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稿生涯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生活总结 >

我的写稿生涯

我的写稿生涯
更新时间:2017-11-22
我的写稿生涯

  我一向对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抱着敬畏。我想将来我的女儿读到我的文字的时候,能够不脸红,觉得她老爸还能够,就够了。自2017年9月,我主动熔断自己的媒体职业生涯之后,我初步决定以码字为稻粱谋。女儿把手机的我的名字又改回了“专业写稿人”。

  码字为稻粱谋,这个时代还是带给了一种可能性,尤其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传播平台,对资料尤其是优质资料的需求,让我们这样一些刻板和传统的人,有了不需依附也能活下去的可能。前不久喝酒,前同行友人王东劝我把我的一些作品比如江南旧闻系列以后做成付费订阅的;前两天遇到何娟,她也推荐我把读书笔记做成产品。

  其实这些年,我一向在坚持码字,只是因为有职业身份,发表在其他各平台上的主要是江南旧闻、行业观察和部分书评。之后江南旧闻在2014年、书评在2016年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结集成《江南旧闻录*故乡风物长》和《江南旧闻录*故乡的味道》以及新星出版社的《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出版发行(这两本书都是无心插柳的成果,因为热爱而写的)。而另一本随笔《老朱煮酒》以及新的一本江南旧闻录,已经分别给了工人出版社和广西师大出版社。在今年8月,我提出辞职后,公开宣告不再受职业身份制约,开始理解专栏约稿,至此,我在腾讯大家,今日头条,UC大鱼号,网易自媒体网易号等开通了专栏,前两天又开通了百度百家号,自己也为未来做了一个写作规划,准备与出版社的朋友探讨。我想,像我这样认真的人,这个时代无论如何就应不会饿死的。

  我最终走到女儿眼中“专业写稿人”这一步,其实开头也是一窍不通,连如何写作都不明白,回首往事,也有一点点小趣味。这篇旧作,就是我码字写作之路的一个小总结。

  很长一段时间,我虽然读过很多书,看报纸杂志也多,却一向不明白如何写作。

  我上高中时,大概是1984年,我们班一位同学给《天津青年报》写作获登,全校轰动,同学成了校园明星。

  但我一向没敢给媒体投过稿,虽然也写过一些东西,但最多只是在同学中传阅。2013年十一长假,父亲还跟我提到他在1980年代末期看我写的那些东西,虽然不能完全明白,但还是觉得我写得不错,一如当年我同学的评价。

  当然,这些东西是不能发表的。可惜,这些东西之后随着我在北京几次搬迁,不知失落在哪了。至今想来,依然心疼。

  在1990年代早期,我参与编了些书,也有署着我名字正式出版的,书出版5年之后才拿到5000元的稿酬。这是印刷物上第一次用铅字印上了我的名字。虽然书不咋的,但多少也有些自豪。

  因为我对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很敬畏。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我的写作,只是书商把任务发包,完成后拿去出版而已。

  直到1993年,我开始自己尝试给媒体写作。

  1993年,我写作给《北京青年报》,倡言反对申办奥运会。我所记得的主要观点是,中国还很穷,中国需要钱的地方太多,有限的费用就应用在刀刃上,教育、贫困山区的修桥铺路及投资等地方,而不是用在举办奥运会这种可有可无锦上添花的事情上。

  在当年,这种观点,多少有些政治不正确。

  但是,《北京青年报》并未刊登此稿,也没有收到过退稿信。第一次写作以失败告终(附注:前几年,北京青年报的副刊曾刊发过几篇我写的江南旧闻)。

  1994年,我借调到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因为工作的关系,参加了一次会议,是一个叫中等城市党报协会的同业组织的。会议结束后,我应邀写了篇中等城市党报发展的观察文章,协会有个内部刊物,叫做《中等城市党报研究》,我那篇文章刊发在了这份内刊上。

  虽然是应邀写的稿,但多少有些“以权谋私”的味道。但是,这是我的名字第二次印成铅字出此刻杂志上。

  我的第一篇正式发表的文章,刊登在一本叫《出版广角》的杂志上。这是当年广西出版局办的一份专业杂志,当年声望很好。1996年,我写了篇文章,已经记不起题目了,大概是关于报纸什么业务的研讨,经过我的领导,即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原副司长史占旗先生审定后,我投给了《出版广角》,杂志也刊发了这篇文章。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印在正式的杂志上。

  自然,这一次写作成功,多少也有些近水楼台的味道。

  1997年底,因为工作岗位变化,领导安排我先去下属的《新闻出版报》锻炼学习一个月。也就是这个月的学习,我在《新闻出版报》上发了一篇篇幅稍长的文章,是关于1997年报业盘点的,这是我的名字第一次印在了报纸上。

  2003年,我转身执掌新闻出版署下属的穿科学研究所的《传媒》杂志。我期望把原先工作指导的杂志改造成一本行业的专业刊物,这也意味着我原先的写文章方式,无论是语气还是文字表达,都要做巨大的调整,真正与过去割袍断义。

  从2003年中到2004年底,我在十五期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我既是实际上的主编,也是唯一的修改,还是杂志社仅有的两个记者中的一个,自己编发自己的稿件,尽管有些不适宜,有些“公器私用”的味道,但那些文字,却让我洗去了过去依靠自己的机构背景写文章发稿子的干系,真正在行业里开始扬名立万了。

  从此,我的写作约稿生涯发生了质变,在同业媒体上,我甚至还开起了专栏。

  也就是从2004年起,互联网开始带给了新的表达平台。我开始在传媒业的专业网站中华传媒网上开始撰写一系列探讨行业变革的文章。其实早在BBS时代,我即以万花楼主的名字,在新浪的时政BBS里,写过一些小文章,也算是最早泡BBS的人了。但是,之后没有坚持,直到2004年。

  2006年,博客时代开始,从我的同行好友马晓霖邀请我写博客开始,我的博客写作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改变了我过去的写作生涯。

  如今,虽然我的一些文字依然会印成铅字,包括在自己负责的媒体上写卷首语,一些媒体也会跟我约稿,但这时我的写作,已经主要集中在了博客和腾讯《大家》这些技术主导的平台上。在这些平台上的表达,更无拘束,也更容易为同好分享。

  这一点上,我个性感谢技术的进步给我带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