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小学语文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08 08:51:45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欢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诗歌,本诗共两句8行,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完成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其中包括本课的5个生字);(2)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准每个字的读音;(3)能够背诵课文,感悟欢庆气氛。

  2、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2)展开想象,能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

  3、情感目标。通过“读”“悟”“画”“说”等方式,对祖国母亲产生深深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国庆”的重大意义。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二、说教法、学法

  这篇课文是一首描写国庆节欢快喜庆场面的小诗,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热烈。但由于孩子们对“国庆”认识不多,对“国庆节”的重大意义不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尽力做到依据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国庆节的欢乐喜庆,做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教师对课文中的语句不做过多的、细枝末叶的讲解和分析。同时,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我会跳出教材用教材,在学生对课文产生疑滞的时候,辅以相关资料(图片、视频及学生为课文配的插图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欢乐喜庆的国庆气氛,使情感得到升华。因此,我的教法主要是讲解法、“以读代讲”法,资料辅助法,视频展示法等,相应地来说,学生的学法就是多读、自悟、小组合作。

  三、说教具

  所需教具有生字卡 课件。我打开远教资源网下载了本课的课件,发现资源很有限,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添加了开国大典的资料,欢庆热闹场面的图片,生字词语,四幅欢庆图等内容。

  四 说教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日,我们的祖国也有生日,你们知道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是的,我们刚刚欢度完祖国妈妈的第五十五个生日,谁知道国庆节的来历?”(来历课件)[设计意图:了解国庆节]

  2、师:“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开国大典资料)[课件的播放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效果,便于学生进入课堂教学,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契机。]

  3、师:“回忆这庄严的场面,真是令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板书欢庆)请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问题是启发学生走向探索的引路人,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逐步养成的一个良好思维品质。由“欢庆”入手,抓住了课堂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由此引发联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展示)是呀,国庆节那天,全国人民有的敲锣打鼓,有的唱呀跳呀,在欢天喜地地庆祝国庆,这就叫做欢庆。

  4、我们来满怀激情、大声的齐读课题:欢庆。 师: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身体会,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理清文中的行、句。[自读能力的培养是低年级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自读中引导学生巩固、发现、掌握读书学习的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你喜欢哪行或哪句就把它读出来。

  3、再读,把生字的音读准。

  4、游戏巩固:猜一猜。[设计意图:字词的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规较和年龄特征进行设计,自读寻找------尝试认读-----突出重点-------游戏巩固,这些环节体现了字词教学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5、检查识字情况:去拼音读。

  6、词语接龙:庆、曲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利于巩固]

  (三)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祖国妈妈的生日快到了,祖国大地到处是一片欢乐、喜庆的景象。老师带来了四幅欢庆图”。(出在课中划出与这四幅图相对应的句子示课件) “请同桌合作,,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师:“你最喜欢哪幅图?课文中哪句话写了这幅图的内容?请你读一读。”(结合学生回答,随机出示下面句子)

  1、看图学习学习前四行:A、理解什么是“旗帜”?“欢乐的乐曲”指的是什么?

  B、指导朗读,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读得好。生多种形式读。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我们的国家美吗?你为生长在这样的国家感到自豪吗?感到骄傲吗?好,下面就请你们用骄傲、自豪的语气把后面四行读出来。

  [抓住“欢庆”这一特点,从读中入手,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中体会,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背诵,促进语言积累。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为孩子欢庆 祖国妈妈的生日做好情感准备。]

  2、品读后四行:

  (1)、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体会到了: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那么,我们中华儿女是怎么欢度国庆的呢?

  (2)、读自悟后四行

  请小朋友先自己读读后四行,再和同学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通过讨论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3)、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小朋友们读得好认真,收获一定不少吧,你读懂了什么?

  (4)生多种形式读,要把骄傲自豪和对祖国妈妈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3、品读全诗。

  4 指导背诵

  (四)实践活动

  1 说话:祖国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结合文章相关语句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训练学生语言、促进语言能力发展。]

  2 同学们,为了检查你们对祖国妈妈的爱有多深,老师想考考你们三道题,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说明你真的很爱祖国妈妈。

  A、我国的首都在哪里?

  B、我国的国歌是什么名?把它唱出来。

  C、我国的国旗是什么旗?把它画出来。

  (五)总结

  学习《欢庆》这首小诗后,我们要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去把这首小诗读给爸爸妈妈听。

  四、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图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板书简单明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背诵出本文。因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9、欢庆

  ——祖国妈妈的生日

  田野 (图) 献上 果实

  枫林 (图) 举起 旗帜

  蓝天 (图) 飞着 鸽子

  大海 (图) 奏起 乐曲

小学语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的《荷花》。

  本单元所安排的课文学习都是与生活相紧密联系,既写景,又透露出情,很好地做到了人与自然的情景交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感悟自然的同时,能够更加地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荷花》这篇课文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经典的一篇记叙式写景课文,本文写了作者叶圣陶爷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

  (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会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和一些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

  教法:我是这样来教这篇课文的。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在这里,我就会注重以读为本,顺学而导,品词析句,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悟写,读写迁移。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法:关于在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我会以学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在读、说、想、写、背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夯实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所以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我会出示一些荷花的图片,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

  四、教学程序设计:

  那么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一)第一环节,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大都会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因此,我会以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这样我的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然后,请学生谈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唤起对荷花美的回忆,谈话后揭示课题

  (二)第二环节,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会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可以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

  “那么我们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了荷花的美?”从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在第二自然段中,因为优美的句子比较多,所以我就会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读一读,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最好。

  (三)第三环节,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

  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3、借助语言媒介。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有的?,还有的。”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四)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表情朗读。特别是第二自然段,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此时,学生的情感愈加热烈,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文的最后,我会让学生富有感情地来朗读整篇课文,以达到对本文的情感升华。“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五、拓展延伸:

  在本篇课文学习的最后,我会让同学们来赏析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同学们从中一起体会并感悟这篇散文,来感受荷花另一种静谧的美。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xx

小学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容貌,还在于心灵。

  2、编写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她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象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居里夫人的外在美,了解到她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也能从语言文字中初步感受到她的一些可贵的品质,如坚强、刚毅、淡泊名利等,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走进文本研读课文,深入感受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对她高远的追求,人生的意义的发现等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作为重点来研读。让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到她的内在美,从心灵深处敬重居里夫人的人格精神。怀着对居里夫人无限的敬意朗读课文,读出对她的敬意和赞美。

  (三)、说教学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刻内涵,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2、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对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有个初步的认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五)、说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课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潘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自由读、默读,个别读、齐读、快速浏览、师生合作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读中悟、悟中读,把读层层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读中领会作者对居里夫人巨大贡献和人格精神的赞美。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中指出,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中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可采用品析词句法和感情朗读法学习本课,让学生运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老师带同学学习单元导语,明确本课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第二环节,老师从课题入手,引发质疑:究竟是怎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目的是一开始就抓住题眼,直奔主题。

  第三环节,老师让学生能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同时,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美丽,分别是怎样的美丽。通过同学的交流,提炼出“美丽的形象,提炼美丽的镭,成就美丽的人生,美名永远流传”,并用这些词连成主要内容。这样来理清文章的层次和主要内容,学生水到渠成。

  第四环节,老师让学生精读三四自然段,品味美丽的科学精神。这环节,老师分了三个层次,既让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方法。第一步,老师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从哪些具体事实感受到那份美丽。第二步,老师让学生找一找,作者用怎样的语言直接赞美居里夫人的美丽。第三步,老师总结作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就是用事实和直接赞美写在一起的方法。这样水到渠成。品味美丽的科学精神的方法之二就是朗读。教师采用了不同方式的朗读,特别是老师的引读效果应该不错。

  第四环节,老师一句“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能跨越百年呢?”来制造悬念,引入下课学习。

小学语文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 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 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二、 说教法:

  设置教法的缘由: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可以分为写景抒怀类、介绍说明类、叙事寓理类、叙事明理类等。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

  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大声的读、气韵畅达的读,读出古味,培养学生古文学习的语感。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

  2、 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 ⑴自译,标疑难 ⑵合作,通文意

  (3)竞答,查重点 (4)总结,理脉络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布置: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课堂教学:

  (一) 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 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 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 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请个别学生朗读,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他有无停顿和重音上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逐条进行订正,并带领大家齐读。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将全文朗读节奏掌握。

  3、三读---读出语气语调。学生此时对文句的意思还未掌握,所以读出语气语调还有些难度。这里教师可以化难为简,要求学生想象置身于古代学堂中,眼前有位老者手拿书卷在给学生们上课,老者的神态怎样?语气怎样?和学生交流时又是怎样?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参加朗读展示的学生配上古乐,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这样,学生对于语气和语调的掌握就容易多了。

  (四)、疏通文意:合作通文意,竞答查重点。

  我们课本上所选取的这十二章《论语》,篇幅短小,句意简单,而其课文提供了大量重点词语与的解释,课前学生已经进行预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解决,老师稍加点播即可,所以我放弃了串讲,利用前边小组学习的初见成效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这样的形式: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为核心,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就做好标记,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其次,学习小组间相互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可以纠正或补充。在此期间,教师应该对大胆质疑的同学或者是作出精彩回答的小组代表进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订正,以求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解决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

  (五 精读课文,探究思想内涵:

  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孔子的思想内涵,是这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求学生用“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的主张”的句式发言。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例如: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中,我读出了孔子学习后要不断温习的主张。这样的示范,进一步给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对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对于比较成熟的答案,教师要板书到黑板上。当然,对于学生们确实难于理解的章节,教师可以做出讲解。这样,当所有的章节都分析完毕后,板书上清晰的显现出学生们的答案,学生们就可以轻松分析出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

  2、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的分类,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十二章论语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处事之道,那么这(课件上打思考:)三者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吗?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了他们的答案: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学习态度是先决条件:人要热爱学习,以学习为乐趣,要谦虚向别人学习,珍惜时间等。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学习后要经常的复习,知识才会巩固;学习时要学思结合、取长补短等。做人要有志向,有骨气和坚定的信念,要淡泊名利。拥有这些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明确了这十二章论语虽然各自独立,其实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就为下面教师给学生讲解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做好铺垫。

  3、教师讲解“治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等,这是治学基础。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讨论、交流、论辩,使自己的思想进入新境界。第三境界是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才能在学问上达到最高境界。在孔子看来,治学和修身的结合为最高境界。圣人如此,我们的同学也是如此!

  通过这两个问题设立和教师的讲解,学生由浅入深的明确了孔子的精神境界,也明白了圣人的思想并不是高深莫测,游离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时隔两千多年,仍然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拓展延伸

  除了课本中的章节,你还知道那些《论语》中的句子或者有关孔子的小故事。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

  课堂小结:

  四、作业设计:

  推荐学生朗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周国平的《孔子的洒脱》

小学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此的评价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对"我"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并且"我"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2篇讲读课文,教学本课时不但要继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要根据课文特点,渗透一点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知识体系上,它是前四个单元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为下一单元新的训练项目"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作了一些铺垫。为此,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理解词语。背诵、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学习对任务动作、语言和心理的刻画,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不同方式表达的爱。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品读感悟,体会作者逐渐理解父母的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课伊始,老师引导学生背诵《题西林壁》,以此引导学生领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人或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进而老师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对于作者"我"所写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分别是怎样评价的?从而引入本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而揭示课文主要内容,既激发兴趣,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定好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位置,变"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者",为激励、组织学生主动的"学道、悟道"和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特殊"学者",这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这种教师角色位置的变换,在这一环节设计中体现尤为突出。

  老师过渡:"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这两种评价对"我"有什么作用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第二部分的学习。

  课文第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15——17自然段。接着运用"质疑法"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体现教材重难点的问题加以梳理,最后形成两个重点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2)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以后,引导学生领悟到"精彩极了"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这两种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作者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样学生就在读、悟、问、议的过程中解决课文重难点。最后,多形式的朗读读好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读中品味,读中明理。

  (三)拓展文本,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因而我们设计了"拓展文本,联系生活"这一环节。

  首先,安排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这里,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实践证明,辩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互相启发、活跃思维的过程。

  在辩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引导。通过辩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两种爱都好,缺一不可,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辩论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老师进一步拓展激趣:"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巴迪这样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我们就是童年的巴迪。请大家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学生就走出文本,积极主动地学习,创新的潜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师生、生生灵活互动,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四)以诗结尾,升华情感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精彩极了"和"糟糕头了"》结课时,老师提供一首现代诗《教育与孩子》让学生齐读,来结束我们这次爱的行程。

  (六)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扬扬 痛哭

  慈祥 →爱← 严厉

小学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

  《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艳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鱼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喜爱翠鸟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本课准备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难点: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导读第一段,相机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合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具准备:插图、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展示翠鸟图,引导观察,感受外形美。

  3、图文对照,阅读感悟。

  (1)读一读第一段课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想一想文中描写的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3)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4)品一品文中那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学法。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特点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自读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学:

  (1)自由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语句,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些词句突出翠鸟的什么活动特点?那些词句用得准确、生动?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

  (2)相机导引,学习佳句。

  4、指导朗读。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自读4—5自然段。

  1、默读4—5段内容,想一想,老鱼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

  2、交流明理。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思活动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诵读

  1、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1)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2)搜集其它鸟类的资料,准备编辑手抄报。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农民伯伯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的劳作场面。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读了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

  二.学生的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感性的知识接受的很快,思维活跃、想象力强、知识面广及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喜欢动手动脑,并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学习,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儿歌,认读学习生字,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内涵。

  2.能力目标:

  朗读、背诵、独立识字、想像力及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并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力和劳动创造美这一道理。结合学校进行的小种植活动,来教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

  1.看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图来记忆课文。

  2.出示课题,动态的表现出“插秧”。

  (二)课文

  1.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配乐听教师范读,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2.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字词,并能根据提示拼读,组词,理解。

  2.学习完生字后,进行词语的抽读巩固复习。

  (四)在课文中识字

  1.学完字词后,返回到课文中,在文中通过朗读来加深记忆。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全班评议。

  3.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

  (五)难点理解

  “插秧”怎么会插到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

  通过演示课件演示来解释现象,并请学生上来尝试。

  (六)色彩的内涵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色彩,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颜色

  (七)有感情的读课文

  回到课文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色彩和美丽的境界。

  (八)课文的引申

  1.再学生充分领会到课文(包括图、音、语句和韵律)的美之后。进行德育教育,出示学生的美术画、长高了的水稻等图片来发现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美。

  2.出示学校小种植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们体会到,“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这也是本堂课的主旨所在。

小学语文说课稿8

  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雷雨》一篇是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说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说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

  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 )风越来越( )闪电越来越( )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小学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

  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

  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

  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

  e、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10

  《雷雨》是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雷雨》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起始阶段,我播放《夏天的雷雨》这首歌,让学生边结合看课文第一幅插图(描写雷雨前;雷雨中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为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悬念,我设计如下的导语:

  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我设计如下的情境教学环节: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展开品词析句的学习语言的活动。我作如下的教学设计: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把教室的灯关了,让学生看图: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让学生感受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三、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各不相同。我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蜘蛛、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听着教师的导语,欣赏雨后的自然界美景:我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蝌蚪,你能把雨后看见的雨后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使想象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创设情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是培养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为此,我设计以下的问题

  小朋友,你们看图。雷雨前,天空有什么变化请你们认真看,仔细听。(请学生看雷雨前的有关录像)

  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填空练习,加深对抽象的关联词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报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小学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本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学情

  1、我们班共有45个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好几个长辈都围着自己转,孩子们在那么多人的关注下似乎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太会去关爱父母,回报别人。而《可贵的沉默》的教学会让我们班的孩子从文中学生的改变受到启发,进而也学会关心父母,回报别人的教育。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更好地把握课文,提高其阅读能力。它还是学生以后读文章、写作文的一个扶手,是日后学习其他方法的台阶。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先以故事《妈妈的礼物》开头,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再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故事导入——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故事导入)老师配乐讲述《妈妈的礼物》,听后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到父母对儿女那种深沉、无私的爱,便于引入学习《可贵的沉默》这篇也是跟爸爸妈妈的爱有关的文章。

  2、(质疑导向)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出示题目后,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3、(探究体验)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比较课本上的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自己说、找文中句子读一读等方式明白了教室的气氛为什么由“热闹——沉默——热闹”发生变化。

  当然,学生在在自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提升。

  在合作探究中通过一个问题:“不说话不代表孩子们此时不在思考,想像一下他们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说话练习: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沉默着,心里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一向觉得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4、(学习升华)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孩子们在沉默后行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5、(拓展延伸)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从课文联想到自己,使自己各方面表现更好,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中的孩子会回报父母的爱了,那我们小朋友们呢?你会回报父母的爱了吗?快跟你的伙伴们讨论一下,说说以后你打算怎么样回报父母的爱?”以此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说板书设计及说明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 沉默 热闹

  无价 伟大 无私

  爱

  (快乐) ( 惭愧 ) (享受)

  感受 思索 回报

  设计说明:

  1。 课题“可贵的沉默”置于板书的最上面,让人一看一目了然。而一个大大的爱心颜色鲜红,在板书的正中间,特别醒目,一看就知道爱的重要,明确这是爱的教育。

  2。 以爱为中心,纵向思维,用箭头指示法,让学生在热闹中感受爱的快乐,在思索爱的沉默中懂得惭愧,在再次的热闹中享受学生回报爱所带来的感动。以爱为中心,横向思维,让我们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情绪会有热闹、沉默再热闹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体会学生感受爱、思索爱和回报爱的这个可喜的变化过程。

  3。最后让学生在爱的回味中感悟爱的无价无私和伟大以及回报父母爱的重要,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预计

  1、相信通过学习课文,班上的孩子们能受到启发,感悟到父母的爱是那么无价、无私和伟大,我们也应该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典别人的对我们的爱。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这种方法,对以后读文章、写作文时有一定的帮助。

小学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将心比心》一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将心比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根据教材编排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学法为: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说——读”的方法通过读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通过说,进行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朗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引导揭题──检查预习──阅读体会──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揭示课题。

  2、读课文: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细读课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围绕“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这一主线问题,学生自主读课文,做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⑴本环节主要抓住人物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品质。

  ⑵在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阿姨的那段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你读了这句话体会到什么?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交流,讨论后,板书:关心帮助他人,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这位阿姨你会怎么做?

  ⑶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母亲的话重点阅读体会,如“不要紧,再来一次!”你体会到什么?(宽容)如: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读到这里,你体会到妈妈什么品质最使你感到了吗?

  (4)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幸福的,开始我的心情是这样的吗?生:不是,是抱怨的。师: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以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我会想到什么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理解,就要学会去宽容和理解别人。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真正的阅读要是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此环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深入文本,升华情感

  生活中,“将心比心”的表现举不胜举,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这正如作家罗兰所说:“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5、拓展延伸,提升品味(板画出心)让孩子们在这颗心里装入一个分量最重的词,你会装什么呢?学生们会写很多词,如:帮助,关心,温暖,理解,宽容,鼓励,尊重,信任等等,这样设计能让孩子们走进文本,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课文静态的呈现,针对课文内容,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关心 帮助

  将心比心

  宽容 理解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这样的设计既增强了直观性,又有利于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更突出了课文的主旨。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结束了,反思这节课我感觉有收获的是:

  学生逐步学会了抓重点句段和词语体会理解课文的方法,在感受温暖的过程中,理解了“将心比心”。汇报时虽不够流畅深入,但却由心而发,有理有据。

  此外,孩子们这节课特别的投入,把心融进了课文情境,并由课文想开去,联系生活体验,感受到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但本节课也有遗憾之处,我没能跳出精读课的圈子,指导、讲解过多,还是没有把学生推上主角。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今后,我要把握好“精”与“略”,内容上,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方法上,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景阳冈》选自《水浒传》原文,片段主要讲述了经典故事情节“武松打虎”。课文篇幅很长,详细的描写了武松打虎的前因后果,生动的展现了武松“打虎英雄”的好汉本色。从本课开始,学生开始接触四大名著的原文,这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

  (二)教学目标。

  1.会读“倚、箸”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绰、呵、泊”,会写“冈、饥”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词语。

  2.了解文章结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3.体会武松豪放倔强、鲁莽勇敢的英雄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武松打虎的部分。

  难点:

  体会武松豪放倔强、鲁莽勇敢的英雄性格。

  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默读法

  本课篇幅比较长,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默读。通过默读,让学生学会快速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拓展阅读法

  课文节选自《水浒传》,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水浒传》,了解小说的背景和其中的人物。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水浒传》以及作者施耐庵简介,还包括课文生字、词语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名著《水浒传》。课内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

  (一)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引入《水浒传》)你们了解《水浒传》吗?认识武松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齐读“资料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浒传》中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出示阅读要求: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什么,跟打虎有什么关系;人物性格。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

  3.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冈 饥 碟 俺 榜 杖 申 兼 勿 拖 悉 肋 坠 膛 截

  4.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截”的左下部分是“隹”,不要写成“住”。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针对不常见的词句适当提示。

  2.梳理层次。

  第一段(1-2)喝酒;第二段(3-4)上冈;第三段(5-6)打虎;第四段(7)下冈

  明确:“喝酒”“上冈”都是“打虎”的铺垫,“下冈”是“打虎”后的举动。

  3.学习第一段、第二段,分析人物形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喝酒”:豪迈、粗鲁;“上冈”倔强。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通过武松的喝酒和上冈,知道了武松倔强、豪迈鲁莽的一面,也知道了怎么理解一些不常见的词语的意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武松打虎。

  二、深入学习,感受魅力

  1.指名读“武松打虎”的部分,学生发言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

  2.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的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比较体会。

  大虫→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闪、躲(表现出本能的机警敏捷)

  “抡、劈、揪、按、踢、提、打”形象生动凸显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和过人的高大形象。

  3.有感情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4.分析手法。(“打虎”动作描写,“喝酒”语言描写,“上冈、下冈”心理描写)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

  豪爽、神威、武艺高强、江湖阅历丰富……

  三、总结拓展

  1.总结:有人说武松很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有人说武松不听劝告好面子。都没说错,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凶猛的老虎,证明他是一个勇敢的英雄。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敢于斗争、勇敢直前的精神,不害怕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拦路虎”,不退缩,不放弃,同时,我们也要吸取武松的教训,有自己的判断力,适当采纳他人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太好面子。

  2.拓展:讲讲武松下冈后的故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感受古典名著魅力。

  四、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景阳冈

  喝酒 → 豪迈、不听劝告

  上冈 → 好面子、倔强

  打虎 → 勇敢敏捷、力大

  下冈

小学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写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写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写得直观形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大潮的画面,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选篇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初步分析,根据四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现在我着重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是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会生字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天下奇观”的景象。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难点

  由于本组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课文描述的景象是学生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影像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影像资料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一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请看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我用小黑板出 示自学思考题: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报结果,接着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完成以下表格(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听录音,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环节,能使学生赏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通过同学们的读与找,了解到: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我则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让学生去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并和大家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说板书设计

  本人根据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设计了以上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既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又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教学内容: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浪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大海特有的景致:沙滩、浪花、贝壳、小虾。其中,最逗人的是浪花,浪花跑去又跑来,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课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儿童的口吻,描述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流程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引导探究

  引导表达

  自读自悟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赏 品 读 练

  品读感悟 细细体味

  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寓学于练 积累语言

  课堂小结 分享快乐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 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 贝壳

  金黄的 小虾

  雪白的 沙滩

  青青的 海水

  (2) 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

  妈妈坐在 。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18 、 浪 花

  我 浪花

  笑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

  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随机点评法”及“激励”等方法。

  “观察法”是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探究精神。

  “随机点评”“激励”包括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点评和激励,这些评价方法能及时沟通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调控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