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04 08:21:58
  • 相关推荐
化学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科结合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说明使用清洁燃料和开发新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本课题教材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小资料核试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本课题,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活动来认识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燃料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但是针对于造成污染的原因以及选择燃料的依据,学生能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通过实验等方法增强对知识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和理论依据

  知识与技能:

  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形象。

  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小资料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通过亲身体验探究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及新能源的优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以发展,就应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和体验各种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摆脱以志士为中心的束缚,促进学生转变学生方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进行思考得出结论。

  五、教学流程

  生活感知:某些燃料燃烧会污染环境;分组实验:酸雨危害模拟实验;观察图片: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讨论:1、空气受到污染的原因;2、如何才能减少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介绍:两种清洁燃料;阅读:有哪些可被利用的清洁能源。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一问一答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新课探究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在界河图片对酸雨造成的危害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从而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清醒地认识。

  (2)通过市区的环境,明确造成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解决的方法,从而从学生内心唤起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的紧迫意识,同时激发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渴望。

  (3)介绍使用和开发新的能源,通过自学和讨论的形式,培养分析对比能力,知道在化学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4)通过阅读新能源,了解我国在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所作的工作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结:提出希望,给学生鼓励,引导努力奋斗的方向。

  4、作业

  5、质疑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化学能与热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章第1节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理解并掌握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的两条理论根据

  2、会判断吸热和放热反应

  3、掌握吸热演示实验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化学反应中化学能与热能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2.难点:有关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的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基础一般,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理论理解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讲解的同时辅以图示,不断强化,才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放热吸热比较容易掌握。

  五、教学方法

  阅读、交流讨论、实验探究。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化学能与热能”,初步把握基础知识及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

  1.观看相关趣味视频

  2.问题思考:

  ①.为什么滴水可以生火

  ②.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③.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化学应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学生回答:

  1.因为放出了热量

  2.生火取暖

  3.研制新型材料,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辟新能源。

  让学生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问:是不是所有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学生回答:不是

  引导学生思考

  进行探究实验

  探究2: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P34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发生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根据已有知识猜测这个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

  3.根据铵盐与碱反应所产生的物质,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Ba(OH)2·8H2O+2NH4Cl =BaCl2+2NH3↑+10H2O

  2.可能是吸热,因为铵盐与碱反应不需要加热。

  3.反应的产物有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所以要吸收以防止污染环境。

  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并与实验1做比较。

  问题启发引导:

  1.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有能量的变化?

  2.物质中的原子之间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3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2.化学键。

  3.表面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实质包含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已有知识开始。进而引入本节课主要内容。

  探究1: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

  32页第2段。

  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解释

  配合认真听

  引导学生分析

  归纳小结,

  1.断键吸热,成键放热。

  2.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归纳、小结,突出重点内容。

  探究2: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阅读:32页及33页图2-1

  培养阅读自学能力。

  练习:

  1.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不同的物质不仅 不同, 不同,所包含的 也不同。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和 的相对大小。当 ,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当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学生汇报答案:

  1.组成、结构、化学能。

  2.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知识问题化,一方面对阅读起指导作用,一方面检查阅读自学效果。

  追问1:看图回答:

  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1.物质具有一定的能量,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2.依据能量守恒定律。

  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追问2:看图回答:

  依据什么判断反应吸热还是放热?

  思考与交流:32页

  学生回答:

  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

  有新物质的生成,有能量变化。

  升华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

  归纳小结,完成探究2结论。

  1.化学反应不仅生成新物质,而且伴随能量变化。

  2.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热。

  归纳、小结,突出重点内容。

  课堂练习:PPT

  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知识整合:

  课后思考:

  1.调查家里或学校“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现状(燃料来源、主要用途、使用方式、存在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并与同学交流。

  九、板书设计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第一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的关系

  1、化学反应的本质: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成键放出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断键吸收的总能量>成键放出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2、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 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放出能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评论(0) 学时重点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4.3第三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评论(0) 学时重点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形成吸热和放热的概念;通过科学探究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和热能之间相互转化,体会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实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能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正确的能量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体现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时重点

  化学反应中化学能与热能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学时难点

  有关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的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化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节课做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

  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等非金属单质,本单元学习的是金属单质,既为下边溶液、酸、碱、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完成了由单质向化合物知识的过渡。

  2、教学目标:我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它因素。

  (2)认识合金类物质的优良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金属材料的奥妙,同时树立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金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法;对简单明了的内容,我采用指导阅读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通过阅读教科书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同时初中生的学习能力还不太高,我采取小循环、快反馈的教学步骤。

  三、学法指导

  这时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和见过很多金属材料,但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喜欢探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方法和总结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等方面均有欠缺,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以我准备让学生采用,实验探究,整理归纳,小组讨论及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相信吗?不仅人有记忆能力,一些金属材料也有记忆能力。

  (这样问是为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身边有很多用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对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也很熟悉。如果还用常见的物品导入新课,就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无生命的东西有记忆能力,这将令她们吃惊,好奇,强烈的想知道金属材料还用哪些奇怪的性质呢?)

  用幻灯片展示课本上用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人造卫星天线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自学指导1】

  ①金属材料包括以及它们的。

  ②、人类最先使用的金属是,继而进入铁器时代,仅在100多年前开始使用。

  ③、铜是色,金是色。

  4、铜和铝能做电线是利用它们的性,用不锈钢和铝做炊具是利用它们的。

  这样设置问题的原因是1题、知道金属材料有单质和混合物两类,为下面学习合金做好准备。2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为什么人类先使用铜,再使用铁,后使用铝呢?这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为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3题、认识纯铜的颜色,金的颜色,为下面探究合金的性能做准备。4题、这是教学目标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

  先让学生读自学指导,然后让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读完之后回答以上问题。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目标中认识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这一学习任务。

  【知识拓展】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一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中含有金属材料,他们却并不知道。我们用的热水瓶中的瓶胆上也有金属,是什么呢?香烟纸盒里也有金属,是什么呢?刷暖气片用的“银漆”中也有金属,是什么呢?通过适当拓展,使学生了解身边很熟悉的物品中有金属材料,从而更加体会到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再次激发学习的兴趣。

  【设问】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熔点、硬度等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决定了它们有不同的用途,它们有哪些不同的用途呢?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三页讨论部分的内容,再看表8—1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然后小组内讨论回答问题。这几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是能够回答的,可能有些问题回答的不完整,通过讨论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个别提问,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电池中汞的作用及危害

  作用:电池中的汞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危害: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所以把一节节的废旧电池说成是“污染小炸弹”一点也不过分。

  进行这样的知识拓展有两个目的:1、课本上四个讨论题,并不能得出使用金属时要考虑对环境是否会造成污染,无中生有的让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太牵强。2、生活中电池的使用十分普遍,废旧电池中的汞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通过知识拓展,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通过讨论和知识拓展,就能水到渠成的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但还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学生回答后出示幻灯片内容。

  【设问】我们学习了纯金属,另外一种金属材料是合金,什么是合金呢?它们有哪些优良性能呢?

  【自学指导2】

  ①什么是合金?

  ②合金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③合金中只能含有金属吗?

  ④铝粉和铁粉混合在一起,就是合金吗?

  ⑤ Fe3O4是合金吗?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合金,如果对合金的概念能咬文嚼字的理解,这几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阅读时要抓关键字的技巧。学生阅读完后,首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合金。然后回答以上五个问题。

  想一想

  把生铁炼成钢主要是除去了生铁中过多的碳元素,你知道“百炼成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吗?

  【情感态度】同学们你想学习生铁还是钢的性格?生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钢,在生活和学习中,同学们应不畏艰难困苦的捶打,在与困难的搏斗中,你才会丢弃懦弱,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有钢的韧性,百折不挠,走向成功。

  【学生实验】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先让学生看课本上实验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实验方法和目的。每个小组预先已发了黄铜片和铜片。先观察颜色,再相互刻画。然后找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和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学生实验】把武德合金放入热水中,观察它能否熔化,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以上两个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观看视频】比较铅、锡、焊锡熔点的高低。由于实验室条件所限,没有相应的材料,该实验做不成。探究合金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对重点知识加深印象和理解。因此补充了这样一段视频资料。

  8、看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用途

  黄铜

  铜、锌

  可塑性好、耐腐蚀

  零件、日用品

  青铜

  铜、锡

  耐磨、耐腐蚀

  制青铜器

  白铜

  铜、镍

  光泽好耐磨耐腐蚀

  铸钱币

  不锈钢

  铁、铬、镍

  抗腐蚀

  炊具、医疗器械

  硬铝

  铝、铜、镁、硅

  强度、硬度好

  制窗户、飞机、轮船

  以上合金有哪些相同的物理性质?你能总结一下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用哪些优良性能?

  合金比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更好,熔点更低。

  【设问】不锈钢的抗腐蚀性很强,但还有一种合金它的抗腐蚀性比不锈钢强的多,并且能够制造人造骨,在航天、航海等工业用途广泛。它是什么金属材料呢,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一段。

  【学以致用】

  1、K是表示金的纯度的指标,24K表示纯金。那么18K金中金的含量是多少?()

  A、80﹪B、85﹪C、75﹪D、82﹪

  2.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铁矿石

  B、铜

  C、氧化铁

  D、碳

  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24K金

  B、不锈钢、黄铜

  C、生铁、钢

  D、钱币、铜钟

  4、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抗腐蚀能力强,钛合金与人体很好的“相容性”。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不合实际的用途是()

  A、用于核潜艇设备的制造;B、用于制造航天设备;C、用来做保险丝;D、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5、在日常生活中的炊具和医院中的金属医疗器械的主要成分。()

  A、白铜合金B、武德合金C、不锈钢D、青铜

  6、垃圾是方错位置的资源,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制易拉罐,铜导线等可以归为一类加以回收,他们属于。()

  A、氧化物B、化合物C、金属或合金D、非金属

  板书设计

  课题1金属材料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二、合金

  1、定义: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物质。

  2、优点:合金比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更好,熔点更低。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节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一章带有绪言的性质,旨在为学生打开化学大门,而第一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导火线”。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必结灿烂之果,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节安排1课时授完。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⑵认识学习、研究化学的意义;⑶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影像资料、课堂讨论来领悟学化学的意义,用化学史实和化学促进社会发展事件或联系当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或用化学知识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的事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⑴让学生体验化学学习和研究内容的生动有趣,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⑵激发学生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⑶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二)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 难点:认识化学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说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 实验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教师以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空中生烟等等),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对话交流: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

  老师略加总结并板书归纳:化学对于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

  3、 介绍简单的实验知识,演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让学生感悟实验探究的学习、研究思想,并了解化学实验是学习和认识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认识了物质,才能更好地利用物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含硫火柴的燃烧实验。帮助学生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和锈蚀的普遍性,认识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在使用某些物质时可能产生危害健康和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说明我们在利用物质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们要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改进生产方法,优化产品,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 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

  5、 讨论交流: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知识。老师小结并板书。

  6、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总结分析不同玻璃材料在性能上有哪些差异?

  7、例题研讨:

  (1)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增强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主要措施。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

  A.冶铁厂排放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放出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材料垃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果汁中,绝对不含化学物质 B.汽车尾气中含有多种空气污染物

  C.工业酒精不可兑水配制白酒饮用 D.工业用盐不可代替食盐用于烹调

  8、课堂总结:教师简要回顾所学,激励同学们热爱化学科学,努力学好化学。指导同学们课外拓展知识视野。

  9、作业:假如你将来能成为一名化学家,谈谈你所最想解决的问题是哪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并体现以下特点: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课中三项实验观察和一项简单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问题(如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化学对人类认识、利用身边物质最典型的例子有哪些?),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乐学情绪。

  3. 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染的影片剪辑,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同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学生们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学生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

  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知道,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形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学生们自己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形成。

  (投影):

  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形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学生们考虑哪些元素结合时会形成离子键》

  (投影)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学生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形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

  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形成过程。

  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请一位学生描述氯气分子的形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能力。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氯化钠形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形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形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3、形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和考纲分析。

  本专题内容来自于《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二节和《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进行一轮复习时,我们把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本专题的复习对后面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复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考纲透析:

  1、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二)考点梳理: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考点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储备。

  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已有所了解。

  (二)能力基础。

  作为高三理科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分类归纳的基础。

  (三)学习障碍。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知识会有所遗忘,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判断。

  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归纳、梳理和加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2、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及有关计算

  五、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模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人人参与的兴趣,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让学生课前填写学案的知识梳理部分,为本节课的复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二)课堂学习。

  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教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出化学平衡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驱动问题:

  问题1: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正逆反应相等的?

  问题2:已知可逆反应2HI(g) I2+H2(g) △H>0,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少量NO2,在达到平衡之前气体的颜色、容器的压强、温度、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3:可逆反应A(s) + 2B2(g) 2C2(g) +D2(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会有变化吗?

  (三)归纳总结:

  直接标志。

  间接标志。

  (四)对点练习:

  1、在固定体积的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 g ) ,2NO ( g ) + O2 ( g )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1)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 )

  (2) 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 )

  (3)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

  (4)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

  (5)单位时间内消耗2nmolNO2的同时生成2nmolO2 ( )

  (6)单位时间内NO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 )

  2、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C2(g) +D2(g) 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个B —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键的断裂。

  (2)反应速率ひ(B2):ひ(C2):ひ(D2)=2:1:1。

  (3)C(B2):C(C2):C(D2) = 2:2:1。

  (4)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5)温度、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考点二:化学平衡常数K、平衡转化率及其计算。

  典型例题:

  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已知SO2和O2的初始浓度分别为0。4mol。L—1和1mol。L—1,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约等于19,试判断:

  (1)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向哪个方向进行?

  (2)达到平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

  感悟高考真题:

  1、(1)火箭残骸中常现红棕色气体,原因为N2O4(g) 2NO2(g),当温度升高时,气体颜色变深,则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一定温度下,反应(II)的焓变为△H。现将1molN2O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 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文本框: 气体密度 文本框: △H/KJ?mol?1文本框: N2O4转化率文本框: v(正) ,若在相同沮度下,上述反应改在体积为I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平衡常数 (填“增大” “不变”或“减小”),

  2、(1)已知反应NO2(g)+SO2(g) , SO3(g)+NO(g)的ΔH=—41.8 kJ·mol—1,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SO3和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 SO3的同时生成1 mol NO2。

  (2)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SO2的体积比为1∶6,列式计算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设计目的:节选与本专题有关的近年高考题进行分析和训练,让学生感受高考,明确高考方向,增强备考信心。

  七、板书设计。

  1、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变量到不变时即达到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2)化学平衡常数有关计算。

  模式(三段式)

  mA(g)+nB(g) 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转化量 mx nx px qx

  平衡量 a-mx b-nx p x qx

  对于反应物:

  n(平)= n(始)-n(变)

  对于生成物:

  n(平)= n(始)+ n(变)

  八、教学反思和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于高三理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过程最大限度的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始终贯彻精选典型习题带动考点复习 ,再通过习题训练让学生固化考点的思路,通过复习让学生达到知识点的整合和能力的提升。

  化学说课稿 篇8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氯气,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处理:

  1.本章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

  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引入:新闻材料,配置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

  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

  多媒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

  引言: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我们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结构

  【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

  【复习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

  小结:板书:氯气的化学性质:Cl2 +Cu—— Cl2 +H2 ——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

  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引导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为什么制取氢气需加少许硫酸铜最后所得溶液为黑色?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后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实验室制飘白色的粉温度稍高有副反应发生,甲、乙、丙三人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如没有可不填)甲————————乙——————————丙————————————.

  (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若用12mol L-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多媒体回答:(1)甲:①发生装置错误,②U型管右端没有接尾气处理装置。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D应换成U型管,改装消石灰。丙:①没有降温装置,②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浓HCl,随着反应的进行,[Cl-]减小,还原性减弱,反应不能继续进行.

  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氯气、氯离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等概念,用实验室中制取CO2 、H2复习离子方程等概念。

  第五部分:信息返馈:

  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既能掌握学习状况。

  化学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苯酚”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在设计教学之初,我首先对教材和学生进行了分析。苯酚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在工业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这体现着苯酚作为一种重要原料的社会价值,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酚是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单元——《烃的含氧衍生物》中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性质。而酚对于学生来说是崭新的教学内容,教材将酚和醇安排在同一节,旨在通过各自的代表物苯酚和乙醇,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对比,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并通过代表物质苯酚,迁移认识其他酚类化合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考虑,我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 和 化学性质 ,加深理解“基团相互影响”的基本思想方法,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对苯酚性质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苯酚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三,教学设计: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活动线知识线

  一节课的实施过程是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挑战的,所以我的课堂应该是属于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那么请各位老师跟随我一起走进我的化学课堂吧。

  第一个环节-生活中的酚类物质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生活中常见的含酚类物质的图片,给出结构式,让学生找出苯酚部分。使学生用分类的思想,有序的认识物质。于是我引入新课:苯酚就是最简单的酚类。

  第二个环节- 苯酚的用途

  苯酚在工业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如生产酚醛树脂用来制作厨房用的防火板和电器插座,生产锦纶制作登山服,还可以用作医药、染料、农药的重要原料。有人评价说苯酚改变了世界,外科之父 李斯特用苯酚消毒,减少了细菌感染,塑料之父贝克兰合成酚醛树脂,让生活变得更加舒适。 可见,工业上对于苯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会有大货车在运输苯酚。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新闻。化学与生产联系, 我从生活走向化学 ,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第三个环节- 苯酚的性质

  情境再现 1 :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苯酚有毒,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在 40 摄氏度以下会成为固体形态,如果不是因为雨太大,大量苯酚被地表水带走,也许在泄露过程中就能被截留。 ”

  我提出问题,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你能得出苯酚的哪些性质?学生会说出苯酚有毒,可能溶于水。接下来我提供苯酚样品,让学生验证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我重点提供三种溶剂:冷水、热水、乙醇。

  苯酚泄露事件继续进行:

  情境再现 2 : 环保局人员在事发 1 小时以后,赶到事故现场时,交警和消防人员已经在用石灰吸附泄漏的苯酚,用沙包、活性炭筑坝拦截。

  看过新闻后,我提出问题:苯酚可以用石灰吸附,这体现了苯酚的什么性质?学生容易想到酸性。于是进入探究二:苯酚的酸性。我以苯酚的悬浊液进行有序的 2 次实验设计和 2 次实验。

  第一次:设计实验,验证苯酚的酸性。

  第二次: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乙醇的酸性强弱。

  下面是学生实验的视频呈现:

  为了解释视频中出现的现象,我设计了 2 次对比:

  对比 1:结构对比 C 6 H 5 - OH,C 2 H 5 - OH,H - OH

  通过比较苯酚、乙醇和水的结构,我们发现同样含有羟基,但酸性却不一样,说明羟基所连的基团有影响。由此,可以得出苯环对羟基有影响。那么,羟基能否影响苯环呢?我设计了第二个对比。

  对比 2:实验对比

  我给学生分别展示了苯与溴、苯酚与溴的反应情况及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两个反应的不同点。由此得出结论:羟基对苯环有影响。我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应用比较法,建立学科观念:有机物基团相互作用引起性质变化,达成知识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四个环节- 学以致用

  情境再现 3 :新安江是杭州重要的淡水源之一,也是农夫山泉取水地之一, 20 吨泄露苯酚流入新安江是否会影响到农夫山泉的取水? 通过新闻链接 , 我设计下面 2 个活动 。

  活动 1 :角色扮演。我提出,如果你是农夫山泉的工作人员,你会如何应对?我引导学生分析,首先我们要查阅国家关于地表水制定的标准,然后再取样品检测苯酚的浓度,再得出结论。 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54页,让学生归纳出检验苯酚的方法。

  水质类别VIVIII二一世

  苯酚浓度≤1毫克/升≤ 为0.1mg / L≤ 为0.05mg / L≤0.005毫克/升≤0.002mg / L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地表水质量标准限值:

  活动 2:模拟检测我给学生提供三个水样,

  水样 1水样 2水样 3

  苯酚浓度≤0.0 0 5mg / L时0.0 5 毫克/升2mg / L时

  溴水

  三氯化铁

  下面为学生的视频呈现:

  同学们很快用溴水和三氯化铁溶液进行了鉴别,他们认定,产生明显特征现象的为严重污染的水样,但是另外两个水样为什么没有产生现象呢?热烈的气氛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他们认为:对于苯酚浓度较高的水样,检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对于苯酚浓度很低的水样,尤其是接近合格的水样,就无法鉴别了。我顺着提出:还有哪些更灵敏的方法来检验苯酚,请同学们下课后查阅资料。对于严重污染的水样,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你知道吗?日本利用蟹壳来清除工业废水中的苯酚,那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处理?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本环节,化学走向生活,达成情感目标 。 同学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化学和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还认识到学习不是在课堂上就能画上句号的。

  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

  1. 我们掌握什么知识?

  2. 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3. 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酚类废水的危害和工业上处理酚类废水的常用方法,并把你收集的资料设计成一份保护环境的宣传报道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防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②通过对芥子气的了解,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情与教法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学生接触化学时间很短,许多化学原理都还未学到,所以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没有作深入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学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参考了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以及许多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如邢台市逐渐淘汰了污染严重的大面的,逐渐推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拓展了内容的广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大气污染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

  的能力。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所以适当使用幻灯片等增加课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图片增加对感官的冲击力,同时链接了大量网页来展示和大气污染相关的新闻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四、过程分析:

  [幻灯片展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图片

  [引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思考提问]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请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气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污染,那么设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

  [学生回答]当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这是大气自身的一种自净作用,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只有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才会出现大气污染。请学生思考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学生回答]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过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等

  [幻灯展示]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请学生们根据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别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突出危害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小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酸雨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中死神”。

  [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片]

  [提问]老师准备好了一瓶模拟的酸雨样品,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模拟酸雨的危害。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①酸雨对植物、树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危害②酸雨腐蚀地面设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拟酸雨对建筑的危害③酸雨腐蚀桥梁等,用铁钉模拟酸雨对桥梁的危害④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课中常用空白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试验]酸雨样品分别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铁钉的小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酸雨样品的腐蚀性比较强,所以此实验没有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①酸雨样品使红色的花瓣变了颜色②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现气泡③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光洁的铁钉表面很快变黑

  [幻灯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的对比图片;网页、新闻等进一步说明酸雨的危害。

  [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乐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间,故宫、天坛等也在重新整修,还有网上报道的香港饱受酸雨之苦,要启动“蓝天行动”的新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酸雨的严重危害,而且意识到酸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氟氯烃的来源及破坏臭氧层的后果

  过量二氧化碳的来源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

  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提示]含铅化合物是可吸入颗粒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提到含铅化合物,学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宝”的广告,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实际]前几天,电视报道甘肃徽县368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一家铅冶炼厂排出的大量含铅烟尘。如今该厂已被勒令停产。

  [启发思考]其他可吸入颗粒物也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请学生们思考羊绒衫和沙尘暴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羊绒衫—大量养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坏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增多

  [联系实际]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讲述]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也会引起大气污染。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气污染。如近两年在齐齐哈尔发生的的芥子气伤人事件。当年日军731部队遗留下来了大量芥子气毒气弹掩埋在我国境内,至今仍会不时地泄露出来伤人。芥子气能使人皮肤溃烂,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脏器中毒症状

  等。所以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小结]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也是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大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等。

  [网页链接]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请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发现,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往往越差。机动车尾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联系实际介绍邢台正在推广的集体供热、集体供气的好处;第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台近几年出租车旧貌换新颜,以及摩托车在许多城市受限制而电动车越来越成为都市新宠的实例。第三:工厂废气要求达标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广无氟冰箱、空调等;第五:禁止焚烧秸秆,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等。

  [提问]最后,请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在保护大气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坐公交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纸;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秸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等等。

  作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

  总之,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懂得“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才能为减少乃至最终消除大气污染做出更大的贡献。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洁净的空气,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化学说课稿 篇11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一课时。我打算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任务。

  一、说我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现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课标下师生角色还能是这样吗?不!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演员,教师做导演;应该让学生去表演、去体验、去收获;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应该不仅仅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讲好,而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演好!为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两点:一是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学生要演什么;二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学生能演什么。三是具体的教法和学法,即学生该怎么演。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认为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课标明确指出,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或通过实验探究来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即构建清晰的金属观;二是本节教材在模块中的功能价值:金属的化学性质差异在必修2构建元素周期律和选修4学习电化学时将得到应用与拓展;而选修6的学习将继续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由此我将着重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归纳金属钠的性质;二是突出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构建出金属化学性质的认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这三点均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第三点还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对于本课时来说,学生能演什么呢?我认为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代表物铁性质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还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并刚刚学习了分类观和氧化还原观。这些都是学生能够表演的基础。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有着连老师都无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认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能够自主通过简单的实验探究归纳出金属钠的性质,自主发现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共性和差异,自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我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基于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即用铁的认知模型同化建构出钠的认知模型,用金属的物理性质认知模型去同化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并让学生在合作和实验探究的氛围中去进行学习。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课前:先将学生分组,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分工,使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和使用自己的潜能。同时下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明确目标。减少知识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演好。

  课中:通过两次使用预测、验证、总结这种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来同化构建钠的认知模型、同化构建金属的化学性质认知模型以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根据学生的猎奇心理,播放一段关于钛有超强形状记忆性的视频,从而迅速地把学生带入新课中、进入金属的世界。

  其次,进入汇报预测环节:由学生汇报学案中的三个问题。

  1.收集观察身边的金属材料并总结出金属物理性质的共性与差异性,引导学生构建出金属物理性质的认知模型,为同化构建金属化学性质认知模型做好了铺垫;

  2.用氧化还原观分析铁与氧气、酸、盐的反应,引导用新视角看待老问题,发现它们的氧化还原本质,使认识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饰,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引导学生预测出钠的化学性质,并对预测质疑,激发学生实验验证的好奇心。

  接着,进入实验验证环节。考虑到钠的性质很活泼,我打算增加演示钠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通过控制钠块的大小和盐酸的浓度,使实验产生轻微的爆炸现象,以此验证预测,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而后,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实验指导依次完成钠的切割、燃烧、与水、与硫酸铜的反应四个实验,并记录现象,汇报结论。汇报中引导学生得出钠能与氧气反应,但不同条件产物不同。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不易观察全面,但这却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决定让学生做两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第一次不作过多指导,让学生在汇报时自己发现观察的不全面,再鼓励学生重做实验,多角度全面观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失误不是失败,只有停止思考和观察才是失败。所以我认为在难点的突破上走弯路胜过抄近路,放手让学生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让学生乐在其中。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这种科学探究之乐是建立在苦苦追寻基础之上的。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提高。接着,再增加钠与硫酸铜的反应,让反应结果推翻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简单的金属置换观,这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最后,进入总结提升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所发现的对与错,总结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形成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是通过学生所同化建构出的认知模型,总结得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实现化学学科内在知识的拓展。

  三是通过学生所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金属的还原性本质,以及还原性强弱的差异。

  至此教学重点任务得以完成。而有关金属的其他知识以及学生由铝的燃烧实验现象所引发的对金属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异的思考,将于下节课探究完成。

  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猜想、查证,把教学延伸到课后,并辅以适量的课堂反馈,及时发现问题,检验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节课的教学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我有如下教学反思:

  1.充分采用奥苏泊尔的同化理论,使学生由一种旧知识同化构建出另一种新知识,可以实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不断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可以实现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

  3.充分采用群体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积极地自我认同并欣赏他人的不断形成。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启发了我的设计感悟,即教师巧导演,学生乐表演,教师喜赞赏,学生乐思考。我真诚地期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满心喜乐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在探究创新中成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多指教。

  谢谢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2

  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2第二单元的内容,第1课时主要介绍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分析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本质原因,并结合化学键内容了解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方法及表示方法。同时在课堂内容设置上,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和感受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相互转化及其研究过程,学会定性地研究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了解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2.通过实验得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3.能够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能够从化学键的角度说出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与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化学反应吸、放热与化学键之间的关系

  (过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教学法、随堂实验教学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诠释导入课在教学中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导入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提升教师的讲课效果,保证整堂课教学的成功。为了更好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我采用了如下的导入方法:

  通过PPT投影的方式出示“你知道吗”中的几幅图片,请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方式是怎样的?还知道哪些应用能量转化的实例。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学生就会明白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通常以热能或光能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化学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电能也能转化为化学能。接着我会提出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许多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或者吸收,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二)探究新知

  1.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

  在这一部分的知识中需要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一下什么是吸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我设置了课堂活动,采用了随堂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实验来感受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增加化学课堂的情感体验。

  实验1是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实验2是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忆并联系生活实际和所学化学知识,谈一谈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看法。

  在学生已经对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了感受的基础上,我会提出根据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情况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并且与学生刚刚做的两个实验相对应。接着请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举出一些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例子,并通过多媒体出示几个化学反应,由学生判断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比如:镁条的燃烧、高温煅烧石灰石等。

  我这样设计这一部分的教学,是因为化学课堂一般是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和形成概念,明确什么是吸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

  2.热化学方程式

  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之后,我会提问一个问题:对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完成后的热量变化不同(即反应热各不相同),有的放热,有的吸热,那么,我们怎样用反应热来表示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呢?在这里我会讲述△H的意义:对于放热反应,规定其△H为“-”;对于吸热反应,规定其△H为“+”。可以在化学方程式中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即热化学方程式。

  我会通过PPT投影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请学生比较热化学方程式与我们学过的化学方程式有何不同。学生会发现,热化学方程式标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也标注了反应的热效应。由此可知这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 mol C固体与1 mol O2气体完全反应,生成1 mol CO2气体,放出393.6 kJ热量。并且说明△H的单位是kJ/mol,反应热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也不同,由于中学阶段所用△H一般是指298 K和101 kPa时的数据,所以大多数不特别注明。接着我会投影另外一个热化学方程式:碳酸钙的分解,提问学生这一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什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在这里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即时学习和巩固,有助于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对接下来知识的开展。

  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会这样来处理。首先通过PPT投影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热化学方程式:思考为什么都是生成1 mol水,反应的热效应却不同,由此判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意什么?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就会发现:液态水要变成气态水,需要加热,因此生成水的状态不同,热效应不同。由此也就明白了: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同一化学反应,即使化学计量数相同,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不同时,△H也不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这也是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需要注意的第一点。这样通过对比发现的方式来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印象更加深刻,变老师的讲解为学生的发现,也提升了课堂的趣味。

  我会提问学生下一个问题:观察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结合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思考系数代表了什么?在学生已经明白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基础上,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系数代表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那么我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下面的热化学方程式,如果把反应物、生成物的系数变为最简整数比,那么热化学方程式应该如何书写?

  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系数发生改变的话,热效应也会随之改变,由此也就明白了热化学方程式中系数仅代表物质的量,可使用分数或小数,并且系数和反应热成正比。

  接着我会提问学生:已知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生成1 mol液态水,放出热量为571.6 kJ,那么1 mol液态水分解生成1 mol H2与0.5 mol O2,热效应又是多少呢,写出热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之后即可知道,水分解应该是吸收热量的,由此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从这里学生就明白了:若将反应物和生成物互换,则△H的数值不变,符号相反。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已经清楚了热化学方程式代表的意义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我会提出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我会建议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就会想到化学键的断裂是要吸收能量的,形成是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有关系的。

  在此基础上,我会结合下图进行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需要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并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为E1,形成化学键则会放出能量E2。若反应过程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E1大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E2,则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若反应过程中断开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E1小于形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E2,则反应过程中放出能量。

  当学生写出具体的热化学方程式之后,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本P36资料卡有关键能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键能与本节课知识的联系。

  (三)巩固提升

  临近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会通过多媒体出示几道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练习题。如:已知常温常压下,1 mol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与液态水,放出热量为890.31 kJ,写出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通过这样的方式针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小结作业

  最后我会针对本节课布置作业:学习热化学方程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请学生课下查找资料,下节课一起进行讨论。这一作业的设置是请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是符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一课程理念的。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习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从我的板书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2个方面: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板书内容经过授课过程中的分析和综合,按顺序归纳出要点,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化学说课稿 篇1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包括化学式的含义、化合价及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推求。化合价是书写化学式的重要依据。另外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酸、碱、盐的学习。也就是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对已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上他们对教师的说教灌输已经麻木,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性愿望,让他们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性才能的机会。在之前的教学中我早已给出了化学式是表示纯净物的思想,学生也已提前背熟了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三、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化学语言表述物质组成的能力。

  2)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概括等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不同化合价的记忆方法的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通过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学习,使学生领会必须根据客观事实和物质的组成写化学式,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书写,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四、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展示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化学式的重要性;采用直观教学法,形成印象。利用口诀,帮助记忆;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

  五、学习方法

  利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形式,运用对比与归纳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的精神。采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竞赛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说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复习回顾、课前热身

  1)请学生用化学符号表示熟悉的物质(设计时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分类,以便于总结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2)请学生思考H、2H的含义,为化学式的意义作铺垫。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食盐、斯达舒的包装标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3.自主合作、发现探索

  活动一:观察之前书写的化学式,你认为什么是化学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概念,强调每种纯净物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种纯净物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活动二:小组合作观察水的化学式,体会水的化学式与宏观物质水及微观水分子之间的联系。思考:化学式H2O可以表示什么?学生的回答中可能有错误的表达,由此引发讨论,从而加深对化学式表示意义的认识。

  活动三:以小组内竞赛1)说出P2O5、N2、O2的意义。2)符号H、2H、H2、2H2的意义。通过训练明确元素符号、化学式含义及其包含数字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活动四:自主学习、体验成功。P84化学式的读写(化合物只研究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出示习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过渡:物质的化学式有着这么丰富的内涵,大家想不想轻松正确地书写化学式?

  活动五:引导观察H2O、HCl、NaCl 、Fe2O3四种物质的化学式,由不同元素原子相化合的数目引出元素具有化合价这种性质。 在四种物质的元素符号上方标出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小结,物质中元素化合价规律。

  活动六:出示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投影加深印象。

  活动七:知识辨析:区分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化合价的认识。

  活动八:以练助学:1)P89-3、4题,并说出解题方法。 2)标出P2O5中各元素化合价,引导学生探究,若已知P、O的化合价如何推求化学式?并小结书写步骤。(该过程由学生自主发现获得方法,使学生在发现探索中感受成功的快乐。)3)P89-5、6,观察书写过程,寻找最简洁的书写办法。和学生一起编写化学式口诀“正价在前,负价在后,价数交叉化成最简比”,体验成功。

  4.课堂小结、梳理建构

  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要点交流回顾,引导学生构建化学式与化合价之间的联系图,然后再用多媒体提纲式显示,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5.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分层次的习题使不同程度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看时间定题量)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意把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竞赛形式,把学生带入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教学过程中应用教材习题,不脱离教材。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通过自主探索轻松掌握化合价的知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学设计中创设错误情境,鼓励学生怀疑老师、质疑课本,能极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节奏紧凑,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作业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较好的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化学说课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会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多媒体显示)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案--初三化学43.filesimage290.gif"cropbottom="44398f"/>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教案--初三化学43.filesimage290.gif"cropbottom="44398f"/>是否遵守了书写原则?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多媒体显示):教材P96图片

  师:猜一猜,第一幅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

  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什么叫配平?

  生:将第一幅图中的H2O的前面配2,H2的前面配2。加在一起就配平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师: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P+O2PO2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点燃

  生1:

  4P+5O2====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多媒体显示)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点燃

  点燃

  (1)Fe+O2====FeO2(2)Fe+O2====Fe3O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多媒体显示):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教材P98:1题、3题、4题。

  2、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 11-25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12-07

化学说课稿15篇01-03

化学键说课稿(精选10篇)09-19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2-10

化学实验作文11-29

化学教学计划06-30

化学工作计划12-18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