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源泉》有感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读《源泉》有感

读《源泉》有感
更新时间:2022-08-16 10:42:42
  • 相关推荐
读《源泉》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源泉》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源泉》有感1

  雨滴靠什么才把石头滴穿?是信念。因为雨滴相信它能把石头滴穿,最后,它凭着永恒的信念,成功了!

  暑假里,我看了《灵犬莱西》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信念有多大的力量。

  莱西是小主人公乔的爱犬,但因为乔的爸爸山姆失业了,无奈只好把狗卖给了公爵。由于想念小主人乔,莱西数次出逃,都被山姆送了回去。后来公爵带着莱西迁到苏格兰部的庄园,莱西又因为思念小主人而逃了出来。这一次,它跋山涉水,走了足足四百英里,渡过途中奔腾的大渡河,经历狂风暴雨的折磨,战胜疾病的困扰。可是莱西依然没有放弃,因为他心中的那个信念总是在不断提醒它:小主人在思念它,在等待它。

  这本书让我深深震撼:信念竟然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我也深有体会,就是我8岁那年学骑自行车的经历。那时,看到很多同龄人跨上自行车,潇洒的骑来骑去。我羡慕极了!决定把它学会。因我第一次碰自行车,特别紧张,双手紧紧攥着车把,眼睛看前方,左脚踩左边的踏板,接着右脚跨过车杠,来踩右边的踏板,开始骑了起来。虽然双手紧攥着车把,但左右摇晃不已,没骑两米,就摔倒了。自行车也压在身上,顿时浑身都痛了!伴着疼痛,心里暗想:这不算什么,我能行,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又一次跨上自行车。有了第一次的失败,我更加小心翼翼,想让自己快点学会。但事与愿违,我还是没骑两米又摔倒了。我拿出一股狠劲,继续骑,一次又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我体无完肤,这边乌青,那边皮擦破,浑身都是泥巴,像个泥娃娃!我瞬间就沮丧极了,认为自己是学不会骑自行车的,不是骑自行车的料。正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信念:那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就是胜利”!于是我又坚持下来。有了信念后,我去掉浮躁的心,学的更用心,结果20米,没倒!30米,没倒!100米,没倒!500米,也没倒!我成功了!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我的喜悦无以言表!

  坚定信念,成就未来。人生只要有了信念,即使失败,其中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只要坚定信念,成功的大门终会向我们打开!

读《源泉》有感2

  第二次读安·兰德的这部《源泉》时,不再像初读的时候那样疯狂地崇拜主人公洛克,不再那样发自内心地鄙视书中的配角们。离开学校,理想化的生活慢慢远离了自己,逐渐看见了社会现实性的一面,懂得了生活和理想的差别,知道了地球不为个人而转,世界不会为某一个人改变。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故事的两面性,收获之一的感悟是:想清楚自己内心到底想要坚持什么,并且拥有勇气去把自己所持坚定到最后!主人公洛克是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位天才建筑师,他的作品完美、超前,不被大众理解,被随波逐流的人唾弃。他因为过于执拗的坚持自己所秉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不恰当的表达,使得他在当时的学员中惹恼了一批人——那些与主流想法一致的所谓的专家,因此就算在学院中有少数几位教授力挺,即使他在建筑设计方面很有天赋,但在投票之后,他还是被赶出了斯坦福建筑学院!这对别人应该是一种天大的不幸和磨难,换一个应该早就会屈服了,毕竟为了更好的生活,屈服并不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可他不一样,他平静的可怕,甚至没有要去抗议什么,只是默默的接受,并且已经接受了接下来将会很艰难的事实,因为那时是不会有什么公司愿意去接受一个被斯坦福退学的建筑设计师的。而他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畏惧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坚持自我,永不妥协,最后他成功了。这是一个完美的人,拥有天才的能力和坚强的品格,这样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让我为之疯狂,一度让我产生了“只要你坚持自我就能成功”的错觉。

  再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已经步入社会很多年,不再如刚出校门的学生一般,盲目的崇拜洛克的执着,甚至觉得有的时候不能叫做一种执着而是偏执,而且认为他有严重的利己主义。这一点表现在法庭那一幕,洛克说他炸毁了那座建筑,因为设计稿是他自己制作的,但是别人却随意对其修改,这是他所无法忍受的,所以他炸毁了它。由于对书中的人物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我看到了故事的另一面。小说中的人物过于脸谱化,而其实真正的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作者在书中表达了强烈的个人主义,然而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个人主义会让你寸步难行。我明白了洛克这样的英雄可能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不是我。我们应当知道,无论后天如何努力,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洛克那样的成就,不可能成为他那样的人。这让人沮丧。可这也让人充满希望。即便是他那样一个被上天选中的人,也要永不放弃,历经磨难之后,才能拨云见日,抵达辉煌。我们这样的凡人,又凭什么不直面自己的卑微怯懦,勇敢面对,不言放弃。

  今年世界杯,赛前不被看好的克罗地亚队凭借合理的战术和顽强的拼搏,成功闯入了决赛。最后的决战,面对强大的法国队,克罗地亚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特点,依然坚持自我,展现出优秀的技战术和坚强的精神,踢出了漂亮的足球。虽然功亏一篑,但赢得了很多球迷的赞赏。我们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那个无懈可击的法国队,但我们都可以争取成为那个让所有人感动的克罗地亚队。

  我非常喜欢一首叫做《追梦赤子心》的歌。歌词的最后一句说:“生命的闪耀不坚持到底怎能看到,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协直到变老”。这歌词浪漫得让人想哭。希望在未来,当我不再年轻,我可以对自己说,你的生命已经在闪耀。

读《源泉》有感3

  生活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组成的,比如勇气、自信、坚强……假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再抱有乐观的心态,即使再坚强,那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那样的生活不亚于行尸走肉吧?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十九世纪有这么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便是海伦·凯勒。”其中海伦·凯勒便是一个很好的生活模范,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乐观面对生活,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在海伦·凯勒一岁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夺去子她的视力和听力,紧接着,她又丧了语言表达能力。是的,她只拥有了19个岁月的光明与声音。但她对生活抱有极大的乐观心态,促使她在家庭教师安妮·丽莎文的帮助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只是一本讲述了盲人对光明的`渴望而已。但我读完了这本之后,我才知道,原来书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不仅仅渴望光明,她还用自己强大的乐观心态去感染了这个世界,她的一句“我的身体不自由,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使我印象深刻,有的人虽然健全,可他的心却是灰暗无光,难道这不是精神上的活死人吗?相反的,有的人虽然残疾,可他对生活充满了乐观想象,像这样的人,在心灵的深处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正常人。

  犹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发挥失常,从原来的十几名,直线下降到倒数第十名。这让一向自尊心极强的我,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象爸妈知道我成绩后的样子,甚至还萌生出了“离家出走”的念头。走着走着,我忽地想起了海伦·凯勒说的一句话,“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心想:是啊,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地面对生活,朝着目标而努力奋进,就会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挫折,把它们拋在身后,勇往直前。于是,我重新拾回了自己的乐观心态以及自信,满怀希望地朝家走去。后来,成绩慢慢又恢复到优秀的行列。

  所以,永远以一颗乐观的心灵去享受生活。日子在一天天流逝,“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受失明的灾难。”

读《源泉》有感4

  昨天,我看书时,读了《生命的源泉》这篇文章。感受特别深。

  里面写从五岁起,海迪就瘫痪在家里,不能上学。学校老师和书包,紧紧地吸引着这颗幼小的心灵。

  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海迪还是没能跨进学校大门。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床上自学汉语拼音,学会了查字典读书看报纸写文章。

  有一次,在城关医院工作时,有位老同志拿着一瓶进口药,请她给翻译一下英语说明书,海迪笑着说自己不会英语。老同志失望地走了,海迪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英语。由于没人教她,自己学实在太困难。开始背单词时海迪怎么也记不住,就想了一个笨办法,一个单词写几百遍,最终默写对了。就这样,她居然翻译出了十三万字的小说。

  动了第四次大手术后,海迪疼得无法忍受。稍稍平静后,她还央求医生拿《英语九百句》给她看,她说:"只要心在跳动,我就要努力学习工作,顽强地抗争,相信我是一个胜利者,用生命的火花去照亮通往未来的征程。"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动着,海迪一个瘫痪在家的人,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我,一个健全的人,却要依靠别人来生活,有时还对父母撒娇,我真有些感到无地自容,我真应该向海迪一样,努力学习,为自己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读《源泉》有感5

  我曾经读过一首诗句,一篇文章中的诗句:“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土壤,就没有美丽的植物;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现在”我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这几句话感动了,我知道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当我读到,我跌倒了,哭着喊妈妈抱,妈妈竟然不抱,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的血滴在雨中,妈妈头也不回的走了,我忍着疼痛,跑着抱着妈妈的腿,而妈妈用冷漠的口气说自己包扎,我在包扎的时候,看见妈妈用手紧紧的抓在心上,当时我不懂,到现在我才知道:你为了让我坚强,而自己忍着伤心,妈妈的用心良苦,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记得我发高烧时,妈妈您丢下重要的工作,抱着正在发烧的我,挂水时,您抚摸着我的头,讲故事给我听,我脸色苍白您回家做我最喜欢的排骨汤给我喝,之后几次你都没有这样,我知道你是为了让我坚强,妈妈你是多么的关心我啊!而我只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让我最感动的句子是:水滴感激大海,因为大海让它永不流干;花朵感谢绿叶,因为绿叶让它如此美丽;小鸟感谢蓝天,因为蓝天任它自由的飞翔。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尚且知道感恩,那我们也要感谢对我们有恩德的人,不能不如动物和植物吧!

  我们生活在感恩中,成长的感恩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我们的恩人,让我们学会感恩。

读《源泉》有感6

  今日摘抄笔记时,偶尔“遇见”了北京教育学院院长顾明远,感觉他对教育的理解不同凡响,进而上网搜其著作,以便于有更深的了解,得此短作,但感慨颇多,大家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怎样才算真正的爱?有的父母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使他将来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过幸福的生活。可是孩子不理解,他需要的是现在生活的幸福。有的老师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说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动手打学生,受到批评还觉得很委屈,认为“我是为学生好”。可是学生不领这个情,反而对学习没有兴趣了,厌学了。就算学生在父母、老师强迫下学习进步了,成绩上去了,但身体垮了,性格扭曲了,脾气怪僻了,将来能有幸福吗?恐怕未必。

  那么,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要让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这样才能有幸福的人生。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是爱的信念。有人说,这句话不全面,我们教的学生也有不成才的。当然一个人成才还有许多条件和机遇。但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且努力帮助他成才。如果你早就认为他不能成才,那为什么要教育他。所以,教好每个学生是教师的信念。同时只有相信学生,学生才能相信你。师生关系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教育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怎么才能做到相互信任?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一个人有多种需要。社会学家马斯洛分析研究了人的需要,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层次需要:最基本是生理上的需要,要吃要喝;其次是安全的需要,避免伤害;第三是社会需要,即与人交往、交朋友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人格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最高层次是自我表现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学生也有这五种需要。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生理上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不关心别的需要。有的老师体罚或用语言伤害孩子,就是不重视孩子尊重的需要,这是最伤害学生的。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们回答说:“最不喜欢说话损人的老师。”所谓损人,就是不尊重人。十多年前,浙江金华有一名学生把自己的母亲杀了,社会为之惊动。后来有人到监狱去采访他,他对杀害自己的母亲很漠然,他认为自己的什么需要都得不到满足,母亲只逼着他念书,生活没有乐趣。采访者哀叹,实际上她的母亲己经在精神上把自己的孩子扼杀了。可见,我们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满足,不合理的需要要加以引导,特别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怎样才能理解孩子?就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要与孩子沟通,就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常常有家长问,为什么孩子到五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大愿意和父母讲话了。我就问这位家长,你是不是能倾听你的孩子的讲话,能不能把孩子的话听完,然后与孩子交流?有许多父母往往不等孩子讲完,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是。长此以往,当然孩子就不愿意与你交流了。老师对待学生也是这样,要善于倾学生的声音,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为什么学生喜欢与同伴交流、与网友交流?因为与同伴、网友是平等的。而对父母、对老师,觉得你们是大人、是权威,你们总是对的,你们总是会教训人。因此,父母也好,老师也好,要想与孩子沟通,就要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摆出大人的权威,要与孩子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如果孩子能把心里话讲给你听,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最后顾教授郑重的要大家要牢记:爱是教育的源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读《源泉》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1-29

读窃读记有感 06-09

读《理想》有感08-13

读《灯光》有感01-10

读《背影》有感01-12

读《挑山工》有感01-12

读《信任》有感01-12

读《亡羊补牢》有感01-13

读《散步》有感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