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10 12:17:39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六、板书设计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王几何》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马及时回忆了儿童时代王几何老师的一堂几何课的难忘经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位学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形象。作者是用童心来回忆往事的,在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所谈到的老师,对儿童都起到了终生的影响作用,他们不但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而且爱憎分明,对真善美执着地追求。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为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这一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1.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王老师的敬佩之情。2.熟读课文,感知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学习重点确定为:字词的掌握;文章感情的体会。难点为:学习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特制定如下教学与学习的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今课堂教学一股清新的活水,能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采用情境教学,可以较好地扣住教材特点,落实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强化训练目标,引诱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朗读感受法

  《王几何》作者用儿童纯真的心理回忆王老师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几何课,有强烈的亲和力。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王几何老师的教学魅力。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看到成功的记录,这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4、讨论分析法

  这既是个体的学习,又是团体的学习。讨论是一种双向或多向的活动,当中体现了个体的思维,又有思维的碰撞、磨合、吸纳,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里运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关键是教师必须要进行情境诱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进而主动学习,实现目标。因为相类人物能唤起学生无限丰富的联想。这里让七年级的新生回忆他们刚离别不久的小学老师,口头描述老师的形象和事迹,学生们绝对有兴致侃侃而谈,话语当中也会饱含记忆犹新的深情。此时此刻,再顺势而发,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

  2、朗读感知

  ①学生默读(感受课文流露的真情,同时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并给生字注音)

  ②学生生个别朗读课文(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用儿童的口吻来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

  3、检查本课的一些生字词,教师强调了重点和考点。

  4、概括课文的大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题,王几何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学生用一个或两个形容词来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概括的时候可能会找到一些事,也可能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为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的需要,所以教师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几次写了同学们的笑?

  (2)他们为什么笑?

  (3)“我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是什么?通过这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6、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塑造王老师的细节描写。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所以这一环节尽量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找到一些细节描写,从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展示过程中,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动作、神态、语言外貌等,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述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扎实地学习了写人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师爱。老师博大的爱,不仅仅表现在幽默,也表现在严厉。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课的内容,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的说明文。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生动。读者从中还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的高超及其深邃的文化修养。通过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准确的特点;

  2、了解课文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3、品味游览苏州园林的情趣和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4、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祖国民族的智慧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由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及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或投影仪、图片、影碟机等

  三、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较强及教材自身的特点,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声情并茂地展示苏州园林的优美动人的画面,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课文。另外,我还在教学中设计学生自学及合作探究的多个环节,组织和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苏州园林的认识,丰富知识的积累。此外,在教学中还设计了情感教育的环节,借助课题拓展,让学生在交流学习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保护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及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品味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情。下面我详细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一课的内容介绍并展示相关图片,同时提出疑问: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苏州园林这些特点的?这样的导入既可直观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进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上来,同时有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以下内容做好铺垫。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顺序

  首先,联系导入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苏州园林的特征,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接着通过投影依次展示图片,让学生讨论、鉴赏交流、品味文章由总到分的协作顺序,及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分层介绍的方法。

  3、学习课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是课文语言的一大特点,但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特点却是教学中的难点。于是,我通过做课后练习题和投影以下练习题,如:“苏州园林之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一句中“似乎”能不能去掉?又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中“决不容许”能否改为“决不容忍‘?把”败笔“改为“改为”地方“等。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学习,并最终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这样,通过做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即避免了学习中的枯燥无味有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4、拓展、延伸

  考虑到新课标中对方法和过程及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自己喜欢的名胜古迹或其他景物的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中相互交流介绍他们的特征。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观察概括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及准确表达的能力。并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为民族智慧结晶而自豪的意识,号召学生保护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5、小结教学内容,做课后、课外练习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板书

  这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现事物特征的方法和理解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所以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完美的图画 总——分

  说明顺 主——次

  语言特点: 准确生动 整体——局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奇思妙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故事情节,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初步了解联想、想像和夸张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习运用想像。本单元课文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同时也体现了“苏教版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是:理解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并形成能力。

  【说教法】

  为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育法,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指导朗读法,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同时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提问探究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体会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练习提高法,安排图景和文字的联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要求学生最好不作同类事物的联想,还要要求所联想的事物应该是美的。借此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仅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说学法】

  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指导主要是:朗读的技巧和探究的方式。

  一是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培养朗读能力,更多关注基础薄弱学生,落实本课最基础的目标。

  二是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培养信息搜索和概括能力,以中等学生为基准,达成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隐性目标。

  三是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通过语言分析、信息整合,提高中等及中等以上同学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基础薄弱学生有基本的情感体验。

  四是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听说读写”为训练主线,学生通过朗读、模仿续写、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拥有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思维形式。

  【说教学程序】

  1、教学环节设计

  A引导入境(1分钟)

  课件屏幕出现文字,教师口述“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媚力,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遐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朋友,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展示图片1,让学生说想到了什么?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B明确目标(1分钟):课件屏幕出现,学生读出明确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C作者简介(1分钟)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D写作背景(2分钟)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悲伤,但是他并未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就在这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后来收入到诗集《星空》中。

  E指导朗读(10分钟)

  这是一首成熟的现代格律诗,非常适宜反复朗读。学生先个人试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再听读感觉情感基调和节奏重音,接着教师屏幕显示朗读要点并提醒心境体验和眼神运用,学生再听配乐朗诵跟读并核准节奏和重音,然后组织齐朗诵、小组内齐朗诵、男女分组朗诵等形式。

  F解读全文(15分钟)

  1、学生默读全诗,找出诗中所写景物。

  2、师生就景物进行逐节分析,析诗所用想象与联想之写法和诗各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3、就诗中所引民间传说进行研讨

  ①说牛郎织女故事之原型(点学生讲此故事)

  ②问题:在诗中,作者将故事做了哪些改变?(小组讨论)

  ③问题:师生就改变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作者做此改变之动机是什么。

  ④问题:所改故事之结局一定会实现吗?作者在诗中用哪些词向大家表明?

  ⑤问题:作者借诗抒了什么样的情怀?我们在读诗时,应如何读出这种情怀?

  ⑥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出诗情。

  ⑦教师配乐范读(所选音乐为《梁祝》)。然后学生再读,直至能背诵全诗。

  G总结分析(10分钟)

  1、请大家再次朗诵。思考:哪些是诗人联想和想像出来的画面?

  2、总结想象和联想的区别的联系?

  3、请发挥你的奇思妙想,完成下列练习。

  根据示例,请同学们经过四至五步联想,使两个意义很远的词语联系起来。(任选其中一个)①天空茶②木头足球

  示例:钢笔月亮

  钢笔---写信---嫦娥---月亮

  H练习提高(10分钟)

  街灯、明星互喻,天上人间辉映,你能写出一段类似的文字吗?

  2、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设计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学习梯级,为学生设计一个“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学习过程”;其次,辅助运用多媒体提供配乐朗诵以供模仿学习,提供资料参考,用图片画面作引导,增强直观感受;另外,学生间的交流,也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五、布置作业

  你知道关于月亮的哪些传说?试展开想像:将来的某一天,假如你成了中国的宇航员,也登上了月球,见到了传说中的吴刚、嫦娥,将会……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课,我设置以下板书:街灯明星街灯天上的街市联想想象美语言美意境美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5

  一、说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学会朗读诗歌为发散点,以情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意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多少年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默诵。

  2、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现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2、理解诗歌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的象征意义。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3、体味诗歌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1课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朗读、听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讨论法:在交流、探究中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合作精神得到了深化;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

  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首先讲解朗读近体诗的要点,然后用课件表现本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让学生现学现用,增强记忆。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然后,听范读,对照自己比较两者,并找到自己朗读诗歌上的不足。最后,全班集体朗诵。

  5、意象赏析: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所选取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方位互动交流的能力。

  6、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语,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7、课外拓展,让学生阅读艾青的《北方》(节选)能说出意象及象征意义,做简单的赏读。

  8、能力迁移通过仿写,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七、说板书设计教学设计能够直观明了的再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祖国大地

  暴风雨日寇侵略

  河流、风民族反抗

  黎明美好未来

  小结: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首次接触现代诗歌,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容会有难度,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及意义,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为学生以后学习现代诗歌起一个示范引导作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课,只是在单元训练中,配合单元练习作过简要的概述。新教材将写作单独编为一部分,更明确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每个单元写作的指导目标更明确、更系统,而且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部分共分五个单元,本课在第三单元。前两个单元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的意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写作功能,开拓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下两个单元更好地“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作好铺垫。

  根据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说明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和掌握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2、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达功能,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

  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开拓写作思路。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对于联想和想象,学生并不陌生,只是长期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对于它们的理论内涵却知之甚少,所以在想象和联想时不免有荒诞不合逻辑的现象。因此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把握想象和联想的特性。

  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写作指导训练为两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联想和想象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先分后合。第一课时先研究想象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第二课时研究联想的方式方法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然后点明联想和想象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由点到面地掌握知识系统。

  二、教法与学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主题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我采用特性发散法,先通过多媒体投影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引导学生以发散思维认识想象的两种特性,并总结规律。然后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写作思路的训练。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培养他们多角度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为开拓写作思路奠定基础。

  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学习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操作获得知识。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观察法、想象法、讨论法等,学会多角度的思维,从而扩大思维范围,提高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发展创造力,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共分六个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先讲一个故事:一位记者为了搞调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提问:这是什么?机关干部的回答:“没经过研究不能解答你的问题。”大学生的回答:“只有傻瓜才回答你的问题呢!”中学生回答:“这是一个零。”最后记者向小学生提这个问题。孩子们纷纷抢着回答:是太阳,是月亮,是足球,是烧饼,是鸡蛋,是歌唱家的嘴……这位记者回来后感慨颇多,于是提笔写下文章的标题:人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加上教育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们的想象力在逐渐淡化甚至会完全丧失,这是非常可怕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由此可见,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所以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 (以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目的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深思)

  第二步,理解想象的含义和特性

  这一步主要通过五个问题来突破教学难点

  1、(示投影)通过观察一幅画让学生在3分钟内想象它和什么事物相似或近似,说出的越多越好。(这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阶段。用多媒体投影图片,形象直观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兴趣。在想象的过程还可以提示学生变化角度去观察,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的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讨论是根据什么会想到这些形象的?

  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再造想象的含义和特点:再造想象是根据眼前的内容,再现出记忆表象中的与之相似的景象。它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的想象。

  (这是探寻规律阶段。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为运用想象开拓思路作好铺垫。)

  3、投影示一篇短诗《儿时的船》,然后提问:这首诗作者是怎样调动想象来写作的?(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再造想象在写作中的功用,以引入教学重点。)

  4、用多媒体投影播放一段影片,在某一情节中暂停播放,然后让学生推想情节会怎样发展。(用这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中感悟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另外选择动画片作为引导,是因为它的创造性非常显著,便于体会想象的特点。)

  5、让学生同前一种想象比较其不同特点,总结“创造想象”的特征。

  创造想象:不是记忆表象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现有的形象上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它是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大胆地虚构,超越时空去想象。

  (到此学生在形象的想象中总结了想象的特征规律,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三步,运用想象进行写作思维开拓训练

  训练内容有两个

  1、以投影示片段材料《O的断想》

  请学生展开想象,会想到什么事物,又会悟出什么道理?

  (这个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去开拓写作的思路,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学以致用。)

  2示投影材料《如果真有“时间隧道”》

  让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事。

  (这是以创造想象开拓写作的思路的训练,也是再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步,课堂小结

  强调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特征以及开拓写作思路的作用。并鼓励学生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无限的世界。(总结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加深印象,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第五步,布置课外阅读和练笔

  1、阅读《语文读本》:《论想象力两篇》《美感与联想》

  2、把课堂上想象的内容整理成文,写在周记上。

  (设计这样两个作业,一是按新教材的要求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互相配合,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二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竹影》编排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 像《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文化艺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

  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

  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全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至于后半部分有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内容,引导学生稍微了解即可,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

  诵读法:"教学千法读为本",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文--听读全文--导读全文,最后个人诵读;从方式上看,个别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散文味,欣赏、领悟散文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我在问题的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了层层深入提问教学法,四个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课文的整体、自主探究、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整体感知部分,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提高学生欣赏散文能力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有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还包括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质疑问难,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留足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探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是讨论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四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六个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人生就象一条河流,穿越高山、丘陵和平原;人生又如一棵大树,冲破外壳、阻拦和遮蔽。那人生哪个阶段最值得我们回忆呢?(童年)大家知道《童年》这首歌吗?(让学生上台唱一小节)哦,原来童年停留在池塘边的榕书树上,原来童年在老师几几喳喳的粉笔书写声中,原来童年在那一个个游戏中。那你想知道丰子恺先生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竹影》,去感受作者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吧!板书课题。(这样导入从听觉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第二步、简介作者

  1、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忾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创作成就颇丰。

  2、教师展示两张丰子忾的漫画,请同学来说说漫画的内容和特点。初步感受中国画的特点。

  第三步、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教师出示生字、词和读音,探讨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3、明确中心

  问题: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朗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一次童年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欣赏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拿前面的两张漫画和两张水粉话,请同学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画图的对比,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结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既要读透课文,但有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第七步、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学习的所得,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师小结: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我们经常说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总是有千万个不放心。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思想、意蕴打动了学生的灵魂,他们就能说出自己最深感受和体会。教师的小结,让语文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八步、布置作业

  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忾

  画竹影 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惬意(qie) 水门汀(ting)

  口头禅(chan) 参差不齐(cenci)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学设计的更新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前研究调查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并据此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口语表达、写作、音乐欣赏甚至表演能力等等。

  二说:课改理念的贯穿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所有环节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并在[情景再现]环节中担任了“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在[情景再现]环节中甚至可以把主导暂时交给学生,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

  ⑴【课文导读】;

  ⑵【课文简析】;

  ⑶【七星上天】;

  ⑷【拓展练习】。

  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四说:实际教学的收效

  实际教学的收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彰显,具体表现在:

  每个环节都体现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积极主动,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除了【课文简析】外,学生还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拓展练习】中的[奇思巧解][情景再现]两个环节表现出对课文理解准确到位以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学生在【拓展练习】中的[妙想天开]环节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锻炼写作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能维系和发展原文风格,把爱心这个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抽到是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它是人教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安塞腰鼓》借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启发对生命的体悟和思考。

  由于本文是西北汉子忘情地、狂野地倾斜激情的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适合在大声地朗读中,体会它恢宏的气势和铿锵的节奏,所以,设置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与实践,因此,也把学会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作为又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确立了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意图是:在朗读中,习得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突破的方法是:教师先示范,再让学生学读,通过反复实践,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

  根据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我主要依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短板,以及《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确立了朗读法。朗读的过程也是品析的过程,在朗读中,适时地带动语言的品析,因此,又采用了品析法。

  为帮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将课堂教学的线索,用ppt展示出来,清晰而直观。

  基于教法,学生学法的构思是:学生先朗读,初步体会和感受,然后由教师示范、引导,完成朗读品析。这样做的意图是:学生先朗读,形成朗读初体验,这种体验或是美好的,或是遗憾的,都会在教师的示范和不断地实践下,得到优化。这样选择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都要重视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短板,确立了朗读法。学生只有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分享,才能取长补短,最终得到进步,因此,采用了合作学习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从特点、成就、影响出发,迅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两个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说初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关注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最初感觉,也是对的整体感受。主要构思是: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表达。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一方面对活动进行示范,另一方面,从课文中找词语、短语和句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说朗读感受环节:此环节的意图是:教师先对的脉络进行阐释,主要是明确5—27段的重点,只有朗读好这一部分,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然后在示范与实践中,习得朗读方法,最后,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进行扩展,表达朗读后的体悟。主要构思是:先阐释思路,明确方向;然后朗读实践,体会特点;最后句式说话,表达感受。为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示范、引导,反复实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

  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

  一p说教材

  1p说教材地位:

  我的信念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主要是讴歌理想,阐述信念,论说人生修养,并能贴近生活,容易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本单元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我的信念》作者是玛丽·居里,这是作者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信念的抒写。从作者的工作、生活、事业、名利、人际关系、业余爱好及科学趣味中可以读出崇高,可以领悟伟大的成就、杰出的贡献是从何处而来。

  2p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p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富有哲理性句子”,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品味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

  ②学习课文中朴实的语言及表达语言的生动性。

  ③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及她取得的成就。

  3p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p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而确定的.至于教学难点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是学生经过复习还存有疑问和理解还比较困难的地方.根据这些我确定本篇文章的:

  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②教学难点:理解富有哲理性句子.

  二p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㈠ 教法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节课突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如听说读的训练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最能突出说的训练集中体现在学生自由发言、自主探究的环节中。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找资料实践,了解课文.

  3讨论法—几个同学组成一组讨论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4点拨法—通过老师提问时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调动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使同学们积极动脑学会语言的表达技巧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因此, 我多采用小组讨论和点拨等方法.

  ㈡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达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体会文章中语言的优美性,所以我决定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㈢ 说学法

  《师说》中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1p我采用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思维的到拓展,更加理解文章的含义.

  2 p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 p提倡“笔记式”学习方法,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句子都记录下来.

  三p说教学过程(说教序)

  1p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的方法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镭是怎么发现的?想了解居里夫人吗?再讲一下居里夫人的成就,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之后与大家打开书共同学习课文。

  2p检查预习

  3p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4p讨论研究:

  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这一问题意在通过占有文本材料,把握居里夫人的坚韧不拔,充满自信,淡薄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

  ②小组讨论:假如你是玛丽·居里,发现镭元素后,你会怎样做?你又怎样看待居里夫人放弃了“申请专利”呢?希望同学们实话实说!

  5、说板书(略)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的。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的。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的,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的。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的,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习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习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谐

  六、说教学设想: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这平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01-08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01-10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01-08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5篇)01-0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15篇01-0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01-0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