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反思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诗词 >

诗词教学反思

诗词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03 17:05:12
  • 相关推荐
诗词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词教学反思1

  虽然教了这个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遗憾地说,由于病假,我没有给他们讲过古诗词。因此,我要把我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在这篇课文中全部教给他们。课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备课,上课了,反倒有些紧张了。好在我的认真和付出感染了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们学得很认真,也很轻松。

  第一,课时的安排,朗读单独占用一节课。我用了四节课讲了三首古诗词,但是并不低效。这是从我班的学情出发的。我班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说很差劲,声调、节奏都不行。因为朗读不出感情和韵律来,所以学生不爱古诗。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字正腔圆,咬文嚼字,感情基调和节奏把握的很好。看着孩子们那收获时的那一张张笑得灿烂的脸,我觉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乡村四月》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渔歌子》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可以说,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孩子们也会收获意外的自信。

  总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学情出发,就要尊重学生的乐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诗词教学反思2

  诗词歌赋这一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数千年来占据着中华文化的制高点,并且历经千载而魅力不衰,我想这自是与他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思想分不开,也与他那丰富的内涵、欲说还羞的意境分不开。

  本课的五首诗词曲,分别以其不同的意境向人们展示其无法阻挡的魅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豪以其富有哲理的诗句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他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份哀愁,但绝对没有绝望!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向人们传达了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让天各一方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山坡羊.潼关怀古》则以及强的政治敏锐性透漏出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或是从背景出发找到诗歌创作的依托,或是从作者出发,寻其人,悟其情,有的甚至从其朋友出发全面了解作者作品,并且对其他的作品进行了相关的背诵,让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诗词教学反思3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十一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学这10首古诗词,我不像以前教学古诗词那样详细讲解,而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了解大意,背诵古诗,复习古诗并能积累运用。教学这部分,有收获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根据拼音和工具书,熟读了10首古诗词,利用每首古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其他工具书,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和同学;通过反复的读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给了学生一个交流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还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了10首古诗词的大意,介绍了时代背景和作者,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还初步对古诗进行了分类。

  三、是注重实践,根据分类的古诗去积累以前学过的古诗,提高学生的板块意识。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分类,如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引领学生背诵了《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咏鹅》《咏柳》《墨梅》;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引领学生背诵《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等,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同类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四、是加强古诗运用,结合xxxx学年第二学期天河区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册中的积累运用部分进行练习。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诗中不仅油水、山、鸟……还有春夏秋冬……,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于运用。

  但在教学中,我明显地感觉到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让同学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积累能力,学习效果不佳。

诗词教学反思4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诗词教学反思5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的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愫真挚,传唱千年不衰

  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根据书中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自己弄懂诗句意思,然后比较三首古诗词,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在写法上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不同,学完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尝试着把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使诗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过改写,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总体来说,学生课外收集了很多描写思想的诗歌,由于课堂展示时间有限,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少了,这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注意。

诗词教学反思6

  上完《古诗词三首》我首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一节课下来自己的过渡语言单一,无法全面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一节课执教两首古诗容量大,总感觉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设计教学时我充分考虑了这点,但在实际教学时却忽视对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在《乡村四月》教学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如果此时我能有意识地对乡村劳动场面进行一番描述,相信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气氛,入情入境。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生怕在课堂上讲的不够,却忽视了对学生拓展的训练,“广积粮”的教学意识将我们引入另一片崭新的天地。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诗词数不胜数,如何在小学阶段达到一定的目标,靠的不是老师一首一首地讲,而应该是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古诗词的意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阅读,主动积累。

诗词教学反思7

  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要想理解诗句,除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外,还有进行反复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理解诗句。

  下面总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三、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感受诗情讲求自然,同一首诗,由于每人的阅读经历不同,理解就会不同。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景物之中。

  四、适当地拓展延伸。每首古诗都有明显的主题,根据通过阅读相关的古诗,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古诗词页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学生受知识储备的影响,理解就会出现偏差。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诗词教学反思8

  教学时《四时田园杂兴》,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

  初读 —— 画出不懂的词句;

  再读 —— 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

  品读 —— 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

  诵读 ——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执不休。有的'说:“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梅子金黄’和 ‘杏子肥 ’ 中可看出描写的是夏天的季节” ;有的说: “ 从第二句中的 ‘菜花’和图上画的 ‘绿油油的田野’可以看出是春天 ”。 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们情绪高涨。他们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描写的是夏天这个季节的景色。

  因此,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多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讨论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诗词教学反思9

  在进行古诗三首备课的时候,我刚刚好听完 刘芬老师和张学英老师的课,加上孩子们已经学过很多的古诗,手里也有不少参考资料,对于古诗的意思也能完全自己学习理解,所以我想,可以让孩子们自己通过预习自己先学习,然后让孩子们小组上台来自己做小老师。

  上课的时候,我一宣布这个决定,孩子们就很兴奋的'样子,好几个小组都举手要上台,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备课的时候还想万一要是没有人肯上台,那应该怎么办,结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的积极。在上台之前,我告诉孩子们希望大家能有始有终的完成。也没有做什么指导,就让孩子们上台了。结果又是让我大吃一惊,孩子们的表现出乎我的预料,上台后,谁主持谁发言,安排的十分的妥当,而且把诗的意思解释的头头是道,还自己加上了提问环节,台上台下互动起来。而且孩子们还模仿平时我上课的一些语言,比如一个同学读完了,主持的孩子就说,有谁要挑战他吗?还加上了很多的评价语,课堂的气氛也很轻松。

  当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孩子们只注重讲意思,但是没有讲出诗的意境,还有上台的语言还是不太完整,另外有的孩子上台后发言还是比较少,但是第一次做到这样让我很满足了。我越发明白了,有时候真的是我们低估了孩子,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表现的很好。

诗词教学反思10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诗词教学反思11

  一、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设计意图及不足:

  对于古诗教学,我觉得应让学生多读古诗,从读古诗中谈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但我在讲古诗词三首时,让学生读的少,学生没有从古诗中找出重点词来理解古诗的.意境,而对诗人当时写古诗的背景更理解不透,弹不出自己的感受,读不出自己的感受。以后再讲古诗词这样的课文,我会让学生从中找重点词、句来表达古诗的意思,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小组讨论,谈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诗词教学反思12

  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诗词教学反思13

  围绕我负责的课题,在研究后期我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可是,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有的是好奇心和探求欲,但就是没有标准和立足点。为此,我拟定了三个小课题,通过一节指导课对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进行了激发和引导。特将这堂尝试课的成功之处作如下展示以求再思索再讨论。

  一、点燃辩证思维的火把

  上课之前,我抛了一个问题:前天课间休息,老师无意中听到有同学在讨论李商隐诗歌的清丽深情,今天我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讨论一下他的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学生很积极,口号式的喊出了社会背景、人文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特质等因素。于是我把这个话题扩大化,要求学生用事例、事理来强化这种认识。有学生说道,我拿盛唐诗歌的大气、繁盛来举例吧。武则天当政时期,骆宾王为徐敬业作了篇《讨武曌檄》。武则天上朝的时候让别人把这个檄文撕下来念给她听,当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她认为这两句会对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真是击中要害了。就遗憾的说,骆宾王这样的人才,宰相竟然没有招他入阁,这是宰相之罪啊。这样的政治环境是宽松、平等的。还有开元盛世时,人民生活富足,一斗米只有三文钱,所以经济是繁荣发的。唐代的留学生也很多还有的通过学习汉文化还入朝为官了。这些都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使得唐代大量的涌现出风格迥异的诗人,从而形成了各样的诗歌流派。这个学生平时就善于积累和思考,一番言论已经震惊四座,从其他学生的表情里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思维处于“被刺激、被激活”的状态。这就很水到渠成地迈出了一大步,为我的课堂预期目标的实现做了有力得奠基。

  二、开启多元化的评价角度

  以《长恨歌》为例,我再次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主题。学生提到了“从此君王不早朝”、“春从春游夜专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六军不发无奈何”,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矛盾和“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宛转蛾眉马前死”以后,二人的一往情深和忠贞不渝。“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等又让人感受到人情感里的真挚。我很欣慰学生在评价的时候没有极端的褒贬色彩,这证明他们的思维里多了些理性经验。于是我顺势提到李煜和宋徽宗这两个被贴上“亡国君”标签的人物。在政治历史上,他们都是受诟病与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他们是伟大的贡献者。王国维说没有李后主,就没有宋词的成就。他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给予文学形式一种新的可能性。宋徽宗的收藏、编纂的画谱影响力都很大,个人创作丰富到了惊人的地步。接着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一致认为要口下手下留情,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就拿历史文学人物的品评来说,要在对其信息资料大量占有的.情况下,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于是我要让学生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有了立足点和着眼点。

  三、延续理想化的课堂效果

  在对学生即将着手的几个课题进行完引导拓展后,我要求学生高效组合,落到实处,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当即他们就合理组合资源,选定课题,明确细化了各自分工。接下来的几天我都会关注他们的进展情况,他们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讨论以及相关的资料整合,甚至有两个学生还各自组织了配手兼带开展了自己一直感兴趣并且深入了解过的文学人物的研究。更可喜的是这堂课带给学生的启发和思考被延伸到了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在讲《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时,学生能用这种思维去思考问题,去表达见解。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求知欲强、知识迁移能力强,那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就能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而这次活动的实施本身就是对我负责的《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的研究课题的有力促进与补充。

诗词教学反思14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得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词句解析。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才”“又”平实的用词,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4)“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两句点明时间是在春季,正是鳜鱼上市的时节,地点是在西塞山前。全句为: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6)“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语不须归。”全句意思为: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之情溢于言中。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学生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只要可以激发想象,能够加深对词句的理解,教师都应鼓励,并给以必要的指导。

  第三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有条件的可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3.注意诗的语言的丰富意蕴。如《乡村四月》中的“才”“又”二字,《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也”、“学”二字使用都简洁传神。《乡村四月》和《渔歌子》两首诗词色彩明丽,其中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如“绿原”、“白川”、“青山”、“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课后,可以动员学生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为后面的“展示台”做准备。

  5.关于识字写字,“蚕”、“桑”、“蓑”、“塞”的声母是平舌音,“昼”、“箬”的声母要读准翘舌音。识记字形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以前掌握的方法帮助记忆。教师重在引导交流识记方法。要及时表扬识字巧、写字好的同学。

  四、相关链接

  1.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存诗1 900余首。诗中忧国恤民,多有佳作。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曾奉命出使金邦,坚强不屈,不辱使命,几乎被杀。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卷,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诗人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其词亦风格多样,颇具情致。著有《石湖居士集》、《菊谱》、《梅谱》等。

  3.张志和(730?—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十六岁时,举明经。献策于肃宗,令待招翰林,授左今吾卫录事参军。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词牌 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有的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与声情、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填词。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的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

  5.拓展阅读:

  过故人庄 山居秋暝

  孟浩然 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词教学反思15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我问过学生一个问题:《<论语>十二章》初三中考要考,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后,不看不管不问,800天以后中考复习时,是否记得。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得。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知识与能力);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过程与方法);能调动原有的古诗词储备,积累诗文,增强古文背诵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目标的设置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比较朴实的,因为这仅仅是古诗词诵读的目标而不是古诗赏析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用楷书默写其实考虑到现在好多学生书写不过关、质量差,说到底还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课堂上用毛笔现场楷书书写一首给学生看,考虑时间关系省去了了这一步。

  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诵读法:韵脚法、理解记忆法、情景想象法、诵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对仗记忆法、歌曲串唱记忆法、反复朗读加尝试背诵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紧,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如何去精准诵读古诗词,做了取舍,仅仅展示了后两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这堂课的一个延生,说到底它跟这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会整合的,更何况语文就是整合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古诗积累形成整体,此处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题和相同作者的诗词形成整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自主记忆古诗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古诗词,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场的方式,学生现在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耍酷、喜欢另类、喜欢追星……所以用这种比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级我做过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我实践下来效果相当良好。记得牢,便于课外复习,随时随地哼唱起来就把古诗复习了,决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三、思教学内容

  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层,一层是通过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来引领学生背诵《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这四首古诗,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整体感知诗意和感情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的方法识记、理解记忆、拓展记忆古诗,让学生知道学古诗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境界。

  另一层,就是通过四首古诗的诵读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领悟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火眼金睛音和形,读通诗词有韵味;整体感知意和情,各显神通忆比拼;理解默写来巩固,积累拓展再延伸;课外复习抗遗忘,古诗从此记心上。让学生知道,背诵古诗是讲方法的,讲过程的,是讲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导的,是讲层次和梯度的。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让之东流不管不问的。要让其和原来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整合,从而抗拒遗忘。遗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课外及时复习,按时复习,循环复习,真正让古诗记在心里,进而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诵读四首古诗词并感知方法,增强古诗诵读信心提升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课前准备和导入新课学生是比较接受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级学生唱歌记古诗词的视频并和学生谈话,导入中展示马龙汶河边的柳树,并手拿《唐诗三百首》,创设情景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有诗歌生活就有诗意。

  诵读四首古诗词这一环节,按照我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的口诀分布展开,但是因为我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大,太在乎一堂课的延展性,所以到后来和"精准早读"的主题相背离,此时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课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次。如果我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这节课单就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其背诵的话,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读课,但我又于心不甘,我想我不仅要教学生语文,更要通过语文去教人。好多专家和同仁都发觉我把早读课上成正课,我非常接受专家的批评和指正。因为我想: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人生,人生语文,语文人生。课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载了我对语文对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过这堂课我想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略有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真正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让他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他才可能变成语文高手。所以在课堂尾声之时引出雷海为的事例去增强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热情,这寄托了我很大的期望和期待。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因素没有把握好,学生不熟悉,自己仪态太过威严,时间把握不好,所以好多环节都流于形式,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读上下功夫,多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记忆的成果,原本的多种形式的背诵和当堂课的默写都变成了赶场,重点未突出出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课,漏洞百出,羞愧不已。

  五、思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设计的初衷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下自主学习,但实际上下来,我太注重了自己的教,让学生禁锢在我设计好的线路和教学流程之中,束缚了其自主性,上下课来所以我感觉非常心慌和不安。这也是以后我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就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提倡的,教师应多考虑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

  六、思教学效果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里的人情味有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王崧舟老师还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或许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可以以此为镜来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堂。

  反思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真实的课堂情景问题。当然,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解决课堂问题,但是,通过反思可以为解决课堂问题指明方向、扬长避短。

【诗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诗词教学反思02-02

《古诗词》教学反思12-23

古诗词教学反思06-13

诗词教学反思15篇02-02

诗词教学反思(15篇)02-03

古诗词教学反思(精选21篇)06-07

《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06-27

诗词教学设计08-09

教学的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