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虽有佳肴》说课稿

《虽有佳肴》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02 12:40:06
  • 相关推荐
《虽有佳肴》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虽有佳肴》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虽有佳肴》说课稿1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这是根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确定的。

  能力目标: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本课在整个初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而确立的。

  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这是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

  另外,根据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特点与学习重点,我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把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作为本课难点。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虽有佳肴》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虽有佳肴》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初中阶段的第三篇文言文。本文选自戴圣的《礼记》。文章先由佳肴写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尝不知其滋味鲜美;世间最好的道理,人不学习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别人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晓不足就应该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教和学相互促进。最后运用引用《尚书.兑命》加以论证。严密的论证让人明白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说学情

  虽然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但是学生的文言积累较少,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规定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

  2、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和能力。

  3、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由于文言文中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些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学生只有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培养语感,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读准文章的朗读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达到熟读成诵。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

  “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了。其次因为这篇文言文很接近孩子们的在校的学习生活,所以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五、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学生在这种

  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一个课时完成。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品味语言,初步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让学生,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吃美味佳肴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三自六学,学文悟理。

  ①进行独立自学。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总之,在这部分的教学当中,我让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②进行合作助学。要让学生合作互学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虽有佳肴》这篇文言文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基本内容,在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合作地翻译每一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对照异同,并且随机地矫正自己的文言翻译。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虽有佳肴》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鼓励学生讲述文言文要论述的道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3、展示竞学。引导学生针对独立自学和合作互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4、精讲导学。老师针对学生前几个环节中的问题,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具体的讲解、引导。

  5、小结评学。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相关环节进行点评总结。着力从知识能力方面,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面,个人学习情感、共鸣学习态度、价值观。

  6、检测固学。总结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并运用类似的论证方法练笔,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精义,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虽有佳肴》说课稿】相关文章:

虽有嘉肴翻译(精选3篇)10-17

《赵州桥》说课稿12-24

《莫高窟》说课稿12-30

《统计》说课稿12-30

《师说》说课稿12-30

《背影》说课稿12-30

《故乡》说课稿12-30

《风筝》说课稿12-30

《孔乙己》说课稿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