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反思 >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1-16 09:58:27
  • 相关推荐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我和王珊珊老师“同题同构”师徒结对的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教材、形成初步教学设计、试上课、修改教学设计、验证、再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创设了“古人计数”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摆11根小木棍,引导学生总结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即10个一=1个十。接着在学生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中进一步理解数位。

  反思“古人计数”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与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地操作、交流、讨论,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节课没有让学生经历动手摆小棒的过程,所以他们对10个一就是1个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

  第二,整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说,为了进一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我请全班同学读这句话,并注重请个别同学、全班同学都说一说数的组成,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第三,一年级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无论是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还是兴趣激发,我们都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那就是从直接感知实物过度到表象的思维过程。教师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以增添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做到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而且要更加仔细地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学法,突出重难点进行教学。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2

  1、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地让学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进一步体会数感。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

  1.728精确到千分位,这种题学生能注意能做正确。

  1.728乘以10的3次方精确到几位,往往学生还是认为是精确到千分位,计算失误。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注意这两种情况的区别,没有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问题,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教学问题,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而且讲评不及时,等到讲评时,学生早已把试题和自己的解题思路忘得差不多了。教师应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能、技巧、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练习或变式练习让学生练习,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教师要避免“就题论题,浅尝辄止”的做法,要通过题目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式、发散式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形成系统,完善其认知结构。

  我们要善于或勇于从中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改进。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共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让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向,完善自我。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4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中《1.5.2科学计数法》中提到:“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x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我在备课的时候刚开始对这个定义没有太注意,知道这样定义就是为了将一个写起来比较麻烦,读起来很费劲的数写成大家约定形式的数,这样达到化繁为简单目的。同时规定了ax10n中a的取值范围和n的取值范围。但是在准备关于这一节的习题时发现,负数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是一类很常见并且重要的题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负号的添加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教材中讲科学计数法时规定的数是“一个大于10的数”。而众所周知,负数是小于0的数,又何谈大于10?那么照这么一抠教材定义,咱们的负数岂不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了?这个问题我请教了我的同事,他们说只要是讲明了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就行,并且在规定a的取值范围时说明a的绝对值大于等于1,小于10就行了。我感觉具体说明了a的取值范围,并且在授课的时候不提“大于10的数”,最后解释一下教材中的这点纰漏。这样应该就能避免了学生对于教材和师授内容矛盾的疑惑。

  通过这件事,让我看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一味的相信教材。同时在备课的时候不能脱离教材,自辟套路。因为学生们手里现有的知识的来源就是教材,如果我们脱离了教材那会让学生感觉到对教材的陌生感,甚至不愿意读教材。如果我们一味的迷信教材,那么会堵塞自己的教学创作灵感,让自己的教学没有新鲜度,没有创新。所以,我通过这件事明白了,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书,讲时变书,并敢于有怀疑精神,要在传统的教学中有自己的创新。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5

  本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设计了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下手。

  一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设计一开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身边最近发生的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出发,给出几个看、读、写都不方便的数据,引起学生强烈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想寻求一种方便、简洁的表示方式的欲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认识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的传授方面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6

  《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的按物点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按群计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摆一摆,数一数。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二是捆一捆,认一认。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三是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有3个:1、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

  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经验,是教学中该怎样突破?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中,从“数铅笔”引出数,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自发地数数,在学生理解了以“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好处后,我马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也经常把“10枝铅笔放在一起”、“10卷纸放在一起”、“10个鸡蛋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好处,以此突破难点,并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没有刻意而为之的违和感。

  4、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课堂是教学双边活动的舞台,不能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学”,我们要多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多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教学“11”的写法后可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观察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你能发现什么?”相信有孩子能说出:1捆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十位上的“1”,它表示1个“十”。1根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个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个位上的“1”,它表示1个“一”。

  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如在教学“13——18”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自主摆小棒、拨计数器、说数的组成。操作活动结束,在两个学生展示汇报后,还可以再追问其他的同学:“你摆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或者你拨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等。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汇报自己的操作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还比如在教学“20”的过程中,我请学生上台展示,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浪费时间,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上这个时候,学生对用小棒摆出1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1个数等操作都比较熟练了,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学生没必要上台展示,让他们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摆法和拨法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样他们会积极判断别人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好在哪里,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与会判断的能力。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三大目标:负指数幂的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以及含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的计算。对于第一个内容让大家去自学,我板书自学提纲,让同学们针对如何快速按照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提出自己方法。为了思考目标明确,给孩子们指明书上的三个例子是思考的材料,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相互交流的时间,这个交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在我讲解之前就能找到方法。然后依据例题讲解单位换算,通过该例题能让孩子们对于“纳米”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同时补充讲解物理中密度单位换算。最后为了能顺利通过课堂检测,选取一个练习补充讲解。

  这节课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同学们经过讨论基本能认同一种快速写出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方法,而且还不同于课本。对于懿嘉和珊珊提出的方法我给予鼓励,表扬,任何时候孩子们所回答的每一个问题要给及时中肯的回应,以此鼓励孩子能大胆的想象,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对于纳米的解释,相对也比较成功,这是提前精心备课的结果。但我在想一个问题:能否把机会给孩子们来讲呢?这可能有难度。而且这一块内容不是考试重点,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呢?

  孩子们下课后来主动问我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如何去处理分式的负数次幂的计算问题,还需要加强。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通用19篇)03-03

大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10-28

教学的反思01-07

科学教学计划12-07

科学的教学计划06-26

科学教学计划12-20

识字教学教学反思11-10

《桥》教学反思09-29

《买菜》教学反思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