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1-04 19:16:46
  • 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的硝烟一度让我迷茫,当我还没弄明白那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是为了什么时,一切便已在?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开始了。

  所谓英雄,曹孟德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我以为,有志有谋者尚不足以谓之英雄,凡英雄者必经时代的荡涤,战争的磨砺。

  诸葛孔明,于世人心目中可谓之以英雄也。可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出神入化之计,运筹帷幄之能,如若他终身躬耕于隆中,也难成举世景仰的蜀国丞相,难以流芳百世。孔明青年时常自比管仲、乐毅,由此足以表明他胸中所怀的大志——匡扶汉室,兴国安邦。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当时汉廷岌岌可危,而刘备只是一只丧家之犬,寄人篱下。孔明没有遵循?顺天者逸,逆天者劳?之说,他走出茅庐,把他后一半的人生全部献给了刘备,献给了蜀国,献给了那个朦胧的匡扶汉室的念头。这似乎注定了他呕心沥血的一生。

  我相信孔明曾在这两种人生中作过艰难的选择,当刘备请孔明出山相助时,他拒绝过。然而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诚?乃曰:‘愿效犬马之劳’?。此乃书中之言,我不信孔明会在一瞬间改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也不因由于?哭出江山?的刘备的几滴眼泪而使他感动。那本应该就是他的志向所在,一种兴国安邦般吞天吐地之志。以孔明之才,无论投身刘备、曹操,抑或孙权,都必将是栋梁之材。试想,若孔明拒刘备而投曹操,操定器之。加之曹操麾下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取天下易如反掌。到那时,孔明自可归隐。若孔明与其兄诸葛瑾共事一主,也未尝不可。孙权安踞江东,孔明尽其才辅之,欲成霸业也非难事。但刘备若无孔明辅佐,必难以长久,三分之势终难成,天下间的争战也就简单多了。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孔明选择了刘备,投身了艰难的战争,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了实现理想。这是一对绝好的搭档,为君者仁厚开明、善纳良言;为臣者神机妙算、竭忠尽力。他离开茅庐时尚嘱咐其弟勿要荒芜田亩,待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我看出了他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更体会到了他的勇气与信念。可他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他已在战争中?忘却?了自己的嘱托,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山后,他助刘备占荆襄,入汉中,成鼎足之势。又联吴抗曹,辅佐刘备建蜀称帝。刘备死后,他又忠心捧起阿斗,六出祁山,终积劳成疾,出师未捷,病死军中。我想,所有读过三国的人都会倾心于这些精彩的章回,都会对孔明的才智谋略叹服不已。然而战争中体现出的并不只是他的智慧:草船借箭不需要十足的自信吗?西城上演空城计不需要过人的胆识吗?七擒七纵孟获不需要豁达的胸襟吗?知魏延心存反意却仍用其武,不需要容人之心吗?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不需要坚韧的毅力吗……

  三国中有无数英雄,他们没有得到整个江山,得到的却是在战争中耗尽的无悔的一生。切莫以成败论英雄,一心一意地驰骋沙场,只是为着自己平定天下的志向,此乃足矣。三国是一个成就英雄的时代,因为有太多的强者存在,有太多的战争存在。追忆历史,从中感悟不少,人生几何,岂能虚度。惟有向着目标努力,纵然耗费一生也无怨无悔。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当我读完《三国演义》的时候,我感觉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而且是一部教科书。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国演义》已经过时了,但我认为这部小书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鉴赏的地方。比如《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写,比如较突出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如关羽、张飞、刘备、孙权、曹操,诸葛孔明等等。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它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如关羽的忠义精神、诸葛孔明的多智精神等等。比如关羽这个人物形象,人们对他也是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武艺高超,技压群雄;有人说他为人忠义,有义气,有胆识;有的人说他歧视别人,为人骄傲,以致最后骄兵必败……不过现在看来,关云长的为人忠义被百姓所信奉,人们纷纷建立了关公庙,拜关公为神,祈祷关公能保佑自己。从小,我就在社会大环境下崇拜关公,视他为忠义的代言人。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叫天下人负我。”一代枭雄曹操出生卑微,却能闻名诸侯,成就一番霸业。当然古往今来,人们大多数不喜欢曹操这个人物,感觉这个是坏人的形象。歧视客观地评价曹操这个人物。他既有功也有过。有人说曹操一世奸雄;有人说他为人狡猾,机智;有人说他滥杀无辜;有人说他善于使用人才,充分发挥谋士的智谋;有人说他有与生俱来的英雄气概,能够成就一番霸业;有人说他生性多疑,错失许多战机,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我还是挺喜欢曹阿眠的,毕竟他参与了众多的战役和事件,如七星宝剑刺杀董卓、发矫诏诸镇共同联合讨伐董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大事件和战役。曹操凭着自己的智谋从无名小卒一步步变为一代奸雄,万世留名。

  说过“鞠躬尽瘁”大家就会想到名相诸葛亮。诸葛亮拥有旷世之才,能预测未来,会无形八卦,且善于用兵,能洞察一切。可以说刘备事业的成功有一半是他的功劳,尤其是刘备死后,蜀军完全由他主持,若没有诸葛亮的帮助,蜀国早已灭亡。在《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狠毒。例如最有名的三气周瑜,诸葛亮巧妙地把周瑜起得身亡。故事中尽显了诸葛亮的智高一筹,胜券在握、成足在胸的智谋。

  在七擒七纵孟获中也充分表现出诸葛孔明的智谋超群,能很好的处理民族的问题,让少数民族实行自治,这样能有效减少民族分歧和战争。七擒七纵让孟获明白了诸葛孔明的宰相气度和过人的智谋,最终真心归顺于蜀国。从而使蜀国南方安定,粮草充足,是蜀国更加强大。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合的第一段,现在想起来,还感慨万分。

  三国归晋司马炎,此时天下一统,应了所谓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

  这部小说,我看完后感触颇多,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启迪,再翻开看一遍,仍能对我有些启发。我更加坚定地相信这部小说是成功的,不朽的,值得我们去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三国演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所塑造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要拨开历史的尘埃向我们走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那么,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谁堪称真正的英雄呢?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矛盾冲突。谈起“三国”,即使没读过书的村妇也知道诸葛亮的大名。在民间传说中,他是智慧的化身,隆中定三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无不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可以说,诸葛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被作为偶像来顶礼膜拜了。然而,我对他的评价惟有“可惜”二字。刘备曾说诸葛亮“才十倍于曹丕”,而为何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姑且不以成败论英雄,诸葛亮聪明盖世,他为何要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上呢?知阿斗不可扶而扶之,不过是愚忠而已,到头来只落得五丈原瑟瑟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书中所推崇的另一个人物是刘备。当年青梅煮酒,曹公称其为英雄。依我之见,这杯英雄酒,这位刘皇叔怕是没有资格喝的。书中的刘备大仁大义,至孝至亲,一副忠厚之相,可以说集古至今圣主之德于一身。可是透过书中文字细看,这些只是罗贯中为这位刘姓皇叔苍白的脸上搽的胭脂而已。刘备可谓“脸皮厚,黑”。其脸皮厚,厚在好哭会哭,哭的山崩地裂,日月无华,哭的涕泪齐流,石人伤心,于惺惺作态之中收买人心。诸葛亮被他哭出了隆中,赵云被他哭得死心塌地跟他拜把子,鲁肃被他哭的心动神摇。其黑,黑在会利用人。白帝城孤时,他对诸葛亮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皇叔这才放心地瞑目而去。可见刘备不过是个脸皮厚黑的“忠厚长者。”其他人呢?吕布乃背信弃义的三姓家奴,张飞英勇有余而智谋不足,周瑜倒是年少有为,可惜意气用事,气量狭小,孙权不过依靠父兄基业,无大建树……那么,到底谁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惟有曹操。尽管在书中他“狭天子以令诸侯,”“大逆不道”,我却认为,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为何只许刘姓称帝?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有远卓识,有胆略,他抓住“天子”这个有力筹码,于乱世中握天下之枢纽,真是棋高一招。作为军事家,在决定生死存亡的官渡之战中,从五百轻骑,一鼓而胜,何其勇也!他北驱匈奴,辟地千里,南瞰吴越,饮马长江,更难能可贵的是,于军旅之中,独创一格,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

  长片短什,豪情万丈,脸炙人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人传之千古。当然,曹操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不然,赤壁之战必将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曹操不愧为我心目中的大英雄真豪杰。掩卷长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却萦绕在我心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读完《三国演义》,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刘备的蜀国在道德、智慧、品质、勇武方面都无与伦比,为何结局惨烈?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蜀国首领的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缩影。“刘玄德携民过江”一节集中表现了他的仁爱思想,因此他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极度热爱。猎户刘安为了热情招待流落中的刘备,竟瞒着刘备,杀了妻子做成菜肴,可以说刘备是小说中“仁绝”的人物。其他人物也莫不如此。周瑜可以料事如神地指挥消灭曹操八十万大军的赤壁之战,但他的一切计谋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最终只能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声中告别人世。一个“空城计”就能击退司马懿大军十五万,可谓“智绝”。还有“义拔云天”的关羽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明,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为了两位嫂嫂而降,但一旦得知故主消息,便千里万里地去投,我认为他不但仍算忠,而且还算是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可见张飞是“勇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蜀国,却遭到了失败,这个残酷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撼,使我在深深的惋惜当中,不由得思索其失败的原因。

  蜀国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在政治和道德的天平上,刘备等领导人总是将“义”放在首位,而将“政治”放在次要位置,这对于一个以政治追求为最终目标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华容道义释曹操”,释放了曹操,说明关羽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然是把“义”放在首位,而将“政治”利益放在次要位置。这虽然显出他的“义”,但他放的是曹操!北方统领!刘备在听说张飞和关羽相继身亡时,不顾众人的劝阻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东吴,再一次将“政治”利益放在兄弟“义气”的后面。我认为这才是刘备蜀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要想换取政治上的成功,必要时要牺牲道德上的“义”。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哪个帝王之家不是腥风血雨的。譬如:曹操长子曹丕即位后,担心曹植会篡位,要求曹植七步成诗,最后曹植赋诗,曹丕也念及手足情,没有杀曹植,但也将其软禁。隋炀帝杨广善于掩饰,既博得了父母的好感,又成功诋毁了太子杨勇,最后杀父自立,杨勇也被他赐死。太子李建成本来就忌惮李世民功劳和才能,想除掉他,李世民也明白不杀李建成就不能确保自身安全,于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逼父让位。

  另外一个原因,是从写作的角度考虑的,作者一方面将刘备蜀国描写得如此美好,同时又将他置于失败的境地。这样,读者就会从深深的惋惜当中,受到强烈的悲剧美的冲击,品尝到悲剧美感的韵味所在,既给人们带来陶醉,也给人们留下回味思考的空间。

  因此,《三国演义》的结局虽然以蜀国的失败而告终,但在我看来,“悲”也不失为“美”。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题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豪迈壮阔的语句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这写尽了多少英雄泪啊!不由得感慨万千……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艺术的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从中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我最欣赏的便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东汉末年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追随刘备征战,建宠五年,刘备为曹操所破,关羽为就嫂子而战败被俘,后张辽劝其降曹,关羽思考再三,但有三个条件:一,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用刘备的俸禄供养他的嫂子;三,一旦知道刘备下落,便要去寻他……后又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看到这,我不禁问。那时,曹操的实力比刘备强多了,为什么关羽死心塌地的跟随刘备呢?哦,因为他忠诚,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讲义气,知道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如此。

  有报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末赛前大骂。”袁绍曰:“谁敢应战。”俞涉自告奋勇,但不到三回合,被华雄斩了,众人大惊,然后潘凤应战,又被斩了,众人皆失惊,议论纷纷。最后关羽请求应战,袁绍担忧,关羽喝热酒一杯,上了马,回道:“酒且湛下,我去便来。”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憾三崩,众人失惊,互摁探听,只见关羽提华雄人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有人诗赞曰:

  威震乾坤第一功,辕以画鼓响冬冬。

  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多么惊心动魄的一面啊。在大敌来临,关羽挺身而出,是属勇也;是啊,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只要敢于挑战,就会看见胜利的曙光。

  还记得谭嗣同吗?那个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后者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表达了他为国捐躯、忠诚祖国的英雄气概,“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这难道留给我们的仅是深恩。

  还记得文天祥吗?那个永不降服,甘受监狱之苦的伟大人物,他一生忠于国,甘为正义而死,真乃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风。

  义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俄国学者称其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格的杰作。”我认为忠、勇也是必要的,在生活中我们应做到忠、义、勇。所谓忠,即忠于国,热爱祖国;所谓义,及公正、公理、公益;所谓勇,即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迎难而上。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目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三冠分。

  一首神采悠扬的诗篇,是关羽忠、义、勇的见证,我知道,我心震撼永无止,只因枭雄关羽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NO.1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南征北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不杀,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NO.2关羽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忠义永存, 英雄无愧!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关羽也就像当年项羽一样的忠义,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传为千古佳话,但他放曹操不是因义而迷失了自己目标的方向,他还是向目标前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说的: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歌,一章章动人心魄的诗,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叹,一位位威武高大的将,一个个出生入死的兵。这就是三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摘记

  当我看过《三国演义》后,我以为,孔明的一生只书写了一个字——“忠”,而“忠”字,有是以“智”作笔,用“仁”“明”等作墨写成的。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他在学识上“博”。孔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在东吴,舌战群儒,与吴联合而成鼎足之势;白帝城外,八阵图救主……而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不是侥幸而得大雾东风,亦是他的学识帮了大忙。

  他在战略上“精”。他深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颇知用兵之法的他:华容道智伏曹操;大军压境而无兵之际,“空城计”吓退曹兵;他还授计在自己过世后用自己的木雕像吓走司马懿,才有了“死诸葛亮吓走仲达”的传奇。他深深懂得对手的性格和作战之法,由此,他一生用“将计就计”之法不知赢了多少胜仗。

  他在用人上“明”。魏延是一个必然要提到的名字。魏延,勇猛,但不忠心。他曾事曹操,后降蜀国,诸葛亮深知其人,几次欲杀,但怜其勇,故留之。临终,他授计姜伯约、马贷,在他去世之后魏延造反之时,终于杀了魏延。魏延勇猛,虽屡立战功,但不忠于主,被杀实在情理之中。

  他在做人上“仁”。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七擒孟获”,发生在孔明北伐之时,对于顽固不化的南蛮王孟获,他七擒七纵,不仅是信义,更是他的一颗爱人之心,他最终用“仁”用“勇”服了顽固不化,屡次造反的北方少数民族。他的“仁”亦显现在他“挥泪斩马谡”中。“挥泪”中蕴含着他的千万种情感:损一员大将;损失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想到先主的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不能因千般情感而不按军法。马谡被斩之后,他按日给其家人粮食,派人照应。他的“仁”“义”感动世人,以至于他去世时“多官无不哀恸,百姓无不涕泣,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这或许过于夸张,但他的“仁”确实是当时世人所共睹的。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也有过失误。赤壁之战中,用关羽,曹操逃脱;六出祁山时,用马谡,街亭失守;阿斗不才,硬扶其为成都之主……但我想,人人都不可能完美,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定孔明,他有他的想法和苦衷,其中夹杂着对先帝刘备“三顾”之恩的无限感激,“白帝城托孤”的任重道远。

  我认为,孔明的一生是用大爱书写的一生,他博、精、明、仁,而我们明明又看到这些全都不在,而幻化为一个字——“忠”。忠于主,忠于天下,忠于天下的黎民百姓!你看他那瘦弱的身影,你看他那凝神的专注,你看他那睿智的双眼,他用一颗忠心写就了《出师表》,用一份智慧摆就了八阵图,用一个博大的胸怀书写出仁义的篇章!历史虽然远去,但我们透过时空,依然可看见那忠义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是一种智慧。

  ——题记

  寒假里,我又一次捧起了从三年级就开始阅读的《三国演义》。这一次阅读,我不仅领略了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通过与书中英雄的对话,学会了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坚持正义,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

  《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没有主人公,只有强者。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有的诸侯心胸狭窄,只计较一时得失,却终失天下;有的封建守旧,一心只想匡扶汉王朝,却败于汉室的不为;而有的重用贤能之士,心系百姓疾苦,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群雄,我最崇拜的,当属曹操。下邳城中,曹操降了关羽,并接受了关羽受降的条件。许多谋士劝曹操杀了关羽,以绝后患,曹操却爱惜关羽的才华和义气,不但不杀关羽,反而送战袍,送赤兔马,意图感化他。后来见关羽去意已决,干脆送他平安离开曹营。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一个仁义、惜才的曹操。也正因为如此,在他败逃华容道时,幸得关羽放行,才得以保全性命。看到这,我不禁为曹操的深谋远略叫好。我崇拜曹操,不仅在于他兼有刘备的仁、关羽的义、张飞的勇、诸葛亮的谋,还在于他有处变不惊,审时度势的大智慧。

  曹操戎马一生,几次经历生死,但是每一次,他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董卓欺君弄权,嚣张跋扈,满朝文武大臣都非常痛恨,却又想不出对策。曹操向司徒王允大人请命,借取王大人的七星宝刀,去相府刺杀董卓。无奈事情败露,正在曹操陷入险境之时,他急中生智,双手奉刀,顺势跪下,说:“恩相赐我好马,我无以报答,有一把祖传的七星宝刀,想献给恩相,肯望恩相收下。”这一跪,不仅打消了董卓的疑虑,还使曹操得到了好马,及时逃脱。潼关之战,曹操被马超率领的西凉军队追杀,在慌乱逃跑途中,曹操时而脱下红袍,时而割断长须,时而用旗角围住下巴,时而绕着大树转圈,最终成功地摆脱了敌军的追捕。好一个处变不惊,这不仅在关键时候能救曹操的命,也是成就他日后成为一方霸主的法宝。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会经历战乱时的命悬一线,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曹操处变不惊的智慧,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记得一二年级乒乓球比赛时,一遇到强大的对手,我立刻慌了神,平时训练的技能一点儿也发挥不出来。自从“认识”了曹操,不管再遇到多么厉害的对手,我都会想,假如是曹操,他会怎么做?那一刻,真的像曹操附体,我会沉着冷静地处理每一个球,切球、削球、拉球,不一定每次都会赢,但一定会判断准确,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极致。厉害了,我的三国!厉害了,我的曹操!

  如果可以穿越,我一定要回到三国时期,我愿化作江面上的浓雾,助诸葛亮草船借箭;我愿成为一匹骏马,陪赵云驰骋沙场;我愿化作一腔热血,在关羽胸中流淌;我更愿意成为曹操的一个脑细胞,去了解这位“盛世的能臣,乱世的奸雄”心中所想!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暑假里,我读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恍如身临其境触摸那段历史。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我深深地沉浸于故事之中,甚至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我最敬佩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深深印在我脑中。

  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诸葛亮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从诸葛亮的身上我懂得了,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怕困难,还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从三年级接触作文开始,我就觉得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因此,我每次写作文时,都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有时候想不出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七上八下。

  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我一想到诸葛亮的聪明机智就不甘心让这该死的作文整垮我。我下定决心,努力攻克作文难关,从作文难难关中解放出来。我在认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了课外阅读,注意培养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还学会了思考问题。并把每天所看、所听、所想的,都记在日记本里。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我不再当个包袱,而是把它作为一次考验自己的机会,认真审题或拟题,明确思路后,列出写作提纲。再仔细思考,打好腹稿才动笔。写完作文后向妈妈请教,妈妈会帮我修改一些病句,添加一些修辞手法。这样,我的作文就比以前好了许多。老师也时常表扬我,有时还作为范文在班上念给同学们听,这使我非常高兴,也使我对写好作文增加了不少信心。

  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觉得《三国演义》就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让我喜欢上了写作文。《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算上现代圣贤,有几个人没读过《三国演义》。这个假期也看了《三国演义》。

  三国博大精深,引人入胜。虽然叫义,但其实是忠、孝、仁、礼、义,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难做到的。忠义,虽然古代圣人孔子曾经主张人人都要忠君、忠国、忠民,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有“四信”的人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有些人即使忠诚也是不忠的。有多少人搞腐败,市场上没有真正的价格?不过很多看过三国的人都会从中学习到忠诚。他们可以从“孔明造了一个小小的刘皇叔”中学到忠诚,也可以从“孔明冒着生命危险借了一支箭做救世主”中学到忠诚。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孝道。能孝顺多少人?有多少人为父母洗脚或者说“我爱你”?也可以从三国得知,徐庶去曹颖是为了他的母亲,但他仍然忠于刘的心,保持“沉默”。仁就更明显了。刘皇叔以仁政治国,以换取人民安居乐业。孔明以仁治国,达到了晚上不关门,不捡遗体的高尚境界!现在几个同学能容忍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礼仪就是礼仪。现在表面上叫“好老师”、“好叔叔”,但有几个字是真的?这种问候根本不是问候。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不懂礼仪,连三国里的仇人都懂礼貌。无论王朗如何侮辱孔明,孔明都不会打断王朗的讲话。这是礼貌!义,为了友情!现在,几个人就能做到,几个人就能捡钱,几个人就能为朋友做任何事,几个人就能在朋友忙的时候帮上忙,不考虑报酬或者后果!《三国志》中的关是对义的最好诠释。《华容道易道释曹操》不能完美的表达仁义吗?

  我也感受到了孔明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美丽品质。勤奋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小成绩就达到了顶峰,其实不然。我们小小的成就,在浩瀚的文坛上,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孔明虽然博览群书,成了圣人,但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也抽空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才真正解释了“不厌其烦”这个词,我们常常以没有时间为理由不看书,孔明,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有办法的。”他还有一种我久久不能忘记的高贵品质,那就是“不知疲倦地教人”。虽然我是学习委员,但当很多人问我问题时,我很不耐烦。孔明日夜工作,吃不饱,睡不好。但是,如果有人问他问题,他会全力以赴,从不批评,不耐烦,这也让我汗流浃背,四处张望。孔的高尚品质让我感到惭愧和感动的地方有千千万万个。这个单子不到一百万星光!

  关大师的品质也要求我好好学习:为了朋友,为了从前在美国的时光,什么都做。我曾经用犯军令的危险(砍头的危险)解释过曹操,从此以后我要学会帮助同学朋友。用自己的好品质去帮助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有这种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还有那种诚实坦率果断的美好品质,让我从心底告诉自己“你不能拐弯抹角,做个小人!”

  这就是三国的深刻。有学问的人会成为人流中的英雄,没有学问的人可能会被淘汰在堕落的深渊里。

  这让我想起《柯南迷》十月号的一句话“世界太大了,我们却太小了,无法度过一生。我们只能窥探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虽然我们看不到宇宙,但我们可以向着最好的方向前进!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

  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

  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写的通俗小说,是我国著名 的长篇历史小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群雄逐鹿中原。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权 术、计谋、武力、人心的争斗,形成了天下三分、三足鼎立的局势。然而争斗

  并没有停止,魏、蜀、吴三方仍在保存自己实力的同时企图消灭其他两方,统一天下。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 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 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试看,经过多年战乱,农业生产遭到极其严重 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 “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 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

  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战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任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官位世袭的 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 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 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作者没有大篇幅描写整本书中关于这个 人的内容,而是摘取了一些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了主次分明。〕在战争中他常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 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军的优势兵 力,直捣曹操的政治中心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手下只有两万兵力,当 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 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谋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对我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任人唯贤”这一点。我们班的班干部人选 历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土部^而一些 有工作能力的同学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 呢?于是我向老师请示,亲自为班上主持了一次班干部选举大会I让同学们投票选举 自己心目中称职的班干部。经改选后的班委会,不久便使班里的工作呈现出新的局 [(作者将书中主人公的品质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立足于实际,使整篇 读后感更加充实饱满。

  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使我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 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中队长的我来 说,还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级的好办法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它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描述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对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这本书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波澜曲折。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错综复杂的事件和近200个人物刻划得完整严密。在描写战争方面,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仿佛是我们耳闻目睹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在人物塑造上,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和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处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比如:“过五关斩六将”读来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关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一打听到兄长刘备的下落,准备去寻找。曹操得知关于要走的消息,迟迟不肯接见关羽,关羽便写信给曹操。

  一天,关羽保护着二位嫂嫂,带着二十多人冲出北门,向北方进发。曹操闻讯带着诸将前来送行,又送关羽一件战袍,关羽谢过就走了。

  临近洛阳,守将孟坦抡起双刀来阻拦,打了不过三个回合,孟坦诈败,拍马逃走,引诱关羽前来追赶。另一个守将韩福在暗处,想趁关羽不注意,用暗箭射死关羽。谁知关羽马快,一下子就追上了孟坦,一刀砍于马下。关羽一行历经艰险感到了第五关——黄河渡口关隘,又杀死了守关大将秦琪。

  在古城关羽见到了张飞,兄弟两人哭着诉说分手后的情况。后来刘备也赶来古城,分手多时的三兄弟终于又相见。

  再如“三国归一”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三国归一以后魏、蜀、吴三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魏国,掌握实权的曹爽和司马懿勾心斗角。曹爽专权,后来司马懿发动军变杀死曹爽三族。魏国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不久司马昭派兵大举进攻汉中,要消灭蜀国。蜀国在公元263年被魏军攻破,刘禅当了俘虏,蜀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就篡夺了魏国的地位建立了晋朝。孙权死后,十岁的孙亮继位,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铺佐。孙皓很想夺取晋国的囊阳,他派将士屯兵江口,伺机进击。司马炎得到消息,派杜预为大都督,率兵伐吴。孙皓被困城中。晋军水陆并进,直攻到石头城下。吴军败退,孙皓困守城中。晋军发动进攻,人人争先,杀声震天。势不可挡,终于攻入城内。孙皓被晋军活捉,送到洛阳,见司马炎就要磕头。三国分立的局面结束了,国家进入了统一,历史又揭开了一页新的篇章。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流传广泛,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值得我们少年儿童利用时间去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12-30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3

三国演义读后感11-24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1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2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06-03

三国演义读后感【推荐】07-11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07-12

【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07-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