是报以最坏的打算,如果他在那儿出了什么事儿,他的母亲也只好承受着苦难了。

  是的,她太苦了,也许让她早些上路,对她来说也算是一种解放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2

  好段摘抄

  (一)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牡丹忽地被踩在脚下,满是无情。“绝望”,这是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词。史铁生最初的日子也却是如此。幸而他在某个午后邂逅了地坛,这有些宿命的味道的相遇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又或者,是扶正了他的轨迹。

  作者用了“荒芜但并不衰败”来形容这个园子。有的时候想,若它不是个有着斑驳的琉璃、颓圮的老墙、飘摇的树叶,还有那“摇头晃脑”的蚂蚁、“一朵小雾般的”蜂儿、“会忽悠一下升空的”瓢虫的荒芜园子,换作欣欣向荣的大花园或是金碧辉煌的宫殿,或许他就不会有那样细腻的思绪与略带沧桑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史铁生和地坛有着共同之处——他“身残但并不颓废”,“落寞但并不逃避”。他的内心许是和那些缠绕在褪了漆的柱子上的青藤一样,是生生不息的吧。

  (二)

  “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句话蓦的出现在文中让我着实为之震撼。

  在史铁生最为落寞的时候,是母亲细心呵护着他生存的火焰,让它在微风中疲惫地晃动着而不至于熄灭。然而他的母亲是不幸的,她的儿子“被命运击昏了头”,却只能无言地望着儿子的背影,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拥有这份夹杂着辛酸与纠结的母爱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

  那时的他对于那些遍布园中沿着他的车辙细细寻觅的脚印,早已刺破“倔强”深深地烙在心里了。然而就在他小有成就,理应回报这份磅礴的爱时,却再也无力和母亲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或许上帝是对的,但也因此让她携带着这苦离开了人世。终究还是会有遗憾与内疚的吧。

  (三)

  “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会死去?”人总是带着这两个问题降生,然后带着这两个问题离世。

  地坛是最适合思考这两个问题的场所,因为它洒满余辉的宁静和万物窃窃私语的生机。恐怕史铁生也是思考这两个问题最合适的人选之一,因为他在那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龄所经历的遭遇。于是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行着,继而有了他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虽然他接受了生的事实,可还没有寻找到生的方式。于是他开始寻找一个活着的理由。

  (四)

  有这样一对老人,他们一步步从中年走来。妻子从最初的“攀”到了后来的“搀”,仅仅一个细微的动作之差,却见证了爱情从相爱到依存的过程。这是永恒的。

  有这样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他与作者寥寥几句对话,却使两个陌生人周遭的空气陡然变得柔软了。这是温馨的。

  有这样一位饮者,随便的衣着随便的姿态,却在抬头饮酒时透着“醉翁”的气质。这是脱俗的。

  有这样一个女工程师,以朴素的妆容优雅地踱过园子,举手投足间带着清幽。这是飘逸的。

  有这样一名长跑家,用意志坚定的步伐推开了一扇扇紧锁着的铁门。这是不懈的。

  这些是他们活着的理由。

  (五)

  人一出生,总是带着两件附带品——幸福与苦难。可见苦难本就是归属于生命的,而生命也因为苦难而得以成长。

  “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若是没有前方牺牲的战士,就不会有满腔热血的斗志。

  若是没有被荆棘划破皮肤的古猿人,就不会有今天灯火通明的高楼。

  若是没有黑暗所带来的冰冷,就不会有阳光满地时的幸福。

  然而问题又来了: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

  于是就有了命运不公所带来的种种差异——脚下传来的声声哀鸣与头顶飘过的盈盈笑语。但是不论是哪一边,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充斥着对比的世界。有美与丑、善与恶、智与愚……正是因为两者的共存才使得美丽、善良、智慧这些东西愈发夺目。换种说法,是绿叶造就了红花。

  绿叶是伟大的。受苦难者是伟大的。伟大地存在着,这就是理由。在我看来,史铁生自始至终在诠释一句话:先知死,后知生,然后知何以生。或许这就是人用一生来完成的问题。

  赏析:史铁生的文字很美。喜欢他在地坛里平静地呈现出那些描写落日光辉、雨燕高歌、苍黑古柏以及四季中不变风貌的语句。但是更为吸引我的,却是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沉重与苍凉。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3

  读完《我与地坛》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同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座废弃的故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宗。作者从体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绪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史铁生思考了生和死。死是必然的归宿。但我们感到累了,

  上帝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要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沧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故园依旧是故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状的自己。

  他不仅思考自己的选择,还在考虑自己亲人所承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开始并没有考虑到母亲所受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到了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呜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顽强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在顽强的与病魔抗争,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该庆幸我的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能去除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其实这幸福,未尝不得取决于自己,真实得让每一个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问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迈出去脚步?

  原来每样人生,都殊途同归!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4

  我喜爱史铁生与他的重病无关的文章,主要是回忆生病之前,以及梦想与未来。从他写的《我的梦想》里,可以看见他心平静气地谈论自己“也许是因为人缺了什么就更喜欢什么吧”,已然平静对待自己的现状,却满心希望自己拥有刘易斯般的体魄,当然是下辈子,然而又发现健美的体魄并不能带来最大的幸福,于是又祈求给下辈子的自己以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这一篇只是一个引子,它是对幸福人生的设计的一交小小的尝试,而下一篇《好运设计》则完全整整地设计了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完美的人生,听上去很容易,只消天资极高,事业成功就行了。然而,那样会势必导致一个人心灵的阻塞,心灵的阻塞使人趋于平庸,平庸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于是需要有痛苦,苦尽才有甘来,那么甘来之后呢?一定会再陷入平庸。于是一个完美的人生需要无尽的痛苦、失败、挫折。于是史铁生自以为是好运的、不无讽刺,但又很矛盾。作者已认为这个矛

  盾是无支调和了,便转而思考人生的组成实质上是过程,不论痛苦还是幸福,残缺还是完满,生存还是死亡,过程,是人生中永远的美好与精彩,于是好运无须设计,人人都能让过程精彩。平时,人人都是设计的接受者,会有抱怨设计的不公,此刻,作为设计者,反而不知从何下手,看得出来,人本身就是矛盾的。

  至于他的回忆,回忆童年与青年进的自己,同伴,壮年或暮年的亲人、熟人,乃至仅有一面之交的人,在我读来,是充满了宿命感的。教堂的钟声竟让作者唤起一种故乡的心情,夜幕笼罩下的寺庙的景象给作者以深深的触动,甚至恐惧。“这个孩子生而怯懦,索性顽愚,想必正是他要来这人间的缘由”,这是作者在评价小时的自己,像是一个先知在看初生的婴儿时下的断语,又像是高僧在看一位老人入土时下的结语,仿佛这声音不应来自人间,而是充满了神灵的地方,总之,充满了宿命的意味。还是这句话,细细体会,竟感受不出丝毫的主观感情,说这句话的人,想必此时是面无表情的,因此很难想象这句话竟出自作者本人之口。

  他的回忆,又是不可避免地伤感的,我相信人人在年老时的回忆都是伤感的。人生的舞台上演着一幕幕名为《我的一生》的剧,每个剧本,“我”都是无可争议的主角,当即将谢幕时,主角和观众们难免会想起那一个个配角,他们一面翻看配角的剧本,一面叹息。这大概就是回忆。

  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是扶轮问路。总结一生!太多的总结,太多的遗憾,太多的沉重的回忆,作者历数前生,却又告诉我:你与我一同笑看。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

  《我与地坛》是一篇散文,可以带给读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在史铁生的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个残疾人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文中有对亲人的思念,带给我们启发,那就是我们很多人对亲情可贵的理解不够深刻和透彻,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的人生磨难。。

  在史铁生21岁那年,他的双腿因病致残,这给一个正值壮年的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无法接受这一意想不到的现实。后来,史铁生变得焦虑和沮丧,因为他找不到工作,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他的母亲总是照顾他,鼓励他,但这个残酷的现实使他更加沮丧,无法从内心理解他的母亲的爱。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她母亲的陪伴和鼓励下,他长期呆在地坛,渐渐地,他从已经有四百多年风雨历程的地坛中看到了顽强,他思考自己的生活,然后开始立志,决定在文学领域做出一些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功成名就,但他的母亲已经离开人世没有看到这一切,没有看到他的成功,这成为史铁生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读完《我与地坛》,从史铁生的身上,我看到一个人激励人心的经历,尽管他身有残疾,但身残志坚,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文化名人,这激励人心的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我们是身体健全的人,更应该努力。

  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和遗憾,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希望每个人可以及时尽孝,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6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当我在封面上看到这行深蓝色细若蚊足的字时,仿佛收到了故友的一封简短的信,字字都是铭刻在骨子里的真切。于是,我轻轻捻起书角,翻开,带着那句话给我的亲切感走进地坛,走近史铁生。

  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史铁生他失去了他的双腿。这惨痛的事实让他“曾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于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观察,去深思,去体味人生,去寻找希望在地坛中看一对老夫妇走在夕阳的余晖下,听那热血的青年永不间断的歌声,看不幸而漂亮的女孩渐渐消失在大栾树下,听长跑运动员坎坷曲折的人生......园中的这些人和这些事,从一点一滴创造出一片名叫生命的森林,给予了史铁生无限的感动和鼓励,唤醒了他沉睡的意志,让他放下心中的坎,笃定地向前。

  在史铁生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人,永远扮演着执灯人的角色,那就是他的母亲,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触动,还有精神上无法言说的力量。让我感叹于默默的、无私的母爱,它永远像涓涓细流,想隐于丛中,却着实流淌在了我的心间。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母亲。那次,一回家,我就重重地把沉甸甸的书包摔在床上,对于开门后的一声问候,只是转身后留下的背影。“妈,能不能给我接到下学期的书啊。”带着生硬的语气却是说着恳求的话。“语、数、英都要么?”她却还是温柔地答复着,我便有些歉意,转头“嗯”了一声。“我去问问吧。”

  第二天,当我拔开锁孔中的钥匙,就十分惊喜地看到放置在桌上的一叠书。虽然封面都是一道道白色印痕,或是有层次不齐卷起的书角,但是我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抱在怀中,视之为珍宝。开门,静坐,台灯的微黄色的光照着老旧的书页,我的眼前已不是字,而是母亲为了这几本书而奔波了身影:问过几个陌生的人,打过几通电话,才凑齐了这么几本书。于是昨日的事又将我拉进深深的歉疚当中。凝眸细思,曾经一句“早点睡吧,别熬坏了身体”,就让她动情,为她剥开糖纸就让她觉得甜蜜,为她煮一碗面,就会升腾出满满的幸福。

  我读《我与地坛》,读平静,读坦然,读对生命的思考;我感,感平凡,感无私,感如涓涓细流般的爱。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7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当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理解了,平静了,构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

  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我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可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供给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可是。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此刻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我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我的灵魂。

  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能够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我的命运。我甚至此刻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

  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

  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

  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

  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9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让他受到了最沉重的打击,他失去了双腿。这会是一种多么难言的痛苦啊又会有一种多么哀伤的心情直到他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真情在笔尖流露。于是便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有了《奶奶的星星》有了《合欢树》有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表达的感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深沉的。作者讲述在双腿残废之初自己的悲痛欲绝心绪的荒芜冷落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于自己一次又一次在死亡边缘徘徊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一地坛。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也记载了他深深的车辙它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可以感受作者的悲痛因此它向他展示了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两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飘摇的落叶清纯的草木坦荡的荒藤浮夸的琉璃和似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地空屋似的蝉蜕。窸窸窣窣生长的响动。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在地坛他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地坛留住了作者留住了一个用感情写字的作家。作者常说:这古国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深爱着地坛他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惟一的几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终究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就默默的忍受着。用母亲无私的爱包容儿子包容儿子的命运;于是她只有一天一天的熬过去一天一天的祷告:"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于是她只能漫长的等待。她疼爱儿子并且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需要一点时间独处需要这个过程。然而她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等待母亲只能漫长的等待……母亲不知道她的儿子是多么想让她一超分享自己的快乐儿子忧郁的心中重新闪现出了快乐的影子要是母亲看到她该多么高兴啊。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母亲的去世终究让他明白了: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0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明白自我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感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被“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应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儿子,她总在期待,期待自我的儿子最终的幸福。甚至,为了自我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份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我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也仅有天底下的母亲最明白。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造化总在弄人,人世的无奈正在此。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期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期望母亲还活着,用自我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可是她却熬不住了,人世艰难,事与人违。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从没有停过。无论春夏秋冬,总有些凄凉之意。春夜有淅淅沥沥的雨,夏日有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有纷纷凋零的落叶,而冬天则有漫无边际的大雪。

  可是无论怎样,只能独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随它去吧,人生就是这样。

  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感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可是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戏,各有各的主角。然而,扮演何种主角,“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

  人世“有时候是简便欢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他的话不难令人想到叔本华的杯具哲学,所谓人生是一个杯具,更何况无常。然而,人生的杯具却是美的,因为,人总是应对它,并且给自我生的勇气,给自我思索的空间,所以才有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说尽,所以人生的关键还是用心灵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临则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从降临之时就走向了死亡,或许有一天“跑出来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许不必想,自然而然,该来的总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运却也洁白如水,时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寻烦恼,远不如漫步夕阳下来的美。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1

  一本书讲述一段故事,《我与地坛》则讲述了一个有关“母爱”的故事。

  今天,我看到了其中一个:作者双腿瘫痪了,脾气坏到极点,成天泡在一个名为“地坛公园”的地方。作者的母亲既担心儿子出事,又不想限制儿子的自由,只好每天去那里看。母亲视力不好,来时轻轻的来,走时悄悄的走。

  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呀!我不由得想原来我发烧时妈妈的嘘寒问暖,为我倒热水。世界上最朴素而又最伟大的爱不正是母亲的爱吗?这种爱是默默的,在不经意时为你的付出,母亲是除了父亲外唯一一个甘心为你付出全部的人。好好对待她吧,珍惜这浓厚而伟大的爱吧!

  温柔的、细心的、永恒的,母爱如水般划过每个人心头。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2

  春江月为侣,月影星相随;逆风花拂发,雪夜灯照还。我们常常以为自己如小草般径自生长,我们常常想奋力奔跑于家人前方,直到唠叨声渐渐淡出耳畔为止。但当我们长大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一份长久无声的陪伴正温暖着岁月,带来最长情的告白。

  史铁生在22岁那年失去双腿。随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年少轻狂的他发疯似的离开家,去地坛的园子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完全不顾母亲的劝阻和安慰。这一切,在母亲去世后发生了改变,史铁生必须坚强地生活下去,他开始写作,开始回忆母亲的种种往事。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不敢问。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与我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段独处的时间。”苍老的母亲心里明白史铁生的不易,对于这个不幸的孩子,她能做的,只是默默地陪伴着他,在所有人都认为他的生命可能到此结束的时候默默地支持着他。我们都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的一块肉。”当孩子遭受了巨大的创伤时,谁能想到,母亲内心的苦难是加倍的呢!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从她的身上,我能看到陪伴的力量,这力量,支撑着史铁生一生不断奋进,支撑他带着母亲的爱写出许多动人的文字。

  史铁生还提到了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他说:“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事又翻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无言处最能默酿情浓,我在想,史铁生早出的背影一定总在母亲的视线中拉长,那背影,定是一头连着他的轮椅,一头向着家的方向。不知道这位母亲究竟这样站了多少个春秋,也不知道这位母亲究竟这样盼望了儿子归家的脚步多久,当年的史铁生没有想过,他也后悔没有这样想过。史铁生十分感念母亲无声的陪伴,这陪伴在默然中铺就了成长的路,滋生绵长的依赖,那些有母亲陪伴的日子,成为了他心底最沉婉的暖意。

  读完《我与地坛》,热泪盈眶的同时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阵阵暖意同样在我平静的心中泛起涟漪。我从小被姥姥带着长大,姥姥陪伴我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我的父母的总和。姥姥和文中的母亲一样,是一个开明的人,她会把陪伴倾注于日常的点点滴滴中,不强迫我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四五年级正是我内心个人意识萌发的时候,我开始厌倦姥姥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别忘了带红领巾,别忘了装上水杯!”,我开始不愿和姥姥一起出行,只是因为她走得太慢,年少轻狂的我认为,自己将要奔向的,是全世界。姥姥生前最喜欢赏花,每年春天她都会去城南的玉渊潭公园约上几个好姐妹看花,小小的我总是不和她一起去,不知道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拌了多少次嘴。今年春天,我又去玉渊潭看了花,可是姥姥,已经离我们而去整整三年了,我不由得想起一句歌词“城南花已开,愿君永长在。”现在我才意识到,姥姥对我意味着的,正是我苦苦追寻的全世界啊!

  陪伴,或许是同奶奶一起缝制一件衣裳,或许是同妈妈一起聊聊家常,或许是同爸爸一起看看球赛,或许是一句祝福的话语,或许是一段耐心的倾听。我们在慢慢长大,他们在慢慢变老,也许他们期待的,只是我们的一份简单的陪伴。适逢新冠肺炎疫情宅家之际,抓紧时间和家人共度一段难得的时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就是我从《我与地坛》中悟出来的道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3

  用轮椅碾压四季,用心言说地久天长,笔划中容纳着生活难以触及的地方。在那里回忆,怀念,恐惧,想象,渴望,筑梦,逐梦……荒藤老树,晚风朗月,晨露暮霭,遍地的树影,漫天的星光,窸窸窣窣的蛐蛐,南飞北归的雁,都成了他“扶轮问路”、琢磨生命灰飞烟灭的魔镜。他——史铁生

  写母爱,却不愿“爱”字,生怕“爱”字不及对母亲的难诉深情。文字平静,读起来却令人神伤。写早逝的母亲,只谈那颗无法接近的“合欢树”,只说“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可我却开始遥望那颗树,想细察车辙里母爱的印痕。言语中吐露出无限平淡和爱恋。

  写自己的失落。说如何向往“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回忆“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的自由,想象着“”踢一颗路边石子”的感受……那种穿透文字的渴望,让谁又敢忽视上帝赋予的一切健全跟健康?

  带着孩子般的好奇,走向童真童趣,以哲人的敏感敏锐,探索宇宙洪荒,追问“我”的起源。他比一般人走得更深更远,我们惟心心念念念极乐世界,他却在追问极乐有没有穷尽?思索要是不再有渴望、期盼、和理想,那还算不算乐?

  有些时候,他的笔跟着思绪游离飞扬,信马由缰,一会儿雾里看花,一会儿浪迹天涯。也正因如此的放浪不羁,某些地方,比如第八章“好运设计”,稍显拖沓、琐碎、冗长。不过我在想,一个连设计来生这样的事也琢磨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的人,我还有没有资格去评判他走世界看世界悟世界的方法?

  或者正因为躯体被固定在轮椅中,所以他才以超常的维度和细腻,调用起感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全方位地融入纷杂的世界;他的心魂不仅“常在黑夜出行”,而且恣意在狂野天空。他站在死里看生,活在生里看死。他突破了时间,僭越了习惯。

  岁月更迭,他把自己写进地坛,让五百年历史成了他盎然生命的背景!从此他将于与它一起担承风雨,期盼彩虹!

  他的笔,我的心。相差数年再读,别有滋味!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4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我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无论是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

  最近,读完了《我与地坛》,我对母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一句话让我的感触很深。小时候写母爱的作文,无非就是大风大雨时,母亲送我去医院,就是吵架之后的一杯温牛奶,或是淋湿之后,母亲为我熬的一碗姜汤。可是现在,我对母爱的理解不同了,母亲对我的爱,是我永远无法发觉的。饿常常与母亲吵架,吵完架又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我当时并不知道,那时母亲的心会是怎样想,至少我不曾理解母亲看着我难过她也难过的这一种状态。冬天的晚上我喜欢踢被子,母亲每每母亲快睡熟了,可却又担心我,不厌其烦地起床帮我盖被子;洗衣机坏了,她怕我没有衣服换,在大冬天的晚上用手帮我洗衣服,她的手经常冻的通红,却没有抱怨一句。

  母亲最伟大,同时也最痛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命运击昏了头”的儿子的母亲,她面对一个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失去了双腿”的儿子,她总是期待自己的儿子幸福,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在心灵上有一种宽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灵上的痛苦与惊恐,其中的味道,只有天下母亲才能明白的,伟大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承受,可在史铁生第一次获奖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给母亲一个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用自己的成绩给她一个小小的安慰,哪怕是让她有一个微笑,但母亲却不在了。

  相比于史铁生,却觉得自己比他要幸福得多,至少当自己取得成功时,台下有人为自己鼓掌,至少当自己失败时,会有人为自己不断打气,至少当自己生气时,会有人与自己吵架,至少当天冷的时候,会有一个人晚上帮自己盖被子,可是当这一切都不在时,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叫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只是不易发现罢了。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3-31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04-06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08-08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05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12-09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篇)11-02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集合15篇11-28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合集15篇12-10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集锦15篇)11-04

《我与地坛》读书笔记(通用1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