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说课稿

生活总结解梦网名签名疑惑解答
您的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小学美术说课稿

小学美术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1-05 08:23:30
  • 相关推荐
小学美术说课稿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主题画教学中的记忆画和想象画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手段。《星空的联想》是关于宇宙星空的想象画。要使学生画好星空的联想应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在了解浅显的宇宙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思路,以非凡的想象力把关于星空中幻想的情景用画笔描绘出来,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面的想象画课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特点和形式感的星空图

  3.情感目标:发现和体验美的存在,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了解浅显的太空知识,拓宽思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难点:能够运用多种绘画工具材料画出星空的联想

  三、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阶段和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直观演示法,情境创设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断采取欣赏、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尝试,探究学习等方式掌握本课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一开始由儿歌把同学们引入星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星空的图片,配以轻松欢快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直观地感受到星空的美,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二)探究感悟,激趣立志

  引导学生观察、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星空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图片,并展开讨论。教师提问:①从这些图片里,你发现了星空里都有些什么?②你觉得星空有你想象的美吗?从而让学生了解宇宙星空的浅显知识,并体验星空之美。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把观察、思考,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找到对美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所悟、有所发,有所得,从而真正实现了自主学习,也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三)欣赏学习突破难点

  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直观演示为第一层次,展现一张星空的联想图,看他像什么,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绘制星空的想象画,为学生的创作搭建平台。另一层次的教学是我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多幅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创作的星空联想画,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更明确自己想要画什么,可以运用哪些表现方法更好的来表现。从而突破了难点。

  (四)展评作业分享快乐

  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内在的潜能,促进其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学生作业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用欣赏、宽容的态度多角度的评价。这样,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体验,一次创造,没有对与错,只有更好。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的内容,是一节用中国画的形式进行点、线的造型表现课,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第四册教材中有一课《水墨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对中国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等知识有了一定接触。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而在本节课后安排了《我爱大熊猫》一课学习形体的笔墨造型。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对繁杂的笔墨技法较为畏惧。所以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趣是关键。《跳舞的点和线》就是抓住学生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新发现",在不自觉中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本节课的目标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重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欣赏及尝试点、线的各种造型练习。第二课时则用点、线完成有节奏的造型练习。在这里我将以第一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要素、基本常识。增强对毛笔运行的轻重、缓急、提按、快慢等方面的体验,以及感受由此产生的点、线的浓淡干湿的趣味变化。操作领域:对点、线的造型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表现,构成多样式的彩墨画作品。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

  情感领域:通过中国画形式的点、线欣赏研究与游戏式练习,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发现彩墨在生宣纸上产生的一种特殊变化,充分感受水墨、色彩浓淡干湿变化的趣味性。

  四、教学难点

  。

  难点:用水的多少与用力轻重缓急不同所产生的变化,启发学生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点、线、面构成探索。

  五、教法、学法分析

  在本课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利用其在绘画过程中已出现的自发性点、线、面倾向,因势利导,运用多次的观察、比较、总结、创作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从而使学生能更为大胆自由的进行表现。

  学生对水墨画充满了好奇心和表现的欲望,在本课中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次次的欣赏、观察研究出点和线不同的表现方式,再进行独立的造型表现。

  六、教学流程

  1、观察发现,激发审美期待

  (我先请学生在宣纸上画出一个点和一条线)"小朋友,你觉得这样的点和线漂亮吗?想让你的点和线活起来、跳着舞和你见面吗?"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课件播放教材中的三幅彩墨中国画吸引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三幅彩墨中国画,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这三幅画中的点和线为什么会跳舞?分析其中点、线、面构成的疏密、粗细、节奏等韵律变化之美。"原来普普通通的点和线竟然能组成这么多漂亮的水墨画,你也想让自己笔下的点和线会跳舞吗?"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跳舞的点和线》,从观察欣赏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的冲动。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点和线都是有规律的。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2、游戏体验,学习中国画的基本知识

  由于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会存在一定畏惧心理,所以在认识绘画工具后我让学生用笔在宣纸上自由的挥洒,让其在涂鸦游戏中体验中国画的笔与墨、色、宣纸的特性。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过程中将画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实物投影展示辨析,评述水墨的干湿浓淡变化规律。我将一边示范一边让学生也试着画一画以此来认识用笔、用墨、染色的基本方式,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水墨的变化规律。

  3、自主创新,展开创作过程

  有了前面的铺垫和学习,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业之前先让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再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现你心中的点和线?它们会带着怎样的色彩?跳着怎样的舞来和你交朋友"?

  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说课稿 跳舞的点和线,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图画贴到黑板上。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才欣赏过的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创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色彩、不同构图的画,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画析画,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作品,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张画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点线的组合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5、总结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中国水墨画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绚丽的瑰宝,那么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你应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呢?请小朋友在课后多去找一找、多去欣赏一下我们的国粹!让学生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由衷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喜爱之情。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一个好的板书能为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跳舞的点和线

  用笔:中锋、侧锋等

  用墨:干湿浓淡

  染色:薄而透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各种造型,理解彩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2、体会彩灯增添节日气氛的情趣,漂亮的彩灯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卡纸、竹篾、胶水、水笔、金色的锡箔纸等。

  2、教师准备一些彩灯图片及一些制作彩灯的实物材料。

  三、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分小组,并确立组长,统一小组意见。

  2、导入:

  扎糊是 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广泛用于彩灯、风筝等工艺品的制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用扎糊的方法制作一个彩灯。板书课题:第8课 扎扎糊糊

  3、新授。

  (一)欣赏扎糊的彩灯的图片。

  小朋友们,你们见到过 扎糊的彩灯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彩灯的世界。

  教师逐张出示彩灯的图片,你们可要看清楚了哦:我们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哪种呢?

  (二)并列放置彩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的同时说说喜欢哪种,并说说理由

  (三)扎糊的制作演示

  ⑴师:下面我先要讲解扎糊的基本步骤

  设计样式----扎骨架----裱糊彩纸----剪纸贴花或是绘彩装饰

  ⑵演示制作鱼灯的步骤

  ①将一个竹篾弯成圆形,用绳固定住接口处

  ②在彩纸上画出一条鱼的形状不能小于竹圆的大小

  ③用胶水将竹圆粘在鱼形彩纸的背面,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一个同样的鱼形,鱼的表面用金色的锡箔纸进行装饰

  ④将两条纸鱼的一端粘好,另一端用一张小卡纸连接固定,并留出空间

  (四)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制作前先让学生看看以前画过的彩灯图,如小鸡,小兔,桃子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并大胆想象

  四、作品评比。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表扬有创意、有特色的作品,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五、课后拓展。

  平时多注意观察,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什么民间艺术的存在?(剪纸什么的)

  六、课程结束。

  教师引导学生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制作出最优秀作品的同学,结束本课。

  《扎扎糊糊》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的是:我能够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并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选择了难度一般的彩灯来进行制作,亲自示范制作过程,耐心指导学生制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本节课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上示范制作彩灯的过程稍显仔细使课堂时间把握不够准确,有点拖堂。今后,我会努力锻炼自己,改掉不足,积极吸取其他教丰富的课改经验,努力充实自己,争取在以后的课堂上,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4

  人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一)

  《小鸟的家》是人教版第5册第6课。本课教材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粉画颜料、吹塑纸等多种材料和拓印的手段,让学生体验造型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粉印版画是用不透明的粉质颜料来套印版画,颜色厚重,具有较强的覆盖性,因此在印刷时可以先印重色,后印浅色。在讲到画面色彩搭配时,提醒学生回忆第8课"风景色彩画"中讲到的"色彩的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粉印版画学生从没接触过,而本课后面"快乐的小鸟"、"有趣的脸谱"、"美丽的瓶花"这几节课又都是属于版画类(有脱胶版画和吹塑纸版画),那么,要上好这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这是一节"承前启后"的课。而教参中本课只设1课时,我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根据学情的需要,我把它改为2个课时。

  根据《课标》提出的目标,本课教材的特点,联系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让学生关注小鸟和它的家,并能学会用粉印版画的方法表现他们。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透过开放式的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小鸟的录象,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祖国大自然的美,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粉印版画的制作,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及与生活美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粉印版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粉印版画的方法把小鸟的结构形态及鸟窝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

  二、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采取了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赏析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的教学情境,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则只在关键之处作出精要的点拨或总结。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地掌握了新知。

  2. 引导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因此,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感受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3.赏析教学法:赏析、品味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 说学法

  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等,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 自学尝试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他将再也无法生存和发展,更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讲到粉印版画的制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说说、谈谈、画画,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 合作学习法: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四、 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我按照审美激趣、赏析探究、练习感悟、评价提高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还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6—7人,设有一个小组长。组长负责做好小组记录和记分工作。下课前,将小组的分数统计,得分高的组会得到大家的表扬。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 审美激趣

  1、 创设情境:在轻音乐声中,我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接着把音乐换成森林里鸟鸣的乐曲。"让我们用心来感觉,用耳朵去"看",呆会儿,请大家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2、 在音乐渐渐的由小变大时,我也让学生漫漫的睁开眼睛。这时学生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看到了小鸟、森林、天空等。

  板书课题:小鸟的家

  3、 教师引导提问:播放有关小鸟生活记录的课件,适时的放一些特写镜头让学生观察,并不时的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这小鸟的嘴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小组长作好记录。(引导学生从外形、羽毛、色彩、鸟窝等去观察、讨论)4、 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科知识,分析小鸟与森林的关系(食物链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二) 赏析探究

  1、欣赏几幅有关小鸟的家的美术作品(课件演示),让学生分辨作品的种类(国画、油画、剪纸、粉印版画)及不同的构图所带来的形式美感,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2、指出粉印版画这幅作品(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幅,便于学生观察)问学生: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引导学生在纸上试一试,找出正确的制作步骤。

  3、小组内试着合作一张粉印版画,注意表现出小鸟的神态特征、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鸟窝的多种表现形式。

  (三) 练习感悟:每人制作一张粉印版画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用各种线条来表现鸟窝的机理效果。不断的运用一些鼓励性及强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此时,教师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

  (四) 评价提高

  将学生作业全部在黑板上展贴,学生之间互评,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小鸟形态、等方面去评价。

  (五) 评选出本课优秀小组及先进个人

  (1)在音乐声中,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学生愉快的心情马上高涨起来。

  (2)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持续长久。

  (3)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鼓励独到性和多样性,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去得出结论。

  (4)综合自然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5)初步感知作品艺术美与生活美,激起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感知阶段,强调感悟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在感悟中爱美、审美的情趣。

  (8)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审,发现自己与他人作品中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9)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

  五、 说板书设计

  美术课要突出 "美"的原则,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形象,并充分体现课文重点。

  小 鸟的 家

  粉印版画的制作步骤:

  1、 制模版

  2、将模版与印纸重 叠,固定

  3、上色、印

  人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二)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剪、贴、撕、画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后续学习第九课《可爱的动物》和第十课《介绍我的玩具》这两课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的知识是学习后两课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是,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的媒材,不同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用不同的材料撕、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想法。可见本课在本册中的重要位置。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确定如下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 、教学准备

  狮子"吼"的录音,狮子、猞猁、小熊猫的图片,表现狮子的艺术品,范作,手提袋,旧报纸,彩纸等。

  三 、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坚信自己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的‘学点’".帮助他们在学习美术中去发现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点"闪光点",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四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分析自然界中狮子的特征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谁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 、分析艺术作品中狮子五官的突出表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以北京故宫门前的铜铸狮子和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 、分析学生优秀作业和学生范作中狮子的表现《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小朋友的手工作业是用什么材料制做的以及制作步骤。

  人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迷彩服》。《迷彩服》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六课。它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的基本认识和对花纹、图案的观察进行联想,经过剪、贴、画等各种方法为动物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绚丽的服装。

  《迷彩服》这一课是属于3年级学段的学习领域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观看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逐步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想象,充分表现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和爱好,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时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收集不同类型所需要的材料

  2、能通过观察,充分展开想象,用学过的各种手法(如绘画、拼贴等)将收集到的材料为动物们穿上绚丽的迷彩服。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本课内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把如何利用学到的各种手法将收集到的材料为动物穿上绚丽的迷彩服为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我把如何利用不同的制作方法为动物们穿上绚丽的迷彩服并涂上不同的颜色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本课我坚持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原则。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评比表扬法"和"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观察"、"联想"、"设计"、"评价"、"拓展"的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多媒体出示动物图画,森林里的景物。(教师)油画棒、水彩笔、彩色卡纸、动物形状、毛线和剪刀。(学生)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观察

  1、导入

  孩子们对一些新颖的物体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和对一些动物的喜爱非常热心,为了使学生快速走进课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导入:

  "小朋友们,快来呀!森林里要举办一场动物联欢会,小动物们都想穿上一件新颖,别致的迷彩服参加联欢会。动物们高兴极了,但是它们有些担心:谁来为它们设计制作服装呢?"我想你们一定会愿意帮助它们吗?我想你们一定不会让它们失望的。()(引出课题:迷彩服)2、在大家设计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动物身上的花纹都有哪些特点?这时我用多媒体显示动物图像让学生观察动物。说说哪些动物是由点。线。面组成的。(课件展示豹子。斑点狗)。刚刚是以一组不同的漂亮的点组成的动物花纹,(斑马)这一组是由流畅的线条组成的,大家看看最后一组图片有什么规律?(奶牛)是由块组成的,也就是不规则的面。教师总结:动物身上的花纹是由点。线。面组成的。

  (二)联想

  看完动物的花纹后再来欣赏一下作品:打开课本上的图片,讨论一下,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的?同时找出动物身上哪些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分四人为一组讨论,说出点、线、面的图片)口头表扬观察仔细的的学生。接下来过度提问:老师这里有一种给动物们装上漂亮衣服的特别方法,非常简单,你们想学吗?在这一环节中,我利用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勤动脑、动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交流,并在交流中获得各种适合的制作方法来设计一套绚丽的迷彩服,以此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

  (三)动手制作

  教师板书示范步骤:1、用纸对折。2、一边画动物的斑纹,一边剪出动物的外形。3合上后便可以剪出(鱼的外形)。

  老师还帮动物们设计几套迷彩服,举例说说蝴蝶和斑马它们的主色调(五彩色和黑白色)。

  同学们,我们的小动物已经等不及了,你们马上用你们的小巧手为它们设计不同的迷彩服,可以直接画(点、线、面),也可以用老师刚才讲的方法或者用手中的材料拼贴在动物的身上(学生讨论任选一种)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1、利用不同的材料勾画出不同的外形。2、绘画的学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3、制作的学生要注意动物的大小,用过的废纸不要随地扔。

  (四)作品评价

  分组评价(自评、学生评、老师评),最后,每组选一副漂亮的"迷彩服"粘贴黑板上,动物有了漂亮的迷彩服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五)拓展

  大家帮小动物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它们一定会感谢你们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怎样对待这些动物们呢?将你这节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桌布、衣服 会有什么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呢?回去试试看吧!

  五、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体现在制作作品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步骤,这样让学生一看就明白所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先后步骤。我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七册《树叶粘贴画》——————动物

  教材简析:

  树叶粘贴画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而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部分教材要求贴出形象生动的小动物,是树叶粘贴画中最接进儿童生活的内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根据想象,有步骤的贴好动物画。

  教学目标:

  (1)掌握树叶粘贴画的方法。

  (2)能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出自己喜爱的动物;

  (3)通过引导学生用树叶拼贴动物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胶水、浆糊、剪刀、树叶、范画、投影片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好,今天我带来许多小动物和大家交朋友,大家要注意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长的什么样?”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

  教师在学生看完录象后,学生可以提问:你们看见了哪能小动物呀?它们长得什么样呢?学生不难回答:长腿的驼鸟、长脖子的长颈鹿,有胖乎乎的大熊猫等。

  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激发学生表现动物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接着,教师拿出范图——————《两条鱼》,并提问:我们这里有小动物,同学们看是什么呢?学生说,两条金鱼。然后,教师将一条金鱼拆成几片树叶,引导学生发现金鱼是由不同树叶拼成的,从而导入新课,到了秋天,我们经常可以随地捡到树上落下的树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树叶粘贴画。

  板书课题:树叶粘贴画———————《动物》,这样导入,给学生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分部讲授新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树叶粘贴画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将范图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新授,揭示讲解树叶粘贴画的方法:

  a、看——————树叶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的树叶,要求学生“看树叶联想动物”想想动物的哪些部位,如:熊猫的头、公鸡的尾巴孔雀的羽毛、老鼠的头、长颈鹿的脖子等,这时教师引入第二步;

  b、想——————动物

  教师拿出一组树叶,要求学生看看、想想能摆出什么动物,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拼一只孔雀,教师引导:刚才的树叶可以拼做羽毛,尖叶子可做身子,在剪一片细长的叶子做脖子。

  教师提示,当我们决定拼孔雀后,还想一想,拼一只怎样的姿态,在干什么呢?导入下一步:

  c、摆——————姿态

  根据尾巴的样子可以想象出,这是一只正在开屏的孔雀,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拼一幅孔雀图。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树叶不仅可以拼孔雀、金鱼,还可以拼其它小动物。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形态的动物,使学生拼、看、想,三者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d、贴——————平整

  指导学生贴画,这是粘贴画的最后一步。

  这时播放轻音乐,学生开始贴画,教师巡回辅导。

  大约十几分钟后,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针对作品情况进行评比,教师可以这样说:“好,比赛结束,下面我们要评出优秀作品,大家看看哪些作品好,师生共同评出佳作,并给他们一个“金叶奖”,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小结: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学、练结合,发现学习和美育相融,是美术大纲教学的要求。

  五、说板书: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民美术出版社六年制小学美术第一册,《谁画的鱼最大》

  2、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应知: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应会: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隐性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3、重点:对鱼造型的把握

  4、难点:对主体物与次要物体大小比例的掌握

  二、说教案设计依据。

  1、根据愉快教学原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会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2、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于教材中怎样呈现,是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标致。为此我以建构主义理念和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更新教材观,打破旧教材模式,探索新的呈现教学内容模式,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打好基础。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学习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所以我在达成设计、应用这一块时,可采用多种方法。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案例学习,使学生知其是什么?了解材料、技法及形式特点和怎样创造出来的。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习得主导知识和技能以及美术学习的思维方法。并成为举一反三的典型。

  2、把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学习,把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3、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学习,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的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听声音导入,再看课件,观赏海底的各类鱼。

  目的是完成欣赏、评述。通过欣赏,评述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染,感受热带鱼鲜艳的色彩的美丽的花纹,形状,外形,环境。

  2、欣赏农民画〈戏鱼〉。

  目的:1、是丰富欣赏内容,体现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知识、拓展审美眼界。从未巩固知识点大小通过对比与衬托而产生。

  3、鱼的大与小如何凸显这一点,让学生知道是在对比中产生。

  4、课后延伸。

  让学生不仅发现了美,还要创造美,明确大小产生于对比,以及关于鱼的知识点: 部位 花纹 外形 环境 。通过教师的演示,树立了学生学好美术的信心,为下节课做了很好的准备。“相信你们也能做得那么好,起到一个很好的延伸作用。

  以上就是一年级美术:谁画的鱼最大 说课稿.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7

  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3课《威武的狮子》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过程、反思与感悟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一 、教材分析: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在学习了第七课《美丽的鸟》和第八课《春天在哪里》这两课之后的延伸。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

  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二 、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我还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五个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观察发现,感知造型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最有特点的是谁?狮子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

  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讨论,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赏析作品,扩展思维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以及画家绘画作品中的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

  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是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的。

  (四)学生创作,作品展示

  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造型大胆夸张。绘画的同时,播放狮子王插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展示作品 我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狮子”的环节,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同学更多展示的机会,找到其优点,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课堂总结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我对教材做出了以下分析。本课选自赣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通过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创作出一幅道路写生作品。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掌握基本透视原理,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致盎然的参与到美术课程中来,那么充分了解学生就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五年级的认知水平较低年级有了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观察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透视的知识相对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我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创作出一幅道路写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拍图片,掌握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欣赏优秀作品,了解视平线、视点和消失点的概念,结合家乡景色,创作一幅透视准确的写生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掌握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原理。

  难点:运用透视规律描绘一条透视准确的家乡小路。

  五、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和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实践练习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来展开我的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道路小卡片、画笔等。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我设计了以下的六个环节展开教学。

  活动一:趣味情境导入

  新课程指出,在对待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强调合作。因此,在课程之初,我会设置名言接龙游戏,引导学生说出关于“路”的名言,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游戏,我适时总结:名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生活中,当站在路上向前远望,会发现路上的车、两旁的树,由近到远产生了不同的视觉变化,“长长的路”究竟有哪些“变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此引入课题《长长的路》。

  活动二:作品图像识读

  图像识读能力作为当今美术基本素养之一,是美术审美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我将展示长廊、铁路和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图片中的长廊和铁路有什么特点?公路两旁的树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视觉效果?学生们通过自主思考进行回答,我进行总结: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到透视的影响,宽度相同的路,在视觉上呈现出近宽远窄的效果;路旁高低基本相同的树,也产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效果,这些视觉效果就是最基本的透视现象。

  然后,我会设置“找一找,想一想”的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塞夫勒街景》以及学生作品《胡同》《城市的路》思考问题:《塞夫勒街景》中与我们视线处于水平位置的一条线在哪里?学生作品中所表现的街道上景物都是怎么逐渐消失不见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后,我进行总结得出视平线是我们观察景物时与视线同样高度的一条假想的水平线。

  接着,下发“道路小卡片”,请学生们通过动手画一画,看一看思考问题:小卡片中的道路消失于哪个地方?顺着这个消失的地方画一条直线,你们发现了什么?通过此活动加深对视平线、消失点的理解。

  活动三:技法表现探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感受透视的相关知识,我以“校园小路”为例,进行示范:首先观察“校园小路”的照片,提炼出画面中的透视现象;其次,确定画面的视平线和消失点,进行画面构图;接着,采用线、色结合的形式,表现道路、路灯及树木等;最后,调整画面细节,完善场景。通过示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活动四:美术创意实践

  美术课程同样具有实践性。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将布置以“家乡的小路”为主题的创作,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透视知识,画一画乡村的小路或城市的街道。在学生实践练习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从透视原理、透视元素和表现技法等方面指导学生。

  活动五:多元展示评价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我会设置“家乡小路风采展”的活动,请学生代表分别上台展示作品,并从透视现象、透视元素、画面效果以及创意等方面评价作业。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给予及时的反馈与总结,以鼓励肯定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环节设置不仅评价了学生的作品,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的理念。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不知不觉中课程已接近尾声,在课堂即将结束之际,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透视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勤于思考,去提炼生活中的美术现象,通过情感升华给学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同时布置课后延伸作业:课后尝试运用透视的原理去绘制房间一角。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9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家居陈设的图片,启发学生回忆家庭生活的情景细节,营造轻松亲切的课堂气氛,激发对家的热爱之情。以丰富的视觉形象引导学生对家具等物品的外形进行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形的运用。

  考虑到一年级新生刚刚接触到美术学科,本课是在《图形变变变》一课之后,进一步学习运用基本形概括表现生活中的物象,有了前一课的铺垫,再结合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一年级的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

  “美国艾斯纳的教育理论: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儿童成长和文化条件这两个因素来确定。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比较注重主观表现而忽略客观形象,因此,学生的画面容易出现凌乱无序、物体造型过于简单等问题。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即先整体再局部。首先引导观察家中物品的外形特点,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基本形;其次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家具等物品上的细节,运用各种线条描绘。在解决画面凌乱无序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只表现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角等。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可爱的家》是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学习内容。本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在前一课的基本形练习的铺垫下,进一步学习、掌握运用基本形表现物象。

  教材中为学生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家居图片、范画以及学生作品。其中,表现家居的图片多以正、侧面呈现,旨为让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家具等物品的造型特点;线条勾画的部分物品,能使学生参照其基本形的运用方法,从而准确表现家中的物品;学生作品的展示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运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家居物品。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看教材中的图片、范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为学生展示更多的图片、绘画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引起他们对家庭生活的美好回忆。有了积极、愉悦的情感作支撑,学生会更加主动地表现他们心中可爱的家。另外,老师的现场范画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的现场演示,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激情。

  (二)学情分析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家居陈设中各种物品的外形特点,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基本外形,然后引导学生再细致观察家具等物品上的细节。因为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比较注重主观表现而忽略客观形象,因此,我提前做了进一步的调研,用以了解学生对于表现家具的真实水平。

  从观察事物、掌握基本形的能力方面分析(见学生基本形概括情况统计图),对30人进行调查,其中17%(5人)的学生能从色彩、结构、细节三个角度去观察小书柜,说明该类学生能够比较全面、认真地观察事物,运用基本形概括的能力较强;76%(23人)的学生能够从色彩、结构、细节其中的一、两个角度去观察,这类学生能用简单的基本形概括事物,但不够全面,观察、概括能力较弱;仅有7%(2人)的学生没有很好的观察小书柜,只表现出了长方形,不能画出其他细节,不知道怎么从美术的角度观察表现事物。

  这幅图是学生画的一张桌子,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表现物体立体效果的意识。只是基本形选择的不正确,他是按照自己主观意识中的理解去表现的。一年级学生对于客观表现物象的能力还很薄弱,这个时候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观察习惯以及分析物象结构特征的能力。

  第二张图是在上这节课之前让一位学生画的柜子。可以看出学生有意识运用直线以及基本形来表现柜子的造型。但是线条运用不够准确,例如柜子上的竖线,画得歪歪扭扭;线与线之间没有连接;基本形上的线条画出了边;柜子上的花卉图案设计不合理,以及柜子上的花瓶浮在画面中等。我想,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用教师演示法来解决。另外,课上要针对这些问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家具照片,让学生体会线条和基本形的准确画法。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忽略了物体之间遮挡关系的处理,导致画面杂乱无序。还有的颜色搭配不当,影响美观。针对以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引导学生表现一个房间或者房间的局部,家具的数量减少了,注意力重点放在一两个家具上,仔细观察,把造型表现准确。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观察、分析家居物品的外形,运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表现家具等造型的特点。

  技能:学习用剪贴、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情感。

  2、过程与方法: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表现方法,体会家居造型的丰富变化,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形成乐于参与、大胆表现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图片、观看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家具等物品的外形特征,运用基本形概括表现。学习用绘画等形式表现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注意表现家具等物品的细节,在画面安排上避免随意、无序地摆放添加,要增加画面的美感与趣味性。

  四、问题框架

  1、考眼力——你能猜出这些图片是家里的什么地方吗?

  2、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家都有什么?它们都摆放在什么位置?

  3、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家具你家有没有?或你见到过么?

  4、我们可爱的家里肯定要有各种家具、电器、摆设等,你能说说你家里的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吗?

  5、为什么这些图形不像家具呢?他们好像缺点什么?

  6、你喜欢哪个房间?为什么?

  五、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美术书、大量图片资料、范画及基本美术学习用具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油画棒、作业纸

  (一)引入环节(1分钟)

  1、考眼力——你能猜出这些图片是家里的什么地方吗?

  出示图片:卧室、书房、客厅、餐厅、厨房等

  生:判断图片,卧室里有床、衣柜;客厅有沙发、电视……

  2、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要把这个天天看到,天天生活的家画下来。出示课题《可爱的家》

  (二)探究学习(15分钟)

  1、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的家都有什么?它们都摆放在什么位置?

  2、请几个同学说一说,大家想一想,他们说的家具你家有没有?或你见到过么?

  3、我们可爱的家里肯定要有各种家具、电器、摆设等,你能说说你家里的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吗?

  4、出示基本图形——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学生尝试:用几个基本形进行组合,画出家具的结构。

  提问:为什么这些图形不像家具呢?他们好像缺点什么?

  生:家具有把手、格子、抽屉……

  5、老师演示:画一个茶几。在茶几上再画上摆放的物品。

  6、出示图片——两个家具摆放不同的房间。

  提问:你喜欢哪个房间?为什么?

  生:家里的家具等物品都不是随意摆放的,需要我们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家里看起来才整齐有序。

  7、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8、教师演示。注意家具大小不同,摆放整齐、有秩序。勾画出家具的细节,并添加小的陈设摆件,增添家庭生活的情趣。

  (三)学生实践(18分钟)

  作业内容:画一画自己的家。

  1尽量按家里的原貌去画,以便大家认识你家。

  2家具可以稍有些变动。

  3可画些小动物和人物。

  学生开始构思画面。认真作画。

  (四)教师辅导

  指导内容:

  1、家具摆设不要过于凌乱,避免家具东一个西一个的现象。

  2、提示学生可以只选择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个角落进行创作。

  3、基本形概括要准确,线条处理要流畅。

  4、涂色要均匀,注意色彩搭配。

  (五)作品展示(2分钟)

  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业展示到老师准备好的展板上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与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六)评价

  评价标准(1)家具外形的表现准确、可爱漂亮。

  (2)家居摆设整齐美观,不凌乱。

  (3)构图饱满,涂色均匀。

  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1)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作品,为什么喜欢?

  (2)针对作品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案。

  2、老师针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补充评价或总结评价。

  (七)拓展(4分钟)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爱的家,但是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大家——我们的教室,希望同学们今后要爱护我们的家园,并用画笔把美丽的家画下来!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延伸,使学生明白对于“家”的真正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热爱班级的真挚情感。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愿意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来,是否以认真的态度完成课堂的探究活动。

  2、通过学生课堂作业的呈现评价学习效果。

  学生的作业造型是否新颖有创意,色彩使用是否亮丽。在作业的创作过程中能否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3、通过学生课下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评价学习效果。

  对于课上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否能够内化并完成他们的迁移过程,是否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七、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巧妙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游戏中分别闪现出一个房间的各个角落,请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房间。也许是卧室,也许是书房,学生根据不同的家居摆设,猜出房间名称。游戏的导入直接创设情境,老师通过一分钟的小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家的魅力与可爱之处,引入环节设计巧妙。

  2、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首先老师通过概括基本形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通过各种基本形的相互组合,表现出各种家具的造型,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随后老师进一步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些基本形组合起来不太像家具,还缺少什么?由此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思路一下子从图形联想到了家具的具体造型,以及细节部分的特征。

  在老师示范的环节中注意家具大小不同,摆放整齐、有秩序。勾画出家具的细节,并添加小的陈设摆件,增添家庭生活的情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对物体形象更加清晰,思路更开阔。

  3、注重个性辅导

  可爱的家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完成的表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老师在对于学生的作业辅导方面也十分重视,强调不同的观察视角,表现家中房间的一个局部。不建议学生画出整个房间,这样,构图的形式就更加新颖。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计画面构图,力求新颖美观。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0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关于小学浙美版美术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七年级第一课走进美术。

  下面,我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节选自浙教版教材,属于综合课型,七年级的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文 化知识的增加,对美的感受、对美的判断,即审美感受和审美态度逐渐成熟起来 ,因此发展学生的美术认识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同学们美的情操和陶冶你们完美的人格。

  二、说学情

  现代学生处于科技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眼界较为开阔,思维较为活跃。一个问题的提出会有多种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对美术缺乏整体了解。必须经过正确引导,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采用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并远离误区。

  三、说教学目标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我设置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学习美术的种类,初步了解能辨别各类美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为: 通过欣赏作品、师生对话、同学讨论等不断递进的互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出国画、油画、水彩和版画等等,学会欣赏各类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使学生形成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表现确立本课的

  教学难点为:掌握绘画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 画具等

  六、说教法学法

  通过初次设计—比较分析—提高认识—再次设计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发现者”。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情中成长”,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点拔学生的思维,实现创造。

  七、说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美术课,教师得先进行自我介绍。所以,在我的这节课里,我先得自我介绍。接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

  接着,试问同学们心中认为的美术课是什么样的一节课?美术课就是绘画吗?学生的答案有两种,那就是美术课=绘画课,那么这等式成立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回顾小学阶段美术课里除了绘画之外,还学了什么?学生就会一一地想起来。

  知道了美术课与绘画课的关系后,再引入课题,美术到底除了绘画,还有哪些分类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吧!

  (二)自主学习,探究知识

  1、自主学习课本,快速完成初次作业。(目的一,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摸底。)

  2、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赏析并结合自己初次作业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并归纳出新知识。通过问题式导学,比较式研讨、教师纠正补充等师生、生生的互动环节,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实践创意,展示点评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并结合初次作业,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完成,提高课堂作业效率,并增强学生量力完成作业的自信心。 展示点评中,我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鼓励为主,自我点评,而评价对方多从建议性出发,让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

  (四)教师总结,课后拓展

  我总结以问题形式出现,设计三个问题:

  1、你学会了什么?2、你的体会是什么?3、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课后拓展

  其中导入2分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10分钟,实践创意,展示点评25分钟,教师总结,课后拓展3分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六面怪脸是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六边形三角锥体”的造型,然后,发挥大胆想像进行描绘造型,创造出一种奇形怪状的脸谱形象。六面怪脸这种外沿为六边形、内接三角锥体的造型,本身就具有一种形式美感。用其作为脸谱造型的基础,用具象观念看似乎离奇,从抽象观点着眼就不尽然了。

  二、学情分析

  《六面怪脸》是三年级教材,三年级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制作平面的面具,基本掌握了一些平面面具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也只是对面具的初步认识,知道面具是一种玩具。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由平面变成半立体,由具体的形状向比较夸张、甚至有些抽象的形状变化,与高年级立体抽象知识相接轨。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教师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说教法

  1、实物观察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分享材料特点,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帮助学生最直观、最准确地了解六面怪脸的主要特点。

  2、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教材中制作步骤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3、演示法:

  本节的演示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演示适当的指导性演示。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四、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想象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目标

  1、能掌握“六面怪脸”的制作步骤、方法。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

  3、在做做玩玩中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六、教学重点

  是立体造型的六面怪脸制作方法

  七、教学难点:

  把六面怪脸既描绘得怪又不失其的可爱。

  八、说教学过程

  我们教研的这节课,主要从美的探索——美的指导——美的创造——美的拓展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美的探索

  在美的探索和指导环节中,教师先出示六面怪脸的精美范品,让学生通过尝试拆开后拼合和分析书中的制作步骤图,尝试自己做。教师在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由学生演示制作方法,如遇到困难,教师提供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折剪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识图能力。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2、美的想象

  本环节抓住六面怪脸的“怪”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从色彩、五官形状方面思考问题。将动物、机器人、动画人物等形象都可以作为六面怪脸的表现内容。把六面怪脸既描绘得怪又不失其的可爱。教师配以适当的演示使学生更好的抓住“怪”这一特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美的创造

  好的范品能给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更多的启迪。通过六面怪脸范品欣赏,鼓励学生利用绘画的方法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特色的六面怪脸。伴随着音乐声进入师生共同创作阶段。

  4、美的赏评

  让学生将六面怪脸面具戴在脸上,直观感受面具的美感。指导学生从“怪”的角度去评议,教师适当点评。

  5、美的拓展

  出示多种材料、不同方法设计的六面怪脸,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创作六面怪脸。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出处、分析

  《出壳了》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二年级下册第八课,本课教材除了从自然生命的规律发展出发,从容易理解接受的角度出发以外,也以孵化作为引子,根据生命形成的过程,延伸到创作的发生、发展、生成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能大胆联想,创造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生命的奥秘,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2、技能目标:通过记忆和大胆的想象,用自己独特构思的表现形式来感受生命的不屈和美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

  (三)教学重点 :用独特的构思表现动物破壳而出的情景。

  (四)教学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观察——引导——启发——创造”,以小鸡出壳为线索,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活动,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三、说学法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观察尝试表演的学习方法(2)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二)在欣赏 ,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三)创新与表现

  (四)欣赏与评价

  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了解生命是怎样诞生的。

  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经历了十月怀胎,你们也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经历了 十个月,在出生那天,就用手脚蹬。是告诉妈妈,“我要出来了!”这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妈妈受苦的一天。妈妈经历着痛苦也享受着幸福,因为妈妈有了你这个可爱的孩子。动物也是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

  鸡蛋宝宝带着妈妈的体温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它在鸡妈妈的精心孵化下,蛋宝宝的内部慢慢地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变成了一只小鸡,到了第21天的时候,小鸡终于破壳而出了。

  (二)在欣赏 ,感受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接着,请同学们来做做小鸡从壳里出来的样子。(破壳——用嘴啄开壳啄开一圈——完全破壳——挣脱卵壳——用脚伸展——步入壳外世界。)

  有的很新鲜、有的很自豪、有的很娇气躲在妈妈的身边、有的很友好和其它小伙伴一起打闹、而妈妈看到那么多的孩子出世了,又是爱惜又是激动。

  还有什么动物是象小鸡一样从壳里出来的?如:恐龙、企鹅,鸡,鸭、鸟类、鳄鱼、蛇(教师课件展示各类的动物的形象)

  它们一出生最想干什么?比如小海龟、企鹅等等。(播放课件)

  我们共同欣赏小朋友的画。(播放课件)

  小组讨论、交流。

  小朋友们,我们不但观察了小动物出壳的情形,还欣赏了小朋友的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想画什么?(如:小鸡和鸡妈妈、小鸭刚出壳的情形、小海龟奔向大海的情形。)

  (三)、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小动物出壳的表现方法:

  (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妈妈和出生的小动物、未出生的小动物 的心情。

  播放以出壳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新颖的、表现独特的作品来。

  (四)、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鼓励同学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3

  教学目标:

  1、收集船舶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2、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

  3、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

  4、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教学重点: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教学难点: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学习

  1、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线条勾画一艘船。

  2、尝试作业点评

  (1)船的外形结构了解。

  (2)作业分析,船体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组合。

  3、教师质疑:怎样画得更美,更具体,更有特色?

  二、欣赏了解

  师生共同拿出收集的关于船的图片资料传观,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船的外形特点。

  三、师生探讨

  1、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进行示范描画。

  2、质疑:

  (1)绘画作品是否画得像船模型?

  (2)教师怎样刻画船的局部?

  (3)船舱的表达采用的是平面形组合还是立体形组合?

  3、教师选择学生尝试作业中的一幅进行改画。

  4、师生交流写实性绘画的特点。

  要求:表现出立体感,注意前后遮挡、形体穿插。

  四、尝试创作

  1、提供作业方式:

  (1)根据自己带的图片资料或模型画船。

  (2)提供两幅船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描画。

  2、作业要求:将自己喜欢的船模型或摄影图片描画下来。抓住船的外形特征细致刻画。

  3、学生作业。

  五、评价交流

  1、学生将两次作业比较欣赏,谈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再现真实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欣赏激趣

  1、引导学生观察做木船的过程。

  2、揭示课题。

  二、认知了解

  1、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说说其分别适合做船的什么部位。

  2、教师小结:长的木头适合做船体,薄的木板适合做船的甲板和船舱,短小的木头可用来堆砌船舱等。

  3、启发思考:在制作中木材不符合自己的构想要求,该怎么办?

  4、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现场演示切割或修削板材、锯木头的方法,如制作甲板选择长方形木片,分别裁切两个或四个角就行了。

  三、尝试体验

  1、小组合作尝试用木头等材料组拼成一艘船。

  2、在制作中思考以下问题:

  (1)船体制作成什么形才符合力学要求?

  (2)怎样使船体更美观,更有特色?

  (3)用什么办法使你做的船变得更牢固?

  四、讲授释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引导观察。

  2、通过作业评析了解组拼船体的方法:

  (1)下面大上面小,逐步向上搭建。

  (2)左右两边搭建,平衡感较好。

  (3)组拼时注意大小木头的搭配,高低起伏的变化。

  3、老师再次出示做好的木船范品与学生作业比较,解决工艺制作的技术问题和细节处理问题。

  五、拓展思路

  学生欣赏各种船的图片资料,谈自己的构想。

  六、学生制作

  学生两人合作制作一艘自己喜欢的木船。要求:造型美观,富有创意。渗透: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七、游戏激趣

  1、展示:将学生做的船放入水中漂浮、玩耍。

  2、质疑: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船”不下沉?出示范品启示。

  小学美术说课稿 篇14

  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2课《花手帕》。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 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内容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

  "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同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花手帕》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因而在备课上我结合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授示范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操作领域:掌握染制纸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图案美丽的纸手帕。

  教学难点是: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启发法2.演示法 3.交流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折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多种折叠纸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意见,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欣赏感受

  1、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特别之处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同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己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同,()通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

  (二) 方法指导

  1、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通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折——染。

  2、折法启示

  1)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过课件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课件的演示动手折叠。

  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同的折法。

  3)学生演示后,老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来还可以折出这么多形状。课件展示老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范

  1)老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

  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

  (三)、观察分析

  欣赏课件里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四)、自主表现

  1、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按教材是推荐用生宣纸和皱纹纸染色完成,在准备前期可以说我是花了很多心思来尝试各种纸材的折叠染色效果,因为当我发现生宣纸在染色干透后色彩即会变暗哑;而皱纹纸吸水性较差,纸面不平整的缺点后。我就想用餐巾纸是不是会更合适。首先餐巾纸本身的意义就是手帕;再者学生身边随处可取,失败了还能自行反复尝试。在染制了范品之后,我就觉得效果非常好,彩水的鲜艳性在纸巾上丝毫没有减弱,而且吸水性恰到好处。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学生在展开纸手帕发现美丽得出乎他们意外时,我看见他们是异常兴奋的,在我总结全课话说到一半"我们只要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善于创新的脑……"一个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我们就能将平凡幻化为神奇!"。学习的热情也在这种成就感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励。

【小学美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说课稿01-04

美术说课稿01-04

美术优秀说课稿01-02

美术说课稿(精选20篇)07-25

高中美术说课稿12-31

美术说课稿15篇01-04

美术《小挂饰》说课稿12-07

高中美术说课稿(精选10篇)11-18

小学音乐说课稿11-05