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设计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教学设计

诗词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2-08-09 13:20:00
  • 相关推荐
诗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词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赏析全诗

  师: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一遍

  师:好,下面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诗。从内容上形式上说都可以。

  生:离别诗。

  师: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离别诗。

  师:好。还有同学能说的更具体么?或者从形式上说说。

  生:律诗。

  师:刚才同学们从形式上来说是律诗。那么是几言律诗?(生纷纷:七言。)既然是律诗,我们就要注意对仗,注意第三四联表现的内容。

  师,那么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春末)。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无力是指春天,春末的风无力。百花残,春末百花凋零。

  师:有理有据。好。其他同学同意他的分析么?

  生:同意。

  师:同学说这是一首写于春末的离别诗(板书),能不能看出来诗人是和什么人分别呢?

  生5:朋友。

  生6:女朋友。

  (其他学生笑)

  师:既然是女朋友,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写男女分别的恋情诗了。

  (众生笑)

  师:再请同学读两遍这首诗,深入分析诗歌。

  4、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师:“夜吟”的“夜”指?(夜里)。“吟”在古诗中一般指?(众:吟诗)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浪漫风雅的事啊,为什么诗人还觉得“月光寒”呢?

  生:因为思念,诗人思念朋友,就觉得夜里吟诗都寒冷了。

  师:是啊。根据律诗的知识,这两句诗对仗。“夜吟”指夜里吟诗,那么“晓镜”指的是?

  生:早上照镜子。

  师:早上照镜子看到“云鬓改”,说的是?(生纷纷:头发都白了)

  师:为什么头发都白了啊?

  生:相思苦啊。

  师:哦,相思令人老。如果说“早上照镜子发现因相思白头,晚上吟诗又因寂寞孤独而觉得夜凉如水。”那么这两句是不是从诗人这角度说的。都是说男主人公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前一句是从女主人公的角度说的。因为一般说到照镜子,都是女生。而且前一句说女主人公相思白头,后一句说男主人公吟诗寂寞。

  师:更说明了两个人心心相应,感情深厚。

  师: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不是实指。

  师:“无多路”指的是不是没有多少条路呢?

  生:不是,是没有多远的路。

  师:他们俩相距没有多远的路,但是还有什么殷勤的传递消息?(青鸟)“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

  师:也许有人会产生怀疑:既然不远,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还需要青鸟来传递消息呢?

  师:李商隐做了很多无题诗,都是接男女恋情来寄寓身世之感的。他身处牛李两党的党争夹缝之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相当痛苦。这首诗也是一样的。

  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

  5、小结全诗

  主题

  6、结束语

  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

  爱情是美好的,虽然也会有不太圆满的结局,但歌颂爱情的诗都是美丽的。今天我们学了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希望大家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美妙境界牢牢记住,如果喜欢他的诗风也可以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

诗词教学设计2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3

  复习理念:

  通过回顾与整理课内外古诗,使学生养成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读诗句、晓诗意、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复习,重温诗句,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所学过的古诗。

  2.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大会,领略古诗词的魅力。(板书课题:古诗词)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学过的古诗也很多了,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大家是如何背诵古诗的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看图记忆法等。

  3.学习归类列表法。

  (1)回顾本学期的课内外古诗有哪些?生答。(课件出示)

  (2)师生配合,利用思维导图板书整理并复习背诵课外古诗

  三、分组梳理课内古诗

  1每组利用思维导图框架梳理一首诗,包括作者、朝代、内容、表达思想。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教师随机板书,梳理课内古诗。

  四、闯关比赛

  1.过渡: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册书的课内古诗,但老师知道,大家的诗词储备绝不仅仅限于课内,老师特意准备了一次闯过游戏。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小组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举头红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落三秋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作白玉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吹花送远香。

  (5)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暖睡鸳鸯。

  第二关:金睛火眼。

  细心观察,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

  (1)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慢坡片片青。

  (3)儿童放学回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4)路人借问摇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5)迟日江山立,春风花草香。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

  第三关:巧妙运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也会随口吟诵。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1)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2)春天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垂挂着万千根枝条,我不禁想起贺知章的诗句“_______ ___ ___。”

  (3)“_______ , ___ _ _。”我们要爱惜粮食,因为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

  五、总结梳理

  1.组织学生对照板书总结本节课内容。师: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古诗,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

  六、迁移运用,课上练笔

  1.师:大家看,思维导图不但能帮助我们整理记忆、背诵更快,还能帮助我们梳理知识,把握重点。我们要学着画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古诗词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的意境却意味深长,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景物、一些画面、一件事情让你想到了哪句古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在写话之前先画一画思维导图,把思路整理清楚,写话的时候就不会东拼西凑、思路混乱了。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指名展示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写话练习

  2.自主选择

  (1)课下再搜集两首你喜欢的诗整理在采蜜集上;

  (2)自由选择一首古诗做诗配画。

诗词教学设计4

  一、学习目标

  ⒈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情怀,复杂的感情。

  ⒉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二、学习重点

  目标1、2

  三、学法指导

  ⒈帮学生打通时间带给学生的词意理解的障碍,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诗歌描述的意境。

  ⒉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1、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

  2、查找有关作者资料,写作背景资料,做资料卡片,简介三位诗人。

  3、请你在查阅字典,熟读注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说说每首诗的大意吗?

  2)这三首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了解诗词曲三种体裁的特点、区别

  学习探究

  ㈠导入

  ㈡组织学生介绍三位诗人。

  ㈢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歌感情。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渔家傲》:全词写景抒情完美结合,将爱国情怀、思乡之苦和建功立业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苍凉悲壮的情调。并将视野扩展到塞下孤城、千嶂万壑,着墨于军旅生活,与盛唐边塞诗相近,以悲景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风格苍凉悲壮,开宋代苏辛豪放词派的先声,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净沙秋思》: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三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4、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㈤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㈥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训练巩固

  1、当堂背诵。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诗词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诗词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 、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 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 体会诗词意境。

  教学重难点

  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5、 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

  (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

  (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

  (3)背诵诗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介绍写作背景。

  (2)解题。

  (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

  (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3)背诵这首散曲。

  四课堂小结。

诗词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隐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络绎不绝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同学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协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同学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置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同学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同学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身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干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同学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同学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难过、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难过,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同学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括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同学练写.

诗词教学设计8

  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过程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理解、体会、探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今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学习《关睢》和《蒹葭》——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明确:《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历史的作品,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其中“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民歌,“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这些歌辞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由文人采集而来的。

  2、学习《关雎》—— ①简介:《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②老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自读一遍,把握节奏和韵律。

  ③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④分析:《诗经》的编者把它放在首篇,是为了突出“爱情”这个主题。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没有。)

  ⑥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诗经》多用这种手法。)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再看看阅读提示是怎么总结的。

  ⑥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反复、叠韵等多手法。

  3、学习《蒹葭》——①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②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③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赏析景物,感受意境——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明确: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明确: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③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明确清晨(拂晓)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④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⑤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⑥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6、把握形象——①主人公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结合诗句体会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明确:“在”。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从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失望 怅惘 痛苦。只剩一人伫立水边。孤独寂寞。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明确: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板书: 蒹葭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黄鹤楼》《钱塘湖春行》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2、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3、总体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4、具体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5、主题——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情。

  板书: 黄鹤楼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二、导入:1、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 逋 。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3、熟读全诗,分析理解: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4、主题——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板书: 钱塘湖春行

  观景之所——孤山寺北贾亭西

  更胜之处→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对西湖之景的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学过程:一、导入:1、写作背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李煜生平及词风——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

  二、品读: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5、主题——全词表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板书:相见欢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二、学习《密州出猎》

  1、导入——背景介绍: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2、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3、赏析——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总体赏析——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5、概括:苏词的特点——豪放雄浑,气势宏大。

  6、主题——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板书: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三、背诵并默写这六首诗词。

诗词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诗词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③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②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①板书课题。

  ②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③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④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②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③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④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⑤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②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③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①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②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③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①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②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③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④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⑤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①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②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③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④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⑤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③默写两首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诗词教学设计12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诗词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5、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5)、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3、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4、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出。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5、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6、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7、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8、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六、板书设计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诗词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背诵、正确地默写古诗词

  2、理解其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进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鼓舞其奋发有为。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基本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西江月》的课外练习上,当堂检测学生对所学方法是否能灵活运用。

  四、教法和学法

  1、讲析法

  2、朗读指导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五、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素材,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见到大家我非常激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大家灿烂的笑脸上,看到了明媚的春光,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咱们每一位同学都是这大好春光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占尽春光,展现自我。好不好?

  (二)背一背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出示幻灯片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来一个男女生背诗对抗赛,采取单挑的形式。通过这一环节来检测学生的背诵情况。

  (三)赏一赏

  同学们,我们的诗人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并用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春的画卷。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3——17)

  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你联想到哪些有关的古诗句?欣赏完之后,你能不能写出来?

  (四)写一写

  出示幻灯片18

  要求学生写出欣赏画面时联想到的古诗句。找五位学生到黑板前依次写出要求的古诗句。其余的学生在下边写。写完后找学生纠正错误。

  此环节检测学生的默写情况。

  (五)梳一梳

  在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的基础上,梳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一读二悟三赏。出示幻灯片19--20,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保存。

诗词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 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

  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介作家、作品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谢。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

  ⑴ 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 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 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请你联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学生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欣赏,品味名句)

  师总结:这两句诗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使诗句具有普遍意义。它暗示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必将代替用旧的事物,前景是无限美好的,诗句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5、小结。

  三、师生赏读《赤壁》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句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赤壁是东汉末的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借题发挥。

  3、学生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

  ⑵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⑶ 全诗最精彩的是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5、小结

  这首诗是咏史诗,由“折戟”的发现引发议论,作者的见解独特,眼光敏锐,诗中也反映了作者的豪爽胸襟和非凡见识。

  6、学生齐读,进一步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四、学生自读《过零丁洋》

  1、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历史故事。

  师: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这首诗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以此诗明志。

  2、学生推选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范读这首诗。

  教师提示:注意把握重音。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应重读加点字。

  注意读出情感。全诗交织着忧国之痛和愿为国捐躯的满怀豪情,语调慷慨激昂。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合作研讨,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任选这首诗的任一联,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师提示:可从词语的锤炼、修辞的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切入。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重点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联。

  5、拓展延伸

  请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五、学生齐读这三首诗,并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学生尝试自己制作配乐朗诵带,互相听读、品评。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个体抽查与集体背诵相结合,全篇背诵与名句背诵相结合。

  二、师生赏读《水调歌头》

  1、导入新课

  以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关画面,渲染情境。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⑴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⑵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写的,苏轼与其弟自幼感情深厚,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先后被贬出京,到宋神宗熙宗九年(1076年),兄弟俩已有七年未能见面。中秋之夜,苏轼仰望天上一轮圆月,想起自己政治上被压制,仕途不得志,与兄弟远隔一方,不能团聚,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全词,感知内容

  ⑴ 教师范读,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⑵ 学生明确节奏的划分。(投影显示)

  ⑶ 全体朗读,师指导点评。

  4、再读诗作,理解诗意。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

  5、品味诗作,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

  ⑴ 词的上下阙主要写什么?二者的联系何在?

  ⑵ 诗人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想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⑶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诗句上?

  6、想象意境,赏析名句

  ⑴ 学生反挥想象描绘意境(师可示例)

  ⑵ 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共婵娟”这一名句的理解

  (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7、拓展延伸

  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苏轼本人,请配合表情、动作、内心独白等再现诗人赏月的意境。

  8、小结

  三、指导学生自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散曲家。本首选自《金元散曲》,是张养浩散曲的代表作。潼关,古代关名,在陕西东部。此关地势险要,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怀古,对古人的事迹有所追念和感慨。

  2、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分组讨论释疑,小组无法解答的问题请全班解答。

  3、悟诗,体会诗情。

  教师提问:这首散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这首诗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全诗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无论是兴是亡,都给老百姓带来沉重苦难的事实,表达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4、品诗。用审美的眼光鉴赏诗歌,选取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学生自由发言。

  5、学生背诵这首散曲。

  6、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有关历史资料,纵观各个朝代的兴衰以及该朝代的人民生活情况,谈谈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一课学的五首诗歌,它们或沉郁豪放,或慷慨激昂,或乐观旷达,或深沉感慨。它们似乎把我们带进那历史的长廊,与诗人一起忧伤一起嗟叹。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将会更加勃发,前进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坎坷遭遇──凄凉地 弃置身

  慨叹身世──沉舟

  归来感慨──闻笛赋 烂柯人 病树

  席间赠言──歌一曲 长精神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借题发挥

  《过零丁洋》

  回顾一生──沉痛

  国破家亡──悲愤

  慨叹眼前──恐惧

  以死明志──慷慨

  《水调歌头》

  问──归──舞

  旷达

  怨──释──愿

  《潼关怀古》

  凭吊古迹──峰峦、波涛、宫阙

  抒发感慨──兴,亡 百姓苦

【诗词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词教学反思06-13

古诗词教学计划06-25

古诗词教学反思(精选21篇)06-07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06-27

关于古诗词教学经验总结精选06-09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10篇01-07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20篇11-21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10篇11-28

有的人教学设计8则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