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教师说课稿

教师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2-11-28 13:18:22
  • 相关推荐
教师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愉快的劳动》这一单元,包括歌表演《种玉米》、《不再麻烦好妈妈》,和聆听曲目《劳动歌》、《海娃的歌》四个以劳动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本课欣赏曲目《劳动歌》是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中的插曲,为A大调,2/4拍,三段体,情调活泼。歌曲《种玉米》是一首坚定有力、充满热情的劳动歌曲,为2∕4拍,G大调,歌曲一开始就用了八分休止符,产生了果断、带有号召性的旋律,旋律突出运用了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使得音调更为坚定、有力。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为此,我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因为这样的教学最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所以,我为这一节综合性的音乐课确定了一首歌曲和一首欣赏曲目作为教学内容,即:初听歌曲《劳动歌》和演唱歌曲《种玉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课标要求及单元目标的分析,结合教材分析和对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等因素的认识掌握,我为这一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拟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体验合作创造的快乐。

  2、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并在音乐活动中加强对应音乐节奏的感受。

  3、附点音符及两拍长音的准确演唱。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

  1.要有内在的力度,蕴含着力量。

  2.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它由四大环节构成:

  第一环节: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

  1、播放《劳动最光荣》,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2、经过常规的组织教学后,()初听歌曲《劳动歌》,并提问:这首歌曲讲了什么样的故事?(七个小矮人在矿井劳动的故事)它的情绪如何?(活泼欢快)接着由此故事来提问:他们愉快的劳动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群小朋友,他们用甜美的歌声召唤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初听与本课相关的歌曲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用了律动教学法和欣赏法来导入。通过律动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教学任务完成较好。

  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后,迅速过渡到本节课的下一个教学内容,带着问题聆听歌曲《种玉米》。

  问题有如:

  1、这首歌曲都让我们做些什么劳动啊?(除草、施肥、撒种、浇水、);

  2、试着给歌曲起个名字。(出示课题)

  3、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

  4、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根据学生的讨论,老师适时的提示,使学生明白:这首歌种让我们除草、施肥、撒种、浇水,可以给歌曲取名种玉米,这首歌曲是四二拍子,情绪是活泼欢快的。

  这一环节中的欣赏过程,我没有运用图片、录像等其它形式来提示、帮助学生们感受、理解音乐,因为我认为:音乐艺术应该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地聆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

  经过了前两轮环节的铺垫,终于到了本节课的"学唱歌曲"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主要运用:以难点节奏为切入口,教学、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重点说:教唱的过程及对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手段)

  1、解决难点;

  X X X X | X X X X | X X | X o

  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2、重听录音范唱,思考:

  想让玉米有个好收成都要经过哪一些的劳动

  3、请说说种玉米的基本过程,同时,师出示书中歌词

  (1) x x x 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

  (2)x x x x|x x 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割 茅 草

  (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 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4、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5、请学生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意见,表扬唱得精彩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6、熟悉歌曲,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7、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8、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以解决难点为切入口,循序渐进的打开学生的音乐智慧之门,从而一步步的解决了难点,突出了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运用谈话法,练习法等方法,还注重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因为在二年级音乐教参的第一单元中提到,要注意培养学生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的能力。

  第四大环节:表演歌曲,我主要采用创编练习的方法来完成。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请孩子对以上三句歌词进行创作伴奏。

  3、教师示范教材里的伴奏

  沙锤的敲击方法:左手一下,右手两下

  4、全班孩子练习

  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唱边分别用沙锤伴奏

  6、师评价

  虽然学生们创编活动的质量高低参差不齐,但是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比如:弹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等,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当然,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们的创编在这一节音乐课上不可能一一的展现出来,我将选择其中较好的小组的创编在本节课上进行当众表演,并鼓励其它组创编的形式,课后进行再加工,下一节音乐课为老师和同学进行表演。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适时的拓展,而且,还将这一内容扩大到了课后,为下次的音乐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最后,我对本节音乐课做了最后的总结。

  总之,我设计的这节针对二年级学生的音乐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教师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号,我说课的题目是《春雨蒙蒙地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歌曲《春雨蒙蒙地下》授课时间正安排在诗情画意、生机勃勃的春天。是一首歌词简洁优美、曲调抒情形象的童声合唱。使人由衷赞美春雨,热爱春天,对春天充满希望。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由衷的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音乐活动,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重二声部的合唱技巧,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正确且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并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春天。教学难点是歌曲的处理及二声部的合唱技巧。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但由于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个体间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将以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和音乐独特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同时,我会注意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会运用到一些教具,有钢琴,多媒体,以及一些装饰教室的东西辅助教学,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而我所用到的教学方主要有:情景设置法——设置春天,春雨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讨论法——通过自制乐器、处理歌曲、讨论表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法——通过音乐展示,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学法有体验法——让学生置身于音乐表演中,使他们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模仿法——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并配合表现出来,创造意境;创造法——自己制作乐器让学生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法——分组讨论合作,让每个学生开动脑筋,团结协作。

  五、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激趣导入、新课讲授、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这样引入:春天来了,她的使者——春雨也悄悄来了,我们一起去看雨吧。话落播放歌曲《小雨沙沙》,接着让学生自由律动,我边讲解在下春雨时尽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想象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声音和植物的千姿百态。学生充分的置身其中,感受和体验春雨的美,从而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新授环节中我会先引导学生初听歌曲,思考相关简单的问题。然后伴奏,让学生用lu来哼唱,体会歌曲的韵律,学生既熟悉了旋律,又发现歌曲中的难点。新课标分析中高年级学生参与意识,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强,我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边实践体验怎样才能正确的表达歌曲,让歌曲更富有魅力。我来总结整首歌曲的处理如以下几点:

  1、整首歌曲应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注意连音与非连音的对比。

  2、注重二声部的歌唱技巧,做到音量均衡,音色统一,音准和谐。

  3、在合唱部分加上MP-P-PP的力度记号,在“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上渐强再渐弱的记号。

  4、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和首句中“下”字应唱三拍半,换气敏捷。

  这样让学生自己体验总结,并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不但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良好的合作意识,并把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这之后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让学生体验合作的愉快和激情,进一步启发生赞美春雨,热爱春天的感情和向往春天的情感。

  (三)音乐活动

  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环节我让学生用自制的乐器,比如装沙的袋子、揉搓纸张等的声音来模仿雨的声音,为歌曲配上简易动听的节奏。部分学生穿上准备好的服装和头饰道具装扮花草、柳枝、燕子、小鸟等等表现被雨水滋润的万物。大家共同歌唱一段“春天的交响曲”。这一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成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

  (四)课堂小结

  课堂的最后我希望首尾呼应,结束本节课,学生唱着歌曲《春雨蒙蒙地下》,表演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来结束本节课。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老师。

教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首先说一下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当我和小朋友一起分享那首《秋天多么美》的时候,孩子们就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认真地问:"老师,你还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秋天的故事吗?"因为大班小朋友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还有小班、中班的基础,那么,我觉得把《欢迎秋爷爷》这首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诗带给小朋友就太合适不过了。它短小精悍,以优美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这一丰收的景象。诗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境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切合的联想,显得又具体又形象。诗中最后描写山楂娃娃和柿子娃娃为秋爷爷照明,让幼儿充分体会了爱心的美好。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和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能更好的为大班幼儿所接受。

  (二)活动目标

  根据我园内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方法,对活动目标进行领域间有机的整合,制定了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散文诗中水果娃娃的高兴情绪,体会散文的美,并能创造性的学习散文诗歌。

  2、引导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有表情的朗诵散文诗。

  3、学习仿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知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习仿编散文诗的技巧,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视听多媒体资料,创设了一种积极的语言活动,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想象,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二、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知识方面:

  1、积累幼儿对秋天的相关经验。

  2、幼儿事先对一些比喻拟人等形容守法的接触。

  教具方面:多媒体课件、录像、水果实物等。

  三、分析教学方法:

  1、分析教法

  新《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情景创设法

  (二)情绪感染法

  (三)多媒体教学法等方法

  2、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特点,学习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学习;

  (二)借助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四、分析活动程序

  综上所述,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来组织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活动中,我想怎样才能让小朋友很快走进秋天的情景,对秋天更加感兴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散文诗中来呢?首先我设计了"秋爷爷做客"的环节。当我扮成"秋爷爷"提着水果篮,来到小朋友中间的时候。孩子们都眼前一亮,睁大眼睛上下打量我,兴奋极了!我学着"秋爷爷"的声音跟小朋友们打招呼,"小朋友!你们好啊!"幼儿立刻产生了极大兴趣,小朋友和秋爷爷马上生生互动起来。此时所有孩子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神情流露出对接下来内容的无限好奇和猜想,也由此引入了课题。根据幼儿之前对秋天的生活经验,采用提问法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那秋天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纷纷举手回答:"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金黄色的"……

  接着,我出示实物——各种水果。"小朋友们看,秋爷爷给咱们带来了那么多礼物,快来看!"这里采用情景创设法,依据是为了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秋天,进入情境。幼儿通过直观地看,很快就能说"苹果像红红的脸蛋""石榴像在咧嘴笑"这里实物的出现更能让幼儿直观清楚地了解水果的外形特点,渗透散文诗的内容,为幼儿在之后学习散文作了铺垫。

  小朋友!今天秋爷爷还为咱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呢!你们想不想听啊?此时幼儿情绪高涨,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散文诗内容。

  第二个环节就是基本活动,欣赏学习散文诗。

  1、首先请小朋友第一次欣赏散文诗。

  我了解,动画片、FLASH动画,小朋友都非常感兴趣,那优美的画面和动态的形象是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所以我根据散文内容,也制作了生动有趣的FLASH动画课件。在这里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主要是依据借助多媒体教育环境,创设意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学习、认知的兴趣,使其如临鲜明的活动画面,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幼儿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较快地进入到诗歌意境中。

  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优美的背景音乐。我看到孩子们完全被那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和丰收的喜悦所感染吸引了。如果说刚才的愉快情境为孩子们上演了一出生动的童话剧,那此时的FLASH课件就带幼儿走进了一本精致的童话书。孩子们几乎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有的跟随音乐摆动身子,有的跟着画面里的卡通形象模仿动作,已经完全沉浸在美丽的画面和诗中了。这时幼儿已经对散文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视、听对散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接着是第二遍欣赏散文诗,同时向幼儿提出问题。

  "诗中都提到了哪些水果娃娃?"水果娃娃们高兴地有了怎样的变化?""山楂娃娃和柿子娃娃又做了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小朋友开始有目的的欣赏第二遍散文诗。

  这遍欣赏孩子着重于画面中各种水果在颜色、形状上的区别,有的已经开始凭着模糊的印象跟着念诗。在欣赏完毕之后,孩子们便就他们通过观看课件的发现纷纷争先恐后的回答我的问题。告诉我他看见了什么,"红红的苹果""弯弯的香蕉"告诉我山楂娃娃和柿子娃娃帮助秋爷爷照路……

  在这里看课件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记住散文诗的内容,有利于让幼儿抒发感情,通过观看让幼儿情感得到升华,借此向幼儿情感教育。"我们要做有爱心的好宝宝。接下来反复学说,跟读原句熟悉散文诗结构。

  3、分组朗诵,启发幼儿动作表演。

  这时幼儿通过对散文诗有所了解后,需要更深刻理解体会散文诗,这时,我采用情绪感染法为幼儿做示范朗诵,依据是针对大班幼儿情绪波动比较大,易受成人情绪影响的特点,利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幼儿能更好的领会散文诗的美,使幼儿在理解上与我产生共鸣。我是这样为孩子朗诵的。在这里,我利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影响了小朋友,并没有生硬约束制止他们。在他们之后分组朗诵的时候就显得自主轻松了很多。

  第三个环节是创编散文诗

  在这一环节,我特地为小朋友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录像。我利用课余时间把我们农科院蔬菜瓜果成熟的景象和在南部山区拍到的自然风景以及红叶谷的红叶有近及远的做成了录像资料,为孩子们在脑海里营造了一个更加丰满多元的丰收景象。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这里再次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小朋友,我们现在已经是秋爷爷的好朋友了,他也要带我们去看看他的家!"

  在看过录像之后,小朋友分组进行讨论,你在录像中还看到了那些水果娃娃蔬菜娃娃?能不能把他们也写到我们的诗中来?在小伙伴中间,小朋友显得更加兴奋投入,这里使用分组讨论法的依据,也是想让"讨论"这种多向立体的.输出取代单纯的对话,使幼儿更加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给别人。我在为小朋友做巡回指导的时候,也发现了不少小朋友极富亮点的句子。我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编的诗句。他们很快说出"金黄的橘子""像小葫芦似的鸭梨""竹子一样的甘蔗".

  这时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全体总动员。小朋友成为了真正的活动的主人,从而解决了难点。小朋友说起自己编的散文诗句,显得自豪又兴奋,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最后一个环节结束部分还是以秋爷爷为线索,紧扣主题,整个过程一直围绕从秋爷爷做客到秋爷爷送诗再到参观秋爷爷的家。"小朋友,秋爷爷看到我们小朋友学知识编诗歌,这么聪明,想邀请我们到院子里做游戏,好不好?"这时,响起歌曲《小树叶》,幼儿随老师边做动作边走出教室。

教师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单元以“舟船”为主题组合单元,从船上发生的故事、比喻的船、船周围的风景,以及折纸船、航天飞船等方面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船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日积月累”的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成语和古诗。“初显身手”中起名字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用最简练形象贴切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笔下生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作文。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第一句是总起句,交待了骆驼生活的环境是沙漠。接着结合骆驼的身体特点,从身高、脖子长——望得远,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鼻孔会闭——挡风沙,腿上有胼胝——不怕烫,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六方面讲述了它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

  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

  课文的两部分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所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二、说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情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为: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难点为: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每一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着重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说教学设计

  本文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问题:为什么把骆驼称作“沙漠之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课文;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及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教师开课时先板书“舟”字,然后提问学生“舟”什么意思?船是在哪里航行的?紧接着出示沙漠的图片,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里有船吗?板书:之,指着板书问学生: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沙漠之舟指的是骆驼时,教师可以接着说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很自然的过渡到学习课文这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有了兴趣,读课文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通过两个问题: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方便下面的学习。

  学习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边看图边问学生:骆驼生活在哪里?你看到过沙漠吗?沙漠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回答:沙漠一望无际,气候干燥,很少下雨,缺水,气温变化大,时常刮大风,卷起黄沙,沙漠地带植物稀少,动物也不多)

  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呢?请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把相关的词句划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自己读懂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板书,有条理地列出骆驼的生理特点及作用,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

  教师板书:身高、脖子长——望得远。

  嗅觉灵敏——找水源,避旋风。

  鼻孔会闭——挡风沙。

  腿上有胼胝——不怕烫。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不会下陷。

  背上有驼峰——储存养料。

  在提到旋风的时候,可以向学生质疑:旋风是什么样的?指名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一说。在讲到驼峰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骆驼是怎样利用驼峰储存养料维持生命的?(这里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补充课文内容里没有的知识。骆驼可以一连几个星期不吃不喝,可是到了有水草的地方,它能用十分钟的时间一口气喝完七十九公升水,相当于好几桶呢。)

  学完这部分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观察一下: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经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这部分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

  教师可以接着总结:观察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这些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讲清这一点,既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学生总结出写作方法,便于学生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学习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

  人们是怎样利用骆驼的这些特点来为人类服务的呢?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骆驼身体高,能望远,人们利用它来为旅行的人带路)

  2.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预报天气?(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

  3.骆驼为什么能驮很多东西?为什么能在沙漠里作长途旅行?(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启发学生把骆驼的特殊本领和第一自然段骆驼的生理特点、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默读全文,想一想: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人们为什么把骆驼比作沙漠之舟?学生对科学知识文章缺乏有关知识,在教学中,适当作些必要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巩固获得的知识。设计此问题就是要具体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为什么骆驼是沙漠之舟。

  (沙漠和大海类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骆驼和船类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小结:这篇课文简要地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说明它适于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知道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骆驼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是按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介绍的。第二部分写骆驼的用处和它与人们的关系。由于作者对骆驼很熟悉,所以能抓住骆驼的特点,写得生动具体。又由于作者观察仔细,而且有顺序,所以文章写得有条有理。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特别是“趾、脂、胝”音形义比较着来记,注意“嗅”字不要丢了大上的点。另外要引导学生做课后的第二题,合理修改选择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到的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练笔。

教师说课稿5

  重庆教师招聘面试形式一般有说课、试讲、答辩、结构化等几种形式,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教招面试说课指导资料:《春到沂河》。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1课的一节欣赏课《春到沂河》。《春到沂河》原为柳琴曲,王惠然作于1975年,后经音乐家李光华改编成琵琶曲,后又经音乐家郑宝桓改编成简谱版曲调。乐曲通过具有浓郁的山东风味的旋律,描绘了沂河两岸的优美风光,歌颂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乐曲的表达方式,了解乐曲的情感特点,同时能够初步认识“柳琴”这一乐器,简单了解柳琴的演奏方式。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要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乐曲《春到沂河》,感受音乐轻松、愉悦的风格,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想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奏、聆听、分辨等方法,了解乐曲表达的情绪,并能简单掌握柳琴的演奏方法。

  知识与技能:掌握并了解乐曲的情感特点及演奏乐器,简单乐曲的主题部分,并初步掌握柳琴的演奏方法,分辨柳琴音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感受乐曲的音乐特点,并能分辨柳琴的音色;

  难点是分析乐曲的情感特点,简单掌握柳琴的演奏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歌曲导入——感受体验——深入探究——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演示法,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请学生猜歌名。

  学生自由回答后,我会进行引导语的陈述,引导学生:有一部乐曲中包含了音乐主题元素《沂蒙山小调》,接下来请学生听音乐,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回顾之前所学,同时也帮助学生扩充的了自身的知识储备,也紧贴了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要求。

  第二环节是感受体验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分成了三部分进行。

  第一,先请学生完整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第二,请学生根据乐曲音乐变化,划分段落并说出理由;第三,请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简单介绍作品以及音乐家。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清晰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能够了解本首乐曲的基本信息,以及情感基调,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探究学习环节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分段欣赏、介绍乐器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我会请学生听辨乐器,之后进行乐器的介绍,然后请学生模仿我进行弹奏乐器的练习。

  其次,带领学生一起聆听引子部分,感受引子部分的音乐特点,同时分析音乐中的倚音作用。

  再次,请学生和我一起演唱第一主题的乐曲,感受音乐舒缓的感觉,体会沂河风光。

  然后,对比欣赏第二主题,说说第二主题的不同地方,感受音乐的变化。

  最后,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场面,体会乐曲表达的情绪。

  通过这样“总分总”的授课思路,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系统地理清学习思路,细致分析,更加全面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分析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情感特征,并了解音乐元素的作用所在。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

  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所播放的琵琶版和柳琴版的《春到沂河》,分辨哪一个是柳琴音乐,并说一说不同版本的不同感觉。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又可以让同学们发现乐曲新的风格,同时也能够对柳琴这一乐器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把今天分析的乐曲介绍给家人听,并搜集一些关于春天的其他歌曲。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师说课稿6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3年级5册第二课《草原上》。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2、教学目标

  在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结合教材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用稍快、甜美的情绪唱好歌曲《草原上》,

  2)欣赏《草原放牧》,深入感受内蒙古风土人情 。3)即兴编舞,表现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根据三年级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能力、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稍快的速度、甜美的声音演唱《草原上》。

  4、教学难点是: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采用教唱法,以唱为本,将情贯穿始终;运用闭目听赏法,让学生感受音乐,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在课内运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采用了舞蹈律动法、主题唱奏法、模仿表现法、综合活动法、自主活动法,以激发学生内心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在感兴趣、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到音乐的美。

  第三方面说教学程序: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五大环节:(1)课前音乐律动、组织教学;(2)创设氛围,激趣导入;(3)学习歌曲,适度表现;

  (4)艺术加工,培养自信;(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一)课前音乐律动,课前组织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我采用让学生在《草原上》的旋律音乐伴奏下,律动进教室,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先入为主地让学生对《草原上》旋律音乐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创设氛围,激趣导入3分钟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巧妙的导入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所不可缺少的,同时导入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本节课,我这样设计课题导入:“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老师在新歌《草原上》的音乐伴奏下,告诉学生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动情地讲述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并激发歌曲学习兴趣。

  (三)学习歌曲,适度表现15分钟。本环节我设计如下:

  1、利用课件播放歌曲《草原上》,学生初步聆听歌曲,初听歌曲情绪,感受蒙古族歌曲风格。

  2、再次聆听歌曲《草原上》,让学生说说蒙古大草原上都有什么?

  3、教师出示歌曲《草原上》歌词卡片,学生跟老师进行节奏念白,提示:做到高位置、轻声。为正确演唱歌曲做准备。

  4、教师跟伴奏范唱歌曲,大屏幕出示歌曲旋律及歌词。并让学生听出歌曲是几拍子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多次聆听音乐和学会静静的聆听是学唱歌曲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及歌词卡片,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倾听音乐,以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听和精力不集中!)

  (四)艺术加工,培养自信12分钟

  会唱一首歌很容易,但唱好一首歌却常常容易被我们忽视,如何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陶冶”呢?我将鼓励学生把自己独到见解说出来,并用自然的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同时我还将运用评价的积极作用,利用小粘贴或小红星奖励和鼓励表现优秀的同学和进步大的同学,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本环节我这样设计:

  1、让学生用“lu”跟录音模唱整首歌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旋律视唱。

  2、师生接龙唱歌,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3、教师弹琴,学生完整唱歌曲一遍,教师随时纠正学生唱错的地方,突破难点乐句。

  4、放录音,指导学生戴头饰表演唱《草原上》。

  (本环节设计意图,我根据胶南市双主”活板块唱歌课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通过让学生多次聆听音乐的基础上,采用听唱法、接龙法、模唱法、表演唱等多种教学形式,突破歌曲难点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唱!并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本节课这种教学模式设计非常适合3年级小学生音乐课堂!)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0分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将课堂创设成一种具有音乐性,情感性的音乐情境,使音乐审美教学始终带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因此,本环节我设计如下:

  1、首先让学生回顾老师刚上课时讲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然后教师简单讲解器乐曲《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其中的一段。让学生对欣赏曲《草原放牧》产生听赏兴趣。

  2、初次欣赏《草原放牧》,让学生感受草原放牧时的欢快情绪。

  3、再次欣赏《草原放牧》,让学生自编动作,想像假如自己在大草原上和成群的牛羊在一起的心情,表现一下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在大草原上欢歌跳舞的景象。

  4、最后,边欣赏《草原放牧》边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四、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传递音乐信息,并能辅助学生学会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所有教学目标。因此,我本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课题、难点节奏、歌片等大多以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卡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总之,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主线”的思想,并根据胶南市双主”活板块唱歌课教学模式及欣赏课教学模式精心设计,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的主动发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教师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从学生共有的暑假结束说起,围绕节假日来展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安排节假日和周末,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接下来是体会国庆和中秋这两个重要节日的所包含的意义,进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萌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个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中秋节的印象,并通过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中秋节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了解中国及当地的民族传统节日并感受共有的节日与传统。

  二、说学情

  二年级小学生性格活泼,形象思维能力强,并且有过中秋节的生活经历与记忆;但是因为年纪尚小,对中秋节的认知更多停留于外在的形式,不了解中秋佳节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更深层次的体会中秋节的团圆之意,感受合家欢乐的美好亲情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加深与亲人间的情感交流。

  【行为与习惯目标】

  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提升生活经验,拓展视野,养成正确对待中秋节的良好行为习惯。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境创设法提高对中华民族节日传统文化含义的感知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

  【难点】

  感受中秋节团圆的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这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以上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过程得以更好地呈现,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部分,良好的导入可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通过朗诵儿歌进行导入:“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悠悠,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并且提问,这首儿歌描绘了哪个节日的景象呢?

  学生结合线索回答:中秋节。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都知道这首儿歌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然后我会抛出疑问:“中秋节是不是与儿歌中所描绘的一样?今天老师与同学们在课堂上一起过一次中秋节。”

  【设计意图】通过猜儿歌的设计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快速与本课主题产生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我们这样过中秋

  1.中秋的日期

  【活动一】看日历找中秋

  在新课讲授环节首先需要帮助同学知道并且了解中秋节的日期,我会请同学们看手中的日历,找一找什么时候过中秋节?并用铅笔圈画出中秋节的日子。

  同学们根据日历的标注圈出中秋节的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我会再次提问:那么中秋节,为什么是在这个日期?我们为什么叫它中秋节呢?

  同学们可能会得出类似于“秋天的中间”的答案,我会根据答案进行补充,通过讲授阴历阳历的相关介绍“农历是我国特有的历法也叫阴历,我国的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规律制定的。从前的人们经过长时间的认真观察发现月亮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亮从缺到圆再到缺经过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规定这段时间为一个月。而一年有四季每一个季度包括三个月,每年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三个月是秋季,八月在秋天的中间,八月十五在八月的中间。而中秋节的中表示中间、秋表示秋天,八月十五在秋天的中间,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并且配以板书,进行过渡:“知道了中秋节的日期,我们去看看中秋节大家都在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日历既提高了自主动手能力也锻炼了思考能力。

  2.中秋的习俗

  我会出示教材上购买月饼、全家赏月、点亮灯笼、海外华人过中秋的图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图片画面。

  学生回答:图一呈现的是爸爸带着儿子去超市购买月饼。图二显示的是一家人团圆在船舱内赏月共渡中秋。第三个图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点亮圆圆的灯笼,企盼团圆。图四是海外华侨通过击鼓的方式欢庆中秋。

  我会先进行总结:“我们可以通过买月饼、赏月、挂灯笼的方式来庆祝中秋节,也可以通过击鼓等其他方式来欢度中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表达了人们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景。”

  我会再次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家庭过中秋时都会有哪些活动?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全家一起吃月饼赏月,看中秋晚会等。

  二、中秋节团圆夜

  【活动二】情境创设体会团圆

  我会进行过渡:“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我们一起去看看为什么要过中秋节?”我会播放“嫦娥奔月”动画片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们体会情感,“如果你是后羿,看着自己的亲人远离天边会是怎么样一种心情?”

  学生回答:难过、悲伤、思念。

  我会先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看到家人远离自己会伤心难过、悲伤痛苦、思念不已。

  我会请同学阅读教材15页的故事,概述思考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度过中秋节。

  学生概述故事:全家为了迎接爸爸回家过中秋,精心准备,可爸爸很晚才回来,好在最后还是全家团圆一起赏月吃月饼。小主人公是既开心又担心爸爸不能回来,并且希望以后中秋都能全家团聚。

  我会根据同学回答再次提问引导:通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与书本上的故事,同学们再次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吃月饼?以前后四人小组展开五分钟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出:因为一些事情,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一家团圆的去过中秋,与亲人分离异地的感觉是孤独的,充满思念;全家团圆过中秋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好期盼,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对于合家团圆的美好期盼,而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月饼也是圆圆的形状、甜甜的口味,既体现了百姓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与体现。

  再次进行过渡,“同学们理解了中秋节所蕴含的美好情感,那么我们秋天还有没有其他的节日?这些节日又有什么特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知可以引导同学将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去体会情感,更好的理解思念之情与团圆之意,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

  1.重阳节

  【活动三】欣赏图片感知重阳

  我会通过讲授法展示重阳节名字的由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中国古代把九看做阳数,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节。

  再次展示重阳节登高赏菊的图片,引导同学思考重阳节的习俗。

  同学们回答: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欣赏菊花的习惯。

  2.秋天不同民族的的特色节日活动

  我会进行过渡“我们国家地域辽阔,秋天,很多地方不同还会举行一些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7页的图片)这两幅图片向大家展示了什么节日呢?”

  学生回答:苗族的赶秋节、藏族的望果节。

  我会再次提问:他们的节日有哪些特色的活动?

  师生总结共同回答:苗族过赶秋节时,人们聚在一起打秋千,唱歌跳舞,还推选秋老人祝福大家。藏族过望果节时,人们一起围着田地打圈,庆祝丰收,还举办热闹的藏戏表演,射箭等活动。

  我会再次进行过渡:秋天的节日包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很多大诗人就写过关于秋天节日的诗句,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笔下的秋天节日是怎么样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并请同学朗读诗歌并体会情感。师生共同总结出,古诗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及美好祝愿。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著名古诗词加深理解古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团圆的向往。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尾声我会进行小结:请同学们以开火车的方式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依次回答:知道了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与日期,了解了中秋节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们过中秋时的美好情感,知道了重阳节与祖国其他民族关于秋天的节日。

  拓展作业环节,我会请同学们课后自己搜集重阳节蕴含着哪些美好寓意。

教师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也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思想及重要性。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渗透了“科学探究”,“环境因素”,“实验设计”等主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依据:

  非生物因素为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做好铺垫,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因而,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

  学生自学课本后分小组做探究实验,教师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强化重点知识。

  难点: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依据:

  学生初次接触探究实验,要完整的完成一次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所以将此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

  通过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物与生物的关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说出几点来,但这些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学习。

  关于非生物因素,学生已经在上一节有所了解,所以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实验设计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分析:

  主体采用先学后教模式,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揭示学习目标,目的是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第二阶段,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第三阶段,结果检测,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找出那些真正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重点强调,以提高教学效率。整个课堂以“先学后教”为总体模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探究活动,所以重点难点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突破。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2、鼠妇10只,湿土、解剖盘、纸板、玻璃板(八份)。

  学生准备:

  课前在学校或家里的花盆、砖块下寻找并观察鼠妇。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模式图

  教学过程包括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师正确揭示学习目标,给出整个课程中学生自学的依据。

  第二环节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课本,掌握学习目标一、二所要求的相关内容。

  第三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非生物因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次探究实验,掌握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控制变量及设计对照试验的`思想。

  第四个环节小结(当堂练习)教师总结本节所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个别学生应给以课后指导。

  (2)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一张离开水的鱼的图片引出提问:

  ①鱼离开水后会怎么样?

  ②影响鱼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教师通过点评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给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学生回答:

  鱼离开水会死亡。

  影响与生活的因素有:空气,水,营养物质,其他鱼,人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善于思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1)教师通过以下两个

  问题检测学生自学的结果。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的分类?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可分哪几类?对于学生回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错的部分强调更正。

  (1)教师通过几幅图片检测学生对生物之间关系的掌握程度,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相应内容

  学生回答:

  ①有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②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之间有竞争、捕食、合作等关系

  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完成学习目标一、二之后,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目标三: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用牛顿用发现苹果总是往下落的现象而最终发现了地心引力的故事引出探究活动一般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1)教师进一步引导:课前捉过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后,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经多次筛选确定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制定及实施计划:学生分八个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在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后,学生根据探究实验报告册上的要求,完成实验,记录结果。

  (4)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5)表达与交流: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理解本实验中除光照不同外,其他因素(湿度、温度等)应保持一致且为最状态。

  由于课前已经安排学生翻动花盆或砖块寻找妇,所以可以提问学生鼠妇适合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学生要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4、(1)教师小结:

  ①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做练习册相关、习题,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5、课后练习

  参照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探究过程,独立完成一个类似的探究(如土壤湿度,温度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6、下课后和学生一起将实验鼠妇放生。

  学生积极回顾本节所学内容,认真完成练习册上的有关习题

  目的:

  回顾本节知识点,加深记忆,让学生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五、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六、评价及反思

  对于初次接触探究过程的学生来说,引起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而且要让他们明白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在授课时特地借助牛顿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所以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积极性很高.

  注意点:

  在课堂上虽然重点强调了设置对照试验的思想,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有所差别,从课后练习可知,有少部分学生这方面知识还不能灵活用运,当变量改变时,不能迅速正确的做出调整,在课后应对其单个辅导,使其能真正掌握并灵活利用

教师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乐意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但他们认识的是物体粗浅的,表面的现象,还不善于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归类,本次教学活动《气球伙伴》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设计的,由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二、说教学目标:该活动的目的是:

  1、认识数字9,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2、能按气球的某一特征归类,训练快速辨认和判断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的气球、1——9数卡、图片、小铃。

  四、说教学过程:

  1、出示画有气球的卡片,幼儿点数,都是九个。可以用数字9来表示,数字9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2、寻“9”。出示寻“9”图,要求幼儿找找图上什么东西有9个,把数量为9的图案用笔圈出来。

  3、躲“9”。教师出示数卡成小铃,幼儿听到9下铃声或看到数字“9”,就躲起来。

  4、游戏:“找气球伙伴”。幼儿看看自己气球是什么颜色的,找到与相同颜色的气球结成好伙伴,数数一共有几个好伙伴。

教师说课稿10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评课又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评课,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领导可以发现不足,推介经验;专家可以了解动态,发展教学理论。

  一、当前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坦率诚恳原则 3、兼顾整体原则 4、鼓励性原则

  5、差异性原则 6、方向性原则

  三、一节课的评析方法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2、从教材处理上分析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1)看教学思路设计 (2)看课堂结构安排

  4、从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分析

  评析方法与手段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看是不是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3)看教学方法的优选与创新 (4)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5、从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通常,教师的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 (2)看教态 (3)看语言 (4)看操作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有的书上又将评课内容分成以下几项:

  一、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而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又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所决定的。

  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偏重”和“四个忽视”,即偏重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偏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学生特长发挥;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正确的教学思想,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起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树立起使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起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思想。

  二、评教材处理

  1、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2、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

  3、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中难点是否得到突破

  4、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

  三、评教法选择

  1、教法选择是否符合教改方

  2、教法选择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

  四、学法的指导

  1、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

  2、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付诸实施

  3、学法指导的方式是否可行

  五、评能力培养

  六、评师生关系

  1、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附:评课实例

  “认识钟表”教学片段设计及评析

  1、认识钟面

  教师出示钟表。

  师:小朋友们请看钟面,钟面上有几个数?

  生1:钟面上有12个数。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

  生2:有两根针。

  师:长的一根针叫分针,跟老师读一遍:分针(学生齐读)。短的一根针叫时针(学生齐读)。

  2、整点的认识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整点钟。教师指着钟面说:整点时分针总是指着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比如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点。

  师:现在钟面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8,小朋友说一说,表示几点呢?

  生:是8点。

  ……

  3、认识半点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半点钟。教师指着钟面说:半点时分针总是指向6,比如说,2点半,就是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2和3中间。

  师:(指着钟面)钟面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中间,小朋友说一说,现在是几点钟?

  生:现在是3点半。

教师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一 跳跃(欢乐蹦蹦跳)

  一、 设计理念

  本课以《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以及体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教法运用到教学中。

  在课的结构、组织形式、师生参与、游戏的开发、创新情境教学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本课根据(水平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一选用短绳为教学用具来贯穿整堂课,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各种不同的跳跃动作,充分体会模仿动物游戏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运用同学间的各种创新,以视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特别感兴趣,课堂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乐学、好动爱模仿,喜欢游戏,是他们的特点,但他们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兴趣不大,认知较粗浅,注意力不够集中,情绪不大稳定,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在设计本节课时,以多变的内容和生活化的情境使他们时时有新鲜感,在整节课中为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体验、创想、感受、达到目标要求。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初步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 90%的学生能正确模仿动物的跳跃动作,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性,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了双脚跳的方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四、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学会单双脚跳的多种方法,并能运用到游戏中。

  五、 场地器材:短绳每生一根

  六、 教学过程

  (一)互帮互学蹦蹦跳 (激发兴趣阶段)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集合整队,练习队形

  2、启发学生练习小兔跳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

  4、引导学生思考和模仿心目中跳的最远的动物跳,并把自己的动作与小伙伴分享。

  5、鼓励学生相互模仿,大胆交流。

  学生活动:1、看老师手势,听老师口令,快速集队,并在集队中体验"快、静、齐"的集队要求。

  2、配合儿歌,体验踏步要求。

  3、和小伙伴一起练习小兔跳,体验小兔跳的轻松,并尝试为小兔跳配上儿歌。

  4、大胆地展示,交流自己的动作。

  5、想一想什么动物跳得比小兔更轻松、更远找一个小伙伴一起练一练,它的跳跃动作。

  6、大胆地展示,交流不同动物的跳跃动作。

教师说课稿1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立方根"。这一节课是第十章数的开方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指教!

教师说课稿13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日常生活用品的花边,找出他们对称排列的规律。初步感受对称美。

  2、用目测找中心和对称排列的方法装饰花边。

  3、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油画棒、范例花纹、活动花边,有花边的毛衣、脸盆、帽子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有花边的毛衣、脸盆幼儿帽子提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东西?它们什么地方最漂亮?花边是由什么花纹组成的?它们什么怎样排列的?用什么颜色画出来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花边是由点、线、简单几何图形和小花、小草等花纹组成的。它们排列很有规律,间隔开的花纹是一样的,形状大小颜色都是一样的,这叫对称,花边的颜色有的很鲜艳,有的很柔和。

  2、引导幼儿学习花边的装饰方法。

  教师出现活动花边进行讲解演示:

  用目测的方法找出中心点,画上简单的花纹,在花纹的两端用同样的颜色画出同样的花纹。

  换一种颜色在中间和两端的花纹之间画另一种花纹,花纹之间要间隔均匀。

  用这种方法往下画,画出来的花边就对称了。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请小朋友先观察老师画的美丽的花边,小朋友先想好选择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想好颜色再开始画。画时要注意大小、方向和颜色的对称。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对称,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自己设计花纹,搭配颜色。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请幼儿将花边在作业栏中展览出来,教师从花纹、色彩、对称规律方面进行评价。

教师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奇妙的对联》这一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块中的一个专题,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它主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探究发现祖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对对联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能够尝试去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对联不仅仅是文字和思维游戏,他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是汉字奇妙的外在体现,更是中国人思维灵性的彰显。因此在教学这一专题时,就不能只注重对联知识,虽然中考、高考语文卷中,都出现了对联题目。所以本课在设计时就把三维目标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体现过程的评价、发展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国文化艺术瑰宝——对联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愉快的、激发兴趣的、文化回归的、有利学生自主发展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喜欢对联,喜欢中国文化和各种文学表现形式。

  为了让学生经历一次身心愉悦的文化洗礼,这堂课综合考虑了如下因素:

  围绕学科特点,立足教材,把握要点,突出语文性,

  2.符合学生实际,因势利导,激发兴趣,增加趣味性,

  3.联系社会实际,灵活选择,注重实用性,

  4.突出过程与方法,注重基础,增强探究性,

  5.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思辨性。基于以上五个因素,我对本专题做了分四步走的设计:第一步,了解对联: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学生归结出对联的基本特征,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合,内容相关等,从演绎到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二步:欣赏对联,通过欣赏学生和教师搜集的奇联妙对,体会不同种类对联的创造方式,真正体会对联的奇妙特征,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文化的探究学习,同事能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每一个奇妙的对联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第三步:评改对联,这实际上是对对联特点的深化过程。通过辨析和修改对联,完成对对联基本知识的再认识,并为创作对联做好铺垫。第四步,拟写对联,也就是对对子,学生可以充分发散思维,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提高自己与别人的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创作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对对联的过程中,兼顾对联的基本准则,把辩证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对联用毛笔写出来,即使是不会写毛笔字的同学,也可以尝试一下。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这个环节,对联的各个步骤,才算圆满完成。使学生对对联有了系统的认知和感悟。

  反思本节课和学生共同学习奇妙的对联,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要时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分析、探究、鉴赏中找出对联的规律,领会其特征和内涵,并且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体会对联的奇妙,只有举一反三才能主动去挖掘和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用所学知识走出课堂,走向对联生长的沃土,去领略它那美妙的风光和乐趣。教是为了不教,“如果学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驶出学校这条大江进入生活的广阔海洋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那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必然会受益无穷。”为了这个目标,我将继续努力!

教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活动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与科学实验活动,能积极动手动脑主动探索。

  (2)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初步了解改变沉浮的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和探索改变沉浮现象。

  4、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组一份实验材料:盛满水的脸盆,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摆好后用盖布盖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记录材料:每组一份彩色记录卡、铅笔。

  (3)教师示范材料:鱼缸、小石头、橡皮泥、小木块、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鱼缸有助于幼儿清楚的观察到教师演示的物体沉浮现象,PPT上也有相应的图片展示。

  (2)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记录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现象。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后面的讨论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导入活动(展示PPT的实验物品图片,让幼儿说出有哪些东西。出示鱼缸,事先用盖布盖住,猜一猜:这些东西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刚开始,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先示范两种物体的沉浮,木块和石头。

  3、认识活动(你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在这里,教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头号标志,为接下来的记录活动做好准备。

  4、操作活动(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先要讲解操作规则,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5、记录活动(哪些东西会下沉,哪些东西会上浮,请你用沉与浮的标记记录下来,并出示记录表。)每组让一个幼儿记录。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目了然,还为后面的总结交流活动提供了依据。

  6、交流总结活动(展示每组的记录表)7、探索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想一想怎么改变沉浮,例如如何让橡皮泥浮上来或让水瓶沉下去)在此环节中幼儿主动动脑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变沉浮的方法,老师按小朋友的方法进行实验示范。

【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师说课稿11-11

《所见》说课稿11-26

《灯光》说课稿11-25

《摇篮》说课稿11-21

数轴说课稿09-28

英语说课稿09-28

散步说课稿09-29

太阳说课稿11-06

荷花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