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3-01-11 11:19:59
  • 相关推荐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1

  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面,南先生解释说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做文章。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可见孔子在这方面讲的比较多,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么,第二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重点也在“行”字,一方面这跟子路的性格为人有关,重然诺,说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门的教育有关,非常踏实,着重点就在生活的处处在在,落实在行为的点点滴滴。这一点从颜回的“不二过”也能窥见一斑。子路临命终时,端正从容。所学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来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谥号,我特意查了一下谥法的解释:谥者,行之迹也。是用来记录一个人(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权贵之人)一生的行为轨迹。一两个字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人一生中所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痕迹,是善,是恶,是有功,是有过?可见,中国文化谥法的精神在这里。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吕松涛先生回忆南先生的视频中,南先生不断的追问他“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事?”,那个片段直击心灵,让我无比感动,也带给我无限的力量。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这一生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身后想留下一道什么样的轨迹?

  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的生命的叩问!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2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3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4

  漫漫儒学,浩荡儒思。万中精髓,论语莫属。虽寥寥数语,却折射出为人处世之道,犹如浩月挥洒下的夺目银光,指引着迷途的羔羊。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言论颇具哲理,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论语向我们呈现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学习经验以及一些时刻警醒我们的人生哲理。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做人处事,都应该有一颗博大之心,学会宽恕他人,给他人一点空间,也就是在帮助别人。然而,我们自己本身所排斥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在别人身上,反之,应该将自己欣赏,喜爱的与他人共享。这才是君子所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君子”。自己家的垃圾,按理是要自己去扔,但是你却把它丢到邻居的家门口。当邻居看到了,也会感到厌恶了。甚至也把这个垃圾丢到其他的邻居家门口。其他邻居看到了,当然不乐意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就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天,我练完舞蹈,拖着罐满了铅似的双脚,回到了家,刚换好拖鞋,爸爸就提醒我:“注意你的拖鞋。”我烦透了,又口是心非地应付了过去:“哦,我知道了。”回到卧室,我便不由自主地演奏起了“拖鞋交响乐”,结果又被爸爸发现了。他今天显得特别认真,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说:“你怎么还这么走?没听清我说的话吗?”我终于按捺不住,和爸爸理论起来:“累了一上午,我的脚又酸又痛,都快抬不起来了,回到家让我放松放松都不行,也太刻薄了。”爸爸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怔,语重心长地讲道,“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家在四楼,你这样走路,下面的人听起来,声音一定‘不同凡响’吧。虽然他们没有上门理论,但他们心里却已经认定,咱们的素质不高。你一定不想让别人以为你是个道德修养不高,素质低下的人吧,所以,请你一定不要打扰他人休息,抬起脚走路。如果你实在不愿意,那就请自便喽!”“不,我才不要,我可是个高尚的人哦!”我赶紧回答道。

  在诙谐的谈话中,在愉快的欢笑中,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多为他们着想,从那以后,我就时刻刻提醒自己: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不欲”完美公平正确地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乱施于人”的情况,也就不会有恶性循环的现象出现。我们生活也会缺少更多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也会更加和谐。同时,给他人一个犯错的空间,不仅在无意间帮助了他,而且对自己也是人格上的提升,所以,让我们共同做一个高尚,宽宏大量的“君子”吧!

  儒学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而且,也收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学习的方法。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5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其意义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最好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一定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怎么好和小人计较?也罢,也只好如此了!否则,还有什么能让我宽慰自己呢?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6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暑假里,我搬出这本尘封在书架的经典,认真研读了前九篇(共二十篇),受益良多。

  《论语》内容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读了《论语》,我知道了孔子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教会我们应该如何接人待物,而且十分严谨地规范自己,以行动做出表率。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孔子的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者所提倡的。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我们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胜于言教”,“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秘诀。《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7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得到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也没有好好看,一直搁在书架上,直到前一阵子我一时兴起,随手拿来翻了几页,我就被于丹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吸引住了。所以,接下来我便一口气将他读完,不敢说读完后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但是这本书确实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想法。

  《论语》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在后来又陆陆续续学习一点,但是学得也不是很齐全,因为处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都难以静下心去研究2500多年前古人的思想,于丹老师却做到了,她借助自己丰富的学识与深厚的阅历,又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围绕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比较全面的向我们诠释了论语中那些简单而又千古恒常的真理。

  这些解读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快餐,在这些易于消化的经典解读中,于丹教授讲解的仁爱之道也使我启发很大:仁爱是做人根本。仁爱讲求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他人的面容永远是我们表情的一面镜子。宽则得众,你对别人宽和,会换来世界给你的一个回馈。于丹在书中写道: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的教学的态度。这让我想到我的工作,我面对一群天真而顽皮得孩子,他们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当他们的表现令我失望时,我总是责怪他们,用强硬的语气压制他们,学生也许是口服心不服,也许对我是畏大于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强迫别人去干。

  那么,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呢,希望老师怎样和自己交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这也符合当今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让学生徜徉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让学生适应这种关系,喜爱这种关系,并将这种关系延伸到他的处世之道,这也不正是我们应该教授给我们孩子的吗?

  我们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虽说于丹这本书在网络上有颇多争议,但我还是想成为其追捧一族,毕竟和它偶然的邂逅,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于丹的《论语》心得对我是一种引领,它使我更用心的去体验每日的工作和生活。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8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太庙,每一件事都要请教别人。有人嘲笑他:“谁说孔子懂礼?到太庙去,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感叹说:“这才是知礼啊。”这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仅仅局限于“知礼”这一方面,还可以从中看出知者的谦逊和不知者的狂妄。实则对于礼乐一道的了解,当时已经很少有人能超过孔子了。可他依然谨慎而谦虚,“每事问”一个“每”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对于“礼”严谨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那些发出嘲笑声音的人。孔子敦厚,对于他们的态度仍然是君子的,温和的,而我则想对那些人说:“尔其知礼乎?亦见笑于大方之家耳!”

  知者谦,不知者狂,这一简单的道理曾不止一次体现。与孔子生活时代相近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这不仅是幽默与自谦的一句话,更蕴含着苏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将姿态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说过:“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圣人与普通人的差别,盖在此矣。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9

  当我翻开那本厚重而又不厚实的泛着浓厚的油墨气息的千古佳文时,我再一次的,被震撼了!

  《论语》是记录孔子以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其内容,涉及政治、教育、礼乐、处世等等,是儒家文化基础所在。它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东亚乃至欧洲也有重大影响,是中外人士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作。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孔子留下了许多使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我们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深及学习,孝道,德行,为政。使我惊叹不已!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孔子的快乐人生观!

  其实,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然而,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美味。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10

  《论语》的真正含义是告诉我们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的坐标。

  《论语》传达了一种简单而热情的生活态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以这种朴素而温和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种子,传播着对生命的态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只能被书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被书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不进行必要的书本知识积累,那么对知识进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种幻想,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你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认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地域和种族多么不同,其基本原则总是相似的。学会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听别人的。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边想边学,边感受智慧。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书心得范文11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师讲起《论语》,在课文中也学到过它的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并且是文艺学院的学生,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论语》看完过。这一次,即使是要写读后感,但是坦诚地说,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对圣人的思想妄做评论,我想探索一下对于《论语》的阅读方法,好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传统儒家经典,是四书之一。《论语》之于中国,可能就相当于《圣经》之于西方国家。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喜欢读《论语》,与现代文学作品相比,《论语》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在我看来,它就像一个戴着面纱的女子,那若隐若现的清秀脸庞,让人想要走近她,一步步靠近,便越来越被她所吸引。那么,我们该怎样透过神秘的面纱,去窥视那女子的脸庞?

  说《论语》神秘没有错,它的神秘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的。然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着眼于这历史,我们要把它放到现实中来,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它相处。或许就像谈恋爱一样,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会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许多连接点。《论语》中有许多和执政有关的内容,比如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可以想到重视民主、关注民生是当代统治者德治的体现,也是他们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就只能看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把它们放到现实中,或者做一个古今对比,便让那些文字拥有生命,变得灵动起来。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心灵鸡汤,为什么不看看《论语》呢?从某个角度讲,或许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前人智慧。《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忠孝节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许多现代人正在慢慢遗失的品质。就拿孝来说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个当代学生问孝,孔子会不会说:“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论语》是一面镜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为,我们确实应该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但是关于这经典与圣人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味地盲从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确实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就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们心里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好了,过度地纠结于这句话并没有太大意义。读《论语》,是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很重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读更重要。至今没有读完《论语》,我真的既惭愧又遗憾,我想继续带着思考去走进它,与这个神秘的女子慢慢地爱上一场,与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心得12-27

论语的读书心得01-07

《论语》读书心得01-10

《论语》学生读书心得01-05

《论语》读书笔记02-05

论语读书心得15篇01-07

论语读书心得(15篇)01-07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1-10

论语心得(精选60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