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09 10:40:02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课文赏析〕

  曹文轩先生曾说:“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这句话精要论述了美与文学的关系:文学首先应是对美的揭示。那么,究竟如何把这一美学理想付诸于写作实践呢?黄蓓佳的《心声》(节选自《儿童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阅读这篇作品,就犹如置身一个诗意的世界,作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美的交响曲。

  一、用词之美。

  黄蓓佳在《心声》一文中多处用到叠词,这些叠词形式多样。有AA式、ABB式、AABB式。它们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写形,如短短、粗粗黑黑、胖胖;有的拟声,如窸窸窣窣、咕噜噜;有的写声,如毛毛刺刺、娇滴滴、干干脆脆、软软;有的强调,如远远近近、深深、轻轻。它们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点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有的强化了听觉冲击的效果;有的渲染了美好的往事……这些叠词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花,朴素自然而又清香可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体现出准确形象的特点。如“程老师皱起眉头”中“皱起”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不满。“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一句中,“脸一红”写出了孩子被老师批评之后的不安。而且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长句极少,三五个字一句的话则比比皆是,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

  二、映衬之美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人性之美。

  《心声》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的,却不像一般小说那样从外貌等来介绍,而是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像“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等等都是一个孩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小说的另一个人物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工作认真、爱荣誉,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还有爷爷没事就“咕噜噜”抽水烟,过完了瘾又一把将京京搂在怀里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真实而美丽的存在着的人和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生活画卷,“自然就是美”,黄蓓佳正是以这样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的人性之美。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语言的表达,用语言来表达,本文又是一篇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人公的,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学生们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设计本课的课型为小说阅读起始课,目的在让学生熟悉小说的基本要素,学会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三个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首先导入课文,可以这样说“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和家长、老师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隔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这样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再引导学生看屏幕显示—我们的三项阅读活动,一、讲一讲文意;二、品一品语言;三、评一评人物。

  展示完之后,师带领学生进入第一项阅读活动,(屏幕显示引导)第一项阅读活动是“讲一讲文意”,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再拟一个标题,并从课文中找出命题的依据。(要求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师相机点拨。此活动约5分钟)读完之后,老师引导全班讨论,讨论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我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老师进行环节小结: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心声”好,它不止饱含了京京想读课文的心声,也饱含了京京渴望得到像优等生一样公正、平等待遇的心声,还饱含了京京渴望家庭和谐的心声,比起普通的再现内容,它的含义更深,更有情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谢谢大家,我们进入第二项活动,这时师要板书活动题目品一品语言,表示强调。

  之后引导:品语言我们最重要的是寻找品析点,怎样寻找品析点?就是你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哪个字用得好,哪个词用得好,哪种修辞手法用得好,哪种构思方法用得好,哪个地方描写得好,它表现的是什么,你都可以说,进行这一环节,有些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好,师要利用屏幕引导:交流的时候有四句话你可以任选其一来说:好在写出了什么,好在表现了什么,好在说明了什么,好在点明了什么。之后老师发出指令,下面读课文,找品析点。(学生开始找品析点,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在书上作简单的旁批,重点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叠词、形容词和三五字短语的妙处,用时8——10分钟)然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给予点评,交流之后,师再引导,把学生收回到本文的难点品析,下面我再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品析点,你们把它记下来,回去品一品,看老师的这个点找得怎么样?屏幕展示,生齐读:

  映衬之妙。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并表示我要给爷爷写信,要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老师说的这些品析点都是互相关联的情节,是纵观全文来分析的,同学们将来读小说一定要注意,小说的各个情节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他们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有很多的伏笔、照应、反复等,我们要发现里面的关联妙处。这一环节到此为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与第二环节一样这是小说阅读的重点内容,师在这时先要板书活动内容,然后引导:小说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所以读小说就要认识里面的人物,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认识京京这个人。

  怎样认识呢?第一步你可以根据课文想像他的长相、神态等。”这一步很简单,学生很快就能说上来,师再接着引导,现在我们进行第二步,从他的心理变化来说一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一步是集中引导学生研究文中的心理描写片段,揣摩出心理了,人物的形象也就基本出来了,师就可以接着引导:经过两步的认识我们知道了京京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他好学上进,虽然学习上不很突出,但也有着积极地要求,但这还不是我们阅读小说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作者写作小说的最终目的,我们来进行第三步,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这是指导学生由现象走进本质,揭示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突出主题,最后师小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的大事,正是从一个普通的教育事件入手,揭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某种现象。

  我们也认识了人物,还学到一种评说人物的方法,叫做阶梯式表述。(这时板书:阶梯式表述进行方法强调)板书之后接着引导:我们来看看今天的课堂,今天的课堂我们有三个收获:通过更换标题,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通过寻找品析点,进行了多角度评析;通过评说人物,我们学会了分层次表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阅读方法,希望大家记住,并在今后的阅读中加以应用。到此结束全文授课。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呐喊,更是成群的野马在广漠的草原上奔腾恣肆的魅力展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①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②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3、整体感知课文

  ⑴、我们已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⑵ 两种马在作者布封的笔下各有千秋,请同学们来欣赏现实生活中有关“马”精美图片,(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再结合文中作者对马的生活描绘,论说你喜欢家马还是野马?给大家一分钟的准备,喜欢家马到这两组,喜欢野马到这两组,请按照句式“我喜欢 马,因为 ”来陈述理由,自由论说现在开始:

  ⑶、请喜欢家马的同学用一个两个字的词概括你喜欢家马的最主要的原因?(驯良)同样要求,请字欢野马的来概括?(自由)(师板书)这也是家马和野马的最突出的特点。

  ⑷、刚才,我们对马谈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那么,我们再来看课文,作者对这两种马又持怎样的态度呢?(同情、赞美)(师板书)这里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和超越。

  ⑸、文中作者在介绍家马和野马特征时运用了怎样写法?(对比)有什么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

  ⒋、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请你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作者用得最好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并用“我发现 用得好,好在 ”的句式来回答?

  5、指导合作探究“我们的身边也出现了供人观赏的一些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从而进行思想教育,完成教学重点,并本着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激励学生进步。

  6、拓展迁移(突破难点)

  教师组织开展一个“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⑴ 座位分成两大组为平安队和普通队,并推选出各组队长。

  ⑵ 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记分员,一名监督员。

  ⑶ 师宣布比赛规则: ①、我这有一个幸运箱中装有一黄一白两个幸运球,请队长站在两边,每题轮流摸取幸运球,摸到黄色为先答题,摸到白色为后答题。

  ②、一般答题为10秒,特殊题为60秒。

  ③、在规定时间内未答出,倒计时5秒后由对方答。

  ④每题的内容由摸到白球的队长为对方读题。

  ⑷多媒体显示关于马的成语、俗语、诗词的知识竞赛题。

  ⑸宣布比赛结果,同时送给学生一幅对联(多媒体显示)以激励学生。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总和,完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也是这节课的课后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7、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8、作业布置

  尽管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但我认为必要的作业布置还是必需的,语文课毕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终归姓语,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本课,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去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相伴而生,生趣盎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三课,是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短文两篇》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内容

  《蝉》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贝壳》的作者是一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和《蝉》的写法不同,《贝壳》一文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之后作者又联想到了贝壳里曾经的小小的生命,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应该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3、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a、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b、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2)教学难点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二、说学法

  1、朗读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阅读《蝉》

  质疑: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3、这是什么写法?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蝉身上作者得到了什么启示?

  5、在文中有你最喜欢或欣赏的语句吗?

  (三)导读《贝壳》

  1、朗读

  2、质疑

  (1)、《蝉》的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3)、由此,作者由衷地说了一句“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所以,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四)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一、教材:我讲授的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林斤澜的散文《春风》。这篇主要是通过南方春风和北方春风的对比,抒发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二、学生:我的学生是刚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师生间的交流还没有达到默契的程度,而且学生的一些必要的语文习惯还没有养成。

  这些学生完全来自边远薄弱的小学,语文基础、语文能力比较薄弱。针对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知识水平较浅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结构,理清的层次;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句段。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我从开学就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每节课开始,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说一段话,内容可以提前准备。讲话的内容可以联系要学习的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成语等;或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形势也可多种多样。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朗读训练。学生们不会朗读,习惯拉长声音读课文的每一个字。所以朗读是我们每节课训练的环节之一。

  2、扫清字词的障碍。

  3、分析结构。因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所以在分析课文结构之前,我先让学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结构。

  4、作业。我在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学生们学习《春风》的写法,以“秋”为话题,写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描写。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课上展示的内容。

  第二课时:

  1、课前复习。因为农村孩子还没有形成回家主动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我在每节课讲课之前,都要讲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大致复习一遍,以便与第二课时衔接。

  2、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研讨赏析语段——课文的第六段。这一段重点描写北国春风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准确。真实的描绘出北国春风的粗犷、刚劲、猛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揣摩描写的方法。以便用在今后的分析及写作之中。

  3、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1)对比。(2)欲扬先抑。

  4、小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学以致用。以“秋”或“秋风”为话题,谈谈感受。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去。

  五、总结:是我自己制作的系列之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散步》。莫怀戚先生所写的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步》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相信随着作者一家人散步过后,我们每一位朋友都会陶然沉醉于家的温馨和美之中,也会浸润在血浓于水的暖暖亲情里,更会加倍珍惜我们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

  一、课标与文本关系:

  《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散步》要想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就需要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体悟。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

  三、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高审美情趣;2、合作、探究、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并通过指导朗读,品味语言美。3、培养尊老爱幼的高尚美德,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将目标转化成现实?这就要看重难点的准确定位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较难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意识。同时散文诗意的语言更是令人咀嚼不已、玩味无穷。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

  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难点:

  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那么,采用什么方法将重点化解到教学中,又如何引领学生寻找解除难点这一杂症的灵丹妙药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法宝就在下面的教法和学法这一环节中。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以朗读及朗读指导为经,以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讨论、探究为纬。经纬交织的方法。

  2、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关键语句,深入思索,反复品味,加深感悟,提升感情。

  教法和学法这把双刃剑怎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在课堂这块阵地上发挥威力呢?重难点这两种溶质又如何充分溶解在教学过程这一溶剂中,变成营养丰富的溶液被学生吸收继而实现教学目标呢?这就要看下面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实施了。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音乐伴奏下激情导入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再重复)(三)、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课件显示朗读要求):

  a、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b、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c、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d、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两个问题。)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四)、研读入境合作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5、补充名人的话: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五)、涵泳入理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六)、赏读入心拓展运用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2、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如果我们写作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4、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5、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6、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多媒体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歌曲,进入下一环节)

  (七)、凝神细想,独抒性灵

  为了学以致用,练习对称句式的写法,也为了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所以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请以"爱"、"家"或"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

  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设计了下面的几个开头,让抒写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另辟蹊径写,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①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①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②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在音乐的激荡下,学生尘封已久的记忆犹如洪水般一泄如注,思绪也随之荡漾开来,平日里被忽略的小事此刻都变成了爱的源泉,在汩汩流淌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田。于是下笔如有神助。

  (八)、教学小结:

  (继续低音播放《让爱住我家》,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

  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

  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九)、课后作业:(父亲的故事过渡)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2、将这一过程及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理清课堂教学内容,由最初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好了,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尊敬的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设计安排加以说明。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文章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课

  件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课件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文章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四)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各位评委: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周国平先生的《白兔和月亮》(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白兔和月亮》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寓言》两则中的第一篇寓言。这个单元所选课文同上一个单元一样,都是以“人生”为主题,只是更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性的成分更多。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寓言,进一步感悟人生。

  《白兔和月亮》叙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很喜欢赏月,但她拥有月亮之后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故事短小生动,很适宜初一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寓意。进而学习写作现代寓言。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运用点拨法,启发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运用赏读法,提高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把握人生态度,体会“无私的快乐”,提倡美感的性质,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对寓意的恰当理解了。而难点的关键又在于如何理解月亮的象征意义。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本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也不乏优美的语言,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寓意和学会欣赏,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得出恰当的结论。同时也要容许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了。

  二、说学生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这堂课总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即“主动学习来源于好奇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寓言,在轻松氛围中走进寓言,并主动创作寓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心里学家多依奇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性化目标结构。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到学习中;竞争使学生更有不屈的意志;而张扬的个性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因此,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生动了课堂,也给了学生创作的的空间和灵感。在反复阅读、品词析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现象,较为通脱地领悟本篇寓言的本质意义,突出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能大胆而自信地站起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我们的课堂更自由化,生活化。老师也一定会被他们的活力四射,张扬的个性所感动了。

  同时,针对课文简短的特点,适当扩展有关月亮的古诗词、神话等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语言、思维、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训练,从而实现人文、知识、能力“三维目标”。

  四、说准备

  1、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创作话剧《白兔和月亮》,并自行表演。

  3、搜集有关月亮的美词,佳句,诗词等资料,以备课上交流。

  4、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以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名言导入——走进寓言----创设情境,感知文意——疏通文意,感知寓意----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推究文理——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一)、名言导入,初步感知

  运用留白艺术,引用肖伯纳的名言“幸与不幸”导入。新和巧,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的热情;三是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走进寓言

  对于寓言,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利用所学和寓言来加深对寓言的了解,也强调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达到复习的效果。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走进了寓言。

  (三)、创设情境,感知文意

  优美的意境总是能激起人心底里最浪漫和最愉悦的情怀,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憧憬。所以,一导入课题后,我马上进入到我的第二个步骤:创设情境,感知寓意。首先出示优美的图片作背景,用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表演课前创作的小话剧——《白兔和月亮》。让学生一下进入到课文内容中去,进入到美丽的童话中去。当然,课前我会作一些预设:让学生在课前将这篇小短文编排成一个小话剧:把课文的内容稍加以改编一下,加进小白兔和月亮的对话,加进小白兔和诸神之王的对话,再让学生给画面配上合适的音乐,然后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表演。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创作的快乐,表演的乐趣,亲身参与的愉悦。也改变了那种由老师或者听范读录音磁带所带来的乏味和单调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说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吧!毕竟,我们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到初中,他们富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还在自己的象牙塔中寻找着最美丽的童话。而这篇童话似的寓言正好可以发挥他们的这些潜质。

  (四)、疏通文意,感知寓意

  从“情景”中,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有最切身的体会和感觉了,许多的问题由此而来了,他们一定会站起来大胆而自信地谈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了。这时,正是疏通文意,感知寓意的最佳时机。这时,可以把学生的理解暂时放在一边,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将白兔赏月前后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的词语找出来作一下对照,找到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两次转折,然后进入寓意的理解: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想像拓展,交流资料,欣赏月亮,深究文理

  有了对寓意的简单理解,还只是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认识,并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而在没有内心体验的情况下更会出现空泛、单线条。因此,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扩展:想像自己是小白兔,用几句话描写白兔眼中的月亮美景。小白兔赏月时会有怎么样的担忧?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之后,白兔眼中的月亮还会是以前的月亮吗?其心情会不会有新的变化?你能为她补上一个结尾吗?

  我们的学生是最富有想像力的,他们一定会有多姿多彩的想像。

  而关于月亮,古往今来,人们仰望一轮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和情思,因而,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赞美月景、借月抒情的诗词、音乐、绘画。你知道的月亮有多少呢?再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卡片拿出来交流一下,给学生有进一步了解月亮,探索美丽的月球的机会。

  这样注入了“活”的知识,课堂才会焕发出它的“活力”。教学中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延伸,教学生学会了自己阅读的方法。自制资料卡片,也将会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上开展交流活动,学生积极性高,说话的欲望很强。通过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然后,将文意进一步推向高潮:月亮仅仅象征财富?而通过以上的交流,学生一定会明白:月亮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它包括财富,但绝不只是财富。而白兔却把它仅仅当作了一种财富。那么,拥有利益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你的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了吗?你的人生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变化?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是自由而活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理由来进行反驳和推断,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引领他们进入辩论的境界。

  然后,我提出了变换角色的假设,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进行启发;当学生联系自身谈得失之患时,我也说了同是独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并积极启发他们,最后还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给学生,彼此共同领悟,共同进步!

  再回想肖伯纳的名言,使整堂课达到呼应之美。

  这也将是文意的又一次扩展,提高学生对审美情感的把握。而总结学生的观点,引领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财富,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来处世,也正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啊!

  (六)、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有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应该对本课作一个总结和疏理了。这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了解寓言,学习写作。)

  对于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就可以理解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如本文,一个短小的故事,却给了我们许多的哲理,大家也可以写。你们只要留心生活,就一定会写出最有哲理的寓言来。不妨留意一下,试着创作一篇寓言,如果实在不会写也可以收集一些,从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正是我们的目标,让学生多留意生活,多从生活中去发现,去创作。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整个板书都用媒体进行,因为,用媒体的形式设计的这个板书更具有童话特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以上这就是我对这篇寓言的教学设想。谢谢各位评委!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骆驼寻宝记》是当代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晚年创作的童话名篇,它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深刻的内容极易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平易的语言和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又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篇童话形象性非常强,所以可以采用学生编演课本剧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编演和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动物形象,赏析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中。

  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骆驼这个形象代表了一类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人,比如非典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抗洪抢险的战士等等,他们都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为人类谋福利,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怎样树立高尚的人生观。通过本文的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骆驼寻到的“宝贝”的真正价值。另外,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卡通图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时要注意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的构思和组织材料别具匠心,主人公骆驼不是一开始就出现了,而是在文章的中间才出现,作者巧妙运用反衬的手法,用其他动物的自私和懒惰来突出骆驼的高贵品质。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鲜明、生动、准确,刻画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应该通过诵读来认真领会。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丰富内涵,学习本文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通过片断练习,培养学生想像力。

  2。过程和方法: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通过“读”、“议”、“讲”、“演’’使学生感受学习童话的快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童话的兴趣。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了解治理沙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会骆驼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与高尚的人格。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作者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写得很有时代特点,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童话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骆驼及各种动物的照片、沙漠的照片、各种动物寻宝时的场面)、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学法

  1、学生现状:初一学生具有阅读浅易记叙文尤其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的能力。然而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2、学法指导:①早读预习,理清课文思路,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②课堂上展开讨论,明确重点,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③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携()手嫉()妒对峙()踽踽()独行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总之,我利用同学们对童话有极大兴趣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始终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本文构思、组材奇巧,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的特点。通过朗读——理解——质疑——合作——解疑——迁移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热烈、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板书:

  其 它 动物:半途而废 不得宝

  对 ↑ 衬

  比 ↓ 托

  骆 驼:坚持不懈 终得宝

  七、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教材的处理,遵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

  2、板书简洁,钩弦提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真正的英雄》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本单元学法的重点是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本课是时任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在“挑战者号”七位宇航员的追悼会上的演讲词。整篇演讲词语言丰富,感情充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运用体验式的朗读来进行情感体验;运用快速阅读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初中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于英雄的理解也各式各样,本课无疑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认识英雄,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用感人的语言正确引导,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献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计】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了解悼词的写法,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欣赏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悼词对陷入悲痛之中的美国人民所起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在反复诵读中受到熏陶。

  2.品读课文,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文章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认识“真正的英雄”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应“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者情感,与无私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教法有: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诵读法。这篇演讲词情感表达丰富、强烈,冲击人的心灵。朗读是体味作品感情的最好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感受演讲者的心情,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体验、探究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特别是选择关键词语揣摩语言的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说学法

  素质教育提出课堂教育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学法有:快速阅读法,体验阅读法等。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体验情感,受到熏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文。

  1.导语:人类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在某些领域,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冒险,都可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

  2.播放关于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报道录象及表现人们哀伤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悲痛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积累生字词,并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这一环节意在:一、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二、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三)走进文本,品味赏析

  (1)走进文本,体验情感

  1.说说你从文中哪些语段感受到了悲痛之情?找出来,深情地朗读它。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是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2.请大家从15——19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力量的句子,模仿里根总统的口吻,读出激奋之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设置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3.小结悼词的写法。(意在通过阅读来指导写作,读与写相结合。)

  深入文本,感悟英雄。学会正确看待失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深入探究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拓展延伸,回归文本

  你想对“挑战者号”上的航天英雄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并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小结课文内容,并深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意在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作业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以“英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参考题目:《我心目中的英雄》《英雄本色》《英雄之我见》《我的英雄梦》

  总体上来说,本节课主要以“情感体验“为主线,从学习方式看,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教师导学点拨的形式,从而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最高主人”的教学原则;从理解内容看,让学生充分的体验朗读,让学生进入文本,很好的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突出了重点;从学习方法看,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进行体验式阅读,授之以渔,突破了难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升华了主题,使语文教学回归到了文本本位和生活本位。

  设计以上几个步骤的阅读程序,既有利于完成单元学习目标,又体现了自读课文的特点。先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再选段朗读,体验情感,后拓展延伸,回归文本,升华主题。此教学流程设计环环相扣,思路清楚,严谨有序。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明确化。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借鉴直观教学的方法,通过文字、符号使教材内容具体化,易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附:板书设计

  探索前进

  ↑

  力量

  ↑

  悲痛

  哀悼↑↑追忆

  真正的英雄(悼词)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竹影》编排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 像《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

  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全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诵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文--听读全文--导读全文,最后个人诵读;从方式上看,个别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散文味,欣赏、领悟散文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了层层深入提问教学法,四个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课文的'整体、自主探究、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整体感知部分,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散文能力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还包括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探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讨论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六个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人生就象一条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树,冲破外壳、阻拦和遮蔽。那人生哪个阶段最值得我们回忆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这首歌吗?(让学生上台唱一小节)哦,原来童年停留在池塘边的榕书树上,原来童年在老师几几喳喳的粉笔书写声中,原来童年在那一个个游戏中。那你想知道丰子恺先生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吧!板书课题。(这样导入从听觉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第二步、简介作者

  1、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创作成就颇丰。

  2、教师展示两张丰子忾的漫画,请同学来说说漫画的内容和特点。初步感受中国画的特点。

  第三步、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生字、词和读音,探讨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3、明确中心

  问题: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朗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一次童年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欣赏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拿前面的两张漫画和两张水粉话,请同学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画图的对比,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结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既要读透课文,但有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第七步、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学习的所得,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师小结: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我们经常说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总是有千万个不放心。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思想、意蕴打动了学生的灵魂,他们就能说出自己最深感受和体会。教师的小结,让语文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八步、布置作业

  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忾

  画竹影 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惬意(qie) 水门汀(ting)

  口头禅(chan) 参差不齐(cenci)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本单元以“奇思妙想”为主题,符合初中学生年龄小、爱幻想的特点。《七颗钻石》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体裁为童话,体现了本单元训练重点,深得学生的喜爱。

  《课程标准》中对这种体裁的教学要求是: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浯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启迪。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爱”的主题非常鲜明。学生在感知课文“爱”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以课本为引子,感悟生活,关注社会。

  学生在赏析本课的过程中,需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

  2、了解童话的概念,掌握想像的特点:

  3、读懂故事,理解本课的寓意:

  4、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由于联想和想像在上一课《天上的街市》中已重点学习过,而对于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童话的特点、故事情节等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就能解决。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地感知、并理解童话的寓意,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关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

  二、说教学过程

  (一)亲近文本。

  即以兴趣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本,明确学习本课的目的,主动查找、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为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作好充分的准备。

  1、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各自设计认为最符合本课特点的预习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以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为引子,引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为了充分挖掘蕴涵于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卡,整合自己的预习成果,并对设计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通过学生交流,让学生获得与他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又感受到做小教师的自豪,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取长补短,使自主与合作落到实处。

  2、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进行梳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运用联想、想像的表现手法。(知识和能力目标)

  (2)学会自制预习卡,学会确立学习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

  (3)感受、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亲近文本这一教学环节以兴趣为起点,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过程,达成强化学生的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不断积累的习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又为下一步走进文本、展现自我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走进文本。

  即在指导学生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我在这个环节中,始终把自己定位在课堂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这个点上,而学生则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这个过程我把它分成两个环节: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前播放以“爱”为主题的歌曲《同一首歌》,配以“爱心”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进入课堂。

  2、感知课文,我设计了听、议、找、导、悟五部曲。

  听:就是以有启发性的音乐《星空》为配乐,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这样给学生感知课文的时间和空间,愉悦的欣赏文本)

  议:就是听完朗读后,让学生结合朗读者的朗读和文本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找:就是让学生到文中找自己刚才所谈感受的依据,探寻文本的主题。(这样能引导学生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习惯,又始终扣住语文姓“语”,语言是一切活动的根源这一点,让学生感悟主题的同时不忘语言的魅力)

  导:引导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调动已有的感知,去理解文本的内涵,即让学生展示已知的大熊屋座的相关知识,并讲述它的主体北斗七星的实际用途,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悟:就是让学生感悟文章的主题,挖掘文本的内涵。让学生调动已知,积极地探寻,大胆地想像,充分地讨论,教师则作为细心的倾听者,整合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形成本课的板书,突出文章的重点。从而完成第二环节的教学任务。

  走进文本这一环节,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和独立的状态,生与生的合作不断闪现思想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充分展现。而教师的倾听和适时点拔,又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保持了科学性和有效性。(三)超越文本。即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建设者、创造者,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为学生创设了由教材走向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走出教材,走向生活,关注社会。我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让生与生、师与生共同交流,共同探究。

  欣赏:请学生欣赏教师制作的“爱”为主题的FLSH动画(老师可结合画面有感情诵读以下几句话:爱是雨露,一旦消失,我们将无法生存;爱是友谊,一旦拥有,你将不再孤独;爱是帮助,一旦失去,你将四处碰壁;爱是理解,一旦拥有,我们会无比幸福;爱是行动,一旦付出,你将收获快乐。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各种类型的爱——大自然对一切生灵的关爱,各种生物之间真诚的友爱,异性之间真挚的情爱,父母对子女伟大的母(父)爱,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又为下一步学生的讨论做了无言的指点)

  探讨:全班同学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交流搜集到的关于“爱”的美文、图片,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并运用联想、想像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爱”的场景。(配以《星空》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探索)然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则作为学习伙伴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这一环节让学生由一文联系到多文,由课堂走向生活,由他人的感受引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资源的共享)。

  运用:作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作为课后作业:

  1、设计一张以“爱”为主题的贺卡,送给你爱的人。

  2、你的星座是什么,你能为自己的星座写一个美丽的童话吗?(让学生的课堂思考延续到课外,让学生的课堂激情成为课后的行动。全课在学生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中结束。结束时配以音乐《爱的奉献》为学生课后的行动作无声的提示

  超越文本这一环节,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互动中进行观念的碰撞,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教学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师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相互进行心灵的交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与复杂性。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计

  《狼》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因此要求学习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

  作为一篇自读文言文,《狼》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是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好文章。新课标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根据以上两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掌握文言字词,熟读背诵文章。

  2、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

  3、正确认识人和动物的关系,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于本文篇幅很短,层次清晰,书上注释较具体,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作品,因此能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文意。但文中文言现象丰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都有出现,因此,落实字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明确“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我确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说起学生学习文言文,老师们共同的体会是1、底子薄,功夫浅,阅读存在困难。2、兴趣不够。

  三、说教法学法

  在“以师生互动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放手让学生去学,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采用的方法有: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千法,朗读文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章,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其重要。

  对字词的疏通,我采用的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采用了讨论法。比如“屠夫的神情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一问题上,可以让四人小组先讨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同学的成果,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拓宽学生的思路。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比如看图片、看动画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

  四、说教学过程

  程序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3次,做到通顺流利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疏通字词。遇到难词难句,摘录在《文言文学习本》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程序二课堂教学

  一、开门见山,切入课文(2分钟)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学习,节约时间完成其他环节的教学。因为是第二次接触蒲松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别人对蒲松龄的评价,然后引导说:“蒲松龄‘刺贪刺谑入木三分,写妖写鬼胜人一筹’,那么他是怎么刻画狼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二、自学成果展示

  对学生评价的改变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肯定学生,让他们获得收获的喜悦,能引起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1、展示你的声音——小组流水读比赛(7分钟)

  ①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准备小组流水读比赛;

  ②小组流水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用最少的人数读完全文。

  流水朗读指的是小组同学一次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句通畅,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不读错字音,一旦有误,由下一个同学跟上继续读。

  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法,强化学生朗读,朗读以致成诵,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针对初一学生比较天真的特点,朗读竞赛的形式效果较为显著。同学们都精心准备,投入朗读;注意倾听,随时随处准备找到其他同学朗读的错误。通过熟读,学生文言文语感明显增强,渐渐体会到古文的句读方法和句子停顿的规律,并逐步意识到朗读对古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2、提出你的问题——难词难句交流(8分钟)

  ①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时遇到的难词难句,互相质疑,互相解答;

  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③教师出示字词的有关投影片,加以分工归类,进一步落实字词。

  钱梦龙先生说过“文言文中的古代书面语,对于本国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母语,而不是外国语。这个认识对文言文教学中选择什么方法,关系很大。”也就是说,当你认识到文言文是一种母语,现代汉语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两者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的时候,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点拨和方法指导上。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指导学生。

  猜读法。联系上下文,推测该词在文中的意思,预习时,该法尤其适用。

  立体读书法。即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看课文注释,如果注释没有的,就要查工具书或者资料。本文生字较多,该法值得运用。

  对照归类法。迁移知识,温故知新。重点对一词多义(如:止、敌、意、其等字)、古今异义(如:股)、词类活用(洞、隧、犬)和通假字进行对照归类,让学生积累文言文词汇。

  三、创造性复述故事(18分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中,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激活课堂,以学生的“思”与“说”代替老师的讲。因此,我设计创造性复述故事。

  (一)QQ表情我来选

  1、用一句话话概括故事内容。

  这一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为后面的环节做铺垫。学生很快就可以概括出主要情节是遇狼――惧狼――窘狼――杀狼。

  2、在概括故事内容的时候,学生找到了不少表现屠夫心理的词语如“惧”“窘”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整个故事中,屠夫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外化为表情,屠夫的表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3、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可以连带发现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两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这时老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圈出描写狼的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狼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时,可以指导“分层背诵法”,以便学生记忆。所谓分层背诵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意见,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

  4、然后教师出示QQ表情,说:刚才已经请同学们在脑海里想象了屠夫表情,现在大家选择一下,你觉得哪些表情头像适合屠夫,请大家选择之后,按你自己的想法组合头像,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我为什么会把QQ表情头像带入课堂。①出人意料,给学生惊喜。学生对QQ表情头像很熟悉,这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娱乐表达方式,与学习没有联系。今天一下子讲它们引入课堂,让他们喜出望外,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②文学原来是一种符号系统,文字是一种无限调和的符号,用图像将文字具体化,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无限开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狼眼”看世界

  以上讲的是从屠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又提供了另一个考虑角度即狼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狼”眼看世界。在整个过程中,其中的一条狼就用这只眼睛来看屠夫,请学生思考:

  1、狼的眼神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这些变化背后的狼在想什么?

  (三)实践

  要求: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用第一人称,能使学生能设身处地地进入想象,更好揣摩语言的精妙,体会情节的起伏。

  方法指导:为展开铺叙,可用一些方法对课文“添枝加叶”来展开想象。如:设置环境、添加动静、加上声色、安排远近、配上衬景、表现心理。比如开头一句话,可以加上对夜色的描写,还可加上风声的描写。

  步骤:1、小组讨论,选择角度,试着复述;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准备了一个视频动画,根据学生的需要,他们复述故事时可以播放,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讲。

  四、多角度谈启发(3分钟)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句子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学习本文时就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谈启发,来实践单元要求。

  1、从原文角度谈启发;

  2、从屠夫的角度谈启发;

  3、从狼的角度谈启发;

  五、网络共读,辩思狼性(2分钟)

  “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篇文章的狼表现了狼狡诈的一面,其实现在的人类逐步认识到了狼的另一面,比如母爱、多情、凶猛等。那么人类一直对狼采取敌对态度对吗?人与动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看一些文章后,再说说你的看法。”

  由于网络是当今知识、信息最为丰富最为新潮的传媒,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成为信息的收集者和利用者,熟练使用网络是必须的一门技能。

  阅读以下文章:

  1、《狼耶,人耶,本性耶,变性耶——解读<与狼共度>》文化星期五

  2、《狼图腾》——天涯在线书库

  3、《读者》20xx年第8期《狼的另一面》

  4、毕淑敏《母狼的智慧》——岳麓书院

  说课总结:

  本课的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理念,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为学生的发展锐意创新。

  “新”在学生大权在握。要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说了算,活跃在舞台上的是学生,教师要做的是方法指导、准备多媒体创设条件等服务工作。也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新”在寓教于乐,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QQ表情头像和狼眼的引入,将娱乐与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喜出望外,溢于言表。

  “新”在形式活泼,张扬个性。创造性复述故事和多角度谈启发,让学生饱尝个性的甜头,越是有独到的想法,越能得到鼓励和肯定。而网络共读更是让学生以满怀的柔情和敏锐的目关看待人与动物的关系,认真思考人与动物该如何相处。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从内容来看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有如下特点与作用: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一课时完成文本教学任务,并结合本课开展一课时的“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已有两年微机操作的经验,已具备上网搜索与制作电脑小报的能力;并且社会课上及课后已做过比较规范的调查报告,只要稍加提点就能让学生自组分工开展第二课时的活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3、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第二课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动物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关于教法,我想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二课时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文本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尝试运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课领学生到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要推荐内容对口的网站或网页,为优化学生的设计多提意见。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斑羚飞渡这个故事的前因),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自由朗读,分析之前个别朗读,分析相关的语句后全班齐读,重点语段请个别学生范读,一节课书声琅琅,才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本科课具体学法主要有:

  (1)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

  (2)学生反复朗读感人语段,品读与倾听。

  (3)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重点词语。

  (3)找出你认为文中优美生动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做在预习活页上。

  (4)搜集斑羚的有关资料。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斑羚介绍:(播放《动物世界》片头,用斑羚图片定格)现在,你就是赵宗祥,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图片上这种动物长啥模样?

  个别自由发言后,在图片上显示简单的文字介绍,齐读。

  2、“今天,我们就随着一连串蹄声走进斑羚的世界”。出示课题,齐读。

  有关斑羚的介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的了解,因为生活中他们没有见过斑羚,而且模仿主持人说说斑羚的外型也为下面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肌腱发达极善跳跃,浑身是宝狩猎对象)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狗吠声、脚步声、蹄声,羚群逃至悬崖。(斑羚飞渡故事前因)

  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

  “遭遇何种处境啊?”(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说)

  2、打开课本,默读1~4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3、读完后,试用一句话概括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斑羚群被猎人逼至悬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4、除此以外还提到了什么?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伤心崖的地势险要——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张氛围

  斑羚的跳跃能力——无法越过悬崖

  5、“同学们,当斑羚群面临种族危险时,接下来,你想它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联想,猜测下面的故事)

  首先创设情景,学生对故事起因、发展的好奇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接触文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渲染的故事的凝重氛围,自然关注内容。

  6、“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文,默读剩下的内容,看看故事又有什么波折?”

  7、读完课文后,谁能简要复述一下接着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复述)

  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完后可适当补充或纠正。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读完后的感受吗?

  “感动、壮观、惨烈……”

  三、研读赏析

  1、“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读读感动你的相关情节,细细品品,你为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发表看法。

  可能谈到的重点话题以及教师可作的引导:

  关于老斑羚的试跳:

  是否老眼昏花,逞能?

  如果你就是目睹它跳崖的斑羚,你怎么看待它的行为?

  关于斑羚群自动的分成两拨:

  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会有哪些神情?

  关于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如果你是成功逃生的小斑羚,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又从中读到了什么?

  关于第一对试跳的情景:

  这一情景中哪些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看见怎样的场景?(适时插入第一对飞渡的flash)

  关于镰刀头羊的最终的消失:

  它结局有哪些可能?

  为什么不直接写它跳崖?

  它应不应该跳?

  假如你是目睹的猎人,你怎么看待它的消失?

  注:有关上述话题的语句或段落:分析前先读,赏析后还要全班练读,指名读。

  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谈到: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文中有关镰刀头羊的消失;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的语段等等,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深入探究

  1、“当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这些悲壮的场景所感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幕,是谁造成的?”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有条理的阐述这个观点。

  “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先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3、分享你的感受。

  (教师作为最后的参与者,总结罗列如下,作为学生回答的导向)

  1、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精神。

  2、人类的残忍,对动物的虐杀;人类需要自我反省。

  3、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不苟且偷生,视死如归。

  4、老一辈为小一辈所做的奉献、牺牲。

  5、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精神。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听过或看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2、教师结语:“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仿佛我们也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简)

  活动设计:

  一、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思索质疑:

  (1)请搜索有关斑羚的资料,如生活习性等。

  (2)文中斑羚飞渡是在人类的围捕下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关的资料。

  二、任务:二选一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可以是某一种珍稀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资料的汇编。

  2、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评论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

  《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 《 谈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谈“斑羚飞渡”中的美》 《 我要当好潮乡的动物小卫士》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综合,完成小报、小评论或者调查报告,这也是这一课的课后作业。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增强文本的现实意义。

  三、展示

  1、将电脑小报中优秀的作品布置在校橱窗栏,出一期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题。(由宣传委员负责布置)

  2、将优秀的调查报告及小评论布置在班“学习园地”或交由广播站播送。(由学习委员负责布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2校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难以用上多媒体。

  5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过去,不知多少人读过《春》,读了多少年,但读过后有些人只能隐隐约约的记住几个词句。而有些人读过,那一片春色再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两种不同的阅读结果,主要取决于读的方法。《春》这样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春》的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通过示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分析。

  [说明]示范分析是根据校情来决定的。

  3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4教学时数:三课时(因为乡下学生语文的底子薄)

  三、教学程序

  总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现在正饱受着严冬的寒冷,总是希望着冬天早点过去,春天早点到来,因为春能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给人自然勃发。所以,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涌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说明]

  ○1此设计帮助学生回忆春天美好的感受,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诗文预先写在小黑板上,并还要多写几则,可以轻松自然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教学容量。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导语引导着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象以往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C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三)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增大课内容量)

  [说明]特地设计这一步骤针对乡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被动,基础较差而设的,同时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竟是怎样美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讲究层次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作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等到同学们讨论地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

  ○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却写孩子们的嬉戏?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

  度把它写的有情有感的?

  ○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

  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

  [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与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C点和情感目标。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还像上节课那样一遍遍的朗读,学生绝对会觉的枯燥泛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二到三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进行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___段(句)好,好在___”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乡下学生素质较低,我先用了“春草图”作示范。设了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

  [说明]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同学读完《春》,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

  [说明]设计此题步骤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使课内外结合,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供他们欣赏。

  (八)、美的训练

  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

  3通过本文的文字把它变成一幅幅春景画。

  [说明]设计第一道主要是要培养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的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今后的自主学习。设计第二道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的学生写作水平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先作个铺垫。第三道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多样性,有利调动一切学生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四)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五),第三课时完成(六)-(七),第八个步骤安排在课外。

  说课后记: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基于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金色花》。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地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特点: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荷叶母亲》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作用: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对外界事物比较好奇,对美的事物有自然而然地亲近感,再加上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开始对文学产生了亲近的欲望。但是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缺乏,很难养成较科学的阅读方法,再加上年龄比较小,阅历比较少,所以进入感悟、欣赏层次比较低,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比较差。

  2、教法:

  1、合作探究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朗读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板书辅助法。

  三、说教学过程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运用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为感知课文打下基础。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伟大、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通过讲述《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儿子为救母亲,感动上天的故事和一段优美的诗文朗诵引入新课。

  2、知识积累

  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整体感知

  通过认真听朗读录音,初步掌握课文朗读的重音、语速、语气、语调、节奏、感情。

  指导朗读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把握感情基调。

  通过三次嬉戏的回答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4、深入探究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5、创意表达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说话。目的有二:一是学以致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

  7、说板书

  板书设计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简明美观,提示性强。

  母亲孩子

  祷告散发香气

  嬉戏(3次)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牛棚)恢复原形母子情深或者:金色花

  泰戈尔

  爱

  孩子<————————>妈妈

  金色花

  (调皮、可爱、孝顺)(爱孩子)

  四、教学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的指导思想指引着我的教学活动,也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总结一下,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激趣引入,调动积极性;

  2、以生为主体,师生互动;

  3、愉快教学,能力提高;

  4、合作探究,共享资源。

  当然,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的课堂教学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进行调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8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01-08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01-09

语文说课稿11-08

语文《观潮》说课稿01-06

语文《猫》说课稿01-05

【精】语文说课稿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